这位妈妈以自己的理由阻止孩子,她没考虑到孩子也需要社交,需要和同龄人在一起。虽然是郊外、“野炊”、观察植物,也许孩子观察不出什么,可是孩子的快乐在于和同龄人一起玩耍的过程中。同时,她也夺走了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家长总是说孩子缺乏独立照顾自己的机会,可是当机会来临时,家长又以爱孩子的理由抓住孩子。这样一来,孩子独立的机会永远也不可能有。
当面对家长的“不放手”时,孩子要么会顺从,要么会在心里更加反抗。顺从会让孩子越来越没有主见,而反抗只会让孩子的心离家长越来越远。
这样的结果,我想家长肯定不愿意看到。
我所说的放手让孩子去做事情并非一味让家长什么都不问,任凭孩子做冒险活动。“放手”是让家长有一种心态和策略,在确保孩子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去尝试,让孩子做喜欢做的事情。当他尝试过了,也就知道他还会不会再去做。
2.以未来为名义的爱
属于家长的美好蓝图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我想问一个问题:“在拥有孩子时,是否为孩子设计过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说我有过这样的念头。我怀孩子时都在想,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如果是男孩,就让他做一名律师或者工程师,如果是女孩,就让他做一名教师或者医生。可事实上,呱呱渐渐长大,我对呱呱设计的蓝图不仅搁置了,而且越来越成为了我自己的蓝图了。
呱呱小时候会有很多想法,今天会说要做画家,到第二天就会说当个公园的种花者,每天修葺花花草草。上小学后,读到书中的解放军英雄人物时,呱呱又告诉我要做一名英勇的解放军战士。我说:“怎么不去做一名律师或者工程师呢?”
呱呱问我:“为什么?”
我说:“这是妈妈很早想的,妈妈以前就想当个律师呢。”
呱呱看着我说:“那是妈妈想的,我要自己想一个。”
听了呱呱坚定的话,我知道我的设计只属于我的,而不是呱呱所喜欢的。
我决定不再为呱呱设计遥远的职业,也不再为呱呱设计遥远的未来,让他过好今天,他的明天自然会很好。
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愿望,对未来也会有不同的憧憬,而很多孩子的美好愿望却往往被家长设计好的蓝图而淹没了,更让孩子们感到无奈的是,家长们常常用设计好的未来来说服孩子,让孩子们奔着这个蓝图去努力。我差点也成为这样的设计者,我只是一心想为孩子好,可是我忘记了,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他有他的未来蓝图。
呱呱想了很多职业,想来想去,他觉得哪个都不是特别满意,最后他问我:“妈妈,我长大了可不可以一天当厨师,一天当设计师,一天又当老板?”
看着呱呱好奇的眼神,我说:“当然可以,只要具备这个能力,一天当两个也可以。以后接触的职业多了,你会发现还有你喜欢的职业呢。”
呱呱说:“世界上的职业太多了,就是一天做一个,一年也做不来。”
我说:“有的职业你看上去很喜欢,可未必你能做的来;有的职业你很喜欢,而且做事情的过程中感到很开心,很快乐,那就说明你不仅喜欢这个职业,而且适合做。到那个时候,你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蓝图了。”
呱呱说:“妈妈,那我现在做什么?”
我说:“你现在是个学生,做好学生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
呱呱说:“妈妈,你怎么不对我有要求呢?晓杰的爸爸妈妈都为他设计好了,以后要他当经理的,现在就让他学习很多当经理的课。”
怪不得呱呱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说:“晓杰喜欢就可以,你喜欢什么,妈妈也会支持的。”
呱呱说:“晓杰才不喜欢呢,他说他以后要周游世界,当个旅游家。”
我说:“这个想法也挺好。”
呱呱说:“晓杰的爸爸妈妈每天带着晓杰去参加什么经理人会议,说要从小培养晓杰。晓杰现在在我们班里就是一个大经理人,天天使唤大家。”
听了呱呱对曾经好朋友的评价,我觉得呱呱也开始在改变对晓杰的看法。两个很好的伙伴,突然变得陌生了。晓杰才刚刚开始步人学习阶段,认识世界的阶段,父母早已设计好他的未来蓝图,如果孩子长大了,不适合也不喜欢做父母期望的职业,那孩子还能来得及转变吗?
我看着呱呱对各种职业有所喜欢,但我都告诉呱呱,现在是学生阶段,一个人只有基础知识扎实了,具备了基本能力,以后才能胜任喜欢的职业。
就这样,我们不为呱呱设计未来蓝图,只负责引导好他现在做学生的事情,我们不限制他的未来职业,只是不想让孩子在我们的框定的目标中行走,因为我们的目标是我们的,而孩子的目标是他自己的,只有让孩子自己有了生活的目标,他的努力才有意义,他的生活也才精彩,他的内心也才会真正开心。
孩子的寂寞谁解
如果我说现在的孩子是寂寞的,很多家长会不解地问:“小小孩子,有什么可寂寞的?”我说孩子不仅寂寞,而且他们中有的孩子连寂寞的时间都没有。那家长就要问了,那现在孩子在干什么?
孩子在忙着为未来做准备。
我一个同事有个十岁的儿子,她说每天头疼的事情就是陪孩子上辅导班。
我说:“你自己都头疼了,那就让孩子自己去上吧。”
她无奈地说:“孩子去了根本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老师讲得很快,题目也难,每个上辅导班的孩子都是家长在后面陪着,家长听懂了,回到家里再给孩子讲。”
我说:“这种辅导班不上也罢。”
同事说:“不上根本不行。老师们布置的作业大部分是参照这些教材,班里其他同学都会,就自己孩子一个人不会,孩子每天回来就生气。可是一上辅导班,他自己跟不上。别的家长要求做十道题,我就要求他做二十道题。”
我说:“逼着孩子每天做那么多难题,孩子的精力也有限啊。”
同事说:“每天什么事情都不让他做,他只需要做好这些题就可以了。
难题都会做了,考试的时候不就简单了吗?以后升初中就可以上个重点初中,这样才能有个好未来啊。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等我孩子长大了,还不知道要大成什么样,要抓紧让他多努力。要不然,哪有未来?”我想这些话她每天肯定也在对孩子说。
我说:“孩子每天这样,只有学习,精神上是孤独和寂寞的。”
她说:“小孩子知道什么是孤独和寂寞?爸爸妈妈什么都不让他做,只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就可以了,这也是为他以后着想。”
孩子是花朵,不仅是家长心中的希望,也是整个社会的未来。而今,很多家长只希望孩子做“优等生”,他们期望孩子能成为优等生,成为人上人。
正是怀着这样的期望,他们以爱为名义,以未来为名义,让孩子在童年时,在少年时,时时刻刻为未来做准备。可未来在孩子的心里有影子吗?有具体的指向吗?这些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未来,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在逼着他们学习,逼着他们要高分,逼着他们做一道又一道难题;他们只知道爸爸妈妈在耳边说起:“不好好学习,就没有未来,没有好的生活”。
那何谓好的生活?
家长说:“这还用问吗?体面的工作、更多的工资,更好的房子、更好的汽车.更漂亮的老婆……”
是的,这些物质生活是人们所追求的,可是当孩子在十岁时,已经厌倦了生活,未来对他而言,这些“好”生活对他又有什么意义?他们是学习的机器,为未来而战的机器,没有灵魂和内心的机器,再好再多的物质对他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
我对我的同事说:“如果你的孩子具备了基本的知识能力,具备了生存的能力,不用发愁他未来没有工作,不用发愁孩子长大了找不到工作。一个具有生存能力的人,在哪里都能生活得很好。”
同事叹气说:“我也明知道这些都对,看着孩子每天煎熬的样子,我心里也着急。你说咱们干着急也没办法,我也怕把孩子逼急了,精神受刺激了,那才问题大了。”
既然道理大家都明白,那就多关心关心孩子的内心吧。别让孩子在童年时期就开始孤独,让他们对生活灰了心。
呱呱上小学四年级时,很流行一种叫“奥数班”的辅导班,目的是培养具有数学天赋的孩子。可是很多家长不管三七二十一,纷纷把孩子送到奥数班学习。目的是让孩子更聪明,以后数学成绩更好。更有家长说,孩子只要奥数过了多少分,在以后的考试中就能加分。周围人说得天花乱坠,很是神奇。我也有些心动,一打听才知道也就是几个特级教师开的课程。
我回去也就没有要求呱呱去上。呱呱后来说有几个同学上了奥数课,题目都很难。呱呱对我说:“妈妈,我没有数学天赋,你不用花钱培养我了。
上课好好听讲就可以了,那些奥数题,我过两年就会做。”
我说:“你要是对数学有兴趣,不要在乎钱多少,妈妈会支持你去学习。
你要觉得不喜欢,就不用去了,我和爸爸不会逼你去的。”
呱呱说:“那些题也不怎么难,我宁可花周末时间自己做些题。反正有不懂的,可以问老师嘛。”
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希望孩子的成绩更突出,但在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的时候,多考虑一下孩子的精力能否承受,孩子是否能用心接受。
有一位朋友刘女士和先生离婚后,女儿才两岁,她说她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她把所有的积蓄都用在培养女儿身上,让女儿弹钢琴,学跳舞。每天督促女儿学这个,学那个,发誓一定要让女儿成为最出色的女人,最有魅力的女人。女儿稍微怠慢,她就唠叨:“爸爸不要我们了,你不好好学,以后你让妈妈带着你要饭吗?”我亲眼看到她在众人面前数落女儿,女儿的眼神很冷,那眼神我一辈子也忘不掉。这位妈妈就这样培养了一名钢琴过八级的女儿,可是女儿比赛了几次后再也不弹了。妈妈哭着求女儿,女儿冷冷地说:“爸爸和你离婚是因为你自己,和我没有关系。”
刘女士哭着对我讲述,她说她不知道以后该做什么。我说照顾好自己,让女儿做点喜欢的事情吧。再这样逼下去,女孩不知道会成为什么样子。
我们成年人在紧张的工作结束后,内心会感到莫名的寂寞,这种寂寞无法言语,有时候即使是最贴心的朋友,最亲近的人也无法告之,就是这样的寂寞让人精神上无法感受到快乐和幸福。也许是一瞬间,也许是很久。
就是这样的无助,孩子也有。家长们不要以为孩子年龄小,没有孤独,没有寂寞,恰恰相反,他们的孤独和寂寞有时候比大人还要多,因为他们的情感更丰富、更细腻。
孩子在问:什么时候不用去上课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我左边座位上是一对母子,男孩坐在妈妈的腿上,妈妈手里拿着一本书在提问:“火车是谁发明的?”男孩想了想,回答不上,让妈妈再问一个:“什么样的轮子只转不走?”小男孩还是不知道。妈妈生气了,推了一下孩子说:“你怎么一个都答不上?出门前刚背过的,一会的工夫全忘了?你知不知道,为给你报这个班,爸爸天天晚上熬夜加班?你这孩子怎么一点也不懂事?”
小男孩看上去也就四五岁的样子,他抬头问:“妈妈,什么时候不用去上课了?’’妈妈瞪着孩子说:“等你长大了再说。”说完,她把那本书塞进孩子的书包里,看着窗外,不再说话。
这位妈妈在想什么?低着头的孩子又在想什么?而我在想,为什么要把加班辛苦挣钱的事情和孩子的学习联系起来?为的是能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爸爸妈妈这么辛苦全是为了你,只有你学习好,考上大学,以后出息了,爸爸妈妈的生活才能改变吗?我想了很多,但也在想这样的对话有很多。
有的妈妈在给孩子书包时会附带着说:“这是妈妈花一个月的积蓄买来的,为的是让你好好读书,以后能有出息。”有的家长在孩子考得成绩不好的情况下,总是对孩子这样说:“交那么多钱,考这么点分,你让爸爸妈妈以后怎么活?”不知道有多少爸爸妈妈把自己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也不知道有多少爸爸妈妈每天在给孩子这样说:全家的生活就指望你了。我想,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他的肩膀太稚嫩,担不起爸爸妈妈遥远的未来生活。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新闻,大意是说一个十二岁左右的女孩为了不让爸爸妈妈有生活负担,以自杀来解决爸爸妈妈的经济问题。女孩的遗言上说,自己死了,也就给爸爸妈妈省了十几万元。是什么让女儿这样负有愧疚非要以死来解决?是困苦的生活吗?不是。我认为是爸爸妈妈过多的寄托。
家长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有责任养育他们,有责任培养他们,而不是把孩子当做为自己提供物质的未来银行。
有人说,你们能有现在优质的生活和家里的支持有关吧。我说完全不是,我和先生的家境都一般,父母能给予我们的是健康的身体和无所回报的爱,我们依靠自己能力生存着,从一开始的两个人租瓦房,到楼房,再到自己买房,家里的一针一线都是我们两人共同营造。同学们一个个经商、一个个富起来,但我们有自己的生活,祝福同学们,但按部就班过着自己的生活。
孩子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无比的喜悦,而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更是倍加“慷慨”。生活拮据时,我们三个人一起吃煮白菜,一起吃清汤煮面条,但我们没有埋怨,也没有抱怨,我们让呱呱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中成长。
优裕的物质生活,是很多人所追求的,但我想说的是崇高的精神生活,更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追求。家长朋友们,不要因物质生活而斥责孩子。也不要因为生活的困境而停止不前。美好的生活需要我们努力争取,而不是仅仅寄托于孩子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