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我的孩子顶呱呱
20045600000034

第34章 爱孩子要懂得适时放手(6)

几个“赶紧”让我目瞪口呆。这个话题让我想了一路,也让我“赶紧”了一路。回到家,我就开始和先生说这个问题。先生不解地说:“别人家的孩子那是别人家的事情,咱们的孩子是咱们的孩子,两个孩子不一样嘛,人家孩子早熟些,咱们孩子晚熟些,慢慢等着。”

先生的话让我想起儿时的一个事情。记得小时候我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一到八月份,我和其他姐妹看到红枣就抢着摘。有时候一碰枣树的枝叶,熟透的枣就会掉下来。当我们发现这个秘密后,就拿来小板凳,踩在板凳上,使着劲拽一枝,希望长在高处的红枣能掉下来。可是有时候发现,明明有的枣红了一多半,可就是不掉。

有一次,我的举动被爸爸发现了。我就问:“怎么那几个枣就是不掉下来?”

爸爸说:“还没熟好呢,再等两天。”

我很心急,每天看完枣树告诉爸爸赶紧收,爸爸总是说再等两天。就这样,长在最下面的枣,被我们几个小孩子偷偷吃了个差不多。有的枣半青半红,吃着不好吃,发涩,而红亮红亮的枣才好吃,轻轻咬一口,仿佛能喝到一碗浓浓的白糖水,可是那感觉脆脆的,自己都能听到那种声音。

妈妈总在担心吃了生枣会拉肚子,而爸爸总笑着说:“红了才好吃吧。”

而我总在问:“怎么枣不全红啊?一个青,一个红,都红了就好了。”

爸爸指着枣树说:“太阳能照到的枣,熟得早,也就红的早了。那边枣晒得太阳少,总是长得慢些。”

我说:“那把那几个青枣摘下来,多晒晒太阳就红了。”

爸爸说:“枣还是在树上自己熟才好吃嘛,你把青枣摘下来给它晒太阳,那它就不是自己熟了。”

我当时不相信,就摘了几个青点的枣,晒在太阳底下,可是当吃的时候,觉得总是没什么味道,而且枣的皮也发软,不好吃,结果都被我扔掉了。

儿时的事情已经远去,现在想想,枣树上的青枣也会熟,也会红,只要给它再多些时间,只需要多等两天。因为这是枣成熟的自然规律。

是啊,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那我们的孩子呢?

我想,每个孩子肯定是不同的,他们潜在的基因不同,他们潜在的才华不同,他们的环境和经历不同,所以他们成功的时间也会不同。既然如此,我们家长为何要求孩子们在同一个年龄达到某种高度呢?

有的爸爸指着报纸上的少年富翁照片责问孩子:“你看看,和你一般大,人家孩子十二岁就富翁了,你看看你,每天就知道花钱,”

有的妈妈指着电视里的某成功人士对孩子说:“看看人家这孩子那才叫孩子,咱们的孩子天天就知道看电视。”

孩子大学毕业刚适应新工作,家长在一旁就开始唠叨:“看看别人,再看看你自己。别的孩子给爸妈一个月就好几千,你呢,工资那么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出息。”

我们家长就是这样,盼着孩子长大,盼着孩子长大了能出息些,能更成功些,可是我们忘了,孩子的成长也需要家长的等待,孩子的成功也需要时间。

我们大学班级里也有这样的事情。一个班三十五个同学,一毕业,有三十个同学都顺利工作,早早结婚生子。而其他几个人各走各的,有的继续考研究生,有的转行和别人做生意,有的则是自己开个小店当起了老板。

他们的这些做法在很多人眼里都是“不正常”,而且都不看好他们。

可是,五年、十年过去了,读研究生地实现了大学教师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曾是班上很多人所想的;和别人做生意的同学,日子也过得很不错,经常飞来飞去谈生意;自己创业的同学更是成为今天人们津津乐道的商界人士,他开了一家又一家的连锁店。

早早稳当工作的同学每次闲聊总是流露出对这几个同学成功的佩服,也难免说出懊悔之词,“怎么当年就没想到去开个公司呢?”“怎么当年就不能继续坚持两三年呢?”不是没想到,而是有时候,我们太急于求成。一毕业,大家都想着赶紧工作,赶紧结婚,赶紧赚钱,赶紧成功,赶紧朝着远远的大成功追赶,唯恐一不留神,掉了大众的队。可就是在这个赶紧的过程中,大部分人丢了很多,也忘记了很多。忘记了自己实力不够就大包大揽,忘记了自己吃不了肉却非要抢一盘肉,忘记了孩子还没有学会走,就买来了跑步机,忘记了孩子刚上学,就要让孩子考大学;忘记了孩子刚适应社会,就追着要成功。

任何成功都需要一个过程,哪怕这个过程只需要一天,它也需要二十四个小时。孩子的成功也是如此。也许孩子不像某天才儿童那么会投资,但孩子能写出一篇好文章被某期刊采纳;也许孩子不像邻居孩子那样,每年拿回多少钱,但是孩子工作也很努力,生活也很幸福;也许孩子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光芒闪耀,但是孩子也能自食其力;也许孩子至今默默无闻,但请耐心等待他的绽放。因为,晚熟的孩子也会有成功的一天。

6.普通孩子也有非凡的未来

妈妈,我有什么特殊才能呢

呱呱小时候上幼儿园,路上我们经常会遇到其他妈妈也送孩子。有一次,遇到一个妈妈。她问我:“你给孩子做测试题了吗?”

我说:“做什么测试题?”

那位妈妈说:“测孩子有哪方面的才能啊。比如听一段音乐,看孩子有没有音乐的才能,做几道题看看孩子有没有作家的才能。”

我说:“没测过。”

那位妈妈接着说:“测一测吧,挺有用的。知道孩子有哪些才能,咱们就好培养啊。要不然孩子什么才能都没有,那以后干什么呀。”

呱呱听到了,好奇地问我:“妈妈,特殊才能是什么呀?”

我看着呱呱好奇的眼神,说:“就是和别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呱呱问:“妈妈,那我有什么特殊才能呢?”

我笑着对呱呱说:“你说呢。”

呱呱说:“妈妈,我的眼睛和宁宁不一样,鼻子也不一样,还有,我比他的个子高呢。”

我说:“是啊,大家都不一样嘛。”

就这样,我给呱呱解释了“特殊才能”的意思,而且在我眼里,呱呱是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但我很明白,他很普通,既没有莫扎特6岁就上演奏会的特殊才能,也没有3岁背诵唐诗三百首的特殊才能。但我相信呱呱长大后不论做什么,都会与众不同。

和呱呱一个班的一个孩子,从小他爸爸就培养他下象棋,说孩子是周岁时就抓着象棋不放。这样一来,爸爸妈妈就认为孩子肯定喜欢象棋,等到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就天天和孩子下象棋,也报了象棋班。学了两年多,可孩子对象棋越来越没有兴趣,动不动就在家里扔棋子。爸爸妈妈不理解孩子当初的“特殊才能”跑到哪里去了。

也有的妈妈羡慕地说:“别的孩子都有特殊才能,什么5岁就能弹世界名曲,10岁就能写长篇小说,像这样有才能的孩子以后才有出息嘛。像咱这孩子,什么才能都没有,以后长大了还不知道干什么呢。”

我不相信这样的话,也不相信在两三岁时有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十几年后就一定能成为音乐家、作家、科学家。我们承认,在幼儿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未来可能在某方面有特殊的造诣,请注意,是可能。而在幼儿时期没有显示出特殊才能的孩子未必就没有成功之日。

美国加尼福利亚匹特兹大学的罗伯特·阿尔伯特学者,用几十年的时间对各种超能儿童的有关情况进行研究。最后他发现,天生就有某种特殊才能的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并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直到青年时期或壮年时期的某种偶然机会(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文艺会演的舞台上),他们的异常天赋才得以淋漓尽致地自我展露出来或被某位“伯乐”发现。这也符合英国教育中被人们信奉的那句经典名言:“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真的能够超越他人。”

阳光洒满大地,它不会因为小草的普通而阻止小草的生长,也不会因为野花的普通而阻止花朵的绽放。蓝天下的孩子都是普通的子民,但每个孩子都不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没有必要因为孩子没有“特殊才能”而怨声叹气,也不要因为没有“特殊才能”而逼着孩子拥有。

何苦求“全才”

有一年过春节,呱呱陪爷爷奶奶看电视,正好看到一个娱乐节目,节目里每位表演者都是全能,既能弹钢琴又能吹萨克斯,既能跳探戈舞又能跳街舞。主持人和观众都为表演者的全才全能而惊叹。这时,坐在电视机前的爷爷说:“这孩子看上去挺小的,每天练习肯定也很辛苦。”

呱呱笑着说:“全才的人难做嘛。”

爷爷接着说:“我觉得还是精益求精的好,这什么都懂个皮毛也未必好。

前几天那老李家的孙子说也要上电视,专门去省城学了好几样,结果什么都没学成回来了。”

奶奶在一旁插话说:“孩子也要有那天赋,没天赋怎么训练也难成才。”

两位老人虽然没读过多少名著,但是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全才”的孩子很少见,但我们很多家长都在追求“全才”。

为了能让孩子长大后是“全才”,那就开始从小培养。家长们似乎很相信“勤能补拙”的道理,也宁愿认为孩子虽然没有某方面的天赋,只要“勤奋”就可以弥补。正因为如此,孩子们在很小的年龄被迫放弃了喜欢的游戏,放弃了喜爱的玩具,而与“全才”的名号为伴。

呱呱上幼儿园时,班上的一位老师问我:“呱呱在很多方面都与众不同,家长培养一下,以后就是个全才。”

旁边的一位妈妈听了说:“全才啊?真好,我们家孩子也要朝全才发展。”

我笑了笑说:“孩子现在喜欢什么就玩什么吧,强迫孩子去学,孩子反而厌倦了。”

幼儿园的老师说:“呱呱妈妈,我说的事情你一定要开始了,要不然,呱呱挺可惜的。嗓子也好,记忆力也好,你抓紧时间让孩子学弹钢琴,这样能培养孩子艺术气质。”

旁边的那位妈妈说:“老师,您看看家孩子怎么培养,学点什么呢?孩子小,不能不想干嘛就不干嘛。”

我听了后心里也在想:“要不要让呱呱成为未来的全才?”回到家就和先生说这个事情。我在想,孩子嗓子好,可以当个音乐家,也可以当个播音员;记忆力好,可以让呱呱多学几门语言,这样就可以成为翻译家、语言学家;对数字比较敏感,可以让呱呱以后成为银行家。我越想越激动,越想越觉得未来的全才专家集呱呱一身。正想着时,呱呱提着裤子走过来:“妈妈,我的裤子掉了,我要上厕所……”

呱呱的一句话叫醒了我“全才梦”,看着呱呱调皮的样子,我才明白,呱呱是个普通的孩子,所谓的“全才”是家长们的一个梦想。当然,古今中外确实有很多“全才”,既是天文学家、又是数学家,既是化学专家,又是音乐家。可是这毕竟是少之又少,也非家长的培训而成。

而爸爸妈妈们以为的“全才”又能让孩子收获什么呢?

前几天,我一个同学给我打来电话,问我有没有认识的大学毕业生,他说他公司需要招聘新人,让我多留意一些好的人选。我问什么样的条件。

他说只要性格好,能做事、肯学习就行。我说这要求既简单又不简单。

我的同学说,招聘了一个月,很多应聘者面试时就说自己是“全才”,说什么都会,爱好广泛,会唱歌,又会跳舞、会弹钢琴又会拉小提琴的、考了托福又考雅思,计算机过了几级,摆了一堆的证件。当问到最擅长做公司现有工作的哪项工作时,面试者大都说:“都能做。”

我们需要“全才”,但也需要能对自己有所了解的“全才”,需要知道发挥自己特长的普通人才。即使不是“全才”,只要本职事情能做得更好,我认为这也是孩子的一种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