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民族的人口从来没有超过2000万人,这个数字在数十亿的世界人口中微不足道,然而,这个小民族中却涌现出了与其人口比例极不相称的许许多多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传人:爱因斯坦、马丁·布伯、洛克菲勒、摩根、茨威格从公元1901年到2006年共有110多犹太人获得诺贝尔奖,占总获奖人数的17%强。
一个像谜一样的民族,留给了我们挖掘不完的智慧宝藏。
1.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1955)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是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人。爱因斯坦属于少数最有资格代表和标志这个世纪人类思想和科学发展水平的天才之一。他以其创立了相对论的非凡智慧奠定了现代物理学乃至整个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掀起并领导了一场变革科学观念的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进程。爱因斯坦也是民主与和平的热切倡导者和坚持科学技术应造福人类的原则立场的科学工作者的人格榜样。就其影响的深远而言,在20世纪所有著名的科学家中,还没有一个人能够与他匹敌。
1879年,阿伯特.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西南部古城乌耳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电工设备店店主。母亲是个有成就的钢琴家。1880年,他随全家搬到慕尼黑,就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生活。他好像发育比较慢,3岁才开始讲话,被人认为是反应迟钝的孩子。4岁那年,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他觉得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支配着那枚指针,这种惊奇感构成了他探索事物的原委的初始动力。
尽管父母没有一人有宗教信仰,但爱因斯坦在幼年时却深深地喜欢宗教。但是到了12岁,他在阅读通俗科学书籍的过程中认识到,《圣经》里的许多故事都不是真实的。于是,他中止了宗教信仰而产生了一种真正狂热的自由思想,其结果是对一切权威的怀疑。他的这种怀疑以及由此引发的批判精神是爱因斯坦在科学研究中的无人能比的。
就在同一年,爱因斯坦得到了一本几何教科书,他贪婪地读了起来。
几何中的许多原理给他以深刻的印象。几何学的纯粹思维竞能达到如此可靠而又纯粹的程度,使他惊奇不已。他初次领略到理论绝妙之处。这种理论的绝妙之处便成为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15岁那年,他的家境陷入了困难,因为他父亲的工厂又一次倒闭,没有办法全家只好迁往意大利的一个小城市——米兰,只有爱因斯坦留在慕尼黑继续读书。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优异,其他科目却很糟。他不喜欢这所德国学校,也不想做一个德国人。他想去米兰和家人团聚。为了使这次逃跑显得全面些,聪明的他弄到了一张医院证明,说他神经衰弱,需要回家休养。实际上这些努力是多余的,在他逃离学校之前,学校宣布把他开除了,理由很简单就是他搞坏了班级的风气,损害学校的校风。
到了米兰,他首先宣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放弃德国国籍。他的父亲对他说,“将来自己要想谋得一份好工作必须先取得大学文凭”。于是他报考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该校被认为是当时欧洲最好的学校之一。
他优异的数学成绩让人不可想象。但是,却因其他成绩的拖累而没通过入学考试。大学校长建议他去中学补习一年,再来报考。于是,他就在瑞士阿劳市的阿尔高州立中学又补习了一年,第二年终于考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物理和数学。在大学期间,爱因斯坦生活艰苦,每月靠亲戚资助的100瑞士法朗生活。还要省20瑞士法朗交纳加入瑞士国籍的归化费。1901年他取得瑞士国籍并于同年毕业。
毕业后,他想留校担任助教,谋求中学或技校教师的职位,都没有成功,于是,只得担任家庭教9币,偶尔也在中学替别人代课。1902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得到一份固定的工作——瑞士伯尔尼市专利局专利审查员。1903年他与塞尔维亚姑娘米列娃.玛丽琦(他在苏黎世的同学)
结婚。但是这场冲破重重阻力赢得的婚姻并未能让他们白头偕老,1914年他们黯然离婚。
专利局的工作并不繁重,也使他能有许多空闲时间从事研究,更好的是爱因斯坦有了可靠的经济保障,爱因斯坦对此非常满意。
在这段时间里,他广泛接触了牛顿、安培、休谟、斯宾诺莎、莱布尼兹、康德、马赫等各流派哲学著作和许多文学古著以及德国古典音乐他从这些不同的文化中,孜孜不倦地汲取营养,但从不定于一尊。
多元的文化品种,活跃的文化因子,在爱因斯坦的头脑中通过随机碰撞,产生出新的组合,于是创造力喷薄而出。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共发表了四篇在物理学领域中最富有创造性的伟大论文。其中《分子体积的新测定方法》一文使他获得苏黎世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而第二篇——《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成功地把两个相互矛盾的光学理论——波动说和粒子说结合在一起,大胆地提出了光的量子化理论。
这一学说澄清了长期存在于光学中的理论混乱,令人信服地解释了诸多费解的实验现象。值得一提的是,他的研究奠定了量子论的基础,由此衍生的波一粒二象性观点经过另一位物理学家——法国的德布罗意的发展,成为物理学家最基本的世界观,是现代物理学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概念之一。这一成就使他赢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奖。第三篇论文《在热分子运动论所要求的静液体中悬浮微粒的运动》讨论了涨落现象,阐明了几个非常重要但未能精确测得的物理常数的关系。尤为重要的是,爱因斯坦的工作打消了理论界对分子实在性的疑虑。后人认为这是他对物理学最重要的贡献。
以上3篇论文已是辉煌的成就,但是与第4篇相比就不算完美。这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论文开创了一场真正的革命。20世纪初在经典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牛顿力学和经典电磁学——之间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致命的矛盾,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艰苦的努力,有些人甚至已提出了非常接近正确思想的方案,但是,只有爱因斯坦才敏锐地认识到,矛盾的核心在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相对的。
爱因斯坦动情地说:“牛顿啊,请您原谅我。”牛顿是伟大的,牛顿力学的伟大成就曾使人们认为科学大厦已经构筑完美,后人所能做的不过是零星维修而已。但爱因斯坦认为只要无穷尽的探索,谁也不能阻止真理的进步,如果谁以为自己占有了最终真理,那就会在“神的笑声”
中塌毁。爱因斯坦最喜爱的格言是,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可贵。而真理的追求需要独立思考,不囿于传统观念。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态度和独立性。”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牛顿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条件。他说人要经常思考。相对论就是爱因斯坦“思考最根本的问题”所产生的最辉煌的结果。当然,要创造爱因斯坦的奇迹,天才的头脑也是不可或缺的。多么疯狂而又光辉的思想!这是通向真理的唯一途径。爱因斯坦的学说论述了匀速直线运动的坐标系中的物理现象,这一被称为“狭义相对论”的理论成为物理学革命的起点。在随后发表的5篇论文中,他进一步发展了相对论,阐明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修正了经典物理学中的物体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
长期以来,对于宇宙的传统观念,由一个人把它全部打翻了!难以设想,当人们接触爱因斯坦的光辉理论时该是何等惊讶!而这一切竞出自于一个年仅26岁的专利审查员之手,真是有志不在年高。
爱因斯坦在科学界掀起狂飙,他的成就奠定了其学者生涯的基础1908年,他受聘为伯尔尼大学兼职讲师,次年又受聘为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副教授,不久,升为教授。1911年他接受了奥匈帝国布拉格德国大学的教授职务。1913年,普朗克和能斯特代表普鲁士科学院邀请爱因斯坦回德国工作。1914年,他担任威廉大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兼柏林大学教授。这个教职给予了爱因斯坦经济上的支持,使他能够有大量的时间从事研究工作。
其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国家动员了一切力量支持这场罪恶的战争。爱因斯坦坚定地固守和平主义立场。他在各种场合宣扬反战思想,甚至加入了反战组织“新祖国同盟”。也许是他的学术盛名和“古怪”的名声救了他,否则这位科学巨匠早被当做破坏分子处决了。他遭到同事们的孤立,婚姻也濒临破裂。令人惊异的是,他的最伟大的科学成果,却正诞生于孤独的处境之中。
爱因斯坦认为狭义相对论也没有穷尽真理,他勇于创新,不断前进,于1915年又完成了广义相对论。在逻辑上,这是狭义相对论思想的延伸和推广,把匀速直线运动下的时空变换推广到变速运动和引力场存在的情况中。这是爱因斯坦最辉煌的成就,科学史上最伟大的发现。它极为深划而又普遍地描述了物理世界的状态,其核心在于时空在引力场的作用下的扭曲,变速运动即归结为扭曲时空中的自然运动。爱因斯坦彻底革新了时空、引力、质量、运动以及由此衍生的动量、能量等观念,从极简单的逻辑假定出发构造了描述宇宙的普遍而又统一、和谐的理论。
就是这个激动了每一位物理学家的理论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英国科学家仔细地研究了爱因斯坦的理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光线在恒星附近将受引力场的作用而弯曲。英国皇家天文学会决定在1919年5月29日发生日全蚀时对这位科学家的理论进行决定性的检验。
两支远征队实施了这一计划,结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完全相符。
相对论的成功使爱因斯坦在一夜之间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那只有少数人能看懂的深奥理论使他得到全世界的崇拜,相对论以及四维时空和爱因斯坦的名字联结在一起,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词。各国大学纷纷授予他名誉教授称号,他开始应邀赴世界各地访问,讲学。在他50岁生日时,他收到了成千上万的礼物和难以计数的贺信、贺电,邮电局不得不专门为他设了一个信箱。他和第二个妻子——他的表妹爱尔莎依旧坚持着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他没有被盛名所累,仍然专心研究,闲暇以演奏小提琴和湖上泛舟为乐。给他增加工资时,他惊讶地说:这么多钱可让我怎么办呀!在欧洲讲学,他坚持坐三等车厢。日内瓦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的盛典上,他却头戴草帽,穿得普普通通,而且说不要“因为搞这样铺张浪费的盛宴而把我们烧死”。有一次,他的孩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出名,他笑答:“你看,一个盲目的甲虫在一个球面上爬行,它意识不到走过的路是弯的,幸而我能意识到。”他还说:“我自己受到人们过分的赞扬和尊敬,这不是因为我的过错,也不是由于我的功劳,而实在是一种命运的嘲弄。”爱因斯坦非常厌恶物欲主义,他直言道:
“我从不把安逸和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认为精神自由比物质享受更重要。精神自由是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把内心的自由看得与外在的自由同样重要。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也才能推动科学、文化、社会的进步。因此,爱因斯坦的一生,可以说是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生。
爱因斯坦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奋斗,他不图名不图利,远离尘嚣,但同时却深切地关注人类尤其是犹太人的命运。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影响全力支持和平主义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他加入了国际联盟的国际知识分子合作委员会,广泛宣扬和平主义思想。他曾竭力宣传著名的“百分之二理论”。在当时再加上爱因斯坦个人的努力,这一思想传播甚广。他也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犹太复国主义组织想在耶路撒冷创立犹太大学,为此,他们希望得到美国人的资助。1921年春,爱因斯坦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领袖魏茨曼结伴前往美国募捐。后来,魏茨曼成了以色列的总统。爱因斯坦的美国之行引起巨大轰动。募捐非常成功。
正当爱因斯坦声名慢慢如日中天之时,对他的攻击也开始了。1933年1月纳粹攫取德国政权后,爱因斯坦是科学界首要的迫害对象,幸而当时他在美国讲学,未遭毒手。3月他回欧洲后避居比利时,9月9日发现有准备行刺他的盖世太保跟踪,星夜渡海到英国。10月转到美国普林斯顿。当时德国纳粹把爱因斯坦称为“犹太国际阴谋家”和“共产国际阴谋家”,动员了学术界对他进行声讨,并且悬赏2万马克要他的人头。
爱因斯坦对他们的这种威胁毫不害怕。公开谴责法西斯毁灭“一切现存文化价值”,是一种“精神错乱状态”。他宣布放弃德国国籍,退出普鲁士科学院。在欧洲短暂停留后,他登船前往美国,受聘为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教授。在那里他度过了人生的最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