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就是取经路:西游记:直指人心的智慧
20047500000030

第30章 悟空三论《多心经》

唐僧师徒在宝象国救了公主,被宝象国君臣百姓簇拥着送出城门。一路上又是春天景色,师徒们边走边看,见眼前又有一山挡路。唐僧有点心慌,勒回马头说:“徒弟们要仔细。前面这座山高,恐怕有虎狼阻挡。”悟空不以为然,说:“师父,出家人莫说在家话。你记得那乌巢禅师的《心经》吗?那上面不是讲:‘心无挂碍;无挂碍,方无恐怖,远离颠倒梦想’吗?”唐僧也不以为然,心想:我当然记得,浮屠山乌巢禅师亲自口授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过来就是“登大智慧彼岸的心经”,我把它当成修行的口诀。你当时站在旁边冷笑,不怀好意的。我问禅师前面路途多远,人家才说了“野猪挑担子,前面遇水怪,千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恨”,你上去就用铁棍子捣人家。人家不和你计较,生出万朵莲花,驾金光回了巢穴,后面的话也没有告诉我……悟空见唐僧迟疑,接着又说:“师父,只要你‘扫除心上垢,洗净耳边尘’,心里空空,还怕什么虎狼?”唐僧幡然醒悟:对呀,把心里打扫成空,就没有虎狼在心了;非但没有虎狼,连担心和恐惧都没有了呀!“时时勤揩拭,勿令惹尘埃”这个道理我明白呀,我怎么就忘了用了!又感叹悟空虽然粗鄙,不认识文字,但是心有慧根,过耳就能心下大悟。自己能有这样的徒弟,取经的前景一片光明呀!唐僧不由得喜上心头,乐而忘忧,催开白马继续前行……

师徒过了号山枯松涧,行够多日,忽听得水声振耳。唐僧大惊说:“徒弟呀,又是哪里的水声?”悟空笑着说:“你这老师父,也太多疑了,做不了和尚。我们四个人,偏你听到什么水声?你把那《心经》又忘了?”唐僧说:“《心经》是浮屠山乌巢禅师口授给我的,共五十四句,二百七十个字,我当时耳传,至今常念,你说我忘了哪句了?”行者说:“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们出家人,眼不视色,耳不听音,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暑,意不存妄想。此就叫祛褪六贼。你如今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嗅鼻;闻声音,惊耳;睹事物,疑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么能上西天呀!”唐僧沉默不语,思考了好久才说:“我也知道我疑神疑鬼,所以多灾多难。但是我和你们不一样呀,我已经答应唐王,三年后就回唐朝,说话要算数呀。眼前不是山高无路,就是河妖作怪,我可什么时候才能到达西天呀?”悟空听了,忍不住鼓掌大笑说:“师父,你原来为这个发愁呀,这有何难,常言说‘功到自然成’!”唐僧总是思量何时才到西天,就还是在用头脑、在用意识,还是“念念在意”,所以才会疑虑纷纷。悟空说“功到自然成”,是告诉唐僧不去想取经结果,只重视取经的过程。把身、口、意奉献给佛,奉献给取经的事业,内心没有意识,不再顾虑身体的安危存亡,自然心地澄空,六贼无扰,西天自然可到。

唐僧四人离了钦法国,说说笑笑间,忽见高山。唐僧勒马说:“徒弟们,你看这面前山势崔巍,切须仔细!”行者笑着说:“放心!放心!保你无事!”唐僧又说了:“别说没事,我看那山峰挺立,远远的有些凶气,暴云飞出,渐觉惊惶,满身麻木,神思不安。”行者笑着说:“师父,你把乌巢禅师的《心经》早忘了吧?”唐僧说:“我记得。”悟空说:“你虽记得,但是还有四句颂子,你却忘了哩!”唐僧说:“不能够,乌巢禅师亲自口授我的《心经》,哪来的四句颂子?那你说给我听。”行者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三藏道:“悟空你果然很有才,诗思敏捷,可以和曹植的七步成诗相比,只是不压韵脚。不过意思我明白了。要是依照这四句修行,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悟空说:“师父说得对。你再听我下一首诗: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懈惰,千年万载不成功。只要一片志诚,雷音只在眼下。师父你老这样恐惧惊惶,神思不安,大道远矣,雷音亦远矣。师父不用再疑虑了,随我走吧。”唐僧听罢,心神顿爽,万虑皆休,放马西去。

悟空三论《多心经》,但是他论得对吗?他懂《多心经》吗?《西游记》又给出了如下交代:

唐僧四众,餐风宿水,一路无事。忽一日,见座高山,唐僧又悚惧道:“徒弟,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悟空说:“师父,你莫非又把乌巢禅师的《心经》忘了吧?”唐僧说:“《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哪一天不念,哪一时忘了?颠倒也念得来,怎么会忘!”悟空说:“师父只是会念,没有求那禅师讲解。”唐僧说:“猴头!怎么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行者道:“我解得,我解得。”从此,唐僧、行者再不做声。旁边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了一个沙僧,说道:“掌嘴!和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也曾见过说法?……说什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做声了?你解的,你讲吧!”沙僧说:“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哪里晓得讲经。”唐僧喝道:“晤能、悟净,休要胡说。悟空解得是无语言文字,乃是真解。”

悟空虽然没有经不离口,但是悟空早已参透了《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