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人生就是取经路:西游记:直指人心的智慧
20047500000029

第29章 悟空三打山贼

西天取经的旅途,对唐僧师徒中的每一个人而言,都是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悟空一直在和自己嗔怒、冲动和暴力的心理和习惯作战。悟空在保护唐僧的旅途上,前后三次遇到山贼,三次的心态也各不相同。三次不同的做法就像标尺,标注了悟空在修行上的进步。

第一次遇到山贼,是悟空出离了两界山的重压,刚刚保护唐僧,在西天取经旅途上遇到的第一个突发事件。悟空见到路边闪出的六个山贼,满心高兴,扶起跌落下马、口不能言的唐僧,对唐僧说:“这都是送衣服、送盘缠给我们的。”悟空“从耳朵里拿出铁棒说:‘不要走,让老孙打一棍试试手’,吓得六贼四散逃走,被他拽开步,团团赶上,一个个尽皆打死。剥了衣服,夺了盘缠,笑吟吟地走将来。”悟空刚刚皈依了佛门,心理上还是强盗,没有慈悲怜悯之心。悟空猫捉老鼠一般地享受了杀人的过程,还剥了山贼的衣服,夺了山贼的财物,这时的悟空,还是十足的妖精和强盗。悟空由此遭到了唐僧对他的第一次驱逐。

第二次遇到山贼,情节要复杂一些。师徒们西天旅途近半,唐僧放马独自前行,路两边忽然闪出了三十多个强盗,拦住路口,吓得唐僧战战兢兢,跌下马来。悟空追赶唐僧,看见了强盗,心里暗喜道:“造化,造化,买卖上门了。”悟空放走了唐僧,“展开棍子,晃一晃,有井栏粗细,七八丈长;荡的一棍,把一个打倒在地,再不做声。那一个开言骂道:‘这秃厮老大无礼!盘缠没有,转伤我一个人!’行者笑道:‘且消停,且消停!待我一个个打来,一发叫你们断了根罢!’荡的又一棍,把第二个打死了,唬得那众喽哕撇枪弃棍,四散逃生而去。”悟空这一次遇到的强盗更为凶悍,上一次的强盗看到悟空的大棍,就吓得四散逃跑,这伙强盗看到悟空的大棍子也不畏惧。悟空打死了第一个强盗,其他人还不收手,直到打死了第二个,强盗们才真正的放弃,丢下凶器逃跑了。这一次悟空打死了两个强盗,并没有杀掉全部的强盗,可见悟空杀人的目的,还是要赶走强盗,不是为了杀人而杀人,否则以悟空的能力,这些强盗一个也走不掉。这次悟空的表现,就要远胜于上次的表现,是悟空追随唐僧佛门修行的进步。当然这也不是理想的解决方式,杀人终究是不对,就像后来观音菩萨对这件事的评语一样:“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草寇虽然不良,到底是人身,不该打死……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褪散,自然救了你的师父。”菩萨的这番话,点化了悟空,影响了悟空对待第三批山贼的做法。

唐僧对悟空的要求,和菩萨一样要求完美。所以唐僧当时丢下悟空一个,忙驱马跑回来,叫八戒赶过去告诉悟空,棍下留情,不要打杀强盗的性命。可惜八戒跑得慢了点,两个强盗的脑袋被悟空“一棒子打出豆腐了”。唐僧一看真打死了人,心里恼火,嘴里不停地絮絮叨叨,猴子长、猢狲短地骂。唐僧的语言功底非常了得,尤其是碎嘴子折磨人的功力,曾经让菩萨派遣的护法神也听不过去,下来替悟空解忧。这次护法神没露面,悟空只有一个人受着了,悟空听得不由得冒火。唐僧骂完了悟空,觉得还不够,决定变个花样,要替死去的强盗祷告。不过祷告的核心内容还是变着法儿骂悟空,唐僧祷词的关键词是:“……你到森罗殿下,倒树寻根,他姓孙,我姓陈。冤有头,债有主,切莫告我取经人。”唐僧虽然是个当师父的,但是有时候幼稚得有点可笑。悟空看着唐僧演给自己看的小品,怒火冲天,心理失衡,对唐僧说:“师父,你老人家忒没情义,为你取经,我费了多少的殷勤辛苦,如今打死这两个蟊贼,你倒叫他去告老孙。我动手打,也是为你。你不往西天取经,我不与你做徒弟,怎么会来这里,怎么会打人。我也替他们祷告祷告吧!”悟空拿铁棒子朝坟上猛捣,心里想象是在捣唐僧。吓得八戒、沙和尚心惊,唐僧满心怀怒不言。

晚上遇到好心的杨老头夫妇留宿,杨老头的强盗儿子半夜回来要杀唐僧。唐僧师徒被杨老头放跑。强盗们追上来时,悟空白天的一肚子怒气彻底释放,俗话说:冲动是魔鬼,悟空开始了他西行旅途上最恶劣的表演:抡开铁棒乱舞,打倒了一片,唐僧一看悟空发疯,吓得往前猛跑,八戒、沙和尚不敢上来劝悟空,也跟着唐僧跑。悟空从逃走的几个强盗里找到杨老头的儿子,砍了头,提着头追上唐僧,展示给唐僧看。唐僧看了没说话,直接就从马上掉了下去。八戒看不过眼,忙上去一脚把人头踢到路边,用钉钯刨点土盖住了。

这次悟空做得实在太过分,前一天打死了两个人,唐僧并没有驱逐悟空,也没念紧箍咒,不过是声情并茂地责骂了悟空一顿。杨老头招待他们吃饭睡觉,又好心半夜放跑了他们师徒,悟空却存心杀死了杨老头唯一的儿子,简直丧心病狂了。悟空的嗔怒心太重,自尊心太强,唐僧的怒骂指责,使得悟空心理失控,才做出疯狂的杀人行为。悟空理所应当地被唐僧第三次驱逐。事情就此还没有结束,被逐后的悟空心生二意,才有后来的真假悟空难辨,大闹天宫、地府的情节,构成了西天取经路上最严重的一个事件。

当然了,矛盾的暴露不是坏事,矛盾暴露得越早、越彻底,越有助于矛盾的解决。用中国特色的政治语言来描述:悟空经过菩萨的帮助,内心的反省,唐僧的言传身教,通过这次事件,思想觉悟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师徒们历尽辛苦,终于到达天竺国。天竺国不是天堂国,师徒在地灵县第三次遇到了山贼。悟空的表现是怎么样的呢?“行者就地挝把尘土,望上一洒,念个咒语,乃是一个定身之法;喝一声‘住’,那伙贼——共有三十来名,一个个咬着牙,睁着眼,撒着手,直直的战立,莫能言语,不得动身。”悟空这次不仅没打强盗,还要审问强盗。悟空“拔下些毫毛,吹口仙气,变作三十条绳索,一齐下手,把贼扳翻,都四马攒蹄捆住,又念念解咒,那伙贼渐渐苏醒。”……审问清楚了,悟空“将身一抖,收上毫毛。那伙贼松了手脚,爬起来,一个个落草逃生而去。”这里的孙悟空,再也不是原来那个猴性十足、好斗冲动的悟空了,是一个稳重、干练、心性平和的悟空。

经过漫长取经旅途的考验,悟空慢慢觉悟,逐步获得了智慧和心里的宁静。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和“觉他”。顽劣的悟空从妖猴最终也做到了佛,其中所经历的艰险和心灵的磨难,并不比唐僧逊色。只是因为唐僧是《西游记》的主角,所以唐僧遭遇的磨难都给予了正面的集中描写;悟空作为配角,他遭遇的磨难就隐含在文字之中,散落在情节之外,让读者自己去体味、归纳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