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27

第27章 学习心理学(5)

2.热爱工作,培养兴趣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浓厚而强烈的兴趣。所谓兴趣,实际上就是人对一定对象的特别注意力。真正有效果的兴趣,会使人废寝忘食,乐此不疲,欲罢不能,鼓舞人们去积极追求理想的实现与满足。

一切创造者的兴趣都是浓厚的。有的人除了有个人的特殊的兴趣,还有十分广泛的兴趣。马克思在回答女儿劳拉的问题时说得很清楚,他所喜欢的工作是咀嚼书本,他所心爱的箴言是:“人类的一切对我都不生疏。”可见,他的兴趣是十分广阔的。学习没有兴趣就学不进去,根本谈不上记得牢了。

3.放松身心,强化信念

向微波荡漾的湖水中投掷石子,荡起的波纹会立即消失。但是,向平静如镜的湖水中投掷石子,荡起的波纹却很难消失。这是日常生活中谁都知道的自然现象,然而可以说,在我们的头脑里也有同样的情况。

当身心舒畅的时候,我们的记忆装置——大脑皮层就安静下来,并容易记住来自外部的信息。

重要的是,我们要记忆事物的时候,首先要使身心松弛。心情平静下来以后再开始记忆。

惟恐记不住的恐惧心理会使头脑变坏,相反,一定能够记住的信心会增强你的记忆力。

很多心理学家都强调说:要有“一定能够记住的信心。”信心对于记忆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4.目的明确,仔细观察

乘车去朋友家时,自己开车和坐别人的车,情况完全不同。只要自己开车去一趟,几乎就把路线完全记住了,可是,由别人开车,自己尽管坐在司机旁,也很难记住路线。这就是目的性强弱的差别,它同记忆的差别密切相关。

经过辛苦的查询和一番周折而拜访了一次朋友家以后,往往比看地图或听人告诉更不易忘记地址。这是因为,用眼睛观察比读书或耳闻都能更清楚地记住目的地。

同样,就高尔夫球和麻将的规则来说,实际到球场去打球,或到牌桌上去打牌,比读书记忆得更快。这是因为,仔细地观察会提高记忆力。

5.经常复习,讲求方法

复习是增强记忆的基本手段。“温故”可以达到“知新”,亦可巩固记忆。马克思的记忆是很强的,但他仍然有经常翻阅笔记的良好习惯。复习的方法应多样化。一般说来,集中复习的效果不如分散复习好。这同单调刺激物多次作用于脑一样,很快就引起脑的保护陛抑制。

有人将记忆的方法总结出了十数种,它们是:首次强烈印象记忆法;眼耳手脑并用记忆法;发掘特征记忆法;小结归类回忆法;轮廓骨架梗概记忆法;选择记忆法;自编提纲网络记忆法;分段交替间隔记忆法;列表对比记忆法;争论记忆法;改错记忆法;趣味记忆法;其他:做卡片、札记、笔录、题录,火花速记,资料剪辑,讲课,翻译,写文章,备忘录,案头记事板,录音带等。

6.集中注意,劳逸结合

注意力不集中,是记忆的大敌。学习时不仅应专心致志,心毋二用,摒除一切杂念,排除一切干扰;而且应当姿势端正,不要躺在床上或倚在沙发上学习,那样容易引起大脑皮层的抑制而进入睡眠状态。

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疲劳。古人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学习方式,虽可集中注意力,但会引起精神过度疲劳。这种方法不足取。

因为那样学习效率会大大减低。实践证明:人们对于同一事物高度集中注意的时间是有限度的。一般中小学生为半小时到一小时,成人为一个半小时。

因而在连续学习一个半小时左右,要适当活动一下,或换学另一种材料,以新的注意代替已经疲劳了的注意。

7.锻炼身体,身心健康

要想学习好,记得牢,必须身体健康,心理(精神)也健康。即除了有健全的体格外,还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这样就会常常精力充沛,朝气蓬勃,具有强烈的进取心,而不至于一遇挫折,就心烦意懒,意志消沉,到头来一事无成。维护身体健康,除了锻炼以外,还需适当注意营养。

假如条件许可,可多补充些蛋白质、高碳水化合物和含磷脂的食物(如动物脑子、蛋类等),营养丰富,体内脱氧核糖核酸(DNA)当然也多,这就为记忆提供优厚的物质基础。

为了不断适应社会,必须坚持终身学习

许多人以为,学习只是青少年时代的事情,只有学校才是学习的场所;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并且早已走向社会了,因而再没有必要进行学习——除非为了取得文凭。

这种看法乍一看,似乎很有道理,其实是不对的。在学校里自然要学习,难道走出校门就不必再学了吗?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就已经够用了吗?

希腊作家索伦说:“活到老。学到老。”

其实,学校里学的东西是十分有限的。工作中、生活中需要的相当多的知识和技能。课本上都没有,老师也没有教给我们,这些东西完全要靠我们在实践中边学边摸索。

可以说,如果我们不继续学习,我们就无法取得生活和工作需要的知识,无法使自己适应急遽变化的时代,我们不仅不能搞好本职工作,反而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有些人走出学校投身社会后,往往不再重视学习,似乎头脑里面装下的东西已经够多了,再学会胀破脑袋。

殊不知,学校里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数量也十分有限,离实际需要还差得很远。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有以更大的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才能使自己丰富和深刻起来,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地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

据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调查,半数的劳工技能在1至5年内就会变得一无所用,而以前这段技能的淘汰期是7至14年。特别是在工程界,毕业10年后所学还能派上用场的不足1/4。

因此,学习已变成随时随地的必要选择。

美国人认为:年轻时,究竟懂得多少并不重要,只要懂得学习,就会获得足够的知识。于是,企业与公司里的上班族已成为学习市场上成长最快的人群。“用学习创造利润”——这已被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公认为当今和未来“赢”的策略。

学校里获取的教育仅仅是一个开端,其价值主要在于训练思维并使其适应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一般说来,别人传授给我们的知识远不如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坚韧所得的知识深刻久远。靠劳动得来的知识将成为一笔完全属于自己的财富。它更为活泼生动,持久不衰,永驻心田,而这恰恰是仅靠被动接受别人的教诲所无法企及的。这种自学方式不仅需要才能,更能培养才能。

一个问题的有效解决有助于探求其他问题的答案;而这样,知识也就转化成为才能。无需设备,无须书本,无需老师,也无需按部就班的学习。自己积极的努力就是唯一的关键所在。

最好的老师乐于意识到自学之重要,并鼓励学生凭借自身的能力在积极的生活中磨炼汲取知识。他们更多的依靠磨炼而不是直接传授,并努力使学生成为正在进行的工作中的一分子,这样教育就比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范畴和细节更为高明。

近年来,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项目层出不穷,就业能力的要求随着技术进步的加速也在不断变化着,标准的提高,使得技术发展的要求与人们实际工作能力之间出现了差距,由此产生了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一方面失业在增加,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的就业者;一方面争抢人才的大战异常激烈,另一方面又有大批在岗者被迫离开岗位。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对劳动力不再只是数量需求,更重要的是对其质量有了新的标准和需求。强化知识更新,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已成为时代的呼唤。

据有关部门统计,经过培训的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率一般都在60%~90%之间。北京曾对50多个企业的下岗职工进行调查,未经过培训的再就业成功率仅为5%~15%,现在,的确有不少下岗职工急于求职,而忽视了参加培训学习,更新知识;有的甚至认为自己有一技之长,无需再“充电”,换哪个门庭都能干。殊不知,“终身职业”时代正在逐步消失,“终身教育”时代正大踏步向我们走来。实践证明,每当一种新的技术代替原来技术的时候,总要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乃至新的行业,如果我们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一招鲜”上。就只能成为市场竞争的“弃儿”。

现在,终身教育的理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终身学习成为时尚。现代教育思想达到共识: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终身教育贯穿于整个人生,是人自发地、主动的、持续的教育过程;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涉及人的思想、智能、个性和职业等方面的内容。处于现代社会中的人,学习是不能一次性完成的,终身学习观点激励人们从生到死坚持终身学习自己教育自己。现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职工更替频繁,社会变化急剧,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终身学习是自身发展和适应职业的必由之路。“活到老。

学到老”是现代青少年应有的终身学习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