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26

第26章 学习心理学(4)

实际上,有些青年在自学中所以兴趣多变而不持久。就因为他们的兴趣还停留在外在兴趣的水平上。缺乏内在持久的原动力,因此碰到困难,就想另辟蹊径。

那么,怎样才能稳定自己的兴趣,使兴趣成为促进自己学习和成才的阶梯呢?

1.要把兴趣上升到志趣的高度

陈景润迷于数学,李四光迷于地质,爱迪生迷于实验……就因为他们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这一行,不论它是高深的科学研究,还是平凡的体力劳动,都从中感受到了意义和乐趣。一个人有了远大的志趣,就不会在兴趣的海洋里盲目沉沦。

2.要及早突出自己的中心兴趣

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兴趣既不可能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均一的。即使对于同时有几种爱好的青年来说,兴趣程度也不会完全一样。这就需要通过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基础、工作、条件,来及早发现中心兴趣,确定自学的主攻方向。一旦主攻方向确定,就应有意识地培养、发展中心兴趣,抑制其他兴趣。

3.善于捕捉兴趣的效果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叫一些3。5岁的儿童识字。读第一课时,有几个儿童很成功,第二天他们很高兴地再来读这课书。有几个在第一次失败了,第二天他们就不热心了。再经过几回失败,他们甚至厌恶这个活动,不愿再继续下去。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效果激发兴趣。当代美国著名教育家米切尔·柯达说过:“以完成一些事情来开始每天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管这些事情多么微小。它会给人们一种获得成功和有目的的感觉。”年轻人的学习也是如此。为了使自己的学习兴趣及早稳定并不断强化,在学习中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不妨把要求适当放低一些。初战胜利,可以鼓舞士气;几役奏凯,势必大增信心。反之,一开始提出过高的自学要求,容易初战失利,这对兴趣的稳定则是十分不利的。

青年人应掌握的有助于记忆的规律

心理学家指出,记忆是一种认识活动,通常分为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四种。在记忆活动中,识记与保持占主导地位。心理学家一般把记忆看作是由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所组成。根据信息的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不同以及编码方式的区别,人们把记忆区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三种。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指的是刺激作用过后,在短短的一瞬间对事物的记忆。瞬时记忆的特点是:

(1)信息以其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

(2)保持时间很短,大约为0.25—2秒。

(3)记忆的容量要大。

在感觉记忆中寄存的材料如果受到特别的注意,它就转人短时记忆,否则就很快消失。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

(1)以言语听觉的间接形式进行信息编码。

(2)保持时间比感觉记忆增长,有人认为是5~20秒或一分钟左右(有人认为更长)。

(3)容量少于感觉记忆。

长时记忆的信息来源于短时记忆,条件是对短时记忆材料加工复述。保持时间有人认为在一分钟以上以至多年,容量很大,至今难以确定极限。

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长时记忆系统来实现的。可是。三种记忆系统不是截然分离的,而是记忆发展的三个不同的阶段。长时记忆是通过对感觉记忆及短时记忆材料的注意及复述加工而发展起来的。

在学习过程中,就一本教材来说,怎样有效地进行记忆呢?教材的识记往往必须通过复习才能达到熟记。复习的方法往往是反复阅读。实际表明反复阅读是熟记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我们必须研究熟记的规律,采取一些合理的识记方式:

1.集中识记与分布识记

复习过程中对教材的识记,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是集中识记,即集中在一个时间内,将所需识记的教材连续反复学习多次,直到熟记为止;另一种是分布识记,即在几个分散的时间内,将所需识记的教材反复学习一定的次数,以达到熟记。

研究表明,分布识记显然优于集中识记。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早已确定,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的兴奋性将要降低,甚至发生保护性抑制。大脑皮层的这种机能状态显然对识记是不利的,集中识记难以避免这种状态,而分布识记则可以避免,因而分布识记的效果较好。

采用分布识记时。每次复习之间的时间间隔不宜过长。

2.单纯重复感知的识记与重复感知结合重现的识记

熟记一个材料时,可以通过一遍又一遍地单纯重复感知的方式进行,也可以用反复感知并结合重现的方式(读一遍后背一遍)进行。这是两种不同的识记方式。前者叫单纯重复感知的识记,后者叫重复结合重现的识记。研究表明:无论在直接重现与延缓重现方面,单纯重复感知识记效果。都不如重复感知结合重现的识记方式。

单纯重复感知的识记效果之所以不如重复感知结合重现的识记,乃是由于对象各部的识记进程往往是不平衡的。事实上,无论是对课文、图形或物体的识记,对象各部的识记效果,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而有区别。总是先记住其中的某些部分,而另一些部分则往往是在以后的反复感知中记住的。在重复感知并结合重现的识记方式中,有助于及时发现还没有记住的那些“弱点”部分,这些部分对立体就具有特殊意义,在后来感知这些部分时,对它们的注意将更加强,感知将更清晰,印象也就更深刻。这样,也就必然有利于识记成效的提高。

3.整体识记,部分识记与综合识记

在熟记那些具有意义联系的教材(如诗篇、文艺作品、科学作品或其他课文等)时,可以有下列三种不同的识记方式,这就是:

(1)整体识记,即每次识记的范围包括整篇教材。

(2)部分识记,即把教材分成几个部分进行识记。

(3)综合识记,即先进行整体识记,而后把教材分成几个部分,进行部分识记。

研究表明,一种较好的识记方式必须综合体现识记的几方面的规律。部分识记每次所记的教材数量较少,表面看起来应该有较高的识记成效,为什么这里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呢?这是由于这里所记的材料是有意义联系的。

把这种具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机械地分成几个部分,并按此逐步识记,无疑将妨碍对教材的理解,使教材的理解性降低,因而部分识记的成效就差了。

整体识记对整个教材是完整地阅读的。这样虽不至于妨碍理解,识记效果高于部分识记,但每次所记的数量较多,依据数量对识记影响的规律性来看,它的效果也不是最好的。

综合识记使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兼容并包:先进行整体识记,对教材有所理解;后进行部分识记,每次数量较少,这样既符合理解方面的要求,又符合数量方面的要求。因此,综合识记的效果比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的效果都好。

由此可见,在采用何种识记方式时,必须依据教材的性质。全面照顾影响识记的各种因素。如果教材是彼此没有意义联系的,则依据识记对数量的依存规律,采用部分识记无疑是合理的。如果教材是彼此具有意义联系的,则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具体安排:教材过于简短,可以采用整体识记;教材比较复杂而冗长,则采用综合识记。在综合识记中,对于整体识记与部分识记的时间比例,也要照顾教材的特点。如果教材各部的难易程度大体一样,那么,使用整体识记的时间可以多些;反之应少些。

在综合识记中,教材的划分应从意义的完整性出发,不能机械地以字数与行数作为依据。简易的教材,分部可以大些,繁难的教材分部则应小些。

在实践中该怎样增强记忆力

谁都希望自己具有聪明的头脑和良好的记忆力。一般认为,好的记忆力应符合这样一些标准:一是记忆敏捷、快速;二是记得准确无误;三是记得牢固扎实;四是善于在必要时很快从记忆中抽取当前所需要的事物,这就是记忆的备用性。

那么,在实践中我们该怎样增强记忆力呢?如下建议可供参考:

1.充分理解,明确意义

要想记得,必先懂得。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背诵某种文字,还只不过是凭着机械识记的方式记忆某种符号而已。这种死记硬背,对自己智力的发展并无益处。当然,某些情况下还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如记电话号码、人名、地名等,但这也是有窍门可寻的。对于成年人来说,大量的事物还是要借助于理解记忆。切忌“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昧”。

理解记忆有许多具体方法,如:

(1)先粗读,后精读,抓住论点,找出论据,随之揭露各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牢记要义。

(2)把材料同有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归入一定的知识系统中。

(3)理论结合实际,把间接的理性材料,同个人感性的、直接的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便于掌握、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