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35

第35章 身心健康心理学(1)

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健康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是研究心理因素对整个身体健康的影响。现代科学家日益看重这样一种观点,即人的思想、情感、行为和健康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大多数健康心理学家都认为,简单生活、减轻压力以及改变思维方式的自助疗法,能够对各种身心疾患有所帮助,无论是以心理问题为主还是身体问题为主的身心疾患。

年轻人要学一点日常保健知识,努力建立起有益身心健康而又行之有效的个人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全面准确地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

乔治·斯格密曾说过:“如果说人生的成功是珍藏在宝塔顶层的桂冠。那么,健康的心理就是握在我们手中的一柄利剑。只有磨砺好这柄利剑,才能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夺取成功的桂冠。”由此可见,心理的健康与否对一个人的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各人的见解未必一致。

有学者指出,人类意识的最本质的特征、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分界线是自我意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组成了每个人的人格的核心。自我意识把人的愿望、爱好、欲念、习惯、利益结合成统一的体系,在日常生活中构成个人的内心世界,对人格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完全可以用自我意识的发展程度,来衡量一个人的心理成熟程度和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意识又称自我观念或自我观,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就像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一样,自我意识的表现也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形式。因此,心理健康的标准,也可以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自己的控制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衡量。这就构成心理健康的三大标准。

1.正确地认识自己

古希腊人曾把“能认识自己”看作是人的最高智慧。阿波罗神殿的大门上写着一句箴言:“要认识你自己。”我们也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些话都是很符合心理卫生原则的。人不仅能认识客观世界,对周围的环境有所反应,而且也能反观自照,把自己作为被认识的客体,对自己的身体、欲望、能力、感情和思想有所反应。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对自己做人的形象。从自己的身体和外貌、品德和才能、优点和缺点、特长和不足、过去和现状,以至自己的价值和责任,总会有一定的认识。然而,自己对自己的这些认识是否符合自己的本来面目和实际情况,各人就会出现很多差异。有些人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看不到自己弱点和错误;有些人看到自己很多问题,但却看不到自己的主要问题;可见,人对自己的认识,也和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一样,需要有一个了解和学习的过程,并不像照镜子那样简单。“当局者迷”也就成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警句。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处于各种不同评价和议论的包围之中,有人会赞许、称颂你;有人会批评你、责备你;甚至还有人歧视你。那么在各种各样的议论中,究竟哪一个“你”是真实的“你”呢?在投向你的形形色色的目光中,你自己又能否准确无误地分辨呢?你是从这些评价和议论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改善自己呢?还是丧失了自主精神、淹没在他人的议论中呢?

可见。客观地、透彻地、正确地认识自己是至关重要的。人认为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比他真正是怎样一个人更重要,因为每个人都是按照他自己认为是怎样一个人而行动的。而一个人只有对自己各方面都有比较明确的了解,方能在整个环境的适应上,获得满意的结果。所以正确的自我观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条件。

2.愉快地接纳自己

人对自己的认识并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本身就带有一种情感和态度,伴有自我评价的感情,即对自己是好感还是恶感,是满意还是不满意。

心理卫生要求一个人对自己保持一种接纳的态度,而且是一种愉快而满意地接纳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人对自己的一切,不但要充分地了解、正确地认识,而且还要坦然地承认,欣然地接受。不要欺骗自己、拒绝自己,更不要憎恨自己。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从心理卫生的观点看,就是君子能自我悦纳,心情开朗,而小人不能接纳自己,因而常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以致自毁。

悦纳自己是一种心理状态,与客观环境、本人条件并不完全相关。有些人有生理缺陷,但很乐观;有些人五官端正,却并不欢喜自己;有些人并不富裕,却知足常乐;有些人有钱有势,却并不觉得快意。

据说古代有个皇帝,他拥有无数的财宝、无穷的权力,但还是觉得不快乐、不幸福。于是他就去问哲学家,究竟谁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哲学家回答说:“他自己认为是最快乐、最幸福的人,就是一个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其实,每个人都有优点,也都有弱点。但有的人在发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后,就当作包袱背起来,老是挂在心上。连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也看不到了。于是,自己的精神优势就被缺点、弱点所压垮;自己的聪明才智、潜在能力就无从发挥。

成功的规律不是说只要悦纳自已就能成功,而是说不悦纳自己就无法成功。自卑的人虽也看到身边有许多有利条件和时机,但他总认为这些条件和时机是为别人准备的,与自己并不相干,甚至认为自己根本不配接受这些条件和机会。因此,他们就不努力奋斗,也没有和别人竞争的勇气。自卑的人就是这样替自己设置了许多障碍。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谚语:“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能发现自己并不注定比别人矮一截,许多事情别人能做到,自己经过努力也能做到,重要的是要悦纳自己,对自己要作肯定的评价,对自己的优点和力量要有自信。

3.自觉地控制自己

人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行为的自觉性。动物的行为直接受其本能所支配。本能是无需学习的。本能的行为不管如何复杂,总是直接地、自发地、没有节制地进行。动物一方面借助这些本能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隶。而人则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并能驾驭自己的本能。本能一旦被意识到,它就要受意识所控制,本能也就人性化和社会化了。

例如,排泄是一种生物本能,对于动物来说,排泄是不择时间、地点和环境的。一个没有社会化的幼儿,就会不择时间、地点,启动他的排泄本能。但是对于一个正常的成年人,就绝不会不择时间、地点随意大小便。这说明,一切生物本能在文明人身上表现的时候,都要受意识所控制。如果一个人的生物本能得不到意识和理智的过滤,那么他就永远也不能上升为人的心理,这个人的生命也就只能处于一种低级的动物状态。

有人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马,人的理智就像缰绳,没有缰绳的马是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而有缰绳控制的马,才是一匹有用的马。只有用自己的意志努力去服从自己的理智,自觉地支配自己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才能通过对自身支配去支配世界。

历史上有不少不可一世的人能控制一支军队、一个国家,但却不能控制自己,最终身败名裂。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控制自己,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我国的孔子强调修己和克己。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置行为于理智”、“不仅应把对敌人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而且也应把那些对自己的欲望控制取得胜利的人看作是勇敢的人。”经过他们的提倡,“节制”被定为古希腊的四德(智勇义节)之一。后世的思想家在发挥和修正这些学说时,也都一致强调理智对个人的约束作用。这些理论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是他们强调人的行为应自觉地受意识和理智的控制,却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和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从心理卫生的角度看,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理,也是心理成熟的最高标志。

为了获得全面的健康应注意的问题

健康的含义是什么?《辞海》中说,健康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体质健壮,功能正常,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健康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衡量”。近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健康的含义应当包括三方面: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并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应有完整的心理状态;还应有完整的社会适应能力。

人的心理是大脑的机能,而大脑又主宰全身的活动,因此,为了获得全面的健康,除了防止身体器官的疾病和缺陷外,还应当注意下列几点:

1.要善于控制情绪

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发生,必然引起相应的生理变化。积极的情绪总是促进健康的,正所谓“快乐忘忧,乃是良药”、“乐观者长寿”。另一方面,“忧能伤人、怒能杀身”,消极的情绪容易影响健康。不善于控制情绪引起的疾病,是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忧虑、失望等日积月累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而造成的结果。很多病人的病痛,病根多在情绪的控制不当。现代医学研究确定,情绪反应能刺激脑垂体和肾上腺素。只要消除引起紧张的消极情绪和有较多的轻松愉快的刺激,就能保持内分泌的适当平衡,有益于健康。

快乐表示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谐而完满;经常乐观又富有幽默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衡量能否适应环境的尺度。压抑在胸中的怒气、凝结在心头的忧闷,应当寻求适当的机会转化,做出健康的反应,就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而有益于健康。

2.对现实环境要有明确的认识而又能适应

霍姆斯研究所提出:任何类型的社会变动,如离婚、坐牢、经济拮据、被盗、受辱、事业的失败等都会造成人们对身体疾病呈易感状态。例如,最近丧失最亲近者的人,要比年龄相似的对照组死亡率高出七倍。因此我们对待任何现实问题,都应坦率地认识困难,正确地分析,找出症结,没法妥善解决。

3.具有适当的行为

各种不同的人,他们的心理特点各不相同,而这些心理特点又受社会因素所制约。例如,如果一个成年人的思想、举动、言语、好恶、态度、服装等都与其他在相同的社会情景下的人显著不同,那么就是不健康的表现。一个人的兴趣、能力等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如果其行为与年龄不相称。也是不健康的表现。

4.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个人和集体生活的规律性,促进健康。不良习惯则发生有害的影响。劳逸没有很好结合,在生理上就会感觉迟钝、动作不协调、不准确、肌肉痉挛、麻木等;在心理上也会有注意涣散、思维迟缓、反应降低、情绪波动、忧虑、厌烦、怠倦等情况。因而,我们必须采用各种方式来积极促进大脑“轮休”和调整、缓和紧张与疲劳,使生活和日常工作,既有规律又丰富多彩。

5.。忠实地认识自己,决心改变个性的缺陷

每个人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个性、身体和家庭状况等一切与己有关的事情,都要忠实地、客观地认识、估计和对待;同时还要尊重他人,虚心容纳不同的意见,善于与人相处;能把自己的见解和判断与他人比较,吸取他人的长处,以弥补自己之所短,消除个性上的缺陷,才能保持心情舒畅,有益身体健康。

什么是成熟的情绪

同其他方面一样,在情绪上,我们也应该逐步完善。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在情绪上都会趋于成熟。当不如意的时候,我们不会再是赖在地板上跺脚大哭;当同伙惹恼了我们,我们也不再是拳脚相待,我们也不再会因为把事情弄糟而哭泣了。不过,还是应该来想想:自己在情绪上到底成熟到哪一步?

1.情绪的控制

情绪成熟首先在于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对自己的行动的热忱应该是出之于理而不应只是源自情绪。不难找到情绪幼稚的例子。

例如,丈夫和妻子不是像成人所能采取的那样,通过交谈来消除分歧,而只是互相怄气,他们便还是处于水平较低的情绪发展阶段。同样,在学校里干了错事,回家后却向家里人发泄怒气的男孩、把对所遇见的人的第一感觉作为最终印象的女孩、容易被得罪的男子及妇女、时常绷着脸烦躁不安的人、对政客的游说深信不疑的人、易于被广告宣传打动的人、一受刺激,便大发雷霆、失去理智的人,忧天的“杞人”、还有那羞怯于与异性相处的人……诸如此类,这样的人在情绪上都是不成熟的。

沉着,自信,心理平衡是成熟的标志。获得心理平衡的人常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尴尬的场合不会使他发窘。他从不奢望,从不过分狂妄或过于谦卑。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当面临着一个一时不知如何应付的公众场面时,常常会隋绪紧张、紊乱和窘迫。相反,获得心理平衡,沉着的人,无论他面临何种局面,无论对他的要求如何,他总能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到足够的应变力在情绪上把握自己。

2.情绪的“热”和“能”

情绪的成熟还在于适当地把自己的情绪作为行动的基础。的确,温情能给生活增加幸福之感。因此,我们理应让温和和愉快的情绪来充实于生活,这样的心情是有益于健康的。一般说来,激情不应该是被点燃后化为灰烬,而应该是被激起而化入行动之中。

3.对我们情绪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