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36

第36章 身心健康心理学(2)

情绪的成熟还在于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基于情绪还是思考、感觉还是思维。有时,我们可能会沮丧、消沉,对生活感到极度失望。但如果我们能够意识到这是由于情绪给了我们一种不愉快的基调而能够比较现实地来看待事实,我们就会从中得到许多安慰和鼓励。

面临困难的事情,我们可能会说“我不行”,这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对那个未知的事物的害怕。如果意识到这是一种情绪并藐视它,那我们就能把形势看得更清楚,并也许会发现那原是我们不难做到的事。我们常常只不过是按照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情绪来行事,而并没有多少思考。

常常能意识到情绪在我们的行动和判断中所起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才能确保我们的决定是基于经验和理智的。

4.平衡和丰富

情绪的成熟在于我们的情绪生活中有适当的平衡和丰富。有些人的情绪在一个或另一个方面显示无节制,一些人则不假思索地随意浪费它。他们会像同情一个饥饿的小孩那样去同情一条饥饿的小狗。别人不与他们搭话给他们带来的伤感就像使他们失去亲近的朋友一样。有些人则让某种情绪渗透自己所有的生活中。或者对这样那样的事物有惯常的恐惧,或者是过于顺从于自己的家庭或朋友,或者总是动辄起怒,轻易生悲或得意洋洋。

另一方面,有的人则害怕情绪而不敢用它。对任何的音乐他都无动于衷。他从不会被任何自然的美景所激动,无论是日出日落、风暴、阳光,还是秋天的枫红或春天的新绿。他们对什么事都很淡漠,而很少体验到给予和接受温情的快乐。

情绪对健康的作用和影响

身体与情绪关系密切,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身体可以直接影响情绪。而情绪也反过来直接影响着身体。为了学会控制不良情绪,我们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和不良情绪对身体健康的危害。

1.情绪对身体健康十分重要

医学证明,超过70%的疾病都是情绪病。新奥尔良的奥切斯勒教授发表了一篇论文,文章表明,在500名连续接受肠胃疾病治疗的病人中,有74%的人都有情绪性问题。耶鲁大学门诊部的一篇论文中也显示,到医院就诊的病人中有76%患有情绪性疾病。

情绪大都通过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人体产生生理上的影响。常见的神经作用是肌肉紧张,不论是腿部、血管壁,还是胃部的肌肉紧张都会引起疼痛。

情绪性肌肉紧张会引起后颈、胃、结肠、头皮、血管和骨骼肌的疼痛,会造成类似溃疡的剧痛、类似胆结石的绞痛和常见的头痛、偏头痛,让你不得不去做一大堆临床检查。很多疾病,包括皮肤病,都会由于消极情绪而恶化。

不良情绪常常通过骨骼肌以及体内器官的肌肉紧张表现出来。如果这些让肌肉紧张的情绪持续很长时间,或者这种情绪机械性地不断重复,便会引起相关部位肌肉的疼痛。痉挛时造成的强烈疼痛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

你可以试一试握紧拳头,不必太紧,你会发现开始的时候并不感觉疼痛,但是过一会儿,握紧拳头时所造成的肌肉紧张会让你感到越来越痛。

常听人说:“这事儿真让我脖子疼。”紧张情绪通常通过颈部肌肉表现出来。在医生接触到的病例中,头后部疼痛转变成颈部疼痛的病人,有85%是由于情绪性肌肉紧张造成的。多年前就已经有人意识到了颈部疼痛的情绪根源。

我们不妨来做一个试验:请在一张舒服的椅子上坐下,专心地“忧虑”某件事情,坚持一个小时。你再站起来时定会觉得脖子僵硬,而且极有可能你会觉得脖子疼痛。

2.不良情绪会造成人体哪些病理改变

身体状况与情绪联系得非常紧密。它们互相制约、互相促进。身体可以直接影响情绪。而情绪反过来也可以影响身体状况。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过强的情绪刺激,可以引起人体各个功能系统及精神状态的相应变化,各种情绪因素几乎都能引起精神紧张、烦躁不安、睡眠障碍,最后感到全身疲乏。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往往妨碍工作,特别是需要进行思维活动的脑力工作。

在循环系统方面,轻微的情绪刺激即可引起血液循环方面的效应。如焦虑、愤怒和敌意,可引起心率加快,皮肤、肾及其他部位的血管收缩,从而导致血压升高;恐惧、沮丧和绝望,可引起心率变慢、血液输出量减少和血压下降,表现为面色苍白,甚至引起眩晕、昏厥。而精神性应激状态,还可引起心律失常和突然死亡。

心脏的活动是受自主神经及体液因素调节的,动物实验证明,刺激交感或迷走神经以及脑的许多部位,都可诱发心室纤颤;动物在强烈的精神性应激状态下,可突然出现心跳停止。人在受到突然惊吓或在情感交集的情况下,也有因心跳突然停止而死亡者。即使心脏没有器质性病变的人,在受到强烈的情绪刺激时,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不齐和室性纤颤。

在呼吸系统方面,情绪刺激可引起许多呼吸改变,特别是焦虑、抑郁时,可出现呼吸加深加快,引起通气过度,使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从而导致大脑血管收缩,引起头晕、脑电图改变,甚至出现昏厥、抽搐。通气过度也可减少心脏和肌肉的血量,可出现血压下降,也可出现发作性血压上升及严重头痛。另外,通气过度还可引起口唇周围、手和足的麻木或痛感。

在消化系统方面,愤怒、敌意或激动,可产生交感神经兴奋的血液循环症状,但由于同时出现交感神经的功能抑制,故可出现唾液分泌减少,发生口干和吞咽困难。精神性应激则可引起食管肌肉痉挛,从而导致吞咽障碍。

焦虑可引起咽喉部的团块异物感,吐之不出,吞之不下。愤怒、敌意或忿恨时,就像面部充血潮红一样,胃黏膜和结肠黏膜也可充血发红,并伴有胃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增强,甚至发生痉挛性疼痛。但悲伤、失望、沮丧或恐惧,则与愤怒时的情况相反,可引起胃和结肠黏膜苍白,胃的运动功能减弱,分泌受到抑制,从而导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便秘。

另外,强烈的精神刺激,特别是恐惧,还容易引起大小便的同时失禁。

精神因素对消化系统的影响非常明显,即使暗示也可引起消化功能的改变,而严重的精神刺激则可引起胃肠神经官能症。其胃部症状表现为反酸、恶心呕吐、厌食、食后胀满、上腹不适、胃脘疼痛等,最常见的是神经性嗳气,由于消化不良和胃脘胀满,患者总想以反复嗳气来消除不适感。肠道症状则表现为腹胀、腹痛、肠鸣、腹泻或便秘等。

综上所述,不良的情绪刺激不仅可以造成精神方面的失常,而且会引起躯体多方面的功能失调与疾病。

3.不良情绪在何时才能成为病因

不良的情绪反应能否成为病因,主要与情绪刺激的强度、持续时间、方式及个体的适应能力有直接关系。

(1)强度。

不同的刺激对同一个体具有不同的强度反应,同一刺激对不同的个体强度反应也不尽相同。如失窃10元与失窃100元,对人的刺激强度就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在强度上超过了机体耐受能力的刺激才有可能成为病因。

能直接成为病因的强烈恶性刺激有突发的天灾人祸,事业上的严重受挫,至亲的突遭不幸等。这种刺激可激发人的劣性情绪反应,如惊恐、愤怒、焦虑、忧伤、失望等。这些强烈的不良情绪对人体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危害作用。如有人在盛怒之下可突发脑溢血、急性心肌梗死或目盲耳聋等。另外,人的情绪变化往往不是单一的,一旦某种刺激因素作用于人体,即会使人产生感情波动,导致多种不同的情绪反应,如忧中有悲、恐中有惊、忧思相并、喜怒共存等,此时最容易成为致病因素。

(2)持续时间。

一般而言,强烈的情绪刺激在短暂的时间内就可使个体表现出病态;但为数更多的疾病则是在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下逐渐形成的。这些刺激本身的强度虽然小,但由于持续时间长,产生了积累效应,便可成为致病因素。如家庭不和、夫妻反目等,强度可能很小,但事件作用的时间长,频率大,就可成为严重的不良刺激。

(3)不良刺激产生的方式。

不良刺激产生的方式不同。对人体影响的强度也不一样。凡是突如其来、无法预料、无法控制的外界因素,刺激效应最大。而反复出现、事先已经预料、做好了精神准备或自己已能控制的外界刺激,其作用也较小。

例如亲人的死亡,发生的越是突然,刺激的强度就越大,缓慢死亡的刺激则不会很大。因车祸或事故死亡,或因急病死亡,都会给亲属带来重大的打击;而半身不遂、长期瘫卧在床的病人,死亡以后很少引起亲友的深度悲痛。

(4)个体适应性。

具备了一定强度和时长的不良刺激,只是具备了致病的可能性,是否必定引起疾病,主要还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耐受力及适应性的心理调节功能——所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如对不同的个体给予相同的刺激,有的安然无恙,有的则大病突起,这就表明了个体素质的差异。个体素质主要取决于先天禀赋、后天营养、性格陶冶、文化修养、个人经历等多方面的因素。

如一个人性格活泼、开朗、达观、自信,阅历丰富,其社会适应性就比较强,这种人即使遭受挫折也能正视现实,及时调整自己的价值体系,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环境,或者以顽强的毅力和勇气,采取社会所能接受的相应方法,消除客观存在的不良刺激。若仍不能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他们还可能求助于亲友及所属团体,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物质及精神支持,努力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所以说,强健的心理素质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有害的不良刺激,只有那些超强度刺激才有可能突破这一防线。

与此相反,如果一个人禀赋不足,发育欠佳,性格脆弱,敏感多疑,胆怯偏执,缺乏修养,阅历较少,则往往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不但会遭受较多的不良刺激,同时其不健全的心理素质,又使他们难以有效地抵御各种刺激。所以,较弱的不良刺激就可能突破其脆弱的心理防线。产生持久而深刻的心理及生理反应,从而造成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因此,提高个体的社会心理适应性,加强心理卫生,对于预防疾病非常重要。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经常遇到这些的情况:今天心情不好、郁闷、什么都不想干……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抑郁症?有没有什么标准我们可以辨别?出现怎样的症状并且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算抑郁症?

这就涉及到了心理障碍的诊断问题。心理障碍,很多人也称它为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心理失常……然而较科学的专业名词应该叫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disorder)。在英语中,Disorder这个词有“失调、紊乱”等意思;它是一种“不正常”的状态。那么,怎么样才算“不正常”,达到Disorder的程度?

事实上,在精神病理学中,每一种心理障碍都有它自己的诊断标准。也就是说,必须达到一定的尺度,才能被称为心理障碍。举个例子,比如你最近生活中遇到些不顺心的事儿,连续三天都不开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没到一周心情又好了,和往常一样充满阳光。这种情况能说你在这三天中得了抑郁症吗?答案是否定的!

怎么去判别自己是不是得到某种心理障碍呢?坦白讲,要想迅速而准确判断出每一种心理障碍,没有专业学习一年以上的时间并加以大量实践是比较困难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我们可以简单判别自己的状态是否正常、是否有可能得了心理疾病?答案是有的!一般而言,很多心理障碍有以下三个特征,我们可以依此来判断:

1.心理机能、功能的紊乱与失常

它是指一种认知、情绪和行为功能上的失常。举个例子,比如你今天去和女朋友约会,正常的心理应该是比较高兴满怀憧憬,然而你却感到很害怕。我们说这不是一个正常的应有的心理反应!再如,你心情郁闷,郁闷到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并且体重都减轻了。这说明你的心理问题已经影响到你的正常生理行为。

2.悲痛与忧伤

我们说一般的心理障碍都会造成你极度的不开心,你为之感到痛苦!甚至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正常工作、学习。甚至有人为此而辞职、自杀……这也成为了你为什么要找心理医生或寻求帮助的主要原因。

3.文化的不适应性

这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不为当地的社会文化所容。这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能更好说明此问题。比如,你在喧闹的大街上看见一位男士穿着短裙就上街了,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逍遥过市。你肯定会说:“这人神经病呀!”然而,在苏格兰,男人穿裙子是件很正常的事,即使在大街上也不足为奇。

男人穿裙子不为中国文化所容。同理,我们国家和尚、道士的穿着,在中国人的眼里是很正常的;然而,在西方社会,如果路人不知道修道之人的身份与中国特有的相关文化背景,肯定觉得这些人穿着奇特,不正常。因此,文化适用性的问题对于判别心理障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必须强调的是,以上所讲的三个标准对于大多心理障碍的判断缺一不可。

青年人常见的心理缺陷及其纠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