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40

第40章 幸福快乐心理学(2)

不管你刚才索然无味也好,百无聊赖也罢,现在,你会体验到内心在变化。

当你一旦有意地调整颜面肌肉时,也就无意间调整了内心的情绪状态,从而逐渐地清除消极情绪。

轻松改变情绪,使生活更快活

你觉得沮丧?紧张?或是不安全,无保障吗?专家们现在相信,要是你装扮成自己希望的样子——快乐,轻松,充满信心。就可以帮助你得到这种良好的感觉。

有一天,弗雷德情绪消沉,闷闷不乐。通常在这种情况下他都是闭门不出,直到情绪缓和。可是这一天弗雷德与他的老板有个重要的约会,所以,他决定表面上做出高兴的样子。在会见的时候,弗雷德微笑着,说着笑话,扮成一个快乐、性情温和的角色。出乎他的意料,很快他就不再感到沮丧了。

弗雷德没有意识到,他偶然体验到了心理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理论:装扮成你希望的角色,可以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感到比较自信。在失败的时候振奋起来。

几十年来,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专家认为,心理病人在改变了他们的感觉的时候,才能够改变他们的行为。在治疗过程中,病人首先要搞清楚为什么他会有那样的感觉,是由过去的什么事情造成的。比如说,羞怯、暴躁,或者害怕去爱。然后治疗者和病人要共同努力改变那些感觉,而且改变了感觉后,最终会使病人的行为发生变化。

这种治疗形式在医治严重的心理疑难症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待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情绪难题,可以采用相反的方式来处理身体和情绪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样式的行为,可以改变我们的感觉。

最近的证据来自于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在那里,心理学家们让自愿受试者做6种面部表情,每一种都表示一种明确的情绪:惊讶、厌恶、悲伤、气愤、恐惧和高兴。让人吃惊的是,当受试者做出恐惧状的时候,他们体内反应好像真的害怕似的,心率加快,并且体温下降。这种情况,在其他5种情绪试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比如,受试者装成气愤的样子,他们的心率和体温就上升;做出厌恶的样子,心率和体温就下降。

许多人无意识地已经应用了这个原理。心理学家还曾劝说~个哭啼的孩子,叫他笑一笑,这样他就会真的高兴起来。

迈克尔·坎波斯在纽约的约翰斯顿办了个武术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就运用了这种心理学的方式。他说,日本空手道的叫喊有三个目的:可以使腹部肌肉收紧,使对手恐慌,而最重要的是使自己感到自信。

在刑事法庭上,我们也能见到这种方法的运用。辩护律师有时跳着脚,铁青着脸,抗议地方检察官的攻击方式。“表示出义愤不仅仅是对着陪审团的,”一位辩护律师告诉自己的朋友,“这也使得我确信我自己正在做什么。”

怎样才能把这个原理运用到你自己的生活中呢?你要做的并不是简单地模仿几个表情,一定要有系统地去做,这里为大家介绍几种方法:

1.笑着使你高兴起来

应该注意的是。你不能三心二意地去笑。心理学家埃克曼提醒我们说,那种假笑——太突然的,太短促的、不是发自内心的笑——是不能表达或创造快活的感觉的。所以,要真心真意努力地去笑,开始是微微地笑,然后变大一点儿,再咧开嘴笑,接着放声大笑。如果你想不出什么可笑的事情,就装作有什么事引你发笑。这并不意味着你一笑就能够消除现时的麻烦。当你只是要提起精神去应付眼前的这一天时,就用这种方法。

2.大声朗读也很有帮助

带着表情朗读——要选择不带悲伤情绪的读物。比如,马克·吐温小说中滑稽的段落,狄更斯的讽刺文。在宾西法尼亚大学进行的一个研究看出,抑郁的病人带着表隋朗读,使他们的情绪有了很大程度改善。

3.使自己松弛下来以减轻忧虑和恐惧

一种典型的身体放松方法是:握紧双拳,收紧肌肉,再缓缓地放松;然后是手臂、颈部、面部,等等。全身肌肉照样做一遍,自上到下,一直到脚趾。

或者想象你正在一个轻松的环境里——风和日煦的海滩.公园里暖馨的树荫下。这种放松方法可以很快使你在各方面得到明显的缓和——心脏、呼吸频率、氧气消耗,以及血脂数。

4.从事放松的活动

驱散郁闷的最好办法之一是做游戏,像字谜,或者看个滑稽的电影。并且一定要放声大笑。这不仅帮你散心,你自己的笑声,将使你感觉好一些。

5.尽最大努力装扮自己,以此来增加自信心

在申请工作接受会见之前,要求提升,或者是在公众面前进行讲演,先仔细地装扮起自己:梳洗打扮,着上盛装,挺起胸膛。研究表明,装扮整齐看上去精神焕发,将使别的人更愿意接受你的谈话内容。但更重要的是会帮你相信自己。

《心理疗法的要点》一书的作者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说:“习惯能改变您的前程,如果您弯腰弓背,萎靡不振,就只能指望最糟糕的事情发生。”

所以,要练习着扮成你喜欢的角色。你可以在一面镜子前排演,或者为了得到最好的效果,表演给一个朋友或你的家人看看。要是你不知道扮成什么样子,那就照着一个榜样去做——你认为他能很好地表达您所希望的情绪。

用我们的身体行为去改变我们的感觉,这是帮助我们渡过生活中的危难的有效工具。正如小说家乔治·埃利奥特在一个多世纪前所写的:“我们的行为决定着我们,就像我们决定着自己的行为一样。”记住这一点并照此去做的人,就能感觉到生活更有意义,更快活。

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不幸”

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或大或小的“不幸”。然而更不幸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该怎样做才能帮助我们渡过这些个人生活中的不幸遭遇。

悲痛常常被人们误解,一些人不知道克服痛苦需要时间,具体时间的长短决定于所受损失的具体情况。

亲人因病而慢慢死去或婚姻逐渐恶化,这些所引起的悲痛都是在预料中的。遭此不幸者的悲痛历程在亲人实际离去以前很久便开始了,而亲人离去后隋绪的骚乱却只有几个星期或几个月。

如果死亡突然降临,或者人们被迫面对一些不可预料的悲剧,诸如可怕的车祸之类,那么,悲痛会持续一年或更长的时间。需要清楚的是:悲痛不是一种心理疾病,只有很少的时候才是这样。失眠、焦虑、恐惧、愤怒,身心被自我和悲哀的思想所占据,这些都会使你有“近于疯狂”的感觉。实际上,其中的每一种情绪都是悲痛过程中很正常的一部分,懂得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一个鳏夫晚上下班回来,开门后会闻到妻子做的饭菜的芳香,虽然事实上炉子上什么也没有,妻子已经去世。这只是他的幻觉,这种对逝去的亲人的幻觉是一个很正常很普通的经验,特别是在不幸发生后的最初几个星期里。

在悲痛的最初阶段。人们常常徘徊于镇静或哀伤之间。人们不相信所发生的事情并感到迷惑。渐渐地,抑郁、悲痛占据了心胸,而这将影响一个人今后几个月的生活。

一切都会成为悲剧的提醒物,丧失了配偶的人会注意每一对手拉着手的夫妇。幸福的人仿佛到处都是,被孤立的感觉更加强烈了。

悲伤的人们考虑自己超过考虑任何别的事情。他们会躲避一些熟悉的朋友和地方,直到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对那些痛苦的提醒物变得不再那么敏感。

人们需要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渡过不幸时期。而医治心灵悲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些能够排解悲痛的活动。对大多数人来说,同自己的知心朋友谈话是排解和医治悲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事实证明,自我封闭只会加剧你的痛苦。友情可以医治心灵创伤,信仰和信念也是使你摆脱哀伤的一种强大力量。先前喜爱的工作或别的活动,也会帮助你战胜痛苦,而工作有着巨大的治疗价值。明确自己对他人应承担的义务,你便会发现自己内在的力量,因而增强信心和勇气。切记,你不可过分怜惜自己,不可让哀伤永远迷漫你的心胸,这样。你的生活就会渐渐抹去悲哀的泪影,一切都会明朗、正常起来。

如果你一定要留在家里,那么就为自己列个时间表,按时间表有规律地生活,尽管开始时你只能做些小事情。如、洗洗衣服、买点水果,或作一次长途散步。在心情抑郁时进行体力活动是困难的,但这对你心灵恢复到愉悦状态却是非常有益的。甚至你也可以在玩纸牌、音乐会、电影或一本有趣的书中找到慰藉。你应该逼迫自己做些事,直到正常的生活秩序重新建立起来。

在不幸时期,一些自我照顾行为同样是很有帮助的。临睡前洗个热水澡;把餐桌布置得漂亮些,既使一个人吃饭时也这样;天气好时在外边晒晒太阳;买一束鲜花;这些小事都会使你觉得轻松愉快些。

有些时候,能够使我们生活下去的只是这样一种知识——即,人类能够将一些有害或丑陋的东西转化为一种积极而有价值的东西。

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囚犯,维克多·福兰克的经历是十分令人激动和鼓舞的,福兰克全家都在一次大屠杀中被杀害了,然而,他仍然找到了支撑自己活下去的力量。

当法西斯暴行施加到他身上时,福兰克坚定地抱着一个理想,这理想给了他力量。他想象自己在战后站在一个班级学生的面前,正在给学生们讲述关于在不幸中能够发现的意义。福兰克决定忍受令人恐怖的一切,而这些将来会变成很有价值的东西。引用了一位哲学家的话,福兰克自豪地宣告:“那没能毁灭我的使我变得更坚强。”

罗伯特·哈罗德-卡什诺在他的畅销书《当不幸降临到善良的人们》一书中告诫我们:我们不应该总是把眼光落在过去和痛苦上。不应该总是自问:“为什么不幸偏偏降到我头上?”代替这话的应是面向未来的问题:“既然这一切已经发生,我应该做些什么?”

为了赢得快乐幸福人生就要直面问题

每当遭遇这些的时候你是怎么处理的呢?是唉声叹气,抱怨命运的不公,从此将这次惨痛的经历压抑、深埋心底,从此不愿意再碰触?还是积极应对,纵使一波三折也绝不退缩?

鲁迅先生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是不是真的直面胜于回避呢?这一似乎常识性的问题,心理学家用精密的实验进行了探讨。

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恩格尔等人在2006年《进食行为》第七期上发表了一篇《是否回避加强了紊乱的进食态度》的文章。该实验召集了73名心理学的女学生,将她们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对这两组学生进行训练,以期使—组学生注意朝向进食相关的词汇,而另一组被试注意回避进食相关的词汇。

训练方法是,将9个与进食相关的词汇和9个与进食不相关的词汇两两配对,形成9个词对。9个词对在电脑屏幕中心反复出现,每次只出现1个词对,消失后随机在其中一个词语的位置出现字母,要求学生判断是字母p还是q。当字母90%的概率出现在进食相关词汇的位置(不管是左还是右),学生就内隐地习惯了注意朝向进食相关的词汇。相反,当字母90%的概率出现在进食不相关词汇的位置,学生就内隐地习惯了注意朝向进食不相关的词汇,即回避注意相关的词汇。

训练结束后,向这两组学生发放问卷,考察她们紊乱的进食态度。结果显示,回避进食相关词汇的学生,报告了更多紊乱的进食态度——即越是回避,越是产生消极的后果。反之,直面进食相关词汇的学生,进食态度相对1建康。

本实验研究进食相关的态度,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例证。有些经历过重大自然灾害的受害者,无法忍受亲友死亡和财产消失的剧痛,试图遗忘灾难发生时的情景,并选择压抑自己的恐惧和焦虑,而不去处理,结果往往是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悸、出汗、焦虑、恐惧甚至出现抑郁、幻觉、妄想等一些严重的精神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