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男人二十几岁要懂的心理学
20048200000039

第39章 幸福快乐心理学(1)

幸福的奥秘是什么?现代人为什么经常不快乐?怎样保持生命的最佳状态?怎样走进一个洋溢积极的精神、充满乐观的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世界?要圆满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了解一些幸福快乐心理学的知识。幸福是一种感觉,一种内心平和与满足的感觉,是一种没有忧虑、恐惧、没有魂绕梦牵想法的经历。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对多数人来讲,保持幸福的最好办法就是通过日常的修炼使内心平和。学会以更积极的、建设性的情绪来面对生活的挑战。

为体味幸福培养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

要想主宰自己,就需要摒弃一些常见的荒谬观点。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认为,衡量一个人的智力,要看他能否解决复杂的问题,能否在阅读、写作或计算等方面达到一定水平,能否迅速地解答抽象的方程式。根据这种观点,只有正式教育和书本知识才是衡量一个人成就大小的真正标准。这就会助长一种知识势利倾向,并会使得另外一些人悲观失望。

人们现在往往以为,一个人如果有很多文凭,如果某一方面成就突出(如数学、科技、词汇量、记忆力或速读),他就是“聪明”的。然而,精神病院里,既有许多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病人,也有受过良好教育的病人。事实上,衡量智力更切实的标准在于:能否每天、以至每时每刻都真正幸福地生活。

由此可见,如果你很幸福,又充分地利用生命的每分每秒。你就是一个聪明的人。善于解决问题的确有助于幸福,但如果你懂得,尽管你或许不能解决某一具体困难,你仍能使自己精神愉快、或至少不使自己不愉快,那么,你就是聪明的。你的聪明就在于你拥有对付神经崩溃(即精神崩溃)的有力武器。

你或许会感到惊奇的是,事实上并不存在神经崩溃的问题——神经本身并不会崩断。假使通过解剖去寻找崩断的神经,你什么也找不到。“聪明”人没有神经崩溃的问题,因为他们能够支配自己。他们懂得如何摆脱消极情绪并得到幸福,因为他们知道如何对付生活中的问题。请注意,我们并没有说“解决”问题。聪明人评价智力的标准,不是看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而是看其保持精神愉快、保持自我价值的能力如何。至于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那倒是次要的。

因此,根据自己在困难条件下所选择的感情。你便可以确定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我们每个人所面临的生活斗争几乎都是一样的,因为任何人只要同其他人进行社会交往,就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意见分歧、矛盾冲突和妥协让步,都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同样,金钱财富、生老病死、天灾人祸,也是每个人几乎都要遇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面前,有些人能够经受住考验,不使自己心灰意懒;另外一些人则会一蹶不振,甚至产生神经崩溃。

由此可见,一个人如果认为这些问题不过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不是以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否做为衡量幸福的标准,那么他便是最聪明的——也是难能可贵的。

要想主宰自己。首先需要培养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这可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为我们社会中的许多因素都妨碍着个人支配自己。你一定要确信,你每时每刻都能做出情感上的选择。这是一个基本概念。你也许从小到大都认为,自己的情感是无法控制的;愤怒、恐惧、怨恨、爱慕、喜悦、欢乐等情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个人对它无能为力,不能控制,只能接受;你还可能认为,每当发生悲伤的事情,你就会自然地感到悲伤,并希望出现一些愉快的事情使你的情绪好起来。

掌握新的思维方法并不容易,因为你已习惯于一定的思想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消极观点,而摒弃迄今为止所养成的旧的思维习惯,非得花大气力不可。下功夫保持精神愉快是很简单的,但要学会摆脱精神不愉快却十分困难。

因为,你已经习惯于自己原有的思维方法,总是认为你的各种情感是外界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知道,你是用了成千上万个小时才养成并巩固了这种思维方法的,因而你也需要花成千上万个小时来掌握并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即对自己情感负责的思维方式。的确,这并不容易,甚至很难,但难又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不能因为难,就不去掌握并运用这种新的思维方法。

在进行手工操作活动时,你知道应该怎样调节大脑,如驾驶汽车时指挥手脚配合协调。情感方面调节大脑的方式尽管不大为人所知,但道理却是基本相同的。你现在所养成的各种习惯,是通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逐步养成的,因而你会自然而然地不愉快、生气、伤心或苦闷,因为你自幼便开始学习这种思维方式。你一直是在接受着自己的行为,而从未对它提出质疑。然而,既然你能够学会选择精神不愉快、生气、伤心或苦闷,你也同样可以学会不去选择这些自我挫败的情感。

要想主宰自己,仅凭好奇心理去接触新的思想是不够的。你还必须下决心保持精神愉快。对使你产生惰性的思想提出质疑并彻底加以摒弃。

这里的关键问题是,你是否在生活的任何时刻都能选择精神愉快,或至少不选择不愉快。这个观点或许令人难以置信,但在你对此做出否定之前,首先应该加以认真考虑,因为摒弃这一观点就等于背弃自己。如果你否认这一观点,那就说明你认为主宰你的不是你自己,而是其他什么人,尽管如此,选择精神愉快可能要比处理令人烦恼的日常琐事还要容易一些。

你可以选择精神愉快,摒弃精神不愉快。同样道理,在日常生活中。你也可以选择自我充实行为。摒弃自我挫败行为。

如果开汽车,你会遇到交通堵塞。在这种情况下,你会生气吗?你会咒骂其他司机、迁怒于他人他物吗?你如何为自己这种行为辩解?说你一碰到交通堵塞便感到焦躁不安、完全无法控制自己吗?如果是这样,那就说明你已经对自己在交通堵塞时的行为产生了固定看法。不过,假如你决定思考一下别的事情呢?假如你以积极的方式利用自己的大脑呢?虽然这并非轻而易举之事,但你可以学着改变思考方式,逐步适应各种新的行为。比如吹口哨、哼哼歌、打开收音机听听广播,你甚至可以简单地决定推迟30秒钟再发脾气。这样,你并没有学会喜欢交通堵塞,但你已开始逐步进行新的思考。你已经决定摆脱不自在的感觉,选择用健康的新情感和新习惯逐步取代昔日的自我挫败情感。

萧伯纳在其剧本《华伦夫人的职业》中写道:

“人们通常将自己的一切归咎于环境,而我却不迷信环境的作用。在这个世界上,有所作为的人总是奋力寻求他们所需要的环境;如果他们未能找到这种环境,他们也会自己创造环境。”

为了做到这一点,你必须反反复复地告诫自己:你的大脑确实属于自己。你可以做出选择。而且只要你决定主宰自己,你就可以享受自己现在的时光。

我们快乐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心理态度

很多人都曾经思考过这一问题:人生的快乐来源于哪里?

代表了一代人梦想的拿破仑,在他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渴望拥有的荣耀、权力、金钱时,他却说:“我这一生从来没有过一天欢乐的日子。”美国残疾女青年海伦·凯勒,又聋、又瞎、又哑,可她却表示:生活是这么美好。美国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指出:你的快乐与否正是你的生活态度造成的!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以为自己处于某种状态并相应地为之,这种状态就会愈发明显。有些小孩本来不很难过,但一哭起来,却越哭越伤心,就是这个道理。当你认为自己很可怜,让痛苦爬满额际,你的生活就会真的很痛苦;而如果你相信自己很快乐,并且快乐地去生活,那么你的生活也就真的很快乐。快乐的神泉就在你心中。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著名教育家巴士卡里雅曾去访问一家孤儿院。面对着一个失去双亲、而又瘫痪在轮椅中的小孩,巴士卡里雅同情地问:“你会干什么?”

小孩天真地回答:“我会吐痰!”随即“呸”地吐出一口痰。

巴士卡里雅看在眼里,嘴里说着:“太神奇了!你不觉得神奇吗?口一张痰就吐出去了!”他感慨地想:手想捏住自己的鼻子,它就不会抓住耳朵。

只要你对生活充满爱意,每时每刻你的身边都会有许多神奇的东西供你享受,就连天上的蜻蜓在飞,小鸟在呜,地上的小孩嬉戏,你都会感到新奇。

只要我们好好地珍惜,付出自己的爱意,这些生活的点滴,就会像一组美妙的乐章,在我们的周身流淌。

卡耐基则进一步指出:使你快乐或不快乐的,是你对它的想法。他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个美国人把车开到一个加油站去加油。那天天气很好,他也感觉很舒服。当他走到加油站,有个年轻人站在那儿,不其然地说了一句:“你身体好不好?”

他说:“我觉得很好啊。”

“你好像有病!”年轻人说(这个年轻人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实习医生,也不是男护士)。

他回答了年轻人,这一次可能没有前面一样自信了:“我觉得很好啊,我再好不过了。”

年轻人坚持说:“你看起来并不太好。你气色不对。你脸上黄黄的。”

他开车离开了那个加油站,车还没开到另一交叉道时,他停下车来看看镜子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回到家中还是继续寻找脸黄的原因,他想:我的肝可能有问题,我可能病了自己还不知道。为此他感到有些焦虑。但第二次他到那个加油站时,找出了问题之所在:他们把加油站喷上病黄色的油漆,每个到那里去的人都变成了黄脸的鬼样子。

事后,他认识到:他竟然让一个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把他那天余下时间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别人对他说他好像生病了,他就真正感到有病了!一个人的思想能有这么大的力量,真是难以想象的。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个人处境相同,做同样的事情;两个人都有着大致相等数量的金钱和声望——然而,其中之一落落寡欢,另外一人则欢欣愉快。什么缘故?即心理态度不同所致。记住:“使你快乐或不快乐的,不是你有什么,你是谁,你在哪里,或你正在做什么,而是你的想法。”

几种常见的“快乐缺失症”及其疗法

心理学家指出:“生活中大概有90%的事情是对的,只有10%才是错的。

如果我们要得到快乐,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把精力放在那90%正确的事情上,而不要理会那10%的错误。”

常有一些人愁眉苦脸地问:“我有房有车,有贤惠的老婆和贴心的孩子,为什么我还是感觉不到快乐?”心理学家认为,不快乐的感觉是:对事物的兴趣或新鲜感消失,体验不到激情和快意;或者因某事有排遣不去的烦恼,不愿说话,愁眉不展的脸上少了笑容。

都说人生应该快乐,但不快乐情绪的光顾是不能完全避免的。因此,根据不快乐产生的主要原因和症状,采取有效的策略积极灵活的应对,才是上策。下面是心理学家总结的几种常见的“快乐缺失症”和疗方。

1.认知偏差型

这样的人主要是认知上出了偏差,如:“我注定不会有快乐”;“我想快乐会带来灾难”;“我不配享受陕乐”……

如果有了上述不正确的想法,就要采用认知纠偏法进行缓解。

应该认识到,上天把快乐公平地分给我们每一个人,享受快乐不是哪个人的特权。你不要以为快乐的光临是找错了门。而把它拒之门外。

2.目标障碍型

这样的人可能是目标不明,不知道自己的生活目标在哪里,也可能是目际不定。人生目标出现障碍,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朋友常常陷入此种困惑。

如果有了这样的痛苦和困惑,就要采用目标定位法进行纠正。

首先,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职业明确目标。职业不等于目标,有了职业不等于事业的成功。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制订正确目标。根据社会需要,在自己所希望达到的目标中确定方向。

3.感觉迟钝型

这样的人对生活的感觉有些麻木或迟钝,快乐就在身边,却捕捉不到。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就要采用激活感觉法。

美国心理学家曾用让患者写日记的方法对陕乐缺失症患者进行治疗,发现患者在坚持写了一段日记后,激活了对事物的感觉,生活多了几分快乐。

4.忧虑积郁型

这样的人忧虑积郁在胸,堵塞了快乐感觉的神经通路。

面对这样的心理问题,不妨采用欲擒故纵法。

美国心理学家罗兰德的一项治疗忧虑的措施很独到。他不是让忧虑者不去忧虑,而是让忧虑者来个“欲擒故纵”,每天拿出一段时间专门进行忧虑,即“用忧虑战胜忧虑”:你怕忧虑的困扰吗?那么好,索性就专心致志地忧虑一会儿,不能“偷工减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人往往不能一门心思地去忧虑,于是忧虑便悄然消失了。

5.思维刻板型

这样的人看问题思维刻板,不会从新的角度来发现快乐,常常为此而忧心忡忡。

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可采用转换视角法进行纠正。

不快乐可能与我们看问题的视角有关,要注意从多方面看待问题。如果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从另一角度来看,就可能发现它的积极意义,从而使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这便是“转换视角法”的妙处。

6.面部阴郁型

这样的人内心的一切都呈现在脸上,不能把微笑挂在脸上,快乐也就走不到心中。

如果想消除面部和内心的阴郁,请试试下面的建议:

先请稍许调整一下,使情绪平静一些。好,请你嘴角上翘,尽力上翘。

请尽力保持较长时间,1秒,5秒,3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