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孩子是人的天性,父母爱孩子没有丝毫的错。错的是他们爱孩子的方式过于盲目和不理性,只是一心一意地去爱,却忽略了孩子未来发展与独立生活。父母不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从而使孩子在习惯了消极的依赖之后,一旦需要独自面临新的挑战时,便无所适从。因此,每一位深爱孩子的家长,一定要立足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在爱孩子的同时,要保持理智,每一位家长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社会的公民,他们最终总是要离开父母、教师无微不至的爱与呵护,走向独立生活道路的。他们未来生活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具备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所要求的基本素质。因此,好爸爸在爱孩子的同时,一定要为孩子保留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具备适应今后社会和生活的基本素质,这样的爱才是真正的爱和理性的爱。所以,好爸爸需要这样做:
1.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
家长的包办代替是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能力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孩子已经能够自己吃饭了,母亲却要喂孩子吃;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完全可以自己穿衣服了,母亲却替他穿……父母似乎总是怕孩子做不好,不忍心让孩子面对困难,又怕耽误时间。从长远看对孩子非常不利,因为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无法得到锻炼,也就阻碍了孩子的成长。过分保护的母亲倾向于将孩子幼稚化,即将孩子看成比实际年龄要小得多。这种母亲跟孩子的身体接触过多,过分亲密。比较极端的例子是,男孩已经上高小甚至初中了,还由母亲搂着睡觉,母亲不拍拍他,他就不容易入睡。除身体接触过多以外,幼稚化的另一表现是,母亲和孩子说话喜欢用儿语,有些话几乎只有母子两个人懂。母亲称呼孩子总是用“小宝贝”、“我的乖孩子”之类,即使孩子已经上中学甚至已经成年称呼仍用乳名。因此,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会生活,对培养孩子独立、勇敢的品质很有益处。
2.让孩子接触同伴,锻炼自己
有些家长把孩子的活动限制在卧室或起居室内,或限于母亲的身旁,充其量不超出母亲的视线。孩子想到户外去自由活动或到邻居家找同伴玩耍总是不被允许。这样,来自家庭以外的一切影响都被切断。即使外出,父母总是牵着孩子绝不撒手。不让孩子跟其他孩子接触和游戏,似乎唯恐受人欺侮和受到不良影响。心理学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也是纠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径。爱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点。父母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并将小伙伴的言行举止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锻炼,变得勇敢、坚强起来。
3.从孩子的生活常规教育开始
也就是对孩子进行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常规教育应包括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文明习惯、行为两个方面。其中生活习惯指的是:洗手、洗脸、洗脚、洗澡、擦鼻涕、吃饭、睡觉以及不随地大小便;不在墙壁上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保持室内清洁卫生等。文明习惯和行为指的是:尊敬长辈、爱护同伴,爱护公物,使用礼貌语言等。
4.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现在的托儿所、幼儿园都有一种团体精神和约束力,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在教师和保育员的指导下与同伴相处、交往,养成初步的群体意识、道德规范和亲社会行为,进而在集体中陶冶情操,培养乐观向上的性格,这有利于促进幼儿个体的社会化。然而,处于幼儿园群体氛围中的孩子,如果时时处处习惯于在一种既定的格式化的框架里生活,必然会不断强化其从众心理和依附思想,形成懦弱、依赖性强、谨小慎微的不良性格。可以设想,如果孩子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是说缺乏健全的个性和人格,他们将来必定难以在社会竞争中立足并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温馨提示:
好爸爸要让性格软弱的孩子经常和胆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跟着做出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
好爸爸如何掌握管放的尺度
我们提倡给孩子自由空间,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也不是一味强调强硬管理。好爸爸要把握好教育孩子的度,既有放手又有关注,否则,本意再好都有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孩子的教育需要好爸爸细心理智与尽心尽力,在给孩子必要的家教同时,也要放手让孩子自由成长,在充满自信与自由的空间里快乐生活。
中美日三国曾联合做过一项调查,比较父母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调查结果显示,美日两国中学生在所佩服的人物中,前三位中必有一位父亲或母亲,而中国的上千名学生在回答自己“所推崇的榜样”问题时,大多数中学生把父母排除在前六名之外。中国有重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传统育子思想存在一些不尽合理的地方。拿中美两国的家长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的不同来说,美国的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过程中,大多持“放”的态度。他们认为,孩子来到人世后,就应该有他们的独立人格,就应该尊重他们的行为选择,父母应该顺其自然地给以帮助,而不能越俎代疱地拔苗助长。这就是美国孩子长大后独立性较强,创新意识较多的原因;中国的家长,受传统及社会的影响,在教育孩子时大多持“管”的态度,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家教,就是牢牢掌握孩子的世界,让他们从小到大事无巨细地由父母包办一切事情。不能说美国的这种教育方式一定就比中国家长的更好,但是中国父母对孩子放手不够的教育方法却是事实,需要好爸爸引起注意。
教育孩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贯穿孩子的整个幼儿及青少年时期。好爸爸在这个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摸索与不断学习的过程。向其他家长学习,向妻子学习,也需要向孩子学习。不能只把孩子当做被教育的对象,还要时刻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掌握了这个原则,也就找到了对孩子适度“放手”的诀窍。何时该管,何时该放,何时管多放少,何时管少放多,妥善处理好“管”与“放”的关系,都需要好爸爸仔细思考与把握。
1.首先要理解孩子的世界
正确的家庭教育思想,是把孩子当做朋友,当做全社会共同的财产,而不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把孩子当做朋友,就可以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就能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掌握孩子不同年龄心理特点,自然会给孩子比较自由的空间。在孩子早期教育过程中,不少家长都认为孩子不懂事,处处限制他们。正是这种错误的认识,使不少孩子在成长的第一关键期———3岁之前的智力发展受到限制,以致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学习。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会逐步增强。这时的父母要更多地放手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但我们有不少家长依然像管小孩一样管已经是“小大人”的孩子,结果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不仅与父母产生了隔阂,也影响了他们自理自立能力的发展。
2.好爸爸要选择科学的教育思想
孩子一天天长大,观察世界的能力增强,心理逐步成熟,独立意识也随之增强。特别初高中阶段,随着青春期到来,“心理断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自立要求,仍然像以前一样事事包办,什么都为孩子安排好,结果是孩子的空间受到挤压,逆反的心理占据上风,亲子之间爆发矛盾。解决这一问题,好爸爸必须学习研究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庭中,爸爸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爸爸要当老师、当孩子的哥们,不能当长官。
3.多拿出时间和孩子在一起
最好的教育不是说教,不是训斥和命令,而是身教和潜消默化的影响。爸爸想影响孩子,想要给孩子正确的教育,就要拿出尽量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即使爸爸们并没有刻意教育,孩子也会从家长的身上学习各种优良的品德与好的习惯。经常与父母在一起的孩子一般表现都比较随和,心情也会愉悦,各项能力提高的速度较快。在充满关爱的环境里,孩子的成长在智力、情绪和健康方面都比得不到关爱的孩子表现要好。
4.多鼓励,少批评
管放适当,就要注意对孩子要多表扬鼓励,少批评打击。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亲的鼓励永远都不算多。这种鼓励对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进取意识尤为重要。爸爸们给孩子较大的生活学习空间,孩子犯错的机会当然会随之增多。这是好事,是父母民主科学教育的结果。好爸爸不要被孩子的错误所激怒,而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去做,对孩子适当的鼓励有助于孩子自信心的养成和自我能力的增长。
温馨提示:
在家庭中,爸爸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爸爸要当老师、当孩子的哥们,不能当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