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借助优惠政策,争取政府扶持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各级政府都相继出台了许多配套文件、法规,落实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合作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能够得到政府在政策、项目、资金、税收优惠等多方面的扶持。这对于大多数新成立不久、还处于起步阶段的合作社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证明,一些合作社负责人注意学习、理解《合作社法》和各级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了解、掌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的政府惠农政策,并尽可能创造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优惠政策,来加快自身的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是,也有许多合作社在创办和成立后,对国家和政府的这些优惠政策还缺乏了解,或由于缺乏自信而不去主动争取,或找不到途径去申请有关项目、政策的支持,因此,错失了许多很好的发展机遇和政府的帮助支持。
2012年初开始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其宗旨是真心诚意地为基层、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贫困地方应充分把握“双联”行动的契机,抓住机遇,整合各方面力量,因地制宜,主动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当地合作社的健康发展,通过扶持、发展好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最终实现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的根本目标。
从全省范围来看,当前正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大规模创立、快速增长时期,许多合作社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级政府更需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积极引导、帮助合作社进一步做好自身建设,使它们都能进入起步稳、发展快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一,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引导农民正确认识合作社。应当结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开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普及合作社知识,增强农民合作意识。尤其是在省内贫困地方,更应该结合“双联”行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宣传和扶持力度,消除农民及社会各界对合作社的疑虑和误解。
第二,进一步制定优惠政策、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党和国家鼓励、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需要各级政府结合省内和各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制定更为具体的政策、规定,形成相关的配套措施;并且协调、沟通与合作社发展关系密切的涉农企业、税收、工商管理、金融、农业科技、高校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使它们都能够充分认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增强落实国家和各级政府相关政策、措施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切实从自身工作的角度,形成更加具体、可行的措施、计划,尽可能地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落实到自身的日常工作中,满腔热情地为合作社事业开绿灯、做贡献。但也有一些地方政府对合作社相关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落实不到位,缺乏对合作社的引导扶持和服务。所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应广泛宣传国家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特别是要结合“双联”行动,在全省各有关部门、单位、企业,深入、检查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督促各方面采取实际行动,结合自身工作,切实制定帮助、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工作计划和具体措施,形成全社会都来关注、帮助合作社的有利局面。
总之,以往甘肃农业的商品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相对都比较低,农村的文化教育不够发达,农民中优秀的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缺乏。在这些不利情况下要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广大农民的脱贫致富奔小康,更需要争取政府的政策支持、相关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
四、依靠农业科技,充分吸引人才
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关键保证。其前提条件就是要通过引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采用科学的种植、养殖方式,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销售价格。在这方面,以往国家和各级政府、农业科技部门都做过大量工作。但是,面对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这些努力由于缺少相应的中介组织和稳定的推广渠道,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很好的中介组织,恰恰能够在引进、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也是由许多合作社负责人的素质、眼光,合作社与市场、农技部门、广大农户的紧密联系等因素所决定,是合作社本身的优势之所在。
许多发展较好的合作社,都设有农业技术培训室,同时,联系、聘请农技部门和农业院校的专家,定期对社员及周边农户进行农业科技方面的培训、指导,发放各种简便、易行的农技手册或传单;不少合作社还注意把有一定文化基础的社员培养成兼职的农技指导员,随时给社员及农户提供免费的农技指导和咨询服务。合作社还帮助农民树立绿色、有机农业和生产无公害农业的观念和意识,为农民引进、提供优质的农产品品种,统一规范生产、管理,尽量减少化肥用量、施用低毒农药、进行田间科学管理等,生产绿色农产品,以此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销售价格。
如成立于2008年的景泰县田园枸杞种植经销专业合作社,现有社员763户。合作社以甘肃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主要从事枸杞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2008年,建成千亩“黄河石林”牌枸杞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2010年,建成枸杞热风制干线6条,可为周边400—600户杞农的鲜果提供制干服务;还建成了景泰县枸杞集散中心,带动周边农户7000多户,为全县杞农解决了卖难问题,为40家枸杞经纪人提供了信息及技术交流平台,彻底解决了杞农的燃眉之急。合作社还研制开发出“玉杰”牌枸杞系列产品,有枸杞养生醋、枸杞原汁、枸杞浓缩酱等,它们和枸杞贡果等畅销全国各地,并远销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国家。
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借助于多方力量,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开展农技推广,为社员和农户提供方便、及时的农业科技服务,不断地满足社员们的需求。在农技推广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合作社通过良种试验、典型示范进行农技推广。许多合作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先从核心社员,合作社种植、养殖基地等方面开始试验;成功后再通过示范等方式,让社员和周边农户直观地看到效果,使他们更迅速地接受这些新品种、新技术。
第二,通过技术培训帮助农户掌握新科技。不少合作社通过聘请专家授课、分发培训资料、到田间地头亲临指导等方式进行相关培训,来提高社员们接受、运用新科技的热情和水平。
第三,通过与相关企业的联合进行科技推广。在生产的各环节中,合作社通过与农资、农技公司以及销售企业之间的合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对农资、技术进行规范化、标准化使用。同时,一些发展规模较大的合作社与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长期聘请科技人才开展科技研发、进行技术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的效果。
第四,采用统一化管理,推广、实施先进科技。合作社通过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统一服务,达到统一技术、统一管理,建立标准化生产制度,引导社员按照相关标准使用统一规定的化肥、农药品种和数量进行生产,从而加快农技的推广使用。
第五,合作社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化手段,如建立自己的网站、合作社内部QQ群、发送短信等方式,及时将科技信息发送给社员;同时合作社应在办公场所定期联系专家进行网络视频,让社员能够通过网络视频与专家进行远距离、面对面的交流。
合作社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农业科技的推广需要人才。人才短缺是制约所有合作社发展的又一阻力,也是所有合作社普遍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甘肃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许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农家子弟又不愿回到乡村谋求发展。所以,在合作社起步阶段,其发起人和核心领导人大多只有初高中学历,虽然经验丰富、组织能力较强,但是专业知识有限,农技推广主要依赖于各级政府农技部门和外单位的专家,这些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制约着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
面对这种现实问题,首先应在当地挖掘那些种植、养殖方面有经验、文化层次较高的农民,聘请专家、科技人员,采用学习班,或者送入省内农业高等学校,通过对他们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就地解决人才短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农民自身的农技水平,也可以由这部分农民将科学技术带回农村,使科技常下乡变为科技常驻乡。同时,合作社采用“师傅带徒弟”方式,不断交流经验,带动新手,提高合作社成员的整体科技水平。
其次,随着合作社进入快速成长期和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社迫切需要管理、财会、营销、信息人才和种植、养殖、防疫、农产品加工等农业专业人才。建立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多方联系相关院校、科研单位、专家,利用农闲时间,培训合作社负责人,同时帮助合作社培养相关管理、经营、技术、财会、营销和网络等方面的人员,让他们辐射带动周边的更多农民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发挥骨干作用。
五、依托特色产品,形成产业品牌
据调查,一些发展较好的合作社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合作社负责人的市场、效益、质量和品牌意识都很强,善于算细账,能够坦然并积极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所以,他们的经营决策盲目性较少,尽可能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农业传统优势,针对本地、外地甚至是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求,在特色、优质上大做文章,努力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和先进种植、养殖技术,按照科学、合理的标准统一进行管理,大力开发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特色、无公害优质农产品,如省内很多地方的苹果、葡萄、西瓜、枸杞、马铃薯、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小杂粮等的种植,以及鸡、牛、羊、猪的规模化养殖等。
在抓好“生产”环节的同时,这些合作社还特别注意在储藏、销售环节上下工夫,投资兴建冷藏保鲜、包装和初级加工等设施,保证农产品在储存、运输过程中质量、口感的稳定,减少损耗;合理引进早熟、晚熟品种,拉长市场销售的周期,避免同类农产品同时上市造成供过于求、降价滞销的被动局面;主动拓宽销售渠道,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开辟、巩固国内外目标市场,使特色、优质的农产品在产量迅速增长的同时,避免滞销、降价的风险。在确保、稳定农产品质量、产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申请、注册自己的商标,建立农产品的质量认证和条码跟踪、监控体系,打造自身优质农产品的良好形象和品牌,赢得广大消费者的认可和欢迎。
经过以上两方面的努力,这些合作社不仅有效地提升了自身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声誉与销售价格,给合作社社员及周边的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提高了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了合作社发展的动力和社员的信心,也给广大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吸引当地及周边地区众多分散的农户加入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的产业链中,带动了当地农业的产业化整体发展。可以说,发展较好的合作社,完全有可能、有能力带领农民,打造出一条适合当地情况的特色、优势、高效农业生产发展途径,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为什么要打造品牌?如何打造品牌?
近些年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尤其是蔬菜、水果等季节性强、贮存和销售周期短的特色农产品产量的显著增加,往往造成局部或某些种类农产品供过于求和“销售难”的现象,使农民蒙受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