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绕着地球去旅行
20054600000020

第20章 欧洲(5)

在法国老城图卢兹,我还遇到过一件颇为无奈的事情——内急的时候就近走入了老广场边的麦当劳,没想到的是这家餐厅竟然专门雇佣了一个门卫把守着通向二楼厕所的楼梯口,想蹭厕所的一律截住——除非你在这里消费,否则一概拒之楼下。我询问门卫能否让我先上厕所然后再出来消费,门卫面无表情地说了句“NO”。我和他解释,如果先买了食品再去上厕所的话等吃的时候就该凉了,能否对我“通融”一下?门卫撇了撇嘴摇摇头,还是那个字:NO!说完把一堵墙似的后背给了我,任凭再说什么都不再理会。气愤之下我教了他一句正宗的国骂,然后转身离开了“老麦家”,一头钻进了隔壁的咖啡馆——要知道那天本人喝了三次咖啡,而后两次并非为了品尝咖啡的美味,而仅仅是为了顺便解决一下人生的大事……

到了布拉格,也许是太多的旅游者蜂拥而至导致了人们的怠慢,又或者人潮汹涌的旅游大军给布拉格的咖啡馆带来了太多的麻烦,总之今天的布拉格已经不像过去那么热情好客了。老广场边的一个个咖啡馆越来越“精”——只有在该店消费的客人才发给一张进厕所的“路条”,而火车站附近公共厕所的收费不客气地说几乎就等同于敲诈了。布拉格的邻居布达佩斯在这一点上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在欧洲上厕所的经历也不都是“悲剧”,在哥本哈根的老广场寻找厕所的时候,当地人就告诉我——去市政府大楼里上。当我将信将疑地走进市政府大楼,告诉大门口的门卫想上厕所的时候,门卫还热情地告诉我准确的方位。

后来,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免费上厕所的窍门——免费的博物馆、图书馆以及当地的政府大楼,全都是不错的选择。

写到这,忽然想起前几年在广东中山市寻找厕所时的有趣经历:当时,我在大街上实在找不到厕所(当时附近连家餐厅都没有),就询问在胡同里玩耍的两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哪里有厕所,天真的孩子居然把我带回了自己家。结果可想而知,孩子的妈妈用奇怪而戒备的眼神看了看我,说道:“我们家没厕所!”我当然不会怪这位母亲,怪只怪自己内急的不是时候罢了。

后来,在欧洲一些国家旅行的时候我就长了一个心眼:每次出门前务必先上个厕所,即使实在没有便意。

浪漫城的穷人海滩与露天咖啡座

欧洲人喜欢接近自然,尤其在夏天,大批城市人都要到世界各地的海滨度假。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能力前往海外,甚至于对部分工薪阶层来说,前往本国的海滨城市都属于奢侈之举。正是考虑到这部分人的需求,巴黎市政府特地在市中心的塞纳河边铺设了人造海滩。此举不仅受到了市民的大力追捧,也意外地吸引了大批的海外游客。

铺设人造海滩其实只是一件小事,却道出了欧洲城市建设的核心:对“人”的体贴。在我的欧洲游历中,这样的细节还可以说上很多。比如,随处可见的街心公园,免费的饮水处,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图书馆;比如,欧洲的城市里小马路多,无论是赶路还是逛街都十分惬意;比如,欧洲的市区到处可见草坪,孩子们喜欢在草坪上玩耍,情侣们爱在草坪上谈情说爱,小资们习惯于在草坪上看书,伙伴们常常在草坪上聚餐,体育迷钟情在草坪上锻炼,流浪者贪图草坪的松软……这让我想到国内的草坪上,映入眼帘的往往是“请勿践踏”的招牌——考虑到我们人口众多的国情,“请勿践踏”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绿化美化的最初意义不就是让人们感受和亲近吗?欧洲的草坪才是为“人”而铺设的。

此外,欧洲的城市里到处都是摆放在室外的露天座位,有条件的餐馆一定会有室外的座位——而没有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在室外摆上几桌。这些座位看似凌乱,却在无形中增添了都市的浪漫。在一些城市,由于纬度较高,寒冷的季节较长,所以露天的座位就“演变”成了玻璃屋,堂而皇之地占据着便道。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就有很多露天座位,在冬天来临之前会变成温暖的玻璃大棚,为街道增加一道浪漫的风景线。

联想到国内的城市:猛一看相当漂亮,但仔细一琢磨却又感觉缺点什么。当你身处优美的环境时,难道没有坐下来歇一歇或者喝一杯的冲动吗?那些整齐划一的城市规划中,还是少了些“人”的气息啊。

欧洲的美丽阳台

数遇劫匪

在欧洲第一次遭遇劫匪是刚刚抵达巴塞罗那的时候。在火车站售票大厅,正当我低头查看地图,忽然感觉背后有人向我冲了过来,还把什么东西摔到了我的身上。换做其他人十有八九都会回头看看,可咱偏偏属于那十之一二,那一刹那并没有马上回头,而是首先紧紧抓住了自己的行李。待回过头看,才发现一个面孔灰暗的家伙匆匆地溜走了。刚想脱下衣服看看到底怎么一回事,另一个灰暗皮肤的女人假惺惺地过来要帮我清理,但被我一口回绝了。好在摔在我后背上的是西红柿酱,我躲进残疾人专用的宽大洗手间,很容易就擦洗干净了。冷静和理智让我躲过了第一劫。

第二次是在浪漫之都布拉格。离开布拉格的那天一大早,我在地铁站里遇到了两个身穿制服的中年男人,他们一上来就查我的车票(布拉格地铁没有闸口,没票也能进去),把票给他们看过后,他们却说我的票已经过期并要求我掏出护照。说实话,那地铁票还真是前一天下午买的“日票”——我以为所谓“日票”应该是指24小时内有效——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以为自己理解错了,所以几乎就要乖乖地掏出护照了。可转念一想,即便是假票也应该是罚罚款或是补补票,哪有让别人掏护照的道理?于是,我冷静地表示让他们也出示一下身份证,那二位拿出一个小卡片飞快地在我眼前晃了一下。这下我心里就有谱了,原来他们不敢让我看清楚所谓的身份证哩!我不再搭理他们,转身就走。那俩人连忙抓住我的衣服不让我走,我停下来厉声呵斥道:“你们是想抢劫吗?啊?”我又重复喊了一遍,只见那俩怂包一溜烟儿就跑掉了。

后来有人告诉我,如果给了他们护照的话,就只有破点财才能把护照要回来了。

第三回遇劫——其实也说不上遇劫,因为根本就没有让对方靠近——是在柏林。那天晚上,我走在柏林街头,几个抱小孩的吉普塞女人,一看到挎着照相机的我就朝我围了过来。我停下脚步,做了几个简单的武术动作,然后善意地和她们笑了笑,那意思是说咱可不是好惹的,然后转身就走。那几个女人似乎被我弄懵了,只得四散而去。不过其中一个女人心有不甘,还是朝我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金戒指”对我说:“先生,您丢的东西。”我一看是个金镏子,随口答道:“那就送给你做礼物吧。”后来我问柏林一家咖啡馆的伙计,接下来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那伙计告诉我,她们紧接着就会说:“你看,我帮你拣到了东西,老板您怎么也要表示表示吧,哪怕是一块钱呢!”看来,那“金戒指”的价格绝对不会超过一块钱,否则她们的买卖岂不是赔啦?

第四次遭遇劫匪是在巴黎的最后一晚,卢浮宫与协和广场之间的地铁站口。不过这回不是我遭劫,而是一个来欧洲旅游的韩国大学生。刚走进地铁站,我就发现走在前面的一个亚洲人摇摇晃晃地要倒,连忙过去把他扶住。起初以为是中国人,就问他是不是中国人,他似乎还有些知觉,就说他是韩国人。这时候地铁保安和别的游客也凑了过来。磕磕巴巴却无法顺利沟通,于是我只好跑出地铁站去寻找韩国人过来帮忙。不一会儿的功夫,救护车来了,我也找到了一个操着流利英语和法语的韩国姑娘。经过韩国姑娘的询问和解释,我们才明白,这位韩国大学生在路上遇到了两个自称是澳大利亚人的白人小伙,那两人询问他会不会说英语,然后就攀谈了一会儿,最后,对方热情地拿出巧克力来请他吃。吃过巧克力,韩国小伙就晕了,随身带的包也没了,里面装着他的护照和银行卡……

还有第五劫,第六劫……只不过幸运的是,要么没让劫匪得逞,要么并非发生在我身上。譬如说在巴黎的蒙马特高地,我遇到邀请我玩翻绳游戏的非洲人,其实他们是想借玩游戏的机会把你的双手绑起来伺机抢劫;在哥本哈根,我遇到几个玩“盖碗儿”游戏的家伙,三个小碗儿压住一个海绵球,猜到海绵球在哪个碗里就往哪个碗上押钱。一个老哥带着儿子和媳妇连押了三次,一输就是好几百欧元。

在巴塞罗那的旅馆里,我遇到一群香港大学生,其中一个女生告诉我,她所住的四人间里有一个美国女孩正在痛哭流涕,据说是包被偷走了,里面有她的护照、银行卡、照相机、充电器……

旅行中有浪漫的意外,也有类似这样不浪漫的时候。如果你正准备上路,在作好各种准备之后,一定要再作一个警惕劫匪的心理准备。

欧洲到底欢不欢迎中国人

在布鲁塞尔的YMCA里,当邻桌的西班牙人听说我来自中国的时候,同时伸出了大拇指和小拇指。

在布鲁塞尔的旅游纪念品商店——玻璃门上也打出了中文广告——这里显然是欢迎中国人的。但与其说这里欢迎的是中国人,不如说更欢迎中国人的钱包。布鲁塞尔街头,连卖巧克力的小店都雇佣起了会说多国语言的中国姑娘——她在和我“空尼其哇”“俺娘哈撒腰”之后问我“外瑞阿优佛让母”……

其实欧洲对待中国乃至中国人的态度是矛盾的。

敏感的标语口号在欧洲的大多数城市里都能轻易地看到,侮辱中国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当然,欧洲也绝不乏中国的粉丝。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也是多种多样的。

清楚地记得,在巴黎过海关的时候警察友好地朝我笑了笑说:“祝您旅行愉快。”听了他的话我确实愉快极了。而同样是在法国,当我从西班牙过境法国的时候,边防警察起初以为我是日本人,检查护照的时候还礼貌地说了声谢谢,可走过去之后忽然又回过神来,一边喊着“是中国人”一边连忙后退到我的身边,接过我手里的护照仔仔细细反反复复地查看了足足有三分多钟,搞得坐在我身边的各国旅客纷纷朝我看过来,那意思好像是在说“难道这个中国人是偷渡分子?”而与此同时,其他国家——包括来自印度以及非洲的旅客都没有受到这等特殊的“照顾”。在那一刻,我真的无法形容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情。

在布鲁塞尔火车站的问讯处,我遇到了一个同样来自中国的小伙子,他因为既不会说法语也不会说英语而有些发毛。我从穿着上猜测他可能也是中国人,就主动搭起讪来。小伙子犹豫了半天,才不好意思地告诉我他是从东南某省偷渡来的,对现在的工作不大满意,正想换个新职业,可因为语言障碍一时不知道搭乘哪列火车。他还说,要是早知道欧洲并非天堂的话,打死也不会偷渡到这里来的。听了他的遭遇,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只能默默地祝福他好运。

其实我也知道,正是因为像他这样的偷渡者的存在,才导致欧洲各国的边防警察对中国人严加盘查的。或许是因为国内的发展还不均衡,在蛇头们的百般诱骗之下才导致了偷渡者的非法行动吧。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惟有尽快缩小全社会的贫富差距,真正地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也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中国护照才能一路“帕斯”。

大国,也需要成长。

欧洲城市与国内城市的20个不同

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市中心有一个叫做“大广场”的老城广场,其面积也就相当于两三个篮球场大,和我们国内动辄几十万平方米的面积相比,这实在有违于“大广场”的叫法。也是在这里,我总结了一下中外城市的若干个不同。

第一个不同,欧洲城市里很少有气势恢弘的大广场,尤其是没有国内那种造价昂贵的大广场。国内的大广场一个赛一个的豪华,花岗岩地面,巨大的草坪……

第二个不同,欧洲的城市很安静,没有国内那种一家商铺一个大喇叭的现象。

第三个不同,在欧洲的城市里,草坪是让人歇息的地方,而国内的草坪则是让人观赏的。

第四个不同,欧洲的路都比较窄,很少有我们那种一个比一个宽的大马路。

第五个不同,欧洲的马路尽管比国内的窄,但基本上都可以停车,不像国内的城市,再宽的马路也不能停车(能停也是乱停)。

第六个不同,欧洲的城市不限制商家——主要指餐馆和咖啡馆——在门前摆摊,即便是在很窄的路上,也允许咖啡馆或餐厅在门外摆上几桌。

第七个不同,欧洲的城市里比中国的城市里更容易见到乞丐和流浪者。

第八个不同,欧洲的商店或者市场里基本上难讲价,即使你想还个价也多是得到很小的折扣。

第九个不同,欧洲的商店不随意打折。很多商家一年也就两次折扣,国内的商店有些打着“一折疯狂甩卖”的,一“疯狂”就是好几年。

第十个不同,欧洲的马路上,行人和汽车都遵守信号灯的指示。

第十一个不同,在欧洲无论是买东西还是咨询问题,即使只有两个人也要排队。

第十二个不同,欧洲人不认为烟头脏,所以很多人随意乱扔烟头。

第十三个不同,欧洲的餐馆很小,座位与座位之间距离太小,不像国内的餐馆里空间那么敞亮,欧洲人在餐馆里就餐的时候需要窃窃私语。

第十四个不同,欧洲人不以汽车来衡量一个人的富有与地位,清洁工或许比教授开的车要豪华。

第十五个不同,欧洲的大街上穿戴世界名牌的多是中老年人,而国内则是年轻人喜欢那些玩意儿。

第十六个不同,欧洲的城市里很难看到国内的那种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很多城市多少年都基本上没什么外在的变化,相应地也保留了许多古建筑。

第十七个不同,欧洲人在吃饭的时候几乎不剩饭菜。国内的酒席上要是被吃干净主人会觉得没有面子,尤其是公款吃饭的时候,基本上是剩得多吃的少。

第十八个不同,欧洲城市里的商店基本上都在周末关门,百货商店也是早早地打烊。有些国家的商店还在中午以后休息几个小时。中国呢……

第十九个不同,欧洲的城市里很少有国内这么多的大百货商店,北京上海的大百货商店估计是全世界最多的。

第二十个不同,等着各位自己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