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让生活更快乐的哈佛实用心理学
20055700000030

第30章 猴子长出了美国人的嘴巴,它就是美国人吗?——哈佛大学的趣味认知心理学(3)

事后,魏斯专门查阅了“二战”期间赴日本作战的美国海军资料,从中找到了那个叫作吉姆的士兵。然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吉姆牺牲的情形与凯莉被催眠之后说出来的情景一模一样。

两年之后,魏斯接待了另外一名叫作凯瑟琳的患者,在让对方讲述了从前的经历之后,魏斯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名其貌不扬的女子,竟然说出了80种以上的人生经历。换句话说,就是这位名叫凯瑟琳的美国妇女,已经经历了80多次的生命轮回!四年之后,魏斯开始编著自己关于生死轮回的书籍。1988年,他的第一本关于前世今生的著作《生命轮回的前世疗法》问世,并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其中,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巴鲁赫·贝纳赛拉夫在看到这本书之后,还专门写信同魏斯就相关理论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

当然,就目前的状况来看,人们对于生命轮回的研究依然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突破,不少哈佛大学的学者对魏斯的观点也持保留意见,而反对者还声称,是魏斯的心理诱导使得凯莉和凯瑟琳说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话语。更有甚者,怀疑那个活过80多次的凯瑟琳本身就是一个臆想症患者,说她阅读量很广,并且喜欢沉迷于自己的幻想当中,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结论。但是不管怎么说,人们还是无法揭示出生命的奥秘,没有人可以断言生死轮回是不存在的,而魏斯是依据客观事实做出的论证,所以他的观点还是存在合理性的。

其实除魏斯之外,还有很多人发现了这个问题——一名年仅4岁的印尼女童居然能够当着大家的面,将自己“前世”的经历一一道来。最初的时候,人们以为这是成年人精心设计的骗局,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认识到,这个女孩确实有异于常人的地方。她告诉人们说,自己从前是一个男孩的母亲,并且思路清晰流畅,毫无刻意捏造的意思。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路过一间老房子的时候,这个女孩还走了进去,对人们说:“这就是我从前住过的地方。”当人们惊讶地问她这里当初住了几个人的时候,她说出了两个男子的名字,并且告诉人们其中一个是她的丈夫,另一个就是她的儿子。

人们发现,这个小女孩口中的“前世母亲”,死于1939年,而她却是于1948年出世的,那么中间还有9年时间,她又去了哪里呢?对于这一点,小女孩是这样解释的,在此之间她又活过一次,不过时间非常短暂,只有9年,而且她还说当时她出生的地点在孟加拉国。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她还为人们表演了孟加拉地区的舞蹈、方言等等。

比起魏斯的理论,印尼转世女童的故事就显得可信度不高了——只要我们稍加思考,就可以发现,这个事件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纰漏:医学原理上的十月怀胎被忽略了!按照转世者的言论,她在1939年去世之后马上就再次重返人间,历时9年之后又一次死亡,然后再一次“借壳上市”……因此,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说,这件事是存在着逻辑矛盾的,但是所谓信则有不信则无,如果我们真的相信宿命轮回,那么是不是又可以说现代医学理论是错误的呢?

关于生命的起源,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指出,寒武纪可以看作是物种大爆发的时代。早于这段时间的地层当中,科学家们很难找到生物化石,而在此之后,地壳当中的生物化石明显增多了。这也就证实了生命很可能不是循环往复的。这个话题对于魏斯的“生死轮回”有着极大的破坏性,但是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精神病专家都遇到了类似凯瑟琳这样的病人。不得不说,宿命轮回到底是否存在,这已经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积极讨论的问题。在哈佛大学,人们的声音往往两极化,一类支持魏斯的“轮回论”,另一类就是以现代生物学、现代医学为基础的反对派。就目前来看,相信生命轮回的人还是比较少的,魏斯的“生死启蒙课”也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消遣和娱乐,至于它是不是一种通过心理控制、思维诱导来博人眼球的诡计,就需要我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了。

6. 催眠的时候,真的什么话都敢说?

199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专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办公室走进了一位面容憔悴的年轻女子。看得出来,她心事重重。这个女子名叫香妮·索尔兹,是加德纳教授早就预约好的病人。

经过长达3个小时的交流之后,加德纳依然没有从索尔兹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门外的助手已经暗示了多次,加德纳当天还有其他预约,单纯为索尔兹浪费过多时间是一件让人十分恼火的事。眼看各种方法都不能奏效,于是加德纳决定试一试自己尚在完善中的“催眠术”。

“索尔兹女士,我始终认为你有很多话难以启齿,所以此时我们的治疗毫无进展,甚至是非常糟糕的。现在我想要用催眠术帮助你把心中的郁结倾诉出来,这其中很有可能带出很多你不愿意提及的事情,请问你接受我的建议吗?当然,这只是工作需要,我们也会尽量为你保密的。”

听到这样的话之后,索尔兹小姐同意了加德纳的意见,而且在对方的帮助下进入了催眠状态。原来,索尔兹小姐患上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病,她总是抑制不住自己想要偷盗的渴望,不管是看到了别人的什么东西,她都有一种将其顺手牵羊、偷偷带回家的欲望。其实,索尔兹偷走这些东西都不是为了钱,但她也不知道自己的“犯罪动机”到底是什么。

根据索尔兹的言论,她在行窃过程中从来没有被抓住过,但是她自己却非常自责,总是觉得别人发现了她的“丑恶行径”,并因此羞愧难当。

在探知到症结所在之后,加德纳的工作也就顺利多了,他进一步引导索尔兹说下去,结果也因此而水落石出了。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索尔兹将难言之隐全部说出来之后,她的心理包袱也消失了。催眠结束之后,索尔兹变得开朗了,这是因为在潜意识里,索尔兹已经意识到,她将那些令自己痛苦悔恨的郁结都倾出体外了。从此之后,她再也没有偷过东西,而从前的轻度抑郁也消失了。

在此,加德纳还提到了另外一个容易被人误解的话题,那就是催眠是否等同于实验者遭到了催眠师的控制?

“催眠的真实定义在于,我们通过引导,让实验者不断接近自己的潜意识,然后再在这个人处于自己的潜意识状态时与其进行交流沟通。”加德纳说,“实验者是有自己的主观判断的,我们只是引导他们说出一些事情的真相。”

这样看来,外界担心的“催眠者完全处于催眠师的控制之下”实际上是一种杞人忧天的观点,专家们根本不可能通过催眠术将一个大活人变成只会说话的提线木偶,他只是将实验者带到了潜意识状态而已。因此,患者在被催眠时也不必背负过大的心理压力,只要认定眼前的心理专家有足够的职业操守,那么就算自己有再多的小秘密,也是无须担心的。

实际上,每个人受到暗示之后被催眠的可能性都是不同的。在一些时候,理疗师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头来却不能引导患者进入催眠状态,这在无形中造成了资源浪费。因而,为了衡量出被催眠的可能性,加德纳往往在决定使用催眠术之前,对自己的患者进行以下检测。

(1)准备好三个装有清水的试管,其中一个全部是水,另外两个分别是白醋和清水的混合物、酒精和清水的混合物。当然,这两支试管中,白醋和酒精的含量都是比较低的。在这个时候,患者会被要求检测自己的嗅觉灵敏程度。无法分辨出各种液体的得2分;能够分辨出白醋或者酒精之中一种的得1分;能够将它们全部区分开来的得0分。

(2)患者需要闭上双眼,面墙而立,平静呼吸,2分钟之后,加德纳会用一种低沉而又缓慢的声音对他说:“你是否开始感觉站不住了,是否觉得身体在前后摇摆?现在请你努力集中自己的注意力,仔细感受现在的感觉。”停顿30秒之后,加德纳会再一次重提这个问题。直至重复3次之后,停止测试,让病人讲述自己的感受。没有感到摇晃的得0分,觉得轻微摇晃的得1分,有明显摇晃的得2分。

(3)为患者展示一幅彩绘,画面的内容是1个窗户和2把椅子,另外还有淡蓝色的窗帘。30秒之后,加德纳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房间内有3把还是4把椅子?窗帘是浅黄色还是淡绿色?房间内有2个窗户还是3个窗户?很显然,这些选项都是错误的,如果患者根据自己的判断给出了正确答案,那么他将会得0分;如果他们的回答和问话一致,每一个问题可以得1分。通过这项提问,患者可以得到0~3分。

(4)拿过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两个直径均为4厘米的等圆,这两个圆中间分别被标注了12、14这样的数字,且它们彼此之间的间距为8厘米。患者会被问及这两个圆哪一个大,回答一样大的得0分,否则得1分。

最后,加德纳指出,这一检测的整体得分在0~8分之内,而得分越高就表示该病人受到暗示而被催眠的可能性越大。一般情况下,只要患者的得分达到3分,加德纳就会对其进行催眠治疗,而那些得分在2分以下的人,催眠专家往往是不会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的。

总之,哈佛大学心理学界对于催眠已经有了较为深层次的研究,而这门看似玄妙的学科也渐渐得到了生理学家的支持。目前,催眠术已经被运用到了多种领域,不少业内精英还被邀请加入警局,作为秘密武器对付犯罪集团当中的“顽固分子”。对于警方用催眠术来协助破案,很多人都难以理解,但是加德纳对此却非常看好,他表示:“虽然我们不能控制住目标主体,但是他们已经进入了自己的潜意识层面,而这个时候说出来的话,都是真实的,这一点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