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两性关系女人要做一棵开花的树:陶思璇谈爱情与婚姻
20056200000028

第28章 女人要做一棵会开花的树(3)

所以,在选择跟这样的男人恋爱和结婚的时候,首先就要考虑好这样的生活场景是不是你能承担的,如果你能承担得起,就跟这个人继续走下去,如果你承担不起,拜托你到此为止,两人都轻松,免得后面的伤害会更多更深。但是,如果你已经结婚了,跟这样的男人生活在一起了,就要考虑跟对方协商一下,明确地告诉他,这样的状况带给你的困扰是什么,你没有办法接受,那你能接受的底线是什么,他能做到什么程度,都要从中作协调。如果确实协商不成,你们就只有分开过了。

父母的感情破裂与你无关

孩子总想当父母婚姻的拯救者。一旦父母没有好好相处下去,我们就会很自然地把所有的罪过都揽到自己头上,认为父母没有相处好是自己的责任。带着这样的负罪感,自己的婚姻也不会幸福。其实,父母的感情问题就是他们自己的,与你无关,千万不要因为他们的婚姻破裂或者过得不幸福,就让自己的婚姻也深受其害。

我有一个好朋友,结婚不到半年就跟老公离婚了。很多人都很惊讶,因为她跟老公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在他们结婚的半年之内,女孩的父母突然离婚了。因为她的父母都已经是快60岁的老人了,这个时候才离婚,对她的打击肯定很大。她从此就对婚姻没有太多的信心了,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处理婚姻中的问题,唯恐一个不小心步了父母的后尘。可是越是小心翼翼,越是觉得累,最后她就放弃了。现在她跟她母亲两人单独生活。

其实父母离婚对儿女的打击是很大的。不管他们的年龄有多大,他们都会很自然地承担起所有的责任。儿女会认为这个罪过是自己造成的,自己没有让父母好好地相处下去,自己没有让他们幸福地生活下去,这是潜意识里的一个认知。所以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划分界限,父母的感情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跟你没有关系,父母没有能力处理好他们的婚姻是他们的事情,与你无关。

在我的治疗里,我会用这样一个练习,就是跟父母的问题告别。要自己给自己举行一个仪式,跟父母的问题告别。对不起,我很爱你,但是你的问题你自己去处理,我要过我自己的生活。因为在你的问题面前我太渺小了,我承担不了,我也解决不了,所以我把它还给你。这个仪式一定要举行。那么第二个就是你自己的问题了。父母离婚,肯定是会对我们产生影响的。我们的情感认知大部分都来自父母,发生了这么大的变故,确实会带来很大的冲击。这个时候不妨来想一想,这个问题带给我的到底是什么。

除了我说的告别仪式,如果你对你的婚姻还有留恋,你和先生的这份感情还在的话,我建议你将自己的这种情况跟他说一下,作一个简单的交流,让他知道你的伤处。他的理解和支持,可能会让你比较容易地渡过自己这一关。

朋友只供倾诉,专家才能解决问题

一段关系相处的状态里,经常会遭遇一些突然的变故,比如经济的压力,工作进展得不顺利,等等。这些事情会一直停留在你的心里,影响你的情绪,但是其中的苦又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排解的。压抑得久了,难免会跟恋人发生争执,因为我们都知道,自己在承受压力的时候心情是特别压抑的,特别紧张的,整个人都处于一个紧绷的状态,很容易对身边的人过多地挑剔。但是这个挑剔不是说他本身做得不够好,问题的根源在你的心里。这个时候如果你能向专业的人士求助,有专业人士的介入,相对来讲排解快速一些,毕竟他的立场是客观的、中立的,不带任何的情绪。两个当事人在这个事件中是比较难从旋涡里跳出来看整个问题的,当然如果你的修养够好的话,也可以用止观双运这样一种方法——自己同时经历和回顾整个的历程和经验,然后去体会在这个过程中,身体和心理都是什么感受。同时还要扮演一个观察者,观察那些正在经历的事件,你能承受哪些东西,不能承受哪些东西,然后从中作协调。当然,前提是你的修养够好的话,你可以作这个练习。如果不够,那就找专业人士。

但是,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应该去找专业人士去解决,而是依赖于朋友。

找朋友是比较好的倾诉方式,但是它只是倾诉而已,你们会发现,不管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当你跟朋友讲的时候,他是带着个人情感因素来跟你讲话的。他是以他的个人经验,和他对你的感情来处理你现在的矛盾和问题。我们就拿夫妻两人吵架为例,多半你找的那个闺蜜,她一定会跟你一起痛斥那个男人如何不好,做得如何不对,你觉得这样是很好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吗?这只是火上浇油而已。

如果是专业人士的话,他会站在一个中立的立场上,不带任何感情色彩,我不是向着你,不是向着他,不要拉帮结派,这是又一个问题。通常我们找朋友,实际上是在找什么?我们不是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在找援助,我们是要给自己找一个同盟军,要让那个人证明我是正确的,你是错误的,你应该向我道歉。一般来说都是这样的。

当你找专业人士的时候,你就没有这样一个机会,专业人士不会站在你这边或者他那边,而是站在中立的立场上,大家一起来看这件事。到底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因为在争吵的过程中,其实让我们跟对方发火的是他的某一句话、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姿态触动了你的那一个情绪点,我们要来解决的是触动了你的哪一个情绪点,并把这个地雷挖掉,这是专业人士和朋友的区分。他们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最好的心理咨询就是陪伴

面对心里有伤的人,最好的心理咨询其实就是陪伴。英语中有一句话叫做“I am here”,意思是说,当你需要的时候我给予你支持,当你不需要的时候我会尊重你的选择,不给你更大的压力。但是这样做是非常困难的,需要你的内心非常强大才行。

有一位朋友,他有一个问题向我询问了很多遍。他说,在大学时,他认识了一个女孩。他们彼此都很喜欢对方,很在乎对方,但是那个女孩心里受过伤,很难从上一次恋爱失败的经历中走出来。她说让这个男孩给她时间来平复自己的内心。那个男孩很着急,问我除了等待,除了进入她的朋友圈和给她打电话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能够帮助她尽快平复内心的伤。

我觉得没有什么比安全陪伴更好的方式了。当我们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想为对方做些什么,如果对方不开心,或者心里有伤,我们的情绪可能会更紧张、更焦灼。但是在这个时候,我们都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和承受力。我们都会认为自己可以做好一个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他解决问题,但其实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因为你并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也不懂得怎么样可以帮助对方排遣情绪,所以有时候可能会越帮越忙,让他觉得压力特别大,反而起到了一个相反的作用。所以说,想要从心理咨询方面给予对方帮助,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我是不建议你去扮演这样一个角色的。

但是如果你自己执意要做,那你就去做好了,陪伴是最重要的,你能够容忍,无论他对你多冷淡,无论他对你多神出鬼没,今天出现明天消失的,你都可以站在原地。正如英语里的那一句话,I am here,不管你在哪儿,离开还是跟我在一起,我始终都在这里,给你支持。当你需要我的时候和不需要我的时候,你都是自由的,可以作你的任何选择。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你的行为也许会感动那个女孩,让她逐渐从旧伤中走出来。但是,你要做到这一点,真的需要很大的内心承受力,你的内心需要很强大,否则你只会前功尽弃。

大学是用来谈恋爱的

我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大学生谈的恋爱,90%走出校门之后都Say goodbye了,只有10%的成功率。但是,这并不代表说大学就不应该谈恋爱,一定要等到走向了社会,才去碰感情。

可能我们上大学的时候,或者之前,父母已经告诫我们一定不能谈恋爱,这会影响到你的学习,影响你以后找工作。中国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家长们已经习惯了按照这种模式去教育孩子,他们觉得不管你听不听,反正我是跟你讲了,我给你分析了谈恋爱的坏处,而且我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你好,因为你还那么小,分辨不出来哪些情感是好的,哪些情感是不能碰的。我们的父母会有这样的思想,一部分是来自传统,要先立业后成家,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另一部分是,在他们的眼里,即使是上了大学,你还没有走出校门,你就是一个孩子,孩子是不懂感情的,所以他不赞成你谈感情。还有一点是,中国的家长都特别在乎那张成绩单,也不管你的应变能力怎么样,操作水平怎么样,只要你考试能得100分,他就会觉得你是最棒的。要想考试拿到好成绩,就得学习,而感情与学习是相背离的,在他们的眼里,那就是不务正业的,所以你不能谈感情。

我肯定是不赞成这样的观点的。大学一定要谈恋爱,大学就是用来谈恋爱的。在美国也有这样的一个论点,大学里最重要的功课是什么?真不是那些所谓的书本知识。大学里最重要的两门功课,一个是谈恋爱,一个是人际交往,这是你必须要学会的。怎么才能在一群陌生人中间建立自己的人脉网络,怎样在这些同学当中,在生活当中建设自己的事业基础,积累社会经验,这是你们要在大学里学会的。然后是与异性接触,大学时期对感情的了解程度不深,但是这个时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在经历过很多事情之后,你才能学会什么是爱,怎样去爱。

所以,这两门功课是你必须要学的,而书本知识,以我的观念来看,60分就已经OK了。

大学生的性教育太晚了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非常劲爆的话题,就是哈佛大学的男女生混住了。这个问题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因为现在在中国遇到这种话题绝对是洪水猛兽,但是在哈佛,美国的环境是非常开放的、开明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呢?

我会觉得之所以它成为新闻,就是因为它还不是一个主流文化,是一个特例,只是美国这个社会相对比较开明一些,他们可以允许各式各样的尝试存在,所以美国有超过3000种以上新的方法问世。但是在中国,这种关于性事的课题一直都没有做到很开放。这里说的开放,是指理论上的、原则性的东西,而不是实际的、具体的行动。比如说,我们现在大学还没有公开允许说,学生可以自由地恋爱或者同居,但是这不代表就没有恋爱和同居的现象。你看大学周围的民房,租得那么汹涌。

有一些启示性的或者指导性的内容,开辟得太晚了。比如大学最近才推出一门课程,性行为或者性心理。其实这个课程如果大学推出的话太晚了。在美国,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性教育在欧美是专门的一个学科,它是很科学的,因为我们对于性的认识,对于性的了解,通通是在你非常小的时候,那个概念已经开始形成了,包括我们自己对身体的热爱和尊重,很小就开始了。

现在性早熟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像有些女孩十几岁就做人流,不是因为性教育太早,而是太晚了,是他们不懂得界限在哪里,不懂得尊重自己的身体,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所以家长真的是要从自己开始,很小就要教孩子爱自己的身体,尊重自己的身体,将来才能很好地享受爱情的一部分——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