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20056500000026

第26章 需求心理学(25)

降将受到如此崇高的礼遇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中国人信奉“不成功,便成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朝鲜战争中,很多被俘的志愿军官兵在回国后被开除党籍、军籍。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投降和叛变是两个概念,而在以中国为首的东方,投降和叛变是一个意思。日本的《军人手令》第七条如此规定:“……叛乱、投降、越权、渎职、抗命和逃跑一律处以死刑……同交战国媾和后,被敌方遣返的军人将以投降罪论处……”

西方对军人投降的宽容和东方对军人投降的苛刻,正是西方和东方两种价值观念的具体体现:前者注重军人的“权利”,后者注重军人的“义务”。

权利强调个人的“应得快乐”和“应得利益”,义务强调个人的“应失快乐”和“应失利益”。如此,倾向于权利的西方文化重视个人的利益,即个人主义、利己主义,认为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有了个人利益才有集体利益,具体表现为对战场上偷生行为的宽容;倾向于义务的东方文化重视集体利益,即集体主义、利他主义,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有了集体利益就有个人利益,具体表现为对战场上偷生行为的苛刻。

无疑,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要求军人战斗到底。然而,“底”在何方?西方军人认为,“底”为工具失效,即失去了武器,子弹、炮弹打光了的军人可以投降以求偷生;然而,东方军人认为,“底”为器官失效,即失去了生命,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继续战斗。

于是,在战场上,美国军人衣兜里揣着“投降书”;中国军人脖子上挂着“光荣弹”。

在朝鲜战场上,美军飞行员上衣口袋里都装有一张“投降书”,是块毛巾大小的浅黄色尼龙绸,印有13种文字,中文居首,内容为:“我是美国人,请不要杀我,并设法把我送回去,我会通过美国政府交涉,给你们以报答”。

然而,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了不当俘虏,中国军人的脖子上、裤腰间都挂着“光荣弹”。光荣弹是一种微型手雷,发给战士们作为自杀武器,临爆时间为1秒,而一般手雷的临爆时间为3.5秒。

“投降书”具体表现了一种权利倾向型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念,“光荣弹”具体表现了一种义务倾向型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

《纽约时报》曾经发文:集体主义中国和个人主义美国谁会笑到最后?很难说。然而,笑到最后的一定是善于平衡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那个家伙。

为什么既要对得起自己,又要对得起他人

——品位需求

一个人,既不能像一头“羊”,比如杨白劳;也不能像一头“狼”,比如葛朗台。杨白劳没有品位,一个“穷光蛋”,只有失去,没有得到——“不善应得”,常常对不起自己;葛朗台没有品位,一个“守财奴”,只想得到,不想失去——“不善应失”,往往对不起他人。杨白劳体现不出一个人的尊严或权利;葛朗台体现不出一个人的道德或义务。

有品位的人,既不是无赖,也不是烈士;既不是奴隶,也不是暴君。无赖,是消极性的权利倾向型人格——只想以撒泼的方式索取一切;烈士,是积极性的义务倾向型人格——只善为他人着想。奴隶,是消极性的义务倾向型人格——只能忍受一切;暴君,是积极性的权利倾向型人格——只知征服世界。奴隶和英雄,对不起自己;无赖和暴君,对不起他人。

品位,是人格的等级,既衡量“应得”(应该得到的快乐和利益),又衡量“应失”(应该失去的快乐和利益)。品位,既善于“伸张快乐和利益”(对得起自己),又善于“节制快乐和利益”(对得起他人)。如此,品位是尊严(权利)和道德(义务)之间的平衡,及其外化形式——既外扬又内敛的穿戴,比如旗袍。

品位需求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追求尊严和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及其外化形式的欲望。

品位需求的行为动力机制:趋雅避俗(趋褒避贬)。

为什么男人要当“绅士”,女人要当“淑女”

在电影《罗马假日》中扮演一对情侣的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他们诞生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演绎绅士和淑女。赫本和派克先后走了,从此天堂有了最美的淑女和最帅的绅士。

派克,是奥斯卡影帝。无论银幕上或银幕下,派克高雅的绅士风度让整个世界为之倾倒。在现实中,派克是一位同情黑人的民权运动参与者,在公益事业上享有崇高的名望,并获得了琼·赫肖尔特人道主义奖。

赫本,是奥斯卡影后,被誉为“落入凡间的天使”、“世界上最优雅的女人”。息影后,赫本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被媒体称为“圣·奥黛丽”、“圣·赫本”。然而,赫本既非辣女如玛丽莲·梦露,也非修女如特雷莎。人有两只手,赫本说:“一只用来帮助自己,另一只用来帮助别人。”

派克和赫本,才貌双全,德艺双馨,活得很有品位,是典型的绅士和淑女。做男人就要像派克,做女人就要像赫本。不妨欣赏圣得西西服的一则电视广告。

画面:大雨中,一位男士和一个小孩同在一个屋檐下避雨,小孩冷得瑟瑟发抖,男士脱下西服给小男孩披上。两个人一起在屋檐下高兴地学拍着翅膀飞翔的样子。

旁白:关爱他人,善待自己,圣得西西服。

字幕:圣得西SUNDANCE

品位的核心是既善于得到,又善于失去。“善于得到”意味着善待自己,“善于失去”意味着善待他人。如果只对“善于应得”实行褒扬,那就是“尊严”或“权利”;如果只对“善于应失”实行褒扬,那就是“道德”或“义务”。如果既褒扬“善于应得”,又褒扬“善于应失”,那就是“品位”。只有既善待自己,又善待他人,才能满足品位需求。

杉杉西服也试图成为绅士——品位男人的道具。

主题:好一个穿杉杉西服的男子!

画面一:一女士在路上款款而行,后面缓缓驶来一辆轿车。突然路边滚出一只足球,并冲出两个踢球的男孩。

画面二:轿车猛然刹车,从车上下来一位端庄、潇洒、穿着西装的男士。他捡起足球递给男孩,然后上车而去。

画面三:女士目睹一切。

画外音:“好一个穿杉杉西服的男子!”

画面四:推出杉杉集团标记。

画外音:“杉杉集团”。

绅士,既是一个利我主义者或个人主义者,又是一个利他主义者或集体主义者。绅士,既不应是一只羊,太温顺,不够勇敢、坚强,也不应是一头狼,太凶猛,不够矜持、谦和。

男人,应该活得像个绅士;女人,应该活得像个淑女——既对得起自己,又对得起他人。

为什么“抹零头”显得俗、“给小费”透着雅

在中国餐馆,人们喜欢“抹零头”。餐费103元,食客一抹嘴巴,掏出一张百元大钞,对服务员说:“那零头就别要了吧。”相反,在美国餐馆,人们喜欢“给小费”。如果餐费100元,那么就再多给10元或20元压在碟子底下。

“抹零头”显得俗,“给小费”透着雅,为什么?

小费,是一种赏钱。《犹太法典》上说:“人以三事见性格:赏钱、酒量和脾气”。小费或赏钱,特别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人格——品位。因为通过小费或赏钱,一方面可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善于应得”——是否善于搂钱(阔绰或寒酸),从而体现出尊贵或卑贱;一方面可以显示一个人是否“善于应失”——是否善于撒钱(慷慨或抠门),从而体现为善良或邪恶。在《红楼梦》里,每逢过年,贾府上下热热闹闹,摆酒席,行酒令,看大戏,听小曲,当然少不了的是给戏子们派发赏钱,以显示贾府的阔绰和慷慨。

确实,“给小费”显示了阔绰和慷慨,品位高,于是被褒扬为“高雅”或“优雅”;

相反,“抹零头”显示了寒酸和抠门,品位低,于是被贬抑为“低俗”或“庸俗”。

在美国,住宾馆,进餐馆,都得付小费。然而,付多付少在美国已经有了一种“约定俗成”,比如,在餐馆,按照税前总费用,小费午餐付10%,晚餐付15%。工资很低的服务员收入基本靠小费。有的餐馆索性把小费打入账单。如此,小费中“价格”的成分越来越多,“赏钱”的成分越来越少。

幸亏,美国人还有一些特别的去处,可以让人尽情体验一种风度、一种潇洒,比如,位于美国匹兹堡的顾客定价餐馆——朱利奥餐馆。

“朱利奥餐馆”由原本的餐馆定价改为现在的顾客定价,它的菜单上写着这么几句话:“在朱利奥餐馆,相信上帝会给我们带来好运。因此,菜单上没有价格,请您自己决定菜价。”不论出价高低,老板都无异议。结果,顾客定价时期的营业额要比餐馆定价时期的高出75%,利润更是大幅上升。因为多数顾客的付款大大高于原来的定价,虽然在狼吞虎咽之后,分文不给、扬长而去的也有。

在市场上,卖方总想多要点,买方总想少给点。那么,为什么“买方定价付费”比“卖方定价付费”赚得更多呢?因为“买方定价付费”实际上具有一种小费或赏钱的性质,特别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品位。

品位的核心是尊严和义务之间、利己和利他之间的平衡——既对得起自己,又对得起他人。付费太多,对不起自己,会有一种“自责感”(心疼);付费太少,对不起他人,会有一种“内疚感”(脸红)。如此,为了消除自责感和内疚感,人们总会付出一个合理的价钱。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曾说:小费,给多了,像小傻瓜;给少了,像大傻瓜。小傻瓜是“大头鬼”,大傻瓜是“小气鬼”。如此,买方定价付费是一个平衡利我和利他的过程,是一个满足品位需求的过程。于是,很多人为了体验一种品位,纷纷慕名而去。

趣味链接

为什么少数人喜欢显得“雅”,多数人喜欢显得“俗”

扯着“娘娘腔”,戴着发卡,穿着苏格兰裙子,举着“我是处男”的牌子,还高喊着:“我是纯爷们!”这个人是谁?小沈阳。在2009年春晚,凭着小品《不差钱》一炮走红。2010年,美国《新闻周刊》以《最低俗的中国人》(The Dirtiest Man in China)为题报道了小沈阳。

为此,小沈阳在接受采访时回应:“我不知道什么东西是低俗,我只知道,观众喜欢我的表演。”

那么,什么是高雅?什么是低俗?为什么少数人喜欢的东西显得高雅,多数人喜欢的东西显得低俗?如同尊贵和卑贱、善良和邪恶,高雅和低俗是一对价值评价体系。

很难对高雅和低俗下一个定义。只知道,阳春白雪高雅,下里巴人低俗;玩高尔夫球高雅,搓麻将低俗;杨丽萍的舞蹈跳得高雅,流氓燕的博客写得低俗;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一个比一个高雅,小沈阳、周立波、郭德纲一个比一个低俗。小品,看的人越来越多,显得越来越低俗;京剧,看的人越来越少,显得越来越高雅。

人格的品位,是尊严和道德、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同时满足尊严(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程度较高,一种行为可以被褒扬为高雅——品位高;同时满足尊严(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程度较低,一种行为可以被贬抑为低俗——品位低。

中国古人总结了“十大低俗”行为:

一、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

二、每与人言必谈及贵戚;

三、遇美人急索登床;

四、见到问路之人必作傲睨之态;

五、与朋友相聚便喋喋不休高吟其酸腐诗文;

六、头已花白却喜唱艳曲;

七、施人一小惠便广布于众;

八、与人交谈便借刁才以逞才;

九、借人之债时其脸如乞丐而被人索偿时则其态如王;

十、见人常多蜜语而背地必揭人短处。

人们有时过于显示自己的“善于应得”(阔绰或尊严)——“腰有十文钱必振衣作响”,有时过于显示自己的“善于应失”(慷慨或义务)——“施人一小惠便广布于众”,如此,便“俗”到家了。当面说好话(献媚),有失尊严;背后说坏话(谗言),有失道德。借债时像乞丐,有失尊严;还债时像霸王,有失道德。“急索登床”、“喜唱艳曲”表明:既不善伸张快乐(权利),又不善节制快乐(义务)……

真实世界如此,模拟世界也如此,比如比赛、游戏、电影、电视、戏剧、舞蹈、歌曲、绘画和小说等,有的品位高雅(表现形式为温和、严肃、庄重、含蓄、潇洒、斯文等),有的品位低俗(表现形式为暴烈、诙谐、轻浮、露骨、猥琐、粗鲁等)。如此,网球高雅,需要观众的宁静;足球低俗,需要观众的呐喊。“交响乐”高雅,“二人转”低俗。“二人转”男扮丑角,女扮旦角,两人打情骂俏,讲些个黄段子,公公与儿媳、婆婆与女婿往往无法同时观看。

因为品位高雅的人少,所以喜欢高雅运动或艺术的人也少;因为品位低俗的人多,所以喜欢低俗运动或艺术的人也多。

阳春白雪,因为和者寡而高雅;下里巴人,因为和者众而低俗。

为什么过去,谁“穷”谁光荣;现在,谁“富”谁光荣

——荣誉需求

亚当·斯密认为:最荣耀的莫过于富裕,最耻辱的莫过于贫穷。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78年以前,人们以富为“耻”,以穷为“荣”;1978年以后,以富为“荣”,以穷为“耻”。“荣耀”或“耻辱”取决于价值观念。过去,以穷人的价值观念为标准:“谁富谁丢人、谁穷谁光荣”;现在,以富人的价值观念为标准:“谁穷谁丢人,谁富谁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