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20056500000006

第6章 需求心理学(5)

或许,北极燕鸥是一个“勤种”,为了那点吃的,每年要在北极和南极之间飞一个来回,路程长达4万公里左右。或许,树懒是一个“懒种”,吃饱了就倒挂在一棵树上睡大觉,一辈子懒得动窝,或许一年半载会换一棵树。

然而,对动物来说,无所谓“勤”,无所谓“懒”。

对动物来说,所有器官分为两大部分:生命器官和行为器官,前者比如躯体,后者比如头足。然而,原始动物比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头部和身体不分。之后的软体动物,出现了头部和身体的分化,但足部和身体不分,比如,蚯蚓是蠕动的,蜗牛是爬行的。之后的节肢动物进化出了完整的神经系统、感觉系统和运动系统,出现了头体和足体的彻底分化。

躯体和头足的分化意味着生命营养耗费和行为营养耗费的分离,意味着生命性需求和行为性需求的分离,于是诞生了便捷需求和享受需求——两种行为性需求(便捷需求是为了“图懒”——以最低限度的行为营养耗费从事一切活动,享受需求是为了“求爽”——以最高限度的行为营养耗费从事一切活动)。

对动物来说,在所获取的所有营养中,一部分用于维持生命——生命营养耗费,一部分用于支持行为——行为营养耗费。人类,约70%的营养耗费属于生命营养耗费——营养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和内脏的运行,比如呼吸、心跳等;约30%的营养耗费属于行为营养耗费——营养用于支持肌肉的伸缩和大脑的运行,比如运动、思维等。如果生命营养的耗费是不变的,那么行为营养的耗费是可变的——动得多,吃得就多一点;动得少,吃得就少一点。

生命营养是目的性营养,行为营养是手段性营养。为了获得一定的生命营养,任何动物都得耗费一定的行为营养。然而,每一个物种,生命营养和行为营养在总体营养耗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不同。如此,在行为方式上,动物分为两种类型:行为营养高耗费型和行为营养低耗费型,前者比如燕鸥,后者比如树懒。

动物是一个营养平台,某些动物如燕鸥采取了行为营养“大进大出”策略,某些动物如树懒采取了行为营养“小进小出”策略。如此,燕鸥不是“勤种”,树懒不是“懒种”。然而,行为营养仅仅是获取生命营养的手段,如此,无论“小进小出”或“大进大出”,动物总会尽量节省行为营养的耗费,比如从A点到B点,动物总会选择最近的道路。在基本生活方式确定的前提下,无论狩猎或采集,只就近,不就远。

如此,动物有便捷需求,但无所谓“勤”,无所谓“懒”。那么,为什么有人喜欢“勤”,有人喜欢“懒”呢?

人,既是一个营养平台,又是一个财富平台。营养平台是人作为动物的平台,建立在器官之上求取营养的“所得等于所费”(产出等于投入);财富平台是人作为人类的平台,建立在工具之上求取财富的“产出大于投入”(所得大于所费)。两个平台紧密相关,财富平台的“财富投入”中一部分来源于“营养投入”(营养所费)——行为营养的投入,即体力、脑力的投入;财富平台的“财富产出”中一部分转化为“营养产出”(营养所得)——行为营养的产出,即体力、脑力的产出。

如此,存在着两种趋势:一种是在营养平台上人们有尽量减少行为营养(体力、脑力)投入的趋势,表现为“懒”——以营养投入少为“快乐”、多为“痛苦”,从而满足便捷需求;一种是在财富平台上人们有尽量增加行为营养(体力、脑力)投入的趋势,表现为“勤”——以营养投入多为“利益”、少为“弊害”,从而满足效益需求。效益是投入和产出之比。对任何人来说,一边是“营养(体力、脑力)投入”,一边是“财富产出”。“营养投入”的过程,总是表现为时间;“财富产出”的结果,总是表现为金钱。所以,人们常常喜欢用时间换金钱——用更多的时间换更多的金钱。

民谚“有力黄金土,无力荒草坪”、“功名不上懒人头”。如此,“营养投入”多,即为“勤”;“营养投入”少,即为“懒”。有人喜欢“勤”,满足效益需求;有人喜欢“懒”,满足便捷需求。

对人类来说,“勤”只是一种道德上的褒扬,以鼓励对效益的追求;“懒”只是一种道德上的贬抑,以遏制对便捷的追求。

为什么女人倾向于“专情”,男人倾向于“多情”

——享受需求

2004年,“老虎”伍兹娶了瑞典名模艾琳,两人的婚姻被认为是天作之合。然而,2009年,“老虎”伍兹的“小三们”一个接着一个曝光,足以组成一支足球队,再加上几个坐冷板凳的。在两性关系上,女人倾向于专情,男人倾向于多情。当然,仅仅是一种倾向,相对而言,在数量上多一点或少一点。那么,为什么会如此?因为,女人较重视繁育需求,男人较重视享受需求。如此,男人需要两种女人:妻子和情人。前者是用来繁育的,后者是用来享受的。

当年,妻子和妓女让古罗马男人有了两种女人。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古罗马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满足繁育需求的“有效交配”减少而满足享受需求的“无效交配”增多,导致生育率下降,最终遭到外族的入侵。

驾车是一种“有效行为”,为了代步,追求结果——行为是手段;飙车是一种“无效行为”,为了兜风,追逐过程——行为是目的。前者是一个尽量节省体能的过程,为了满足便捷需求;后者是一个尽情挥霍体能的过程,为了满足享受需求。如果便捷需求是以最低限度的行为营养耗费从事一切活动——偷懒,那么享受需求是以最高限度的行为营养耗费从事一切活动——求爽。

享受需求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以最高限度的行为营养耗费从事一切活动的欲望。

享受需求的行为动力机制:趋享避忍(趋乐避苦)。

为什么“开车”常常一个人,“飙车”往往一帮人

根据荷兰一位动物学家描述,一只狐狸跳进鸡舍,把12只小鸡一只一只咬死,最后只叼走一只。在一个暴风骤雨之夜,一只狐狸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把一窝几十只黑头鸥全部杀死,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手而去。显然,这些动物并不是饿着肚子才这么干的。人们把动物这种奇怪而无益的猎杀行为叫做“杀过”。如此,动物的猎杀行为分为两种:“有效猎杀”和“无效猎杀”。

那么,动物为什么喜欢“杀过”?

任何一种行为,凡是有利的,会产生一种快乐——以奖励这种行为;凡是有害的,会产生一种痛苦——以惩罚这种行为。如此,“趋乐避苦”成为“趋利避害”的手段。“趋乐避苦”是通过一系列感觉来调控行为的,比如嗅觉、味觉、听觉、视觉、触觉和动觉等。当受制于趋乐避苦动力机制的行为从一种手段变成一种目的时,人们便会去追求这种行为,表现为追求感官上的刺激,比如,闻香水、尝美味、听音乐、看烟花、荡秋千等。无疑,猎杀会给动物带来一种快感。虽然吃饱了,有时还想体验这种动觉上的快感,于是,动物便有了“杀过”行为。

在“有效猎杀”中,猎杀是一种手段——猎杀是为了活着,满足存活需求(解饿);在“无效猎杀”中,猎杀是一种目的——活着是为了猎杀,满足享受需求(过瘾)。

驾车是一种“有效行为”,为了代步,追求结果——从A点到B点;飙车是一种“无效行为”,为了兜风,追逐过程——从A点到A点。前者是为了满足便捷需求,后者是为了满足享受需求。开车往往一个人,飙车常常一帮人,因为赶路可以一个人,玩耍最好多个人,比如飞车党、飙车族。骑摩托车,在日本主要为了满足便捷需求,于是往往一个人单独骑;而在美国主要为了满足享受需求,于是常常一帮人一起骑——飙车。

在高速公路上,人们常见一溜儿法拉利、兰博基尼、保时捷在一起飙车,一会儿飘逸,一会儿摆尾,彼此追逐,显然把高速公路当成了F1赛道。

不妨欣赏一则一汽大众BORA宝来轿跑车的平面广告。

画面:一个人在奔跑,一辆车在飞驰

口号:驾驶者之车

主题:奔跑,奔跑者之间的语言

正文:他,他们,

天生的运动者。

以奔跑为生,以奔跑为乐,

以奔跑为表情,以奔跑为语言,

以奔跑为态度,以奔跑为价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平凡态度,超越平凡。

宝来,超越平凡。

轿车是用来赶路的——满足便捷需求,如同渡船;跑车是用来飙车的——满足享受需求,如同游艇。然而,驾驶一辆轿跑让人们既能赶路又能飙车。

为什么穷人“吃,是为了活着”,富人“活着,是为了吃”

在古罗马,平民一天用餐两次,贵族一天进食四次。对贫民来说,吃,是为了活着(此时,吃是一种手段,满足存活需求);对贵族来说,活着,是为了吃(此时,吃是一种目的,满足享受需求)。

贵族的晚宴异常丰盛,一道佳肴接着一道佳肴。那里,往往设有呕吐池。一旦另一道美食上来,吃饱了的客人们便急忙跑到呕吐池呕出所吃食物,以便接着再吃一场。古罗马剧作家、哲学家塞内加曾经如此评说:“他们是为吃而吐,为吐而吃。”

美国思想家富兰克林曾说:“人生应为生存而食,不应为食而生存。”富兰克林有所不知:穷人,吃饭是为了活着;富人,活着是为了吃饭。如今,爱美的女人依然挡不住美食的诱惑,于是在晚宴上推杯换盏、大快朵颐之后,灌下一大杯清水,抠着喉咙,抱着马桶,把大龙虾拌着轩尼诗XO吐得一干二净。

餐馆有两类:一类是低档餐馆,主要用来“解饿”——满足肚子(存活需求);另一类是高档餐馆,主要用来“解馋”——满足味蕾(享受需求)。对中国人来说,过去,因为没有钱,在家里吃野菜——“解饿”;现在,因为有钱,到酒店吃野菜——“解馋”。

饮料也有两类,作为手段,饮一杯水主要是为了“解渴”;作为目的,喝一杯可乐主要是为了“过瘾”——为喝而喝。台湾地区MIX FUN是一种饮料调味品,像调酒那样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将可口可乐、雪碧与咖啡、梅子、凤梨和青苹果等口味混合调配,以下是MIX FUN饮料调味品的系列广告。

广告一

主题:混到high,解渴叫劲!

正文:找不同的解渴刺激!我要畅饮!畅快!

摇起凤梨口味入雪碧,大口冲击干喉咙。

刷!!双重滋味连续回旋,留下痛快“饮饮”作乐。

想比混?可不是我的对手!

口号:MIX FUN颠覆你的口腹之乐。

广告二

主题:混到痛快,再来一罐!

正文:我就是要可口可乐的爽快,再灌点劲爆!

轰入咖啡口味,爽快瞬间爆发三级跳。

砰!!大呼过瘾,不一样的爽快!

想较量?我有绝对的操控权!

口号:MIX FUN颠覆你的口腹之乐。

享受,是一场感官的暴行。活着,就是为了吃、为了喝。喜欢大啖牛排的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曾说:“饕餮的方式多姿多彩,饕餮就是活,饕餮也是死,饕餮的方式甚至成了一种思想,让你感到只有在饕餮中才能称得上活着并能继续活下去。”

人,为享受而来,为享受而去。

趣味链接

为什么因为“陌生”而牵手,因为“熟悉”而分手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拥有三个情人:露茜·米瑟、玛格丽特和挪威玛塔公主。然而,相比肯尼迪,罗斯福只是小菜一碟。肯尼迪的情人数不过来,光好莱坞的明星就有玛丽莲·梦露、詹妮特·利、基姆·诺瓦克、杰妮·曼斯菲尔德、安吉·迪金森等。当然,在白宫偷情的第一人不是克林顿,而是第29任总统沃伦·哈定。

无论男人或女人,都会喜新厌旧。只是男人快一点,女人慢一点;男人重一点,女人轻一点。然而,为什么会喜新厌旧?

一切行为,凡是顺着生命过程的,就是有利的;凡是逆着生命过程的,就是有害的。在感觉上,凡是有利的行为,会产生一种快乐——以奖励这种行为;凡是有害的行为,会产生一种痛苦——以惩罚这种行为。一般来说,甜味的东西总是有利的,苦味的东西总是有害的。如此,动物或人类,通过“趋乐避苦”实现“趋利避害”。

同样一种东西,经常吃,味道差;偶尔吃,味道好。因为一种东西吃得多,味蕾的敏感度变低——快乐度值变低,于是“倒胃”,以此鼓励少吃;相反,因为一种东西吃得少,味蕾的敏感度变高——快乐度值变高,于是“开胃”,以此鼓励多吃。因为喜新厌旧,多吃的,少吃;少吃的,多吃,于是各种营养便平衡了。

对动物来说,“喜新厌旧”是一种很微妙的行为动力机制。动物不懂乱伦的危害性,但是为什么不会乱伦?因为动物通过各自散发的气味来互相表明身份——血缘关系的远近。一个简单的原则是:陌生的气味快乐度值高——有魅力,熟悉的气味快乐度值低——无魅力。如此,“喜新厌旧”机制为防止动物乱伦设置了门槛。

“喜新厌旧”机制,一是鼓励动物尽量扩大进食范围(不断更换食物)——满足健康需求;二是鼓励动物尽量扩大交配范围(不断更换异性)——满足繁育需求。

性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罗猴试验:一只雄猴和一只雌猴被关在一个笼子里,开始它们反复交欢,随着时间的推移,频率越来越少,最后雄猴失去了对雌猴的激情。随后,笼子里换了一只雌猴,雄猴便马上兴致勃发。显然,与旧爱交欢的快乐度值低,而与新欢做爱的快乐度值高,从而促使雄性不断变换交配对象以扩大交配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