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神啦!万能的需求心理学
20056500000005

第5章 需求心理学(4)

为什么有人把牛奶当“药品”,有人把牛奶当“食品”

几百年来,远洋航行的水手经常罹患坏血病,初始四肢无力,肌肉疼痛,接着牙龈溃烂,两腮肿胀,最后因为各种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从1519年8月到1952年9月,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一支西班牙远洋船队历时3年完成了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然而,船队出发时拥有268名水手,回来时只剩18名,大部分水手因为坏血病而死亡。

为此,英国海军医生詹姆斯·林德于1747年在航行中做了一个实验,把患病的12名士兵分成6组,每组两人,吃的和住的都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治疗方法,其中一组吃柑橘。十几天后,结果出来了:吃柑橘的一组完全康复,其他各组依旧在痛苦中煎熬。终于,詹姆斯·林德为人类找到了治疗坏血病的药物——柑橘。

如此,食物,只是可以维持健康的普通药物;而药物,只是可以治愈疾病的特种食物。中医一贯坚信“医食同源”、“食药归一”。2500年前,古代西方医圣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你的食物,就是你的医药。”如此,食物和药物不分,存活需求和健康需求也不分。柑橘、绿豆和泥鳅等,既是食物又是药物。当你没病的时候吃,这些东西是食物;当你有病的时候吃,这些东西是药物。

对某些食物,有人喜欢,有人讨厌。喜欢的,就当做食物,按“趋乐避苦”原则行事;讨厌的,就当做药物,按“趋利避害”原则行事。如此,在营销策略上,商家既可以把食品当药品卖,让消费者按“趋利避害”原则选择商品;也可以把药品当食品卖,让消费者按“趋乐避苦”原则选择商品。当然,在满足健康需求的过程中,“趋乐避苦”是目的,“趋利避害”是手段。

中国台湾地区的新西兰奇异果系列广告,“把食品当药品卖”,曾获1998年第45届戛纳国际广告节平面铜狮奖。

广告一

文案:哈!哈!哈!我的纤维质是葡萄柚的2.6倍。

广告二

文案:嘻!嘻!嘻!我的钙质是香蕉的4倍。

广告三

文案:嘿!嘿!嘿!我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7倍。

如果强调口味,奇异果就当做食品;如果强调成分,奇异果就算做药品。如此广告,可以让爱吃或厌吃奇异果的人都来买。然而,王老吉药业是一家正宗的制药企业,这几年因为“把药品当食品卖”而火了一把。

王老吉药业诞生于1828年的清道光年间,是一个蜚声海内外的“中华老字号”品牌,被公认为凉茶始祖。以颗粒剂为主的王老吉凉茶原本属于OTC药品,只可在药店销售而不能在餐厅销售。为此,王老吉药业专程向广东省技术监督管理局重新申请了15克装王老吉凉茶颗粒的食字号批文,以药品和食品两条腿走路。“怕上火,就喝王老吉”的电视广告,在短短几年内就将王老吉的营业额从1亿多元迅速扩张到100多亿元。一种传统药品摇身一变成为一种时尚饮品,并迅速成为中国草本的第一品牌。

王老吉药业为啥成功得让人眼红?不就是因为改了一个批文、换了一个包装吗!王老吉药业的成功,使药品业一下子茅塞顿开:哦,药品原来是可以这样卖的;也使消费者一下子豁然开朗:哦,药品原来是可以这么喝的。

同一种东西,爱吃而可劲儿吃的,当是食物;厌吃但撇着嘴吃的,当是药物。牛奶或苹果,对某些人来说,是食物;对某些人来说,是药物。

趣味链接

为什么治得好的病找“西医”,治不好的病找“中医”

几百年前,中医和西医处在同一水平,人类和动物处在同一水平。

动物学家发现,野猫一旦腹泻不止,便会去找牛顿草吃,然后大吐,以吐止泻。野兔不慎吃了带有露水的嫩草,就会拉稀,于是去吃干枯的马蹄莲。野猫、野兔平时并不食用牛顿草、马蹄莲。从动物开始,吃的东西,已经分为“平常时期吃的平常东西”和“特别时期吃的特别东西”——前者是食物,后者是药物。

野猫、野兔没有肠炎、药物之类的概念。它们只知道,一旦出了某种“特别的状况——肠炎”之后,难受;而一旦吃了某种“特别的食物——草药”之后,舒服。当然,在难受之后,野猫、野兔的嗅觉系统和味觉系统会发生变化,对以前所喜欢的“一般的食物”开始讨厌了,而对以前所讨厌的“特别的食物”开始喜欢了。

食物和药物的分离,意味着存活需求和健康需求的分离。

喜爱是一种快乐——积极性的情感,产生趋向行为;讨厌是一种痛苦——消极性的情感,产生躲避行为。快乐(舒服),意味着强健;痛苦(难受),意味着弱病。强健和弱病是利益和弊害。如此,动物通过“趋乐避苦”实现“趋利避害”。

对人类来说,随着器官和工具、生活和劳动的分离,感性的趋乐避苦动力机制和理性的趋利避害动力机制也分离了。这种分离体现在两类人的分离:病人和医生。病人求医,主要以“趋乐避苦”为原则,把握体内的利益和弊害,满足健康需求;医生治病,主要以“趋利避害”为原则,把握体外的利益和弊害,满足职业需求。如此,人类通过(医生的)“趋利避害”实现(病人的)“趋乐避苦”。

1693年,康熙罹患疟疾。当年,御医无奈,乖巧的欧洲传教士趁机献上了一种金鸡纳树皮,康熙煎服以后很快痊愈。然而,这种“圣药”是欧洲人通过南美洲印第安人从猿猴那儿学来的。生活在南美洲丛林中的猿猴一旦“打摆子”,便咀嚼金鸡纳树皮,几次下来,很快康复。但是,当年的人类和猿猴一样,既不懂疟疾的发病原理——弊害,也不知树皮的治病原理——利益。

当年,人类和动物处在同一水平,中医和西医处在同一水平:只知道一旦出了某种“特别的状况——疟疾”之后,难受;而一旦吃了某种“特别的食物——树皮”之后,舒服。

但是,在随后的几百年里,中医、西医分道扬镳。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为西医注入了大量理性的元素。通过体腔镜、扫描仪、超声波、脑电图和显微镜等各种工具,西医进入了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和分子等层面,而中医依然是一个枕头、三个指头。

如今,在中国,急病找西医,慢病找中医。无论什么病,治得好或治不好,西医说得清,中医说不清。在某些时候,西医能说得清病,虽然治不好;中医能治得好病,但是说不清。于是,西医无神医,中医有神医。

为什么没事儿喜欢“遛弯儿”,有事儿喜欢“抄近道”

——便捷需求

黄昏,在寂静的林荫道上溜达,左一绕,右一绕,牵一宠物狗,真是闲哉悠哉,有一种说不出的舒坦劲儿。然而,与“遛弯儿”相反,人们更多的时候喜欢“抄近道”。在城市的草坪上,总被踩踏出一条条小路,即便草坪边上围着栅栏,里面竖着“请勿踩踏”、“禁止穿行”之类的标牌。

人们,没事儿喜欢“遛弯儿”,有事儿喜欢“抄近道”。“遛弯儿”是一种目的,犹如飙车兜风、玩游艇,满足享受需求;“抄近道”是一种手段,犹如开车赶路、坐轮渡,满足便捷需求。

任何行为都要耗费一定的营养。如果一种行为本身就是所要达到的目的,那么人们总会将这种行为所产生的营养耗费放松至最高限度,于是产生了享受需求——求爽。而如果一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那么人们总会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营养耗费收紧至最低限度,于是产生了便捷需求——偷懒。

便捷需求,是人们通过各种手段满足以最低限度的行为营养耗费从事一切活动的欲望。

便捷需求的行为动力机制:趋简避繁(趋乐避苦)。

牛仔裤,为什么“总统”喜欢穿,“乞丐”也喜欢穿

牛仔裤,富人喜欢穿,穷人也喜欢穿;总统喜欢穿,乞丐也喜欢穿;上班喜欢穿,下班也喜欢穿……如今,牛仔裤已经成为最为流行的一种服装,为什么?一是耐脏,迎合了四肢的偷懒——省力,一月或半月洗一次;二是耐看,迎合了大脑的偷懒——省心,如果穿这不好、穿那不行,那就干脆穿牛仔裤,准没错。

对人类来说,行为营养耗费分为两种:体力行为营养耗费和脑力行为营养耗费。如此,人们既要追求体力行为营养耗费的降低——简捷化,又要追求脑力行为营养耗费的降低——傻瓜化。

所谓简捷化或傻瓜化,说得好听点是取巧,难听点是偷懒。人类和动物何以分道扬镳?起码,在取巧或偷懒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动物进化了器官——利齿、长颈、利爪和长舌等,人类发明了工具——刀子、梯子、耙子和钩子等。

生活在拉丁美洲丛林中的雄性吼猴进化出了一种特殊的通信器官——大嗓门。吼猴具有清晰的领域——彼此领域的确立不是通过激烈的格斗而是通过震撼的咆哮。如此,通过呼号,吼猴以部分器官的运动代替整体器官的运动,以声音形式的到达取代躯体形式的到达,从而节省了行为营养的耗费。

因为懒得动窝,吼猴长出了大嗓门,人类发明了大喇叭。如果在两个喇叭和两个听筒之间加一根线,就是电话。从此,隔着一个偌大的太平洋人们开始泡妞、砍价和恐吓。只是,人们对那根线总是耿耿于怀,于是,产生了无线电话。中国网通“中国网,宽天下”的一则广告说:“左耳在苏州听评弹,右耳在威尼斯听歌剧。”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最短距离?几何学家说:直线;心理学家说:曲线;物理学家说:无线。

电话满足的主要是简捷化,牛仔裤满足的主要是傻瓜化。

人们凭借服装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显示着身份,并试图在身份互动中占据有利位置。如此,穿衣戴帽实在是一门费心劳神的学问。男人和女人构成了社会秩序中最为基本的两极,男女扮相的原则一直是凸显两极,于是,烟斗、皮靴与胡子一起构成阳刚的道具,口红、长裙与乳房一道成为阴柔的证明。然而,当一个男人不知如何更像男人、一个女人不知如何更像女人的时候,选择一种中性的服饰显然是一种最为省心的方法。

同样,当某些人不知如何炫耀富贵、某些人不知如何掩饰贫贱的时候,他们也鬼使神差、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牛仔裤。如此,英国贵族和印度贱民,台上唱歌的和台下听歌的,收废品的和搞创意的,拥有了共同的外表。富翁史蒂夫·乔布斯、明星马龙·白兰度、总统吉米·卡特、首相布莱尔……将穿着彻底傻瓜化了。

为什么“玩”喜欢复杂的,“用”喜欢简单的

相机玩家喜欢手动老镜头,焦距的长短、光圈的大小、曝光的多少、快门的快慢,都一一由自个儿设定。转动莱卡的镜头犹如丝绸般的顺滑,特舒坦。有玩家说,莱卡的快门声是那种商纣王为博妃子一笑而撕绢的“咝咝”声,可以在静夜中当音乐听。同样,汽车玩家喜欢手动挡,开起来很带劲儿,收油、加油、减挡、加挡,那种“咔嚓咔嚓”操纵机械的快感无以言表。当然,与玩家不同,一般人喜欢傻瓜化相机、自动挡汽车。

喜欢手动化的人们被称为“手动党”,喜欢自动化的人们被称为“自动党”,前者满足享受需求,后者满足便捷需求。男人倾向于“手动党”,女人倾向于“自动党”。

享受需求和便捷需求的区别在于:在对待某种行为所产生的营养耗费方面,前者放松至最高限度——求爽,后者收紧至最低限度——求懒。追求享受需求的“手动党”,总将行为所产生的脑力营养耗费放松至最高限度;而追求便捷需求的“自动党”,总将行为所产生的脑力营养耗费收紧至最高限度。

“手动党”追求“玩”——行为是目的,所以喜欢复杂一点的;“自动党”追求“用”——行为是手段,所以喜欢简单一点的。

从便捷需求的角度来看,当以最低限度的体力行为营养耗费从事一切活动时,人们追逐行为的“简捷化”;而当以最低限度的脑力行为营养耗费从事一切活动时,人们追逐行为的“傻瓜化”。“自动党”追求傻瓜化。

1981年8月12日,IBM在纽约宣布第一台个人电脑诞生,使用微软提供的软件MS-DOS,由此IBM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从1982年开始连续4年占据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首位。

然而,IBM却在2004年把连续几年亏损的个人电脑部门以1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中国联想。IBM在个人电脑上的失败主要是在硬件上输给了英特尔——没有开发出中央处理器,在软件上输给了微软——没有开发出傻瓜化操作系统。

当年,比尔·盖茨在与IBM继续合作开发新系统OS/2期间,偷偷地为自己开发了Windows 系统。像DOS一样,OS/2系统由键盘输入指令操作,而Windows 系统由鼠标点击图形操作,前者是抽象思维,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后者是形象思维,无须拥有专业技巧——打开一个文件就像打开一扇窗户一样简单。

通过Windows 系统,比尔·盖茨把电脑彻底傻瓜化了。

“傻瓜”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1964年,柯达公司推出了一种立即自动相机(对准目标、按下快门的照相机),英文叫Point and Shoot Camera。该相机当年销量一举达到750万架,创下了世界最高纪录。因为无须测光对焦,连傻瓜都会用,所以人们给这种相机起了个绰号,叫傻瓜相机。

总之,“玩”喜欢复杂的,满足享受需求;“用”喜欢简单的,满足便捷需求。

趣味链接

为什么有人喜欢“勤”,有人喜欢“懒”

人分为“勤人”和“懒人”。动物呢,是否分为“勤种”和“懒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