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微革命微小的创新颠覆世界
20059900000007

第7章 “微杀手”的五项修炼(1)

“微杀手”的本质是什么?“微杀手”是如何炼成的?

腾讯被认为是擅长模仿,不擅长创新。错了!腾讯擅长的是应用驱动的“微创新”,并一路过关斩将,腾讯的微创新有什么大秘密?

百度打败技术巨头谷歌,显然不是政策环境的原因那么简单,究竟是哪些“微创新”居功至伟?

手机业大佬诺基亚一直标榜“以人为本”,却在苹果的“以人为本2.0”面前败下阵来,为什么?

海底捞以“变态服务”模式,向传统餐饮业发起挑战,但能模仿其精髓的却寥寥无几,秘密在哪?

这些“创新”的蚂蚁,绊倒大象的背后各有各的高招,但是,他们基本遵循共同的“微杀手法则”:

法则1 微杀手深度理解顾客。深度理解客户就是客户导向2.0。

法则2 微杀手是一种基因。这是一种系统力,是一种全员行为,是一种价值观。

法则3 产品挑选人。有了用户、员工的支持还不够,他还需要一个“独裁者”。

法则4 结果为导向的创新。大多数“微小”没有成为风暴,就是因为没有结果。

法则5 数据挖掘是关键。数据挖掘杀伤力强大,是因为它是一种门槛性的存在。

真假微杀手:两个餐馆的成败故事

这是两个真实的餐饮创业故事,发生地在杭州:

A先生酒楼:老板几年前在上海开了家“上海本帮菜”酒楼,生意很火爆。那家酒楼位置不错,大厨是五星级酒店请来的,还颇费心思找来了慈禧太后坐过的火车,并将车厢改成餐厅,非常有特色。这家餐馆也因为其独具匠心的设计为不少美食节目所推荐。

后来,该老板又在西湖边开了一个古色古香、地道的“杭州本帮菜”酒楼,地点设在西湖边上的两幢古民居中,但是结果却非常不尽如人意。

据A先生说,除开始投入的1000万元,每年还要再贴200万元。

B先生餐馆:B先生是一位风险投资高手,他也曾在杭州投资了一家餐饮企业,非常成功。B先生总投资200万元,每季度都有现金分红。早期是一家店,现在已经发展到了三家连锁店,还准备在外地开分店。

B先生投资的这家餐馆叫“野鱼馆”,几年前只是一家小店,餐馆不大,装修又普通,却经常有人排队等位。“野鱼馆”的主打产品是野生鱼,菜品集中,还是流行的有机概念,吸引力很强。

“野鱼馆”获得投资后,复制能力也很强。他们先是花不多的钱,在当地报纸、电台做广告,推荐特色菜品“野生鱼”。方法很简单,效果却很强大,顾客越来越多,于是开第二家店,很快又客满,接着开第三家店。

这是松禾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罗飞的亲身经历,当时,他恰好在一个饭桌上遇到了这两位餐馆投资人。这也引发他的思考,为什么一个实力强劲的大店不低一个土里土气的小店?

看起来,A餐馆更擅长微创新,它甚至拉来了慈禧太后坐过的火车。

而B餐馆却很土鳖,它从头到尾都只靠“野生鱼”做主打。

但是,谁真正把握了“微创新”的本质?谁更深刻理解本土?

成为A其实是很容易的事,它考问的是设计、公关能力等,

而成为B看起来简单,却是更加艰难的事,它考验的是对消费者的深度把握,换言之,B才是我们所说的“微杀手”。

事实上,类似的组织、公司、人的故事在我们身边不断上演,我们总是被花哨的商业模式、精心包装的说辞所干扰,抛开重重迷雾与眼花缭乱的包装,我们有必要进行持续的追问:

什么是“微杀手”的本质?

“微杀手”是如何炼成的?

法则1 微杀手深度理解顾客

用户导向一直是很多组织、个人挂在嘴边的词汇,当然,有不少公司的确把它深埋心间。

1993年10月7日,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商业史学家理查德·特德洛教授在英特尔总部发表演说时指出:“一个优秀的公司之所以遭遇麻烦,有以下三个原因:要么公司脱离客户,要么客户脱离公司,或者两者同时发生。”

但是现在,在10倍速的信息时代,世界又发生了新变化:一个优秀的公司之所以遭遇麻烦,就在于一个原因:不能深度理解顾客。

我们举一个例子,数码相机的高像素之争。所有的数码相机公司为了打动顾客,拼命进行技术革新,从300万像素,到800万像素,再到1200万像素,甚至是1800万像素。从技术角度而言,1800万像素指的是在CMOS上22.3×14.9毫米范围内有1 800万个感光点。说得简单点,就是更加高清。数码相机厂商也乐意用高像素来进行广告宣传,似乎像素越高就越好,消费者也似乎认同了这种理念。

这就是传统的“用户导向”,看起来是迎合用户的需求不断创新。

但是,真正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考虑,消费者其实并不知道从800万像素升级到1200万像素到底意味着什么、有什么应用价值。

所以,如果真的是深度理解顾客,就要明确地告诉顾客:不同像素的相机到底意味着什么,是可以打印出4×6英寸的照片,还是 9×12英寸或者“海报尺寸”的照片。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数码相机厂商都没有这么做,而他们却自诩为理解用户的高手。

所以,深度理解客户就是客户导向2.0,与传统的客户导向不同,它在两个关键指标上更加强悍和清晰:

其一是擅长“深潜”。1999年,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夜线》(Nightline)节目,做了一个关于IDEO公司的节目,主题是“深潜”,讲的是IDEO怎样通过现场观察从顾客那里学到知识。在节目中,ABC给IDEO的人员出了个难题:5天之内重新设计一个最具现代感的日常用品——超市购物车。在进行创新设计之前,IDEO先激起了顾客的好奇心。IDEO的设计团队同购物的人们交谈;找商店老板了解情况;向商店营业员提问题;拍摄人们购物时的照片,对购物车的安全性进行研究。设计团队请教了其他专家,以从不同的视角寻求启发。IDEO最后交出了一个“革命性”的购物车。新的购物车有内置的高科技扫描仪,可以扫描放入购物车的商品价格,使顾客免于排长队交款。新购物车可以旋转90度,推动起来很方便。购物车的大铁筐换成了小的活动式的小筐,方便顾客拿上拿下。

没错,IDEO创新的一个法宝就是“潜入”顾客的大脑,发现那些真正能打动顾客的因素,然后才动手设计。为了更好地改善客户的体验,IDEO公司开发了5个步骤的设计流程:观察、集体讨论、快速制作模型、提炼和执行。

其二是用户投票权。在传统的用户导向模式下,用户只能提建议和挑错,却很少能深入到公司决策的深层。而擅长深度理解顾客的公司,则把用户投票权当作一种决策工具,根据用户的投票情况确定战略方向。比如,陈年的VANCL就是引入用户投票权,从而发现冠军级产品。他早期只做男式衬衫和POLO衫,在用户投票的指引下,他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多元化,女装、鞋、T恤、丝袜、童装等,有一些甚至获得爆炸式增长。

这方面的一个典型对比就是:诺基亚VS苹果。

以前,诺基亚的“以人为本”一直是用户导向的经典教程,而诺基亚也把对“人”的理解当作核心竞争力,攻城略地,打败了不少强劲对手,比如摩托罗拉。

诺基亚有款1100型手机,全球卖出了超过1亿只,这靠的就是诺基亚对用户体验的理解。而且,诺基亚也因此积累了丰厚的经验,比如,首要规则是简洁、易用性;其次,重视整体的设计;第三,观察不同的人群,然后设计。

但是,苹果的iPhone手机一出,诺基亚的“以人为本”一下子变得如此小儿科,以至于诺基亚的全球执行副总裁也自我批评说N97手机在用户体验上存在缺陷。

为什么?

就在于苹果是深度理解顾客,甚至超越顾客的需求与体验。在苹果iPhone的开发中,它“深潜”顾客的内心,寻找杀手级的体验与应用;它也以强大的力量赋予“用户投票权”,人人皆可参与的APP Store让这种投票成为一种战略。

正是源于这种“深潜”思维,听听乔布斯怎么批判传统的手机厂商:

我们都有手机。它们确实不太好用,软件糟糕透顶,硬件也不怎么样。我们和朋友聊起来,他们也都不喜欢自己的手机。而且我们发现,这些因素实际上可以变得非常强大。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我的意思是,每年的电话出货量有 10 亿部,这简直是巨大的订单,超过了音乐播放器。它每年的出货量是个人计算机的 4 倍。

苹果的“深潜”的确是深入而且震撼。不妨看看iPhone如何在一些微小创新上作到让用户“爱不释手”:

先看看iPhone的多点电感触屏,它采用的并非笔触屏(电阻式触摸屏),而是更为先进的指触屏(电容式触摸屏)。用手指点就可以,而那种笔尖才能点的屏,就会很容易误点或漏点。

再看看iPhone的重力感应旋转屏幕。这个装置会跟着地心指向的改变作出反应。

再比如,打电话时自动关闭屏幕。当你将iPhone贴着脸部打电话时,iPhone会自动关闭屏幕省电。因为iPhone有红外感应功能。

类似的微小创新还有不少,苹果的这些创新一夜之间似乎成了那些手机大佬争相抄袭的所在。现在,你理解乔布斯所说的“糟糕透顶”了吧。

诺基亚的工程师们也深悉KISS原则(Keep It Simple,Stupid),但是,在易用性的境界上,还是要差一点。

这就是用户导向1.0和用户导向2.0的差别所在。

“深潜”之谜:拉斯维加斯的玄机

对很多专业人士而言,赌城拉斯维加斯绝对是一个观察“深潜”模式的绝佳场所。比如,拉斯维加斯的很多玄机,就是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深入其中:

赌城的地毯很有讲究,他们都采用那么绚丽甚至有点疯狂的设计,但正是这样的感官暴力能让游客随时保持亢奋和清醒,让他们更有精神去赌博去花钱。

赌场的天花板更有讲究,他们甚至用一种虚假的人造天空,加上灯光,美轮美奂,让你完全忘掉外界的现实世界,沉迷于赌博的游戏世界。

赌场的老虎机更是经典之作,它非常简单,任何菜鸟级的人士都可以操作,中奖之后的那种蹦硬币的经典场景,让很多人沉迷,尽管真正赢钱的只是少数。

没错,拉斯维加斯的玄机背后,则是“深潜”模式的极限案例——成瘾。如果一款产品能让人成瘾,它一定是“深潜”高手之作。比如,一些网络游戏。

美国科学家对“成瘾”的研究发现,至少在最初阶段,所有致瘾物质都能从上瘾的关键部位——中脑腹侧被盖区(VTA)进行投射,促使伏隔核(大脑边缘系的一个区域)和额叶前部皮层内多巴胺的分泌。这些“奖赏回路”的大脑区域在致瘾物质的作用下,会产生异常强烈的生理和心理满足感。

关于“奖赏回路”,他们利用大鼠作过一个实验:

1.在右侧隔间内,实验人员给大鼠注射毒品。大鼠被关在实验装置的右侧隔间时,实验人员对其进行注射。大鼠因致瘾物质而感觉良好,力量和快感,并把这种感觉同右侧隔间联系起来。

2.在左侧隔间内,大鼠喝的是盐水。大鼠被关在左侧隔间时喝的是盐水,并把良好感觉的缺失通左侧隔间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巴甫洛夫训练。

3.当大鼠可以在两侧隔间自由活动时,大鼠会选择同毒品联系在一起的隔间,这就是“环境条件的倾向性”。

拉斯维加斯的诸多玄机背后,就是这种“奖赏回路”理念,以及“环境条件的倾向性”理念,这种“深潜”的确很彪悍,数据显示,每年到访的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75%是回头客。

拉斯维加斯赌场的“深潜”是一种极限状态,这种极限状态并不适用于我们的商业和生活,但是,这种对用户体验的深度理解,则是征服用户内心的王道。

我们看一个正常的“深潜”例子,“3D教主”卡梅隆的《阿凡达》引发了全球热映。但是,很少有人关注的是,卡梅隆疯狂投入3D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用户体验的深刻理解,或者说他独特的用户体验哲学——以技术的方式重塑体验。

你看,为了在电影院制造一流的体验,卡梅隆甚至研究到了人的大脑、神经元。卡梅隆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他的“深潜”理念:

一部3D电影,能让你沉浸在它整个的世界里,让你切身感受,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大脑活动的功能性磁阵造影(Functional-MR)研究能提供一种说法:看一部电影时,3D方式比2D方式能刺激更多的神经元。现在大多数人一想到3D电影,第一直觉就是“骗人玩意儿”:里面的人物或东西戳破银幕向观众飞来——但事实上,观看一部真正的立体电影,就像通过一面窗户进行交互式交流,你能体验电影中的那些动作、魔幻、动画甚至私密性的剧情点。我不得不说所有的电影都应该拍成3D版本,不是因为它能带来什么,而是找不到一个拒绝它的理由。

马化腾:互联网之王的“深潜”哲学

小小的QQ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2300亿港元的互联网“市值王”,2009年124.4亿元的销售额,活跃账户数达到5.23亿,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达到6130万,而现在腾讯QQ最高同时在线账户数已经突破了1亿。

这些破天荒、彪悍数字的背后却站立着一个并不彪悍的人,他就是被称作“小马哥”的马化腾。他不是最先行的,不是最帅的,也不是最有野心的,“不比一般人聪明”, 不够凶猛、缺乏传奇,但是,他擅长“深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