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20060600000012

第12章 佛陀与菩萨(5)

有一次迦旃延在街上托钵行化的时候,迎面走来一个婆罗门的修道士,向他发问道:“尊者!请问世间上刹帝利与刹帝利,婆罗门与婆罗门之间相争,是什么原因呢?”

迦旃延回答说:“是贪欲在蛊惑。”

婆罗门修道士紧接着又问:“婆罗门与婆罗门相争,刹帝利与刹帝利相争是为了贪欲,那么,尊者!你们沙门与沙门相争,又是为的什么原因呢?”

迦旃延果断地说:“是我见的执著。”

婆罗门的修道士闭着眼睛想了一会儿,很满意迦旃延的回答,但他又继续问道:“尊者!那么我再请教你,世间上什么人才能离开贪欲与我见呢?”

迦旃延毫不犹豫地告诉婆罗门修道士,只有现在在舍卫城说法的佛陀,他才是世上的应供、遍知、无上正觉者,他没有贪欲的烦恼,没有我见的执著,是人天的师范。婆罗门的修道士听了之后,很感激迦旃延,并请他介绍皈依佛陀,作为在家学佛的优婆塞。

当时很多的外道,都在迦旃延巧妙的论议之下而改邪归正,接受了佛法的信仰。

10.密行第一的罗睺罗

罗睺罗是佛陀出家前之子。佛陀成道后六年还迦毗罗卫城,令罗睺罗出家,以舍利弗为和尚,目犍连为阿阇梨,此即为佛教有沙弥之始。其为沙弥时,有种种不如法,受到佛陀的训诫,后严守制戒,精进修道,得阿罗汉果,被誉为“密行第一”。

罗睺罗出家时只有十五岁左右,佛陀的说法,他还不能完全领受,对于新的僧团生活,他并不感到快乐,但他也没有说过不满的话,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对佛陀的话,唯有尊敬服从。罗睺罗每天早晨起来打扫庭院,清洁环境以后就研习佛陀的言教。

有一天罗睺罗将外院扫除之后,回到自己的室中,就在这时,他的寝室被一个做客的比丘占去,并将他的衣钵都抛在门外。佛陀的僧团实行一人一室的规定,别人把自己的寝室住了,他没有办法,感到茫然无措。

不过幼年的罗睺罗很懂得佛陀教导的忍辱,他没有办法,就痴痴地站在庭院之中,天又下起了大雨,罗睺罗没有去处,只好进入厕所。厕所虽然空气不好,但总比在滂沱大雨之中要强一些,他也安静地坐下。这时,有一条黑色的毒蛇从洞中爬到厕所的墙上,罗睺罗一点儿也没有注意,差点被毒蛇伤害。后来佛陀上厕所知道了,把罗睺罗叫到自己的住处,能和佛陀在一起,他当然高兴。年幼的沙弥需要年长的比丘照顾,佛陀以此因缘规定沙弥同比丘可以同室。

罗睺罗就是在佛陀的法乳哺育下成长,到了十七八岁,性情很温和,品行很端正。但年轻的少年总是有些调皮,也常常爱和别人开玩笑,喜欢用虚妄的语言来捉弄人。如有人来看佛陀,罗睺罗明知佛陀不在,故意地说佛陀在什么地方,让人瞎找逗乐。佛陀知道后,就叫罗睺罗给他打水洗脚,洗脚之后,指着水对罗睺罗说:“这盆里的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说:“洗过脚的水很脏,不能喝。”

佛陀又问:“用这洗脚的盆盛饭,可以吃吗?”

罗睺罗说:“不可以,这盆有垢,不能装东西吃!”

佛陀严肃地说:“你就同这个水一样,水本来很清净的,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能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出家做沙门,可是又不精进于道,不清净身心,不守口慎言,三毒的污垢就填满你的胸中,等于清净的水被臭脚洗后有了污垢一样。你和这个盆子一样,虽然做了清净的沙门,不修戒定慧,不净身口意,大道之粮怎么能装入你的心中?”佛陀说完,用脚将盆子一踢,盆子就滚滚地转了起来,罗睺罗很害怕。

佛陀说:“你怕盆子坏了吗?”

罗睺罗说:“不是,盆是很粗的用物,坏了也不要紧。”

佛陀说:“罗睺罗,你不可惜这个盆子,正等于大家也不爱护你一样。你出家做沙门,不重威仪,戏弄妄言,这个行为的结果,是谁也不爱护你,不珍惜你,到你命终的时候也不能觉悟,迷中更增加迷。”

从此,罗睺罗一改既往调皮的习气,严持戒律,精进修道,每日勤于密行。到了二十岁的时候,已经取得了比丘的资格,有一天和佛陀一起去乞食行化的时候,佛陀告诉他世间上森罗万象的事情以及人的身体及心念,甚至称讥誉毁,利衰苦乐都要作无常之想,千万不要执著。罗睺罗恍然大悟,心里好像豁然开朗,立即回到精舍中去禅修思维,终得开悟。

01.垂范后世的僧信

佛教初传的时代,佛陀教化的弟子,以出家者为多,出家弟子过着有组织的僧团生活,在佛法的扩展与延续上,扮演着主要的推动者与弘传者的角色。在家弟子则尊重出家人,供给所需,担负着护持佛教的重要任务。

出家行者以成就阿罗汉为最高圣者,而在家行者也有成就果位的。因此,佛教的僧俗四众弟子在教史上,都一样有成就,各有修行特色,而一一垂范后世。像前面讲的佛陀十大弟子,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此外,具有弘法热诚的摩哂陀,菩萨中以童子身份说法的善财,在家典范维摩诘居士,以及佛陀住世时代的信女典范,也不胜枚举,比方摩诃波阇波提、莲华色尼、耶输陀罗、玉耶女、末利夫人、妙慧童女等,以及《华严经》里的慈行童女、婆须蜜多、自在主妇,《法华经》里八岁成佛的龙女,《维摩经》里散花说法的天女,都是学佛有所成就,或证悟圣果,教化度生的著名女众。

02.传教锡兰的摩哂陀

在著名的佛教护法者阿育王的时代,举行了华氏城三藏结集,随后派遣大批布教师到世界各地弘法。当时派到锡兰(今斯里兰卡)的,是王子摩哂陀和四位比丘,王子是传法至锡兰岛的第一人。

摩哂陀初抵锡兰时,与天爱帝须王在弥沙迦山相见,话语投机,就为天爱帝须王宣说《象迹喻小经》,阐扬三宝之道、皈依之法,以及出家修行的方法。天爱帝须王感到闻法的欢喜,由此皈依佛教。摩哂陀受到国王的礼遇,被请入王宫供养,自此,奠定了在锡兰弘扬佛法的基础。不久,摩哂陀的僧团被迎请居住在离王宫不远的“大云林园”,国王每日前往恭敬供养,并由国王亲自举行典礼,向人民宣布佛教在锡兰成立。

摩哂陀所建立的第一座道场,就是“大寺”,后来成为锡兰上座部佛教文化和教育中心。

一天,国王向摩哂陀请益:“佛教是否已在锡兰成立了?”

摩哂陀回答:“佛教要坚固建立,还必须有善男子、善女人在佛教中出家,修学佛法及奉行戒律。”于是,锡兰得到国王的护持,准许男女依法出家,使佛教在锡兰根基稳固地传承下来。

当时在摩哂陀僧团中出家的比丘,共有六十二位,同一年也开始了锡兰的第一个安居。阿罗王妃及随侍的宫女也希望出家,摩哂陀于是请求国王派遣使者到印度阿育王处,要求礼请公主僧伽蜜多比丘尼(就是摩哂陀的妹妹)至锡兰,同时请求把佛陀成道处的大菩提树分枝到锡兰栽植,这些都获得阿育王允许。僧伽蜜多到锡兰后,为王妃及五百宫女授比丘尼戒,建立了锡兰第一个比丘尼僧团,安住在“系象柱寺”,或称“比丘尼寺”。

安居圆满后,摩哂陀向国王提议建一座佛塔,以便供养佛舍利、佛钵等。佛塔建在弥沙迦山上,因此就把山名改为“塔山”,佛塔就叫做“塔寺”,这是锡兰佛教史上的第一座佛塔。

直到今天,锡兰仍以佛教作为他们的国教。追溯起来,摩哂陀当年把佛教传入锡兰,可以说是光照千秋。摩哂陀不但开启了锡兰人的佛教信仰,同时增进了印度、锡兰两国的友好关系、文化交流,使锡兰文化走向发达,例如佛寺、佛塔等建筑艺术,雕刻,绘画,音乐,乃至风俗习惯等,都因此受到深远的影响。

03.参学好问的善财童子

孟加拉湾沿岸的福城之中,有一位首富福德长者,晚年得了爱子。孩子出生之时,家里种种珍宝自然涌现,因此占卜的婆罗门说:“恭喜长者!这婴儿的福德,为你带来了财宝,应该取名善财。”“善财”之名,就这样传扬开了。

善财生来聪明活泼,善解人意,深得长者的欢心,疼爱有加,但唯有一事令长者担忧,就是善财并不喜欢听闻关于“发财”的事。他一心想做一位追求真理的人,采集种种财宝,来供养所有爱好真理的人们。他在求学时期,常去听哲学家演讲,并到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的大塔庙处,参访文殊菩萨,逐渐发现人生的真义。于是,他发愿行菩萨道,直到成佛。

善财发起菩提心,并虚心请求文殊菩萨教导他奉行大乘普贤行的方法。文殊菩萨指示善财参访之道,并预言善财将被人美称为“永久的童子”。善财感动欢喜地告别了文殊菩萨,开始了佛教青年游历参访的生涯。

首先,善财来到南方的胜乐国妙峰山上,参访德云比丘,学得“念佛三昧法门”,深刻体会到佛子应该具有坚定的信念,常常忆念诸佛的伟大,心念时时与佛同住。善财接受了德云比丘的教诲,感怀在心。接着,他陆续拜访了菩萨、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童子、童女、天神、天女、婆罗门、长者、商人、医师、船师、国王、仙人、佛母、王妃、地神、树神等各种不同身份的善知识,听受种种法门,最后终于到达普贤菩萨的道场,证入无生法界。

善财共游历了一百一十个城市,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所以称为“善财五十三参”。在《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详述有五十三参的过程。

善财接受弥勒菩萨的教诲后,结束参学的云水生活,最后回到普门城,踏入普贤菩萨大行的菩提道场。善财再度受到文殊菩萨的摩顶教化,开始修习普贤菩萨的解脱法门。最后,善财获得普贤菩萨的摩顶赞叹,并在观察普贤菩萨的清净法身中,自觉已经和菩萨融为一体,一同在十方一切世界中教化众生。善财童子终于完全证得普贤菩萨的广大行愿,不久将与诸佛平等,得到一切不可思议的解脱自在。

历代关于善财童子求道历程的偈赞与图绘有很多。在寺院中,观世音菩萨像的左侧,有时也设置善财童子像,就是取材于他历访名师的过程中参谒观世音菩萨而接受教化一事。因此,自古以来,善财童子即为佛子求法的典范。

04.在家典范维摩诘居士

维摩诘居士是佛世时代以在家身份奉持梵行的菩萨道行者,也是象征大乘佛教兴起的关键人物。

维摩诘是音译,详称为维摩罗诘,或简称维摩,意译为“无垢称”。根据《维摩诘经》记载,维摩居士自妙喜国土化生于娑婆世界,示现在家居士相,辅翼佛陀教化,为法身大士。

他是毗舍离城中的一名富商长者,不仅辩才无碍,慈悲方便,而且受到城市居民们的爱戴。他的妻子貌美,名叫无垢,有一双儿女,子名善思童子,女名月上女,皆具宿世善根。一家四口,平日以法自娱。善思童子还在襁褓中时,即能与佛及诸大弟子问答妙义。

佛陀曾至毗舍离城,善思童子献花与佛,佛陀为他说法,当下就证得无生法忍。月上女出生时,不曾啼哭,且能开口道出宿世因缘,由她身上散发出的光明胜于月照,犹如金色,照耀室内。八岁大时,已长成美妙多姿的童女,引起城内诸大臣、居士、长者、婆罗门及豪门贵族的童男爱慕追求,因而展开一场神通游戏的招亲活动,最后月上女度化了诸童子入佛道,发菩提心。月上女曾以她的辩才神通,与声闻、菩萨讨论佛法妙义,并蒙佛授记。所以经中描述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这种不可思议的宿世妙缘,是佛化家庭的最早典范。维摩居士则堪称佛陀时代第一居士。

他奉行菩萨道,为度化声闻二乘人,运用权巧方便,乃至示现生病,而由佛陀弟子、菩萨及文殊师利菩萨的探病过程,凸显维摩居士悲智双运的菩萨道精神。他往来于各阶层,经商讲信用,甚至出入各种声色场所,随缘度众,也都是为了要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他教导娑婆众生,当下照见心灵净土,创造美好世界;阐说不可思议的解脱法门,强调“烦恼即菩提,不离生死而住涅槃”的不二法门,提供治病的妙药良方。

05.最初比丘尼大爱道

大爱道比丘尼,音译作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是圣母摩耶夫人最小的妹妹,佛陀的姨母。

在佛门中有很多伟大的女性。如观音菩萨救苦救难、胜鬘夫人说一乘法、摩登伽女出家证果、大德鹿母布施第一、末利夫人闻法证果,其中尤以崇高圣德的大爱道比丘尼为出家女众之首,成为佛教有女众出家的起源。

悉达多太子出生后的第七天,摩耶夫人就逝世了,妹妹摩诃波阇波提为了代替姐姐负起抚育悉达多太子的责任,自愿嫁给净饭王为妃。净饭王特地挑选三十二名宫女协助王妃照顾太子,然而摩诃波阇波提坚持亲自料理太子的饮食、衣服、汤药,嘘寒问暖,无微不至。

在佛陀成道后的第五年,净饭王去世,摩诃波阇波提率领五百释迦族女到尼拘陀树林,请求佛陀承允女人也能依照正法出家。那时候,僧团中还没有女人出家,对于摩诃波阇波提的要求,佛陀并没有答应。

其后,佛陀周游他国,弘法度生,摩诃波阇波提则率领五百释女苦苦追随,一有机会,就请求佛陀允许出家。她们更自削长发,着坏色衣,追赶佛陀。由于连日奔波,衣服污损,身体疲劳,形容憔悴,阿难尊者见了十分怜悯,代为请命,希望佛陀能念在摩诃波阇波提夫人的养育之恩,悲悯纳受。最后,佛陀以母恩浩荡,开例允许摩诃波阇波提等人出家。

摩诃波阇波提出家后,称为大爱道比丘尼,她以国母之尊入道,却能恪守教法,谦卑精进,热忱随和,受到大众的敬服。大爱道比丘尼领导尼僧从事佛化的社会服务工作,慰问贫民,救灾济难。她教育儿童学佛,劝导妇女皈依,推动家庭佛法化,使得佛教的发展深入女性社会,带动社会的善良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