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20060600000013

第13章 佛陀与菩萨(6)

大爱道比丘尼经常劝导弟子要戒除名闻利养之心,不可虚荣傲慢,要时时保持宁静安详的风度。她一生为佛教奉献努力,直到九十多岁才圆寂。佛陀曾在僧团中称赞她道:“比丘尼如大爱道者,不可视为女人,实乃一有德丈夫,堪为僧团表率!”

06.第一神尼莲华色女

佛陀时代,印度德叉尸罗城有一位美女,名叫莲华色。她生有倾城倾国之姿,沉鱼落雁之容,嫁了一个英俊潇洒的夫婿,颇得世人羡慕。不久,莲华色怀孕,与夫婿搬回娘家待产。谁知,丈夫竟与寡居多年的岳母暗通款曲。莲华色女无法忍受与母共事一夫,生下女儿之后,便独自离家出走,远赴他乡。

流浪异地的莲华色感到前程茫茫,进退两难。在波罗奈城,她结识了一位富商,富商对她百般追求,呵护体贴,终于打动她的心,使她重新燃起对生命与感情的希望。莲华色女与第二任夫婿度过一段甜蜜快乐的日子。

时光荏苒,转眼之间,过了十余年,莲华色女逐渐忘却痛苦的回忆,丈夫的事业发展迅速,经常在外经商未归,她也能安之若素,扮演勤俭持家的贤内助,令丈夫无后顾之忧。有一天,久别的丈夫返家,神情赧然,一问之下才知道他在外地娶了一个小妾,怕夫人生气,不敢带回。莲华色先是一怔,顿感委屈愤怒,继而想到,丈夫终年辛劳养家,自己不该肚量狭小,因而就容忍接纳了,鼓励丈夫将小妾带回家中安住,给予妥善安排。

莲华色女初见这位少女时,心里真是欢喜,她们容颜身材酷似,相谈融洽。当问及女孩的身世时,莲华色女犹如晴天霹雳,闷绝倒地。原来此少女竟是她与前夫所生的女儿。她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慨叹造化弄人:先是与母共夫,今又与女共夫。她发狂似的离开了丈夫和女儿,从此成为一名自暴自弃、玩弄感情的妓女。

莲华色女的美貌远近驰名。一日,她受到恶人的怂恿,企图引诱目犍连尊者,以破坏佛弟子的名誉。目犍连尊者完全不为莲华色女的媚态所动,反而呵斥道:“可怜的女人啊!出卖自己的灵肉,难道忘了礼义廉耻吗?”

莲华色女大惊,过去她一直认为全天下的男人都是好色之徒,今天她遇到一位不为女色所惑、正直达理的尊者,忽然觉得羞愧无比,无地自容。莲华色女受目犍连指引,决定追随佛陀出家,并即刻起程。

当莲华色女行至河边稍作休息时,她见到河中自己美丽脸孔的倒影,十分爱怜,不自觉地退了道心,犹豫了起来。神通广大的佛陀,遥知莲华色女的心念,变身成一位千娇百媚、气质高雅的贵妇来到河边,表示欲往佛所,恰巧路经此地。莲华色女见了,心生好感,相约做伴同行。午后,此女忽然得了急病,顷刻之间就花容失色,颜貌憔悴。到了晚上,贵妇人竟然病死了,她的尸体快速腐烂发臭。莲华色女感到非常惊骇,生命与肉体竟是如此脆弱,无常随时会来到,自己还留恋什么呢?这时,佛陀现身,莲华色女真心皈依。

出家后的莲华色比丘尼,不久就证得圣果,在比丘尼中以“神通第一”著称。她严守清规,不犯律仪,果敢正义,济贫扶弱,得到大众的敬爱拥戴。

07.转迷为悟的摩登伽女

摩登伽女本是首陀罗种姓的年轻女子。有一天,阿难从祇园精舍出来,持钵到城内乞食,回途中,见到路旁一个大水池,摩登伽女正在池边汲水,阿难因为口渴,便请她布施一钵水。

摩登伽女自认为身份低贱,不敢将水呈给阿难。阿难看出她的为难,再度慈悲地向她乞求一钵水,因此打动了摩登伽女的芳心。阿难庄严的仪表,翩翩的风度,慈悲的音容,一直回荡在她的心中。回家之后,她日夜思念着阿难,茶不思,饭不想,很令母亲担忧。摩登伽女于是请求母亲设法,让她能得到阿难做自己的丈夫。

母亲知道阿难是修道人,不易动摇,于是使用魔咒,令阿难不由自主地走到摩登伽女的家中。阿难感到一阵悲戚之际,佛陀以天眼观知阿难正处于女难之中,于是光明护佑,令阿难一念灵觉,摆脱摩登伽女的诱惑,夺门而出,奔回祇园精舍。但摩登伽女仍不死心,继续纠缠阿难。阿难甚感惭愧,请求佛陀解除危难。

佛陀于是方便权巧,邀请摩登伽女及其双亲一起来到僧团。佛陀经过她父母同意,将摩登伽女留下来。佛陀向她说,若想嫁给阿难,就须先在僧团修行,直到道行与阿难相当时,才能和阿难结婚。摩登伽女为了嫁给阿难,于是欢喜地剃度出家,每天遵照佛陀的指示,精进修道,在比丘尼僧团中过着佛化的生活。

一天一天精进修行的摩登伽女,终于醒悟了对阿难执著的心。有一天,她跪在佛陀的座前,忏悔自己的愚痴行为,发愿服膺佛陀的教法,做一个真理的使者。佛陀为她的醒觉感到欣慰。

08.第一夫人末利皇后

末利夫人是中印度迦毗罗卫城人,名黄头,在父亲死后,沦为看守末利园的婢女。有一天清晨,黄头拿着早餐,要到末利园去,正巧遇见佛陀要到城中乞食,她一时动念,将饭食供养了佛陀。

不久,波斯匿王因外出打猎,与大臣分散,酷热的天气,让他又渴又累,见前面有个林园,便停车走入园中。这时,黄头见来人举止庄严,便迎上前去招待,并侍奉波斯匿王饮水卧息。波斯匿王见她灵活善巧,将她带回宫中。后来黄头日渐长大,宫中的礼节、技艺无一不能,于是波斯匿王娶之为妻,并立她为五百女中第一夫人。又因她来自末利园中,便称她为“末利夫人”。

末利夫人虽处身于富丽堂皇的宫殿中,却没有被眼前的荣华富贵所迷惑。在得知自己供养的那位沙门原来就是佛陀后,就带着侍女随从,怀着一颗欢喜虔诚的心到祇园精舍拜见佛陀。善根深厚的末利夫人经过佛陀开示,尽除一切垢染,心开意解,当下证得法眼净。一行人告别佛陀,回到皇宫。此时,她已经下定决心要化度波斯匿王。

在波斯匿王统治的舍卫国中,有一位名叫波利的商人,有一次坐船与五百商人入海寻宝,从海神处得到八种珍奇稀有的香璎。波利回国后,将这些珍宝呈献给国王。波斯匿王大叹奇异,想将香璎送给皇宫里最出色的一位夫人。

消息传开,所有夫人各尽其能地装扮得华丽娇艳,来到大王面前。波斯匿王巡视一周后,竟然没有见到他的第一夫人,就问侍从:“末利夫人为什么不出来?”“今天是末利夫人受持八关斋戒的日子;她因穿着素衣,自认为不宜到这个场合来。”

国王听了非常生气,就遣人去告诉末利夫人:“你今天持斋就可以违抗国王的命令吗?”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遣人去告诫末利夫人。末利夫人不得已,只好身着素服来到众人之中。末利夫人虽然穿着素衣,但她那端庄的容貌,安详的举止,却犹如日月般散发出光芒,令人一见,油然生敬。

波斯匿王欲将香璎送给末利夫人。末利夫人说:“我今天奉持斋戒,不应佩戴香璎,请大王另送他人吧。”

波斯匿王说:“我本来就是要把香璎送给最出色的夫人,而你今天最为特殊,且又奉持佛法,道德高超,香璎配你,可说是两相得宜。如果你不肯收下,我就只有将它收藏起来了。”

末利夫人这时便趁机劝波斯匿王,将香璎供养佛陀。佛陀慈悲地接受供养后,说:“莲花、栴檀虽有香气,却不如持戒之香,戒德薰香可遍一切处。若将天下大国中所有的珍宝都用来布施,还比不上末利夫人一日一夜持斋守戒的功德。”才德兼具的末利夫人,以戒德香馥的行谊,不仅为自己培植了无上福德,更感化了国王,乃至王公大臣,她得佛授记,可谓“女中楷模”。

09.讲说大乘的胜鬘

胜鬘是波斯匿王和末利皇后的女儿,嫁到了很远的阿逾阇国,做了友称王的妻子。一天,佛陀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宣说妙法,末利夫人在这次法会中深得信解。信法不久的波斯匿王思念起远嫁他国的女儿胜鬘:“我们的女儿胜鬘利根敏慧,假如能够亲闻佛陀的法音,必定会很快生起信仰,证悟佛法。”

末利夫人答道:“是的,我们赶紧写信给她,使她对佛法生起信心来。”

波斯匿王于是立刻修书一封,命令亲信旃提罗不分昼夜地把信送到阿逾阇国。在皇宫中的胜鬘夫人,正于思乡情切中,忽然接到父母的来信,于是迫不及待地展读家书。读完父母来书后的胜鬘,如沐春风,感动欢喜,对佛陀生起无比的信心。她虔诚地向佛陀祈祷:“慈悲伟大的佛陀啊!您普为一切众生说法,现在我远在异国,无法赶回恭临盛会,您是否能垂慈哀悯,让我得见佛陀您的现身,亲闻法音?”由于胜鬘的至诚恳切,感应佛陀化现于空中。

胜鬘夫人与宫中眷属等,见到佛陀的圣像金容,掩不住内心的激动,全都五体投地,顶礼佛陀,并要求皈依。佛陀展露笑容,接受她们的皈依,并为胜鬘授记:“你深解诸佛的功德而赞叹如来所有的真实功德,以此叹佛功德的善根,将生生世世生在人天之中,为自在王,一切生处常得见我,与今无异。你能长期地修学,两万阿僧只劫后,一定成佛,名号普光如来。”

胜鬘夫人接受佛陀授记之后,恭敬地对佛陀表明心迹,为众生发下十大愿。她誓言: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对于我所受持的戒律,我绝对不再生起毁犯之心。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对于一切尊长,我绝对不再生起任何轻慢心。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对于一切众生,我绝对不再生起任何嗔恚心。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对于他人的福乐、美貌,以及财产宝物,我绝对不再生起嫉妒心。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对于我所拥有的一切,所知的一切,若人有求于我,绝无悭吝不舍心。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我不为自己受蓄财物,凡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成就贫苦众生。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不为自求,行四摄法,为了一切众生,我要以无爱染心,无厌足心,无罣碍心,摄受众生。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若见孤独疾病困苦的众生,我必以慈心救护,令他们脱离苦难。

“伟大的佛陀啊!从今日起乃至我证得菩提时,若是见到一切不当的行为,我必维护正义,应折服者我令折服,应摄受者我令摄受。

“伟大的佛陀啊!我愿领受正法,求不忘失。”

01.大乘菩萨的代表

公元1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兴起。所谓“乘”,是车乘,有运载的意思。佛陀的教法能运载众生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所以用“乘”来譬喻佛法。但因运载的方法与到达的目的不同,就有大小乘的差别。凡是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自利利他,以证得佛果为究竟目的,就是大乘。相对地,如以得阿罗汉果为目的而发心去修学,就是声闻乘,或被贬称为小乘。

在印度大乘佛教的兴起与开展过程中,大乘经典的出现,有划时代的意义。依据这些初期大乘经典,有众多菩萨行者广造大乘论典,阐扬“佛果庄严,菩萨大行”的精神。具有代表性或思想进步的大乘菩萨,以“大乘经典也是佛说”为依据,独创一家思想,著书立论,驳斥小乘与外道。各种大乘论典的出现,不但独步于当时思想界,并显扬于后代,令大乘佛法的精神光耀闪烁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