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20060600000024

第24章 佛教宗派传承(4)

早在三国时代,魏昙摩迦罗译出《僧只戒本》,敦请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度开启以十大僧来传戒的先例,这是我国传戒的开始。北魏孝文帝时,法聪法师原本研习《摩诃僧只律》,后来精研《四分律》,并尽力弘扬,但当时他只是口授,并没有著作流传于世。到五祖慧光律师才开始撰著章疏,开启了对《四分律》注疏阐释的风气。比较重要的注疏有《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的《大疏》二十卷、法砺的《中疏》十卷,称为“三要疏”,为时人所习用,而四分律宗的历祖相承,也就由此产生;到集大成的道宣为止,共有九祖。

自六祖道云律师起,四分律宗开始分出流派,门下有洪遵、道洪两位律师。洪遵律师传洪渊,洪渊传法砺。法砺住在相州,著有《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统称为“相部宗”。法砺再传道成,道成传满意与怀素两位律师。满意住在西塔,弘扬相部宗;怀素住在东塔,弘扬“东塔宗”。七祖道照律师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因为久居终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虽然是四分律宗的第九祖,但他兴盛了律宗,因此被尊为南山律宗的第一祖。

世称“南山律师”的道宣大师,曾参与玄奘大师的译场,严守戒品,深好禅那,博通《法华经》《涅槃经》《楞伽经》《胜鬘经》等诸经之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须礼拜帝王与父母,道宣与玄奘大师等人上书力争,最后高宗才敕令僧尼只须礼拜双亲,而不必拜帝王。乾封二年(667年),道宣在净业寺创立戒坛,诸方前来求戒者有二十余人,为后世建立戒坛者所依循。大师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为缁素所共仰。

本宗所依用的典籍,以《四分律》《梵网经》等戒律典籍为主要依据,此外也依《法华经》《瑜伽师地论》《成实论》《唯识论》等,作为立教的大旨。其旨趣所归,则是“大小相融”、“三学相即”的一乘圆顿妙理。

10.禅宗

禅宗的传承,是以灵山会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为滥觞。迦叶以后,传阿难、商那和修到菩提达摩等二十八人,称为西天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在梁武帝普通年间自印度来到建业,将禅的要义传入中国,成为我国禅宗的初祖。达摩之后,经过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传到六祖慧能,禅宗在中国本土便开出灿烂的花朵,成为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

“禅”起源于印度,原意是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到定慧均等的状态。在佛陀之前,印度就有以“生天”为目的的坐禅思想;到佛陀时,才展开远离苦乐两边,以达中道涅槃为目的的禅。从此以后,印度佛教的禅观思想渐次发达,并产生无数的禅经。随着佛典的传译,在东汉末年,禅法已传入中国,只是在初期时,大多是小乘的禅观思想。东晋鸠摩罗什以后,介绍各种禅法,而以念佛法门为主。直到刘宋求那跋陀罗译出四卷《楞伽经》,经中所说的四种禅法,激发了当时的习禅者另辟途径,肇启了菩提达摩的“如来自性清净禅”。达摩之后的慧可、僧璨,都被称为楞伽师,道信于“楞伽禅”,吸收般若思想,依《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行三昧,制立卓越的安心方便;弘忍一面讲《楞伽经》,另一面亦开讲《金刚经》;到六祖慧能,则以《金刚经》为正宗。

五祖弘忍的门下不乏俊才,其中以慧能与神秀为两大高足,开衍出南顿北渐两派,其中,慧能的南宗禅以顿悟为主旨,在中国南方盛行,最后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慧能以下,形成五家七宗,门下弟子各为一方宗主,分散各地弘扬禅法,禅宗因此大盛。至于以神秀为主的北宗禅,以渐修为其主旨,虽曾兴盛一时,但在当时,整个中国禅宗已由南宗主导,北宗因而日渐衰退。

中唐以后,禅的意义扩大,不一定静坐敛心才是禅,即便搬柴运水、吃饭穿衣等平常动作,也都是禅。中国禅宗的祖师,为了适应中国的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将印度注重冥想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展开中国独特的讲求作务精神的禅风。四祖道信禅师,首先倡言“行住坐卧,无非是禅”的划时代宣言。到了百丈禅师,更创建丛林制度,树立“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作务精神,提倡农禅生活,把禅的精神深深植根于大地之中,从心脏的跳动、手足的操作,来体会禅的妙趣,唤起真如本性。

禅宗和其他各宗最大的不同,在于不立正依的经典,即使引用经典,也是一时的方便施设。最主要的精神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以期“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然而,研习经典虽然不是禅僧的要务,在禅门中,仍以《楞伽经》《维摩经》《金刚般若经》《首楞严经》等诸经为核心。此外,古来的尊宿也遗有大量的语录,成为后世禅僧习禅悟道的重要典籍。

在下一节,会对禅宗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专门的介绍。

11.净土宗

净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称念佛名为主要修行方法,希望借着弥陀本愿的他力,往生于西方极乐净土,所以又称念佛宗。我国净土宗从庐山慧远倡导净土思想,历经北魏昙鸾,唐朝道绰、慈愍等大师的大力推弘,随着时代的迁移,愈为后代人所奉行,是影响中国民间佛教信仰最为深远的宗门。

一般所谓净土,主要是指弥勒净土、弥陀净土。弥勒净土的信仰,以东晋道安大师为最早,他著有《净土论》六卷,倡导往生兜率天的弥勒净土;唐代玄奘与窥基大师,也以弥勒净土为行持依归。但自此以后,由于修者少,弘扬者更少,弥勒净士渐形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弥陀信仰的兴隆,弥陀净土便成为诸佛净土的代表。早期弘扬弥陀净土信仰的,以东晋慧远大师为最力,他在庐山结白莲社,与大众共修念佛三昧,以期能往生见佛,是我国结社念佛之始,也是我国净土的主流。

北魏宣武帝时,菩提流支译出世亲的《往生论》,昙鸾为之注解,著《往生论注》一书,书中采用龙树《十住毗婆沙论》中“易行品”的说法,明示佛法修行的难、易二道,也就是他力法门、自力法门的不同,阐扬净土信仰的本旨在于他力法门,主张依靠他力本愿为五浊恶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阐扬净土立教的本义,并强调借着持名念佛来求往生净土。到唐代,道绰、善导等大师继承昙鸾的教旨,极力强调佛的本愿力,主张往生净土就是相应于末法时代的信仰。

净土思想主要依据的是“三经一论”,“三经”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一论”是指佛陀入灭后八九百年,世亲菩萨所造的《往生论》。历来的净土宗祖师大多依据“三经一论”以及马鸣、龙树等诸论师赞述“三经”的要义来弘传此宗。

净土宗三大经典之中,《阿弥陀经》描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种种庄严的事相,并说明发愿往生的意义及方便,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这部经的经文较短,很容易诵读,被奉为净土宗修行者必诵之经。《无量寿经》详述阿弥陀佛在因地为法藏比丘时所发的四十八愿,以至果地圆满成佛,庄严国土,摄受十方念佛众生,并说明三辈往生的条件。《观无量寿经》旨在说明想要往生西方极乐国土的众生所必修的净业正因,并以十六观法谛观阿弥陀佛的身相及极乐净土相,又解释九品往生的因果。至于《往生论》,则说明修习“五念门”,可得种种成就,令众生得以往生安乐国土,面见阿弥陀佛。

本宗的宗旨,是以修净土者的“心行”为“内因”,以弥陀的“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净土。因此,修持净土法门必须先发菩提心,也就是企求无上佛道的愿心;其次是发厌离心、欣求心,就是厌离这个众苦煎迫的秽土而欣求清净庄严的佛土之心;再来是发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三心”。至诚心,是真实为了脱生死而求生彼国,不是为求名闻利养而现精进相的心。深心,是对于阿弥陀佛在因地摄受一切众生的四十八大愿,抱着毫不怀疑的信心,专心一念地称念佛号,借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极乐。回向发愿心,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资粮,全部发愿回向往生西方;再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愿所有有情众生也都往生极乐净土。

12.密宗

密宗是依真言陀罗尼的法门,修五相、三密等妙行,达到“即身成佛”目的的大乘宗派,又称真言宗。主要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经藏,以《苏婆呼经》为律藏,以《释摩诃衍论》为论藏。相对于显教,此宗派通称“密教”,这是在凸显密宗所诠表的教理最为尊密,认为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金刚界、胎藏界两部教法是佛内证的境界,深密奥妙,又因不得对未灌顶者宣示其法,所以称为“密”。密教的学问与修行,称为“密学”。密教的宗师或修学密教的僧侣,称为“密家”。修行密教的信徒,称为“密众”。密教修学的道场,称为“密场”。

密宗传入我国,早在东晋前期,龟兹的帛尸梨蜜多罗译出《大灌顶经》;后来,在孝文帝太元年间,竺昙无兰也译出《陀邻钵咒经》《摩尼罗神咒经》等二十多部密宗经典。到了唐代,义净译出《观自在菩萨如意心陀罗尼经》《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等十多部经典,是唐代译出密教经典最多的一位。开元年间,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三人,先后把纯密传入我国,在长安译出根本经典,建立灌顶道场,他们三人被尊称为“开元三大士”,我国的密宗也由此成熟,形成以修密为主的宗派。

后来,由于唐武宗“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兵火不断摧残,密宗和其他佛教诸宗一样,典籍经疏都被销毁一空。在宋代,先后有法贤、施护、法天等人传译密宗经轨,但已不如唐代兴盛,而且朝通俗化、崇拜特定的本尊发展,以诵持真言陀罗尼为主。元代时,以喇嘛教为主(喇嘛教是以密宗为骨干的西藏佛教)。由于元代的帝王十分尊崇喇嘛教,许多名利之徒竞相出家学密,导致喇嘛教腐化,后经宗喀巴的改革,形成以黄教为主流的系统。

就教义来说,密教和其他显教有很大的不同,显教是以“应身佛”宣说教法;密教则是以“法身佛”大日如来宣说教法。依显教修行的,多认为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修六度万行,才能证得佛果;密教则认为如果能修“三密妙行”而圆满成就,现生就可以成佛。另外,密教为了彰显法身如来的自证境界,特别用图绘来象征,这就是胎藏界、金刚界的两部曼荼罗。胎藏界曼荼罗,是依据《大日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理法身”,又称为“因曼荼罗”,中央画着大日如来,东西南北的四方画有四佛,在更外部配置有四百一十四尊的菩萨;金刚界曼荼罗,是依据《金刚顶经》所画的,表示大日如来的“智法身”,又称为“果曼荼罗”,整个图划分为九部,每一部是一会,各会都配置着诸尊,总共有一千四百六十一尊。

密教的教义还有一项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各种咒语念诵、坛场供养,乃至密印、皈依等种种仪轨的修行,来达到即身成佛的目的。以密教仪轨繁杂的程度来讲,可以说是世界各宗教所少见的。

在显教,要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必须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但在密教,由于重视严格的师承传授,认为如果不依喇嘛上师的引导,则不知有佛;如果不从喇嘛的教诲传承,则无法入于佛道。因此,出家的修行者于皈依佛、法、僧三宝之外,特重对喇嘛的皈依,而成为“四皈依”,并以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完全供养归投于上师。

01.禅宗一枝独秀

菩提达摩将禅法传到中国,付法给二祖慧可,再依序传给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传到六祖慧能时,禅宗随之大行于中国。

慧能大师年轻时,适逢玄奘大师在长安翻译经典,大弘唯识法相之学;同时,著名的南山律宗创始者道宣律师也正在终南山讲说《四分律》,弘扬戒法。被称为“弥陀化身”的善导大师也在长安光明寺大弘净土念佛法门。稍后,华严宗的贤首国师法藏著述《华严经探玄记》,大弘华严。

这一时期,各种思想、宗派勃兴,大师辈出,盛况空前,可说是百家齐鸣,灿烂如锦,使佛学展开一段光辉的历程。六祖慧能大师适逢其会,他在五祖门下开悟以后,倡导“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开展弘伟的禅风。禅宗之所以能在当时孕育出许多伟大的禅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时佛教各宗各派都在发扬昌盛的时期,彼此推动激荡,互相烘托辉映,形成佛学的黄金时代。慧能大师的门下,龙象群集,使禅宗更是一枝独秀,在中国佛教中展现辉煌的成就。

02.南北两宗的对峙

达摩的禅法,传到四祖道信、五祖弘忍时,已经逐渐兴盛,形成所谓的“东山法门”。在敦煌卷子《楞伽师资记》中记载着:五祖弘忍圆寂前,曾经向弟子玄赜说道,以后传他禅法的有十人。但历经岁月的流逝,大部分的传承不明,只有慧能和神秀两系最为清楚。从此以后,禅宗分为南北两大系统,所谓“南顿北渐”、“南能北秀”,就是指慧能在岭南提倡顿悟法门,神秀在北方的长安、洛阳一带主张循序渐修,形成南北两宗的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