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五百罗汉之谜
20060600000023

第23章 佛教宗派传承(3)

04.其他学派

在当时,另外有以《阿毗昙心论》与《杂阿毗昙心论》为主的毗昙学研究,一度被称做“数论”,曾经盛行于中国南北地区,且经常为成实论师所兼学,但由于缺乏师承传统,仅成为风行一时的义学。

此外,依无着、世亲的瑜伽行派经论而深入研究的,有地论学派与摄论学派。地论派依《十地经论》而成立,又以相州为界,分为南道派与北道派。北道派以“阿赖耶识”为“真妄和合识”,而立阿摩罗识为九识,此说后来被摄论学派所吸收;南道派则主张阿赖耶识为净识,采八识之说。到了唐代,地论学派又被华严宗所吸收,并且为华严宗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摄论学派则是依真谛所译的《摄大乘论》而立。真谛依《摄论》所立的九识说,为此派的一大特色,故与地论派之中的北道派主张相近。

至于净土、戒律等宗派,也都因新经论的译出而勃兴。大抵而言,南北朝时期各派学说的蓬勃发展,是隋唐佛教八大宗派创立的因缘。

中国佛教经过南北朝时期的拓展发扬,随着隋朝统一南北,不但在政治、文化上形成新的局势,在佛教方面,南北各派的思想学说也有新的发展。到了唐代,综合南北体系,经典的翻译更加完备,义理更为明确,且各有师承、宗规,于是各宗派学说大放异彩,八大宗派正式确立,开创了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05.天台宗

北齐慧文禅师因诵读龙树的《中论》及《大智度论》,而证悟“一心三观”的心要,后以心观传授慧思禅师;慧思将“禅”与“观”融合并重,实践一心三观,悟入法华三昧。当时,年方二十二的智,闻名前往光州大苏山,亲近慧思禅师,苦参法华三昧,精进禅观。有一天,智持诵《法华经》,至“药王品”中,诸佛同赞言“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时,豁然彻悟,证得法华三昧。从此,辩才无碍,讲解佛法妙义,口若悬河,仅是《妙法莲华经》的“妙”字义,他就讲说了三个月,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九旬谈妙”。

智者大师感慨闻法者多,证悟者少,唯恐佛法流于文字知解,因此,三十八岁时上天台山,从法华三昧进入止观双修的境界。后移居金陵光宅寺,讲《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其后西行,至当阳玉泉山创建玉泉寺,于寺讲说《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教理、实践兼备,阐扬《法华经》的奥妙,建立天台教学的体系,世称此三书为“天台三大部”。

由于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依据,开展一宗之教说,因此称此宗派为“法华宗”;又法华思想透过大师的阐扬而盛行于世,因此依大师彻悟法华圆顿实相的天台山,立名为天台宗,是当时最早成立的宗派,世人尊称他为天台大师,并以他为天台宗的初祖。

智者大师的门人众多,其中以师事大师二十多年的灌顶最为杰出。智者圆寂后,灌顶致力于教团的兴隆,被视为天台宗第二祖,世称章安大师。灌顶之后,先后传承三祖智威、四祖慧威、五祖玄朗。玄朗门下的湛然,著有《法华文句记》《止观辅行传弘决》等佛学书籍二十多部,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主张草木瓦石都有佛性。他又糅合《大乘起信论》的义理,确立天台宗严密教理的基础,被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

湛然之后,为道邃、宗颖、良谞等诸祖。不久,遭逢唐武宗的会昌法难及唐末五代的战乱,天台宗逐渐衰微,直到十二祖义寂、十三祖义通相继弘扬教观,没落之势才得以扭转。由于对智《金光明玄义》广本的真伪问题产生“唯心论”与“实相论”的对立看法,义通的门下逐渐分裂为两派,这就是北宋初年长达四十多年的“山家、山外”之论战。主张实相论的山家派以四明知礼、慈云遵式为代表,倡导“妄心观”之说;主张唯心论的山外派以慈光志因、孤山智圆为代表,倡导“真心观”之说。二派之中,以山家派的法系较为兴隆,派下人才济济,在后世被视为天台宗的正统。传到明代,以藕益智旭最为著名。他以唯识、净土、律宗、禅宗为旨要,来发挥天台宗的教观,又主张释、道、儒三教一致,并力求佛教诸宗的调和,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

天台宗强调解行并重,“教相门”与“观心门”兼摄圆融,故能显现教观双美。就是在教义方面,将法界实相与众生的法性一同摄入组织体系,发展成圆融无碍的思想架构。例如“五时八教”的教判,即为理论上的教相门。在修行、实践方面,智者大师依据他在大苏山所证的三昧,融合在天台山修头陀时的妙悟,开显出止观双修的修道法门,如一念三千、三谛圆融,即为实践上的观心门。教相门与观心门,如鸟双翼,相辅相成。

就天台宗的教学特色而言,《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注重玄义及提出“消文四意”的解经方式,以玄义贯穿经义,成为千百年来研究经文、讲说佛法教理的最好范本。观心门的《摩诃止观》,不只是天台宗观心法的至宝,也是修习禅定的圣典。此外,天台五小部所说的《小止观》《六妙门》等,也是禅修的必备良书。

天台宗以义理组织严密而独步于其他宗派,尤其对佛陀一代时教,判摄为五时八教,为所有教判中最完整的;但其义理的繁复也影响到发展的情况,因此不易普及。

06.三论宗

三论宗是以印度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所著的《百论》为依据而成立的宗派。鸠摩罗什将这三部论传译至我国,在中国形成一股研究龙树中观学说的风潮,因此中国的三论宗,通常远推鸠摩罗什为开祖。

罗什的门下,号称桃李三千,而以僧肇、道生、僧叡、昙影、慧观、道融等人最著名。其中,慧观、道生、僧叡等人弘法于江南,僧肇、昙影、道融等人则在关中一带宣教,因此形成三论宗南北两大学派。百年左右,三论宗渐趋沉寂。直到梁代,僧朗得梁武帝的崇信,稍振三论之势,僧诠、法朗相续大振宗义。

到了隋朝,法朗的弟子吉藏大力弘扬三论的般若思想,是三论宗教义的集大成者,也是三论宗真正的创宗者。吉藏七岁就跟随法朗出家,十九岁开始讲经弘法,声誉远播。开皇元年,法朗圆寂,吉藏前往越州嘉祥寺,专心讲经说法,著作论疏,世人因此尊称他为嘉祥大师。他一生中讲解“三论”一百多次,讲《法华经》三百多次,对于《般若经》《大智度论》《维摩经》《华严经》等,也都大力宣扬,著作四十多种,不下一百余卷,被誉为文海。

吉藏大师门下有慧远、智、硕法师等人,皆为法匠。硕法师门下的元康,曾在唐太宗时奉诏入长安讲“三论”,著述颇多。在唐代中叶以后,天台宗、唯识宗、禅宗盛行于世,三论宗便逐渐衰颓了。

三论宗的基本立论,主要可分为三方面:第一,破邪显正,就是以缘起性空的道理,破除一切有所得、有所见的妄执。第二,以真俗二谛为根本思想,来阐扬世间法的一切万有,与出世间因缘和合而有,毕竟空无所得的中道观。依据三论宗,“空”才能“有”,不“空”就没有“有”,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空”是成就“有”的要因。第三,八不中道,就是借“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的道理,来破除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等偏颇的见解。

07.唯识宗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瑜伽宗、有相宗、相宗,或慈恩宗,是以三藏法师玄奘为宗祖,主张“万法唯识”的宗派。在印度方面,可远推到弥勒菩萨、无着、世亲、无性及护法、德慧、安慧等几位著名大论师。可以说,在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瑜伽宗风就已经风靡全印度了。

玄奘大师在唐太宗贞观三年,只身从长安西行印度,历经十七年,带回六百多部佛经,其中主要是唯识宗的宝典,如《唯识三十论颂》《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等。他在回国前夕,早已扬名全印度,当时有数十个国家共同请他开讲唯识教义,召开无遮大会,高举法幢,盛况空前。

玄奘大师回国后,广译经论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又糅合护法、难陀、安慧、亲胜、火辨、德慧、净月、胜友、最胜子、智月十大论师所造的《唯识三十颂》的释论,综合各家见解,编译为《成唯识论》十卷。在译经过程中,他采取随译随讲的方式,不但将法相唯识学的义理传播开来,并培育了一批优秀门人,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人,有“玄门四神足”之称,其中以三车度化,才华横溢的窥基,为直绍玄奘大师之法统者。

窥基大师,十七岁依止玄奘大师座下披剃出家,二十五岁开始参与译经,受到玄奘大师器重。他著述宏富,较重要的有《成唯识论述记》《大乘法相义林章》《唯识掌中枢要》等注疏传世,窥基因此有“百部疏主”之称。其中,尤以《成唯识论述记》最为重要,被后世唯识学者奉为圭臬。

唯识宗在玄奘、窥基师徒的推展下,盛极一时,但唯识之学,义理烦琐,不易被人接受,在晚唐以后,就逐渐趋于衰微。直到近代,学术界因唯识法相学富于逻辑推理与认知科学探讨的意义,故研究者增多。

唯识宗以六经、十一论为依据的主要经论,六经以《解深密经》为宗,十一论以《瑜伽师地论》与《成唯识论》为主。本宗的学说,名相烦琐,义理深邃,侧重逻辑分析,立有五位百法、三自性、五种性。以“阿赖耶识”的缘起为基础,阐明“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及“识外无境”之理,认为世界万法存在的根源是在于阿赖耶识内含藏的种子。在修行实证上,以心意识为中心,转变有漏的心识而成无漏的实智,就是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最后将能观之识亦归之于空,证入“能所一体”的境界。简单地说,万法唯识的教义宗旨,就是去除对所有心外之物的分别执著,来彻悟唯识的“无分别智”,也就是“转识成智”之说。

08.华严宗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所依经典,故称华严宗;由贤首大师法藏集大成,故称贤首宗。又因本宗的宗旨,主要在阐明圆融无碍的法界缘起,所以又称为法界宗。

杜顺和尚是华严宗初祖,十八岁出家,专宗华严,著有《法界观门》《五教止观》等书,将华严高深的理论融贯为禅定的观门,而提倡“真空绝相、理事无碍、周遍含容”的法界三观,融合了理论与实践,深为朝野所重,唐太宗尊称他为“帝心尊者”。他一生中的神异事迹很多,有瞎子、聋子拜见他以后,就能见、能听的传闻。据说,有一次他涉水过河,河水忽然自行断流,等到他上岸后,水流才又恢复如故。

二祖智俨大师,是甘肃天水人。他在孩提时,就常堆石成塔,串花成盖,自己当法师,以童伴为听众,为他们说法。十四岁出家,深探华严藏海,二十七岁时,著《华严搜玄记》十卷,后来又陆续著有《华严孔目章》《华严五十要问答》等二十余种,奠定了华严宗的架构基础。除了著述弘法外,还以教育徒众为职志,一生风范清高。

三祖是贤首大师法藏。“贤首”是武则天所赐封的字号。大师十六岁时,曾在陕西法门寺阿育王舍利塔前燃指供佛。后来,因听智俨大师讲《华严经》而归投其座下。法藏精通西域诸国语言及梵文,曾协助实叉难陀三藏译成《八十华严》,并为武后讲解该经,讲到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六相和合义门等,武后茫然不解,法藏于是以长生殿前的金狮子为譬喻,武后豁然领解。因而把当时所说,整理成文,名为《华严金狮子章》。后来他又协助菩提流志三藏翻译《大宝积经》。一生之中,讲说《华严经》三十多遍。华严宗至此完成自家教观双门圆满的架构,并由于法藏的弘扬,而集法界缘起思想的大成。

四祖是清凉大师澄观,身历九朝,为七帝之师,被唐德宗敕赐紫袍及“教授和尚”之号。圭峰宗密禅师是华严宗五祖,跟随澄观大师学华严,又随荷泽宗学禅,提倡教禅一致,奠定唐末至宋代间的佛教基础。宗密圆寂后不久,便发生了唐武宗的“会昌法难”,一时间,诸宗都趋于沉寂。到宋代后,华严宗重新得到发展。

华严宗以一心三观、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法门来阐明法界缘起的宗旨,又将佛陀的一代教法判释为五教十宗,华严的世界称为“华藏世界”,是宇宙万有诸法由心所现的“一真法界”。这个一真法界是真妄泯灭、生佛不分的真理世界,超越一切对待,本体就是现象,现象就是本体,是一个绝对平等的世界。

因此,华严宗强调,若能彻底体悟一真法界的道理,就能脱离贫富、贵贱、有无、生死、多少、高低等所有对待的束缚,获得心灵的自由。在超越时间与空间的一真法界里,一念之中有百千劫,百千劫在于一念,一粒微尘就是十方国土,十方国土也含摄在一粒微尘中,这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圆融无碍法界。

由于历代大德对华严思想的阐扬,华严哲学在中国佛教史上开出了奇葩,与天台宗同为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光辉灿烂的双璧。

09.律宗

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其宗旨在于奉持《四分律》的净戒,而以一乘圆顿的妙理为旨归。佛教各宗派虽然都有修持法门,但由于律仪的繁复发展与各宗派的递嬗相承,本来是所有佛教徒所须共同持守的律则,便独立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宗派。

在早期,诸律都曾在我国弘扬,然而光大而昌行于后代的,只有《四分律》。因此,一般所说的律宗,就是指弘传《四分律》的“四分律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