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5月,韩国政府重修位于泗川市的朝明联军战士军冢,而且,“为缅怀朝明联军抗倭业绩,泗川市政府每年10月1日,都由市长带队前往军冢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为了不忘日寇侵朝历史和弘扬朝明联军的抗倭业绩,韩国每年都组织学校的学生到此参观,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朝明联军战士军冢,埋藏着数千名殁于七年抗倭战争的朝明联军的头颅。
为什么韩国人要如此隆重地祭奠阵亡朝明联军的英魂?
这场逐渐被国人所遗忘的战争,究竟是怎样的一场战争?
公元1600年前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到此时,已至巅峰,皇权高度集中,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
物极必反,满月易亏。从十六世纪末年开始,臃肿庞大的封建躯体已膨胀到了尽头,从脑袋到脚跟,全身各处均弥漫出了腐烂衰朽的气息。此时的大明王朝,只剩了一个庞大的躯壳,而实际上已不堪一击。
所幸,改革家张居正的不懈努力,使得这个病沉沉的躯壳重又焕然一新,发展强壮。
当此关头,日本那个自号为太阁的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并窥视雄踞亚洲大陆的明帝国。丰臣秀吉,想要成为整个亚洲的主人。
七年的抗倭战争拉开帷幕。
在这场战争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胜捷与惨败,进攻与溃退,相互交织,共同演绎着十六世纪世界上最为荡气回肠的历史剧。
李如松、宋应星、邢玠、麻贵、李舜臣等,无数英雄豪杰为了东北亚的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更有数不清的将帅兵士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尽管战争进程中,大明的东征军屡遭挫折,但是明神宗坚定抗战的决策,使得战争的天平还是在最后的时刻,向朝、明两国倾倒。
无论明朝人、朝鲜人,还是入侵者日本人;无论将帅高官,还是普通士兵,上至皇帝,下至走卒,每个人都在历史的舞台上充分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正由于这些人的出色表现,才使得这场战争显得犹为惨烈、悲壮。
战争的胜利者属于明、朝两国,属于殁于战事的四万名明军将士!
正如1962年,毛泽东在对印自卫反击战时所说:“这一仗不打则已,打就打出威风,保证和平三十年!”
而明神宗的那一仗,却保证了东亚三百年的和平。
三百年间,无数人的安宁就是建立在这四万人的头颅之上!
然而,曲解与误会,使这场深刻影响了东亚格局的战争,渐渐被人们漠视和淡忘,渐渐地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忍受着千百年寂寞孤独的将士的魂灵,祖国的人民似乎已经慢慢将他们忘却了。
笔者学识浅薄,不敢妄谈对这段历史有什么研究,却愿用自己微弱的声音,去唤起人们对这段历史的重新认识与发掘。
国人对万历朝鲜战争的了解,基本上通过几部史书的记载,如《明史》《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国榷》等。但是这些史料记叙简单,甚至出现了许多明显的讹误。如一部二百八十万字的《明史》对两次东征的记载,只有区区四五千言,提到的侵朝日本人物,也仅有平秀吉、行长、小西飞、石曼子、清正等四五人。清朝张廷玉等更是以“自倭乱朝鲜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中朝与属国迄无胜算,至关白死而祸始息”这寥寥几句,对万历朝鲜战争作出了极不负责任的评价,甚至是故意的扭曲、污蔑。
而诸多私家著作,则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万历朝鲜战争的全过程,如宋应昌的《经略复国要编》、诸葛元声的《两朝平攘录》、茅瑞征的《万历三大征考》等,但这些著作流传范围普遍不广,《经略复国要编》甚至还被清政府列为禁书。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诸多误解的沉淀,使得我们无法正确认识、合理评价这场战争。
史书是后人写的,历史却是客观存在过的。
美国剧作家泡特·爱默生·布朗说:“不管你写什么,别讲出来,而要表现出来。”叙述历史时,我们不应当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它,而应当秉笔直书,让实际发生的史实在笔下重演。
本书在参考中、日、朝三国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用平实的语言去描绘这段颇具争议的历史,力图真实、客观地还原万历朝鲜战争中的每一个细节,公正合理地评价投身于这场战争的每一个人物,无论他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小丑。对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都力求基于史实,做到有凭有据。而那些争议性的问题,笔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至于正确与否,相信聪明的读者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