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20063500000002

第2章 找对人,认对门(1)

1.伟大是熬出来的

大清咸丰八年(1858),湘军首领曾国藩正率军屯驻江西建昌与太平军激战,忽然收到一封信,有个叫李鸿章的人要来投奔。

李鸿章出身很好,是安徽名士李文安的儿子,道光三年(1823)正月初五生于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东的磨店乡群治村祠堂郢。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在家里排行第二,上面有个哥哥李瀚章,下面是四个弟弟鹤章、蕴章、凤章、昭庆,还有两个妹妹玉英、玉娥。

安徽人多地少,水旱灾害频繁,比较穷苦。到了清末,土地又多被大地主兼并,百姓衣食不周。在这里,要想出人头地,不是经商,就是读书考功名。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原也是一介穷儒,中秀才后努力了十年才考上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后来当了刑部主事,在刑部前后干了十八年,名声很好,可因为性格耿直,不善钻营,没得到像样的升迁。但他对自己的儿女家教甚严,几个孩子都调教得挺有出息。

李鸿章这小子脑子灵,胆子大,长得又高又帅,文笔出众,能倒背《春秋》,从小到大在孩子堆儿里都是拔尖儿的。十七岁考取秀才,二十二岁就中了举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参加恩科会试,可惜没中,就靠着父亲和曾国藩是会试同年的关系,拜在时任翰林院侍讲学士的湖南大儒曾国藩门下。曾国藩对李鸿章也颇为赏识,在给李鸿章大哥李瀚章的信里把他和郭嵩焘(清廷派驻国外的第一位公使)、帅远燡(后为湘军将领,在与太平军作战中被杀)、陈鼐(后成为李鸿章重要幕僚)并称为“丁未四君子”。

老爸有背景,老师很厉害,这么说李鸿章从小就是个了不得的人才了?

也未必。

对于这些历史名人,我们通常会有一种习惯思维,那就是:他们大多天赋过人。小时候聪明的,长大了更聪明,直到聪明绝顶;小时候勇敢的,大了更勇敢,直至勇冠三军。看他们童年时说过的一句话,青年时做过的一件事儿,都是那么出类拔萃、与众不同。以致我们要把这些琐碎平庸的小事拿来反复讲述,一传十、十传百,刻在石头上,写进书里面。直到自己把自己彻底催眠了,觉得这些名人根本就不是平常人,或者是神仙,或者是鬼怪。所以我们也没法跟他们比,只能仰着脸看着人家,羡慕一把。

其实不是这样。

聪明的孩子,有才的年轻人,在这世上多如牛毛。如果你到附近一间小学校去,随便走进一个班,让老师告诉你这些孩子哪个聪明过人。三十来个学生里,老师特别看重的少则三四个,多则七八个。至于大学里的青年才俊,那更是数不清了。这些聪明颖俊之人,哪个的天分也未必不如李鸿章,可他们活一辈子,有几个能成才,几个能成事?

就说曾国藩当年所称的“丁未四君子”,除李鸿章外,郭嵩焘尚可,另两人却并没有多少建树,连曾国藩都看走眼,可见后天的努力更重要。

那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成大事?曾国藩总结了一句名言:“古来成大事者,半是天缘凑泊,半是勉强迁就。”

至于什么叫“天缘凑泊”,什么叫“勉强迁就”?看完这本书,你自会明白。

且看这位青年才俊李鸿章,二十二岁中举,上京来考进士,入都时随手挥就一诗:“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意气昂扬,威风凛凛。这次会试虽然没中,可拜在曾国藩门下,曾老夫子也要高看他一眼,两年后再次会试,就顺利地高中了第二甲第十三名进士,进翰林院当了庶吉士。散馆后又被授为翰林院编修,这一年他才二十八岁。

从道光二十年(1840)中秀才到道光三十年(1850)授翰林院编修,在那个年代很多读书人要走半辈子的路,李鸿章十年就走完了。那剩下的是什么呢?

就是熬。

和自己的老师曾国藩多交际,和会试的主考业师潘世恩,副考杜受田、朱凤标、福济这些人多联络,自己趁着年轻又有闲工夫,抛开早年当敲门砖使的那套“八股”学问,多学学政治、刑名、理财、治水……长长本事,等机会来了,就一步步往上升,看这一辈子机缘如何,能爬到哪儿算哪儿吧。

如果真是这么顺利,那今天的中国,也就没几个人知道李鸿章这个名字了。

2.失意的军旅

咸丰元年(185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后太平军陷武昌,拔九江,取安庆,克金陵,几年工夫就席卷了半个中国。咸丰三年(1853)年初,李鸿章听说安徽首府安庆失守的消息,着起急来,赶紧跑来找父亲的好朋友工部左侍郎吕贤基,怂恿吕贤基上奏,并且亲自为吕贤基代笔。

李鸿章的文笔很好,要在今天,足够当个网络写手的。这份奏折内容精彩,词句激昂,咸丰皇帝看得非常高兴,立刻下旨命吕贤基回安徽帮办军务,吕贤基又顺势上奏,把李鸿章一块儿带到安徽打仗去了。

回家乡组织团练,李鸿章倒也愿意。一来年轻气盛,对刀头舔血的生活比较向往;二来他也觉得在这个乱世,带兵打仗比在朝廷里当翰林更有前途。

这就是李鸿章这个人的特点——当然,很多人都有这个特点,那就是脑子闲不住,手闲不住,心也闲不住,总是不安于现状,总要往前再多走几步。就像一匹不安分的马驹子,老想挣脱笼头往前冲。

也许您也是李鸿章这脾气?

很多做大事的人都是这脾气,甚至可以说,想成大事,一定得有这么一股子的闯劲儿,坚持到底。但闯出去以后能不能成功就另说了。很多人不成功,有的干脆就吃“回头草”去了。

至于这些冲劲十足的人怎么走向成功,请往下看。

话说李鸿章闯出去了。可等他一到安徽,立刻发现自己算错了账。

此时安徽的局面真是一团乱麻,太平军攻克了省府安庆,淮北又有捻军纵横驰骋,而大清官吏全是烂泥一摊,根本扶不上墙。

大清自乾隆朝以来,吏治被败坏殆尽,八旗、绿营全都成了垃圾。此时安徽省内官不像官、兵不像兵,短短一年工夫换了三个巡抚。头一个周天爵胆子比芝麻粒儿还小,坐拥兵马死守淮北,像只乌龟一样缩着不动,李鸿章在他手底下也丝毫得不到器重,就像树上掉下来的烂果子,埋于长草,寂寂无闻。后来周天爵眼看太平军势猛,胆怯了,干脆自己请辞回家。

第二任巡抚李嘉端上来之后,决定让李鸿章回老家办团练。

当时安徽地方上各种民团聚众结寨,称雄一方。其中李鸿章的老家庐州府就有张荫谷带着三个儿子张树声、张树珊、张树屏占据张老圩;周盛华、周盛波、周盛传兄弟三人占据紫蓬山;贩私盐的刘六麻子刘铭传占据大潜山。还有吴长庆、解先亮、周沛霖,包括李鸿章的三弟李鹤章也在家乡组织团练。

李鸿章回乡后,也曾刻意和这些豪强结交,想把他们拢到一块儿,让这帮人听自己调遣,可他一个翰林编修,死读书的小白脸儿,无权无势,加上年轻没经验,带兵的本事还不如这帮豪强,根本拢不住这些人。只好自己组织一票人马,跟着李嘉端上了前线。

此时清军面对的是太平天国天官副丞相林凤祥、地官正丞相李开芳统率的精锐之师。李嘉端所部根本不敢迎敌,只能据城固守。其后,太平军西征军又杀进安徽,李嘉端派李鸿章率兵一千到巢湖东四十里的东关驻扎。李鸿章初次带兵上阵,全无经验,一惊一乍,晚上有人在上游湖面放灯,小李居然误以为太平军战船来了,吓得赶紧退到附近山上,一时引为笑柄。不久真和太平军干了一仗,结果让人家揍了个稀里哗啦。

不过话说回来,当时遇上太平军,清军各部大多落个稀里哗啦,所以李鸿章之败并不怎么起眼儿,反而在一个月后因为到处奔波驻防不辞辛苦,得了个六品顶戴。

谁知这六品顶戴还没扣到脑袋上,八月间,太平军向东关攻了过来,李鸿章年轻气盛,刚升了官又比较激动,带了八百人冲上去迎敌,结果又是稀里哗啦地回来,因为他这一败,清军士气大馁,把个巢县也丢了。

连战连败,团练也被打散了,李鸿章只好灰头土脸地跑到舒城投靠当年带自己出京的吕贤基。可这时候的李兄弟好像浑身霉运,走到哪儿太平军就追到哪儿,刚到舒城两个月,十月间,太平军先破桐城,再破舒城,吕贤基跳河自杀。

吕贤基死了,李鸿章倒逃出来了。可对他来说,眼下的时局更糟糕了。

这会儿不但吕贤基死了,连前一阵子扶植过李鸿章的李嘉端也因为屡战屡败被革了职。朝廷命湘军名将江忠源接替安徽巡抚,又派陕甘总督舒兴阿、漕运总督福济、江南提督和春带兵进入安徽作战。于是,李鸿章又开始追随舒兴阿。

可这位满洲正蓝旗出身的陕甘总督舒兴阿认得你李鸿章是谁吗?

李鸿章出身一般,官小名薄,打仗又败多胜少,凭什么让人家重视?跟着混吧。

但就在这一年的十二月,新任安徽巡抚江忠源被太平军围困在庐州城里。舒兴阿这人虽然官大,胆却不大,黏黏糊糊不敢去救,结果庐州城破,江忠源学了吕贤基,跳河死了。

江忠源一死,安徽巡抚的差使给了漕运总督福济。

福济,这个人上文提过。李鸿章会试中进士那回,福济是副主考,所以李鸿章和这位福大人多少能拉上点儿关系,赶紧跑去投靠,这回总算又有了站脚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