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20063500000020

第20章 狡兔死,烹走狗(1)

1.朝廷的毒计

好不容易裁撤了常胜军洋枪队,李鸿章这边刚松口气,北京城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来了一封信,询问关于苏州洋炮局的情况。

这时候韩殿甲和丁日昌两人已经从马格里的作坊里分了出来,又各自建了一个小军火作坊。这三个作坊被合称为“炸弹三局”。其中马格里的苏州洋炮局搞得最大,不但每个月生产炮弹四千发,还自己摸索着造出了一批简单的小口径火炮,丁日昌、韩殿甲主持的两个厂子加起来每月也能生产六千多发炮弹,有了这些军火,淮军在前线作战基本够用,不需要再掏大把的银子去到处求购了。

炸弹三局搞得这么好,很快引起了在北京的恭亲王奕?e844的注意。这位精干过人的王爷立刻给李鸿章写信,问他近日招募外国人教造各种火器是否已有成效?中国人学习这些技术从哪儿入手比较容易?你一共用了多少洋人工匠?这些洋人每个月领多少工钱?备齐各种原料需要多少银子?

恭亲王是个细发人,凡能想到的无一不问,李鸿章诚惶诚恐,赶紧逐项作答。临了又专门递了一句话:臣以为京师的火器营尤其应该先学习火炮技术,精益求精,以备威加海内、抵御外敌之用。

这个李鸿章倒挺多事。人家恭亲王只是关心他,问问兵工厂搞得怎么样了?缺不缺银子?可李鸿章却捡个棒槌就当了“真”,居然劝恭亲王派京城火器营的人来学习技术,那火器营里都是满洲亲贵的公子哥儿,能到你的破厂子里来当学徒,拿把锉刀跟在洋人屁股后面转?

呵呵,要是只有这点儿脑子,李鸿章这个官就做不长久了。

这帮大清王公贵族有的是贼心眼儿。恭亲王写这封信,就是要逼着李鸿章上折子“邀请”八旗子弟到他的洋炮局里来学技术。

其实中国不但是火药的发明国,同时也是火器的制造和使用大国。明朝时,中国人在火器的使用和创新方面都是世界一流的。清廷刚刚成立之初,为了能控制汉人,一边大兴“文字狱”,一边又禁绝火器,连民间练武术都被禁止。结果当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时,清军的武器装备和火器制造技术竟已倒退了两百多年,连明朝都不如了,偌大个大清国让几千洋人杀了个丢盔弃甲。

现在眼看李鸿章这个汉人巡抚办起了机器局,生产出了洋枪洋炮,这帮满人害怕了。他们怕汉人拿起洋枪,组织起军队,把他们这帮“主子”推翻在地。可眼下内忧外患,没有洋枪洋炮,湘军、淮军又不行,眼看禁是禁不住了,于是恭亲王赶紧叫他们的子弟兵跑到江南来学技术。

可是这话又不能明说。

“啊,听说你李鸿章办的洋炮局很好,我们八旗子弟也想来学学,你给我们开个小灶吧?”

这求人的话,当主子的绝不能说。

所以恭亲王写了封信来,就是点拨李鸿章,让他识趣儿。而李鸿章也确实识相,赶紧给北京城的八旗子弟发了邀请函。

同治三年(1864)四月二十八日,朝廷派出护军参领萨勒哈春等四十八名京营八旗官兵到李鸿章办的机器局里学技术来了。

别看李鸿章见多识广,他还真就没见过这帮从北京城出来的真正的八旗子弟。

好家伙!就看这帮当兵的一个个穿绸裹缎,胸前挂着金壳洋表,手上戴着和田玉的扳指,这个手里攥着个玛瑙鼻烟壶,那个怀里揣着象牙口的蝈蝈葫芦,说话撇着一嘴的京腔,走道横着膀子乱晃,这阵势看得人一阵阵眼晕。

看着眼前这几块料,李鸿章、丁日昌捂着嘴偷笑。就这群货色,让他们上洋炮局里来当学徒,能学到什么?

可再怎么没人样人家到底是主子,李鸿章本事再大,也是人家的奴才。所以李鸿章还是客客气气地招待了这帮北京出来的大爷,把其中二十八位安排到马格里的苏州洋炮局,另外二十人,丁日昌和韩殿甲一人领走了十个。

这四十八个人最后到底学会了什么东西?不得而知,反正他们没有一个人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

虽然李鸿章这人真的很识相,搞个洋炮局,也一刻不敢忘了自己的八旗主子。曾国藩也很会做人,在满洲王公大臣面前永远谦恭恬退,谨小慎微,一点也不敢居功自傲。可是清廷对这两个汉臣还是起了猜忌之心。

五月八日,大清朝廷又来了旨意,命令李鸿章率淮军主力与湘军曾国荃部一起会攻金陵。

看样子朝廷是真急了。既八日的圣旨之后,十一日、十六日、十九日又连着下了三道圣旨,好像火上房一样拼命催促李鸿章进军金陵,以尽快彻底消灭太平天国。

眼下太平天国的气数已尽。

早先在各省占据的重镇多已丢失,精兵猛将或死或降,多半被瓦解,加上天王洪秀全自己阵脚大乱,为了“重振士气”在城里大封诸王,一下子就封了两千多个乱七八糟的“王”,这种毫无理性的胡闹把太平天国内部搞得鸡飞狗跳。苏州、常州失守后,他又拒不听李秀成的劝告,坚决不肯放弃都城,结果被湘军死死围困在孤城之中,这支曾经异常兴旺的农民起义军走上了穷途末路。

可这太平天国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剩下的最后一点精华尽集于此。金陵城池巨大,坚固异常,城内精兵猛将如云。曾国荃指挥的湘军虽然凶悍顽强,单凭他们眼下的兵力和装备,想打下太平天国的都城殊非易事。

从这里看来,大清朝廷此时命李鸿章来会攻金陵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李鸿章的淮军征战数年,早就磨砺得兵强马壮,战斗力远远超过湘军。让这样一支劲旅来帮忙,攻克金陵指日可待,曾国荃所部也能大大减少损失,这对大家都是个好事。

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大清朝廷命令李鸿章会攻金陵,实在是一条阴险的诡计!

有句老话怎么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现在太平天国这只“狡兔”就快死了。

眼下曾国藩已经过于强大,而李鸿章看起来似乎还要青出于蓝。这两个手拥重兵的汉族大臣让大清朝廷忧心忡忡。眼看太平天国将要覆没,清廷已经开始考虑怎么把这两支规模庞大、人数众多、由汉人组成、由汉臣指挥、完全独立于绿营体制之外的军队瓦解掉,以除后患。

当然硬来是不可能的。想让湘军或淮军消失,必须下软刀子。

什么地方是这两支部队的“软肋”呢——纪律。

湘军也好,淮军也好,都严重缺乏纪律性。帅与将,将与官,官与兵,往往是靠着交情、义气、利益的互惠才勉强纠结在一起。所以这两支军队的官兵全都无法无天,战场上拼命作战,打完仗马上就要杀人、放火、抢劫财物。其中最疯狂的就是曾国荃的吉字营,其他各营虽然不敢像吉字营这样明目张胆,可他们和“匪徒”之间也确实只隔着薄薄的一张纸。

这是封建时代旧军队的通病。

到这时为止,不管湘军、淮军、绿营、八旗,都只是封建时代的旧军队,即使它们的编制已经和现代化军队相似,它们手里也拿着现代化的枪炮,训练时按照现代化的操典,但是官兵的素质仍然属于一个旧时代,陈旧得令人失望。

早在围困金陵之前,曾国荃就已经红着两眼盯住了城里的金银财宝,一旦城破,他和他的湘军弟兄们马上准备大大地抢劫一把。而淮军在打仗上不输湘军,抢起东西来也一样凶狠,一旦淮军也来到金陵城下,城破之时两军一起入城抢掠,这些湖南人和安徽人还不为了一个银元宝就打得头破血流?

如果湘淮两军真的在金陵城里火并起来,大清朝廷就抓住了把柄,想治谁就治谁,想裁谁就裁谁,所以对他们来说,太平天国消灭之后最大的危机就是:两支危险的汉人军队都重新归于满洲权贵们的控制之下。

可惜朝廷的心眼子多,却未必多过李鸿章和曾国藩这两个人精,这一手狠棋他们两人都看出来了。

知道朝廷下旨命令淮军“会攻”金陵后,五月十五日,曾国藩给李鸿章写了一封信。这封信写得非常客气,也非常有水平。

“我听说湘军在城下挖的地道在六月初就可以挖成,所以特意嘱咐曾国荃让他多等几天,以便淮军赶到后会攻城池。淮军来攻城对湘军的帮助很大,但有两点要事先想到:一是淮军军费充足,而湘军军费不足,恐怕淮军来后,湘军看到你们军费多、装备好,心情和士气受到影响;二是淮军屡立奇功,士气旺盛,恐怕会瞧不起湘军,发生争吵,破城之日也可能因为争抢财物而闹出不快。请阁下就这两条先和我的九弟协商一下为好。”

在这封信里曾国藩把淮军和湘军相争的焦点都明白地指了出来,暗中也把朝廷的诡计点给了李鸿章。如果李鸿章看破了此计,那他一定不会来凑热闹,如果他没看破,或者已经看破却仍然要来,故意压曾氏兄弟一头,那就尽管来好了。

对这层关窍李鸿章也早看透了,立刻给曾国藩回信:“不久前朝廷下旨令淮军与湘军会攻金陵,我的意思是淮军苦战日久,应该略做休整,而且曾九帅为围城之事辛苦了很久,花了无数心血,现在只需再努最后一把力,这种时候淮军不能来分湘军的功劳。所以攻下常州后淮军就休整了,不会去攻打金陵。”

同时李鸿章也给曾国荃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他把自己的心思写得更加直白。

“几次接到上谕要我会攻金陵,我觉得你已经辛苦了两年之久,差一点儿就可以破城了,所以不敢跑来插手金陵方面的事,而且从到上海组建淮军起,这些年在战场上因为越境作战之类的事和同僚间多有争执,惹了不少埋怨,现在哪儿还敢随便跑到远处去打仗?打下常州之后我已经向朝廷请了病假,而且在上奏攻克丹阳时,已经跟朝廷说过‘金陵不日可被湘军攻克’的话了,弦外之音,请九帅好好体会一下。”

之后淮军各部接到命令,全军就地休整。其后大清朝廷仍然不断下旨催他,而李鸿章找种种借口推托,始终不发一兵一卒。

2.按下葫芦浮起瓢

然而曾国荃却并没完全领会李鸿章的心思。

这样的一份战功李鸿章怎么可能不取?曾国荃想破了脑袋也想不明白。但他明白的却是,淮军在攻克常州之后,前锋已经到了长兴,离金陵城只有一步之遥,说来就来。

在湘军中曾国荃是个极度顽强、极度凶悍的角色,可他的脑子却并不怎么灵光。如果现在是他坐在李鸿章的位子上,一定会率领全军来抢夺大功。所以将心比心,李鸿章跟他怎么解释,曾国荃也不相信淮军真的不来争功。于是招集众将,举起调淮军会攻金陵的圣旨瞪着眼吼道:“外人来了!咱们在这座城外拼了这么久,死了这么多人,难道把这份功劳送给别人吗!”

这一声吼叫把各路湘军都刺激得发了疯!嗷嗷叫着向城头扑来,终于在同治三年(1864)六月十六日攻克了金陵。

有意思的是,六月十七日,也就是金陵城破的第二天,李鸿章决定“奉旨”派王永胜、刘士奇、刘铭传、周盛波等部会攻金陵。同时也给曾国荃写了一封信,告诉他:“淮军来帮忙了。”

看了李鸿章的来信曾国荃仰天大笑:“这个傻瓜!老子已经把金陵城整个吃到肚里去了,淮军来了一根毛也捞不着,就让他们在金陵城下吃土吧!”

看着乐疯了的九弟,曾国藩摇头苦笑。

其实李鸿章在湘军破城后派兵过来,就是想从湘军手里分点儿财物。不是李鸿章自己想要,而是湘军吃完肥肉也该分点儿肉汤给淮军弟兄们。至于肯不肯分,就看曾氏兄弟赏不赏面儿了。

按说这碗肉汤应该分给淮军。单是李鸿章那份“不来抢功”的人情,湘军就多少得给些回报。

可惜曾老九死活想不明白这一点。他只知道为攻下这座城湘军弟兄流了多少血,现在好不容易得了这份天大的功劳,凭什么白白送给外人!再说,他李鸿章是曾氏兄弟提拔起来的,现在倒跟湘军平起平坐,跑到这个碗里抢肉吃来了!曾老九偏就不拿他李鸿章当回事,看他能怎么着!

几天之后,曾国荃把在金陵城里搜刮到的无数金银财宝全部装上大船,一股脑儿运回湖南老家去了,而曾国藩则写了一道奏折,请求朝廷裁撤湘军。

其实这座城送给李鸿章他也不要——功劳太大了。

攻下苏州、常州是份功劳,当官的升官,当兵的赏钱,可攻下太平天国的都城就不那么简单了。那位爱新觉罗皇上要问了:“你立了这么大功,我拿什么赏你?”

赏钱?国库都给你,不够。封官?封你个亲王,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