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谋略就学李鸿章(晚清名臣·励志经典版)
20063500000063

第63章 天崩地裂(3)

想让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去推翻他为之尽忠了一辈子的朝廷,这是不现实的。他一力促成“东南互保”,又孤身北上,冒死来与列强谈判,能为这个国家和子孙后代们做的事,李鸿章,都尽力做了。

4.《辛丑条约》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二十六日,已经逃到宣化的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下“罪己诏”,把这场大祸的责任全推在臣子们头上,同时承认了东南各省互保。

不承认也不行啦。眼下慈禧和光绪已经成了丧家狗,除非那些参与“东南互保”的督抚肯接纳他们,否则这两条“狗”连落脚的地方都没了。

下了“罪己诏”之后,慈禧太后似乎觉得自己又算个“人儿”了,于是又催着李鸿章赶紧到北京议和。

这件事不用催,李鸿章自然会去的。可他再也不愿意仅靠自己一个汉臣来替大清皇室背黑锅,所以回电要求派庆亲王奕劻跟他一起进京谈判。慈禧太后立刻答应,命奕劻回京和李鸿章一起跟洋人谈判。

八月二十一日,李鸿章在俄国军舰的护送下乘坐招商局的“安平”号客轮离开上海,二十五日到大沽,第二天在俄军的护送下回到天津。

此时中国北方工商业最发达的天津城已经在战火中化为齑粉,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在天津设立的衙门毁于战火。天津各司、道、局、库积存的数百万两白银全被掳掠一空,各机器制造局和军械局的枪炮子弹也全被劫走了,满街都是洋兵横行。

眼下李鸿章顾不得想这些了,到北京后赶紧和俄、英、德各国接触。而跟他一起来的那位庆亲王奕劻只比木头多俩耳朵——饭桶一个,什么事也别指望他。

然而此时八国联军根本不和李鸿章谈判,只把他扔在一边不闻不问,同时出兵四面攻伐,西至山西,东至山海关,北至张家口,南至正定的广大地区都被八国联军控制了。

见八国联军对自己这个谈判使臣不理不睬,李鸿章心里一个劲地打鼓,不知这帮洋人打的什么主意。

此时的大清国朝廷崩毁,军力无存,天下动乱,局势危如累卵。如果八国联军想要就此肢解中国,大有可能。原因很简单:

一、它们可以靠武力瓜分中国,由各国分别划定地盘,在自己的占领区内直接进行殖民统治。

二、它们可以在各省扶植傀儡,借这些人的力量来控制和分化中国。

三、它们也可以保留那个已经成了臭狗屎的大清朝廷,使之成为捏在洋人手里的一个更老实、更容易控制的代理人。

但相对而言这三条都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第四条!那就是能瓜分的就瓜分,能扶植傀儡的就扶植,留下一些残山剩水交给清廷控制。如此一来,中国就真的垮了。

李鸿章已经看到了这些危机,所以他心里恐慌已极,整天想着赶紧和洋人谈判,可这帮洋人偏偏不肯理他。

为了讨好洋人,以便赶紧和他们谈判,李鸿章几次致电已经逃到西安的慈禧,叫她尽快惩办跟着她逃到西安的“那一伙子”人。慈禧太后为了自己的私利,对最后一批死党也毫不留情,一次次加重处罚,终于使洋人感到满意,开始和李鸿章接触了。

当然,洋人肯和李鸿章接触,说明他们内部已经达成协议,暂不瓜分中国,暂不扶植傀儡,而是维持摇摇欲坠的大清朝廷。对李鸿章、也对整个中国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结果。于是李鸿章赶紧抓住机会和洋人议和。

十一月初三,英、美、法、俄、德、意、日、奥、比利时、西班牙、荷兰十一国公使提出议和大纲十二条:

一、对克林德被害,中国派亲王前往德国谢罪,并在遇害处立纪念碑;二、严惩祸首,戕害凌虐外国人的城镇停止科举考试五年;三、对杉山彬被害,中国须用优荣之典以谢日本政府;四、各国坟茔曾遭污渎发掘之处,建立碣碑;五、军火及军火制造器材,不准运入中国;六、公平赔偿外国人的损失;七、各国驻兵护卫使馆,并划定使馆区,中国人概不准在界内居住;八、为保证京师至海边通畅,削平大沽等炮台;九、由京师至海边酌定数处,由各国留兵驻守;十、张贴永禁军民人等仇视各国的谕旨两年;十一、修改通商行船各约;十二、改革总理衙门,改变各国公使觐见中国皇帝之礼节。

大纲最后声称:以上各款,若非中国国家允从足适各国之意,各本大臣难许有撤退京畿一带驻扎兵队之望。

这个东西就是《辛丑条约》的雏形。

显然,这是一份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为此,李鸿章在北京和列强反复协商,可是商量不出什么结果。因为眼下的大清国比甲午战败的时候还要衰弱,而敌人却比那时强大得多,想和这样一个对手谈判,真可说是无从谈起。

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月初三,慈禧开始对身边的最后一群“恶狗”痛下杀手。命庄郡王载勋自尽,将协办大学士刚毅斩立决(因病故免议置),将载漪、载澜发往新疆永远监禁,将山西巡抚毓贤即行正法,命英年、刑部尚书赵舒翘自尽。

其实说穿了,最该杀的是慈禧,可惜叫这个老太婆混过去了。

眼看慈禧把身边这几块料都收拾了,洋人总算满意了,接下来开始谈赔款的事儿。

这时李鸿章已经病倒在床,实在无法和洋人谈判了,只好派徐寿朋、周馥等人去谈,终于把赔款从最先提出的十亿两白银谈成了四亿五千万两白银,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

至此,《辛丑条约》基本定下来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初十,李鸿章向远在西安的慈禧太后上了一道奏折,上面写着:“臣等伏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上年事变之来,尤为仓促,创深痛巨,薄海惊心。今和议已成,大局少定,仍望我朝廷坚持定见,外修和好,内图富强,或可渐有转机。譬如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这段话说得好不窝囊。

眼瞅着这个糟老头子已经让洋人打怕了、打软了、打服了。依他的意思,自今往后中国就该任由洋人宰割,再也别反抗了!

李鸿章真是在说这个吗?

未必。

因为这份奏折不是给全国人看的,它只是写给慈禧太后一个人看的——太后,皇上,你们自己看看这十几年间的三次大战吧!

中法战争中慈禧和恭亲王内讧。甲午战争中光绪和慈禧内讧。最后,慈禧为了自己的权欲干脆把整个国家民族拿来出卖!国家利益就这么被这一帮祸国殃民的“主子”们拿来一次次做政治赌博,赌到最后,把中国搞成了什么样子!

这三场大战李鸿章都亲历其中,什么不明白,什么不清楚?可这些话他说不出,也说不得。只能约略点一点,慈禧听也罢,不听也罢,反正李鸿章想说的话,已经说给她听了。

“臣等上年奉命议和,始而各使竟将开议照会驳回,几莫测其用意之所在。十一月初一日始据送到和议总纲十二款,不容改易一字。臣等虽经办送说帖,于各款应商之处,详细开说,而各使置若罔闻,且时以派兵西行,多方恫吓。臣等相机因应,笔秃唇干,卒以时局艰难,鲜能补救……”

是啊,时局艰难,鲜能补救……

现在的李鸿章,面对八国联军的大炮钢枪,面对十一个强国的谈判代表,已经连“痞子腔”也打不起来了。

痞子,还是有些本事、有些办法的,可以凭着一张油嘴东拉西扯骗人上当。实在不行了,他还能恶形恶状喊打喊杀,唬对方一跳。万不得已,也还可以掀翻台子打上一架。可现在的大清国已经成了叫花子,伸着两只手低声下气地哀告,连一点儿底气也没了。

这样的朝廷,换了也罢。

这样的大臣,死了也罢。

幸亏……

这个词用得残酷,可我只想到这一个词:幸亏!

从湘军成军,汉人开始掌握军权,到“东南互保”,各省督抚自行其是。这几十年间大清朝廷已经被一点点架空,所有军政、经济资源都不知不觉地被搬运一尽,栋梁之材移去一空,新军事、新政治、新工业、崭新的民主思想一一在中华大地扎根散叶,逐渐滋长。如今在腐朽的封建旧宫殿旁边,一座架构全新的共和大厦已经悄悄建成。现在所缺的只是一把铁扫帚,把旧朝廷的残砖断瓦扫到一旁,新时代,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5.蜡炬成灰

《辛丑条约》签了,大清朝廷暂时保住了。虽然中国一次就赔掉了四亿五千万两白银,更有诸多丧权之条,辱国之款,可是由于八国列强各怀鬼胎,彼此争吵,互相制约,结果谁也没能从眼前这张谈判桌上割占到中国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