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20066900000056

第56章 魔鬼与天使同在(3)

通过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吕蓓卡具有双重人格。她性格、人格中的正与负、优与劣、长与短,同时并存,并往往二而一,一而二地难解难分。“人格”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语Persona,其原意是指戏剧中演员所戴的面具,面具随人物的角色不同而变换,心理学沿用了这一术语。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各种比较重要和相当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基本的精神面貌。它是在个人的生理基础上,受到家庭、伙伴、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社会态度、气质、能力、兴趣、爱好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所实施的行为离不开一定的心理支配,尤其受人格的影响最大,即人的行为总会打上鲜明的人格烙印。人格是由许多成分组成的,但并不是几种要素的简单相加,这些成分是错综复杂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人格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为人格的内在统一性,即一个正常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地调整在人格上出现的矛盾。因此,在正常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为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如果一个人失去了人格内在统一性,其行为就会经常处在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支配下,就会不正常,出现人格障碍,双重人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因此,所谓双重人格就是一个失去了他的人格内在统一性,人格结构中具有两种根本矛盾、完全对立的因素,这两种根本矛盾的因素在不同的领域和场合中交替起主导作用,支配其行为,使其集善恶于一身,扮演着天使与魔鬼的双重角色。

吕蓓卡天生就是一个精力充沛、敢于挑战、不受拘束的人。正如她对丹弗斯太太所说的:“我爱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丹尼。全世界的人都站出来也拦不住我。”又如丹弗斯太太表述的那样:“她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怕。她有着男子的胆略和精力。”“她什么都不在乎,什么都不放在眼里。”“说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是吕蓓卡人格中“固有的”性格。

但是事实情况是否真的如她所说,她什么都可以不在乎,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呢?在英国贵族的制度下,子承父业,对于一个女子来说,家庭必须培养她成为一个集“教养、头脑和美貌”于一身的淑女,这样她才能得到幸福、地位和荣誉。这样的培养,势必对她有着诸多的限制和束缚。因为这是英国上层社会的要求,吕蓓卡生活在这样一个贵族圈子中,就必须要展示她“淑女”的一面以求得到上层社会的承认。这样,社会的“自我”就产生了。在不同社会关系和不同社会交际中,她需要戴着不同的人格面具,扮演着不同的人格角色。“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荣格把它称为精神的“外部形象”。人格面具作为“一定的模型即行为类型,是一种适应机制,它使个体容易适从一定的立场或环境”(科恩《自我论》),因而“对于人的生存说来也是需要的,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甚至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它能够实现个人目的,达到个人成就,它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霍尔等《荣格心理学入门》)。

一般而言,人格面具与人格“自我”总是有差距的,但差距大小则因人而异,因不同面具而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其人格“自我”与其不同的人格面具的差距也可能不尽相同;两者差距越大,人扮演相应角色的难度就越大,反之亦然。“但是,内外之差是相对的,‘强加’的行为方式不断重复就会习以为常”(科恩《自我论》),这样,人格面具与人格“自我”间的差距便可能会逐渐缩小至仿佛消失,或被暂时遮蔽起来。社会角色的内化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过程,但内化的过程是不同的,一是自愿的内化;二是强迫的内化。而后一种内化的社会“自我”和自然“自我”之间容易出现矛盾,就像侵略者和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一样。

当社会适应机制与吕蓓卡个性中的挑战、不受拘束的一面严重冲突的时候,双重人格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了。一方面,吕蓓卡天性不受拘束,富于挑战;另一方面,社会要求她遵守贵族淑女的规范,要求她必须压制她本性中的“不安”因素,久而久之,在这样对立而强烈的冲突和矛盾下,固有人格和角色性人格就产生了。这两个人格在生活中开始“轮流执政”,在不同的时候分别占据主导地位。于是,她的性格在不同的场合会有明显的不同。这样,吕蓓卡的人格开始扭曲、变形。正如文中所述:“她可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是的,我那位太太来意不善。她绝不是那号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角色。‘我要看着他们在地狱里受苦,丹尼,’她常这么对我说,‘我要看着他们先进地狱去。’”她需要反叛,但是以一种畸形的方式反叛。由于“教养”的束缚,她不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的言行举止,她严重缺乏自我控制力。当人越觉得受人控制,就越会反抗,寻求其他途径来达到自我控制。如丹弗斯太太所言,她操纵着她的父亲;她对控制和征服她身边的男子乐此不疲,甚至连最忠实的朋友弗兰克,他们的姐夫贾尔斯也不放过,即使她并不爱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可见,她上述的各种行为是受“社会规范”严格控制的,于是她通过把烈马抽得遍体鳞伤,把杰克赶下马车,征服身边的每个男子来达到她的自我控制。在对待死亡的态度和行为上,她也企图达到自我控制。丹弗斯太太说:“她什么都不怕,什么人都不怕。她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渐渐衰老,生病,死在床上。她屡次对我说,‘我死的时候,丹尼,我只求速死,像吹灭蜡烛一样。’”当吕蓓卡知晓自己得了癌症,自己对待死亡无能为力时,她为了“自我的控制感”以求速死,故意惹恼了迈克西姆,令他在情绪失控之下将她杀死。

一个人整体上存在不平衡,这种不平衡达到一定的程度,危险就会到来。这就是道家所说的物极必反。有些非常成功的人士突然自杀,或者突然因一件小事而精神崩溃,实际上都不是偶然,也不是因为什么“不可预知的神秘的命运”,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内心的平衡。

吕蓓卡得了癌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原因。她的内心越来越不平衡,没有办法解决,她的身体就帮助她找了一个解决办法——得癌症而死。她得不治之症实际上是一种心身疾病。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orders),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为重要病因引起并有一定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态学改变的某些躯体疾病。心身疾病早在我国中医学上就有记载,即喜、怒、忧、惊、悲、思、恐七情的心理因素为发病的主要因素。近代心身疾病,是19世纪20年代在心身医学提出的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身疾病一般是由心理、社会、生物学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导致的。吕蓓卡非常善于迎合人,即使她事实上并不喜欢这些人,即使她经常在她所迎合的人背后嘲笑他们。表面上看来,她自我调节得很好,但吕蓓卡毕竟是一个凡人,要做一个双面人必然存在诸多内心的冲突、矛盾和潜在的痛苦。再加上她私生活比较紊乱,生活不规律,日夜不分等社会因素,她患癌症似乎也是合乎情理的事情。

总之,在人的社会生活中,不同阶段或不同场合我们都会有一定的角色转换,但自我是相对恒定的。然而,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者,他们则可能在同一场合或相对的一定时间范围内以完全对立的角色出现,甚至改变自我,这是一种病理心理现象,往往会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不幸,家人往往无法理解患者真实生活中判若两人的巨大转变。

双重人格是一种病态心理现象,并非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或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而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常常会忽视,甚至会误诊。由于人格畸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且人格(包括畸变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很难改变。在心理矫治的过程中,一般我们借鉴国外的经验,采取行为流派的惩罚疗法和厌恶疗法,但是效果有限。

近年来,我国的心理学者朱建军在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创造了关于人格治疗的技术:人格意象分解和人格意象对话。通过意象对话,可以促使各子人格包括相互冲突的子人格像现实中的人一样进行对话交流,利用互有的资源,达到互相促进,在改变原有的子人格的基础上达到互相接纳。“脱胎换骨”后的子人格能够互相容纳,和谐相处,促使人格达到内在的统一性。

此外,亲人的爱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双重人格患者看似一个健康的人,所以家人和朋友通常无法真正理解他们判若两人的态度、行为和感情。如果吕蓓卡及时地找到心理医生;如果迈克西姆不是把她当怪物一样看待,放任她的行为,如他所说“吕蓓卡根本不懂得爱,这女人没有柔情,没有起码的是非观,甚至有点儿不正常”,而是给予吕蓓卡足够的爱和支持;如果丹弗斯太太不是一味地鼓励而是及时地提醒和帮助,那么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当然这只是假设,对于历史,对于书中的人物我们不便过于苛求。有一派治疗法叫作Bioenergetics,创始人是亚历山大·鲁宏(Alexander Lowen)。他从人的个性形成及身体语言来看心理问题。他说:“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地发展出去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乐。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及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及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一个完全的人,要具备上述所有的特性。”这一圈一圈地发展,有一定的程序,如果有一圈未完成而被破坏了,这个人的个性就会受伤,不能完全。本书描写的吕蓓卡是一个心灵扭曲的人物,她对世人怀着一种深深的仇恨情绪,“我要看着他们在地狱里受苦,我要看着他们先进地狱去”。她痛恨全世界,蔑视全世界,尤其是男人。那么强烈的不良情绪,尽管书中没有写明原因,我想这除了是一种她对“女人只能依附于男人”的观念的控诉,我们还可以推测或许是由于在她婴儿时期缺乏被爱,理由可能很简单,因为她不是父亲的儿子,无法继承父业,无法为家庭传宗接代,而备受忽视;母亲早逝,幼年母爱缺乏,对健康人格的形成无疑是一种阻碍。爱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虚伪的人际关系没有创造爱的榜样,她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接受到爱,因而不懂爱,自然就没有能力给予别人爱。

在现实心理咨询中,由于以上提到的原因,双重人格求诊和确诊都存在着难度。由于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不甚了解,加上得不到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令他们倍加痛苦。因此,这方面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亦显得更加迫切。

双重人格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患者的人格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畸变,因此预防双重人格的出现应从导致人格畸变的因素入手。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很多,如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素、自然物理因素等。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重视健全人格的形成。家长不要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过于严格管教,而放弃孩子其他方面兴趣、爱好的发展。

2.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要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鼓励他们宣泄不良情绪,不要过分压抑。要选择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

3.教育部门则多以实实在在的“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让学生更灵活、主动地学习,而不是死记硬背。

4.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防止人格健康发展的负面文化影响。

5.注重人格自我调控系统的建构,从而增加人们完善自身人格的能力,达到人格的统一性。这样即使人格出现偏差时,也能够及时自我纠正,从而避免人格畸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