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20070100000016

第16章 参政党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1)

基于应然的分析思想建设到底建设什么?参政党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才能帮助参政党实现其功能,发挥其作用,真正为参政党名实相符奠定思想基础?这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从理论上讲,参政党是多党合作制度的主体之一,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力量,在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负有一定使命与职责。但是,从实践上看,参政党是否能够承担起其职责,其政治作为与政治表现是否能与参政党的地位相匹配则是另一回事,这也正是加强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性之所在。参政党要解决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也就是说,参政党要真正使自己承担起参政党的职责,实现参政党的功能,需要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具备相应的保障。从思想上讲,参政党应该拥有一套自己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包括社会历史观、政治价值观、参政伦理观等,并使这套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为全体参政党成员所共享,从而为参政党履行其职能、实现其功能提供思想保障,这正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重要课题。因此,明确参政党应有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是参政党进行有效的思想建设的前提。

第一节参政党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及其发展最一般的看法和观点,是关于人类社会的起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观点和理论体系,是人类对本身相互交往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的反思,是哲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什么样的历史观,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反映历史、观察社会,不是个人爱好问题,而是严肃的历史责任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参政党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水平与能力,关系到参政党对自身地位的正确认知与把握,也关系到参政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因此,树立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对参政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各参政党的党章都明确规定,参政党成员都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这就意味着参政党尽管是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统一,不强求意识形态上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作为方法论,能够成为指导参政党正确实践的行动指南,是需要成为参政党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胡锦涛曾经指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这就意味着对参政党而言,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合乎逻辑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恩格斯1892年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英文版导言中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述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列宁称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就成为参政党的社会历史观。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起源于人类早期对劳动及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探索。在人类社会的童年,人们在认识自然的同时也开始对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有了朦胧的认识和理解。随着社会关系的逐步发展和日益复杂化,随着人类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当思维的触角能够脱离感性的物质实体,并把社会从一般客体中划分出来,使之成为专门的考察对象时,人们对社会的哲学思考就更加系统、更加全面,并逐步把对某些社会现象、社会侧面的认识发展为对社会一般问题的研究,形成各种理论体系,社会历史观就出现了。

人类的社会历史观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原始社会,由于人类尚不具备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明确区分开来的能力,这时社会历史观还浑然一体地包含在一般的世界观之中。到了奴隶社会,人们开始对某些社会现象作专门的考察,这是由于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阶级对立的深化,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如国家政治生活,表现出了与自然界不同的变化节奏和特殊形式,引起了人们的特殊关注。对人类社会起源的思考,在欧洲中世纪演变为神学历史观。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以“上帝创世说”的形式反映出来,人们对俗世社会的等级关系和结构的思考也在诸神社会的等级关系和结构中曲折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的到来,为人类的社会历史观进一步走向科学奠定了基础。与神学历史观相对立,资产阶级早期思想家们相继提出了自然状态说、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说。这些理论由于都以自然法为基础来论证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因而被称为“法学世界观”。这种历史观排除了天上和人间的颠倒,认为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是神和教会的创造,而是由以权力为基础的国家创造的,主张用人权代替神权,用国家代替教会,并把国家和社会等同起来,认为资本主义是合乎“人的本性”的理想社会。与资本主义建立的普遍的世界历史性联系相关,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开始把人类社会当做一个统一的过程来考察,并探究历史过程的规律性,从而形成了近代的历史哲学。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力图揭示社会现象背后的必然的联系,但他用想象的联系代替现实的联系,未能把社会历史观真正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才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实现了根本的变革,社会历史观才变为科学,真正成为人类改造社会的指南。

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的这许多不同类型的社会历史观,无论是神学历史观、法学历史观,还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而其根本区别也就在于他们对这一问题有着不同回答。正是这种不同回答,决定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分野,其中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那么,什么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参政党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和理解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一般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延伸。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生活过程,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到底谁决定谁?它们的关系是什么?这是一切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任何一种历史观都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中,形成了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不同解释和认识上的根本分歧,构成了不同性质的历史观,因而成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主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的观点,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凡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用社会意识去解释社会存在的,就属于历史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体表现在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这两个方面。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者看来,社会意识是源于社会存在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也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正如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可见,人们从事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的前提是社会存在,尤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没有这个前提,就不可能有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由于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总是在上一代人留下来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起点上作为自己进行历史活动的出发点,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社会意识则不然,它是依赖并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其内容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唯物主义历史观不仅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这种反作用是社会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它是一种巨大的精神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巨大的正面促进作用,而落后的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大阻碍。表现为两种情况:进步的、革命的思想意识如果掌握了群众,就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巨大推动作用;反动的、腐朽的社会意识支配人们的头脑,就将对社会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社会意识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相反,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存在的这种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人类认识史上,是一次壮丽的日出。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只有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构建参政党的观念系统,才能为参政党提供思想的武器和理论的力量。唯物史观的创立,在人类的历史观中引起的伟大变革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确立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生活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页。这对参政党、对参政党的思想建设更具有别样的意义。参政党要理解中国的政党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合法性,要准确把握自身的历史方位,都必须在社会存在,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寻找答案。由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思想、理论、任何制度都不能凭空产生,也不可能随意实现,它们的产生、发展、实现取决于社会的客观需要和条件。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中国为什么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而不是多党制或者一党制,就理解了参政党为什么是参政党而不是执政党;由于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发展变化而变化,因而参政党也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革新自己的意识形态,提高自身适应性,推动自身现代化。

参政党要坚持唯物史观,还是由唯心史观的缺陷决定的。在唯物史观创立以前的种种社会历史观,也包括唯物史观创立以后依然影响着人们的理性思考的种种社会历史观,如神学史观、英雄史观和人道主义历史观等,虽然曾经在社会历史领域长期占据支配和统治地位,但是,由于这些社会历史观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把神的意志、人的思想等主观因素看做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把个别历史人物看做社会历史的主宰,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成纯粹的思想史,因而难以找到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钥匙,也难以成为指导人类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列宁曾经从两个方面尖锐地指出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首先,历史唯心主义只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找出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根源,也就不可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其次,历史唯心主义没有客观地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的历史作用,从而夸大了精神力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看不到人们为了生活,为了能够“创造历史”,首先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这个基本的、简单的事实,因而无法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解释。

从某种意义上讲,坚持唯物史观,对参政党而言,甚至与政治无关,因为唯物史观是科学,不是政治,它所提供的方法论,已经超越了政治立场的意义。参政党要履行好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离不开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认识,离不开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正确理解。参政党虽然是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的政治组织,对参政党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更包容的态度和理解,不要求全体党员都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但是,参政党作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在社会历史观上,只有坚持科学的立场,才能提高参政绩效,巩固参政党地位。参政党只有准确掌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才能在分析社会意识现象时从社会存在的实际出发,积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进而在推动社会存在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成为积极主动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