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20070100000017

第17章 参政党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2)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的,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了解这些规律、运用这些规律,是参政党坚持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参政党在改造社会与改造自身的社会实践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条件。

首先,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所谓生产力是指人类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在《资本论》里被称为“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主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形式等要素,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就构成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这是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基础;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变化发展。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支配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其主要内容是指生产力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只有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才是先进的生产关系,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变化发展,生产关系是否需要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这一规律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提供了钥匙,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的根本要求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的客观依据。参政党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帮助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也必须掌握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在行动上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共同目标下,既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又认真履行民主监督职能,帮助中国共产党克服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偏差,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其次,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的普遍的规律。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也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一把钥匙,它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而每一历史时期的上层建筑我们也都能从经济基础中得到科学的说明,这就为这一规律提供了旁证。这一规律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根据,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政治体制属于上层建筑。经济体制的改革必然引起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改革对于保护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政治体制改革该如何进行,走何种路径,却是一个事关改革成败的大问题。对参政党而言,这更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如果参政党不能掌握科学的理论武器,就可能会在这些问题上多走弯路。

参政党只有了解和掌握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和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才有可能在维护社会主义根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前提下,为不断深化改革,改变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具体形式,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贡献智慧和力量。参政党也只有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加珍惜当前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自身的参政绩效和履职能力,真正当好执政党的助手与诤友。

三、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

唯物史观,或者说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科学的社会历史观,更是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是运用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则自觉地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理论体系,它提供的是如何对待和处理主观意识和客观历史之间关系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工具和途径,从而指导人们正确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历史。参政党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唯物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根本落脚点正是要掌握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原则。只有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才能对中国的特殊国情有着深刻的了解,进而对建立在这种国情基础上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有着更深的认同;才能准确地把握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恰当的解决方案,进而更好地履行参政党职能。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社会发展中得到证实,也在之后的理论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大多数理论家对唯物史观作为方法论而存在的价值一直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而唯物史观的创始人也一再强调其方法论意义。1890年6月5日恩格斯在致保·恩斯特的信中强调,“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么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688页。1895年3月11日,恩格斯在致威·桑巴特的信中再次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742-743页。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理论家们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列宁曾经说过,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唯一科学’(马克思《资本论》中的话)说明历史的方法”《列宁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3页。普列汉诺夫曾指出:“唯物史观首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三卷),三联书店1962年版,第157页。卢森堡也认为:“只是在经济领域内才谈得上马克思创立了一个或多或少完整的理论体系。相反,他的理论中最有价值的唯物主义的辩证的历史观却只表现为一种研究方法、一些天才的指导思想,它们使人有可能展望一个崭新的世界,开辟对立活动的无限远景,激励我们的思想大胆地飞进尚未研究的领域。”《罗莎·卢森堡全集》(第四卷),科学辅导出版社2000年版,第472页。因此,梅林断言:“马克思所自许的只是发现了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从一开始就像一把扫帚似的把一切绝对体系和一切永恒规律都一扫而光了。”[德]梅林:《保卫马克思主义》,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41页。由是可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自己在内的理论家们都一致认为唯物史观不仅是科学,更是方法,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不能把历史唯物主义当做教条,而应该当做指导我们实践的方法论,这也是参政党对待历史唯物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一方面,唯物史观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都为我们的实践活动提供了指导思想。我们要反对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唯物史观是人们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它不是包罗万象的社会历史知识的总汇,它也不能代替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的研究。因此,我们也要避免走到另一个极端,即避免把唯物史观当做标签到处乱贴,而不去对社会历史做深入具体的研究的做法。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方法论,有三个层次。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原则。换言之,整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本身就是一种方法论,它的每一个原理、它的基本观点,基本范畴和理论体系等,都可以成为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法。其次,唯物史观提供了观察、研究社会历史的一般方法,这些方法主要包括社会系统分析方法、社会比较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及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等。第三,唯物史观提供了各种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具体方法,如社会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实验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等。由此出发,有学者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三大原则:“从实践出发、从实际出发的唯物主义的原则;从联系和发展变化出发的辩证法的原则;从抽象到具体以及从共识出发的逻辑原则。”刘永富:《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的前瞻性反思与建设性批判》,《河北学刊》,2005年第2期。可见,历史唯物主义正确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对参政党的参政实践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需要参政党很好地掌握,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参政参到点子上,议政议到关键处”。参政党要掌握这一思想武器,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要坚持对社会历史现象认识的唯物论原则。分析社会现象,要找出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客观的物质的动因,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动力的动力”,这是发现“在历史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的唯一途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这个动因就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具体到中国今天的实际,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因此,我们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解决中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最终出路,参政党要把发展视为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其次,要坚持对社会历史现象认识的辩证法原则。历史唯物主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也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这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参政党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建构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并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全社会的践履与落实,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凝聚更多的精神力量。参政党成员也要把握自我、规范人生,正确理解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摆正自己在社会上和自然界中的位置,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践观和群众观。

第三,要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提高自身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社会互动越来越频繁,社会生活越来越复杂,参政党如果没有更高的社会认知能力、社会组织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就会落后于时代,参政党就无法在参加国家政权、参加社会管理中胜任“参政党”这一角色。有鉴于此,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具体的方法是很有助益的。比如上文所述的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社会系统分析方法、社会比较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社会矛盾分析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实验方法、群众路线方法等等,都是能够帮助参政党提高认识,增强能力的有效方法。

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参政党服务科学发展、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和发展手段,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目前,科学发展观已经是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自然也是参政党的指导思想,理应成为参政党观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