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20070100000019

第19章 参政党的思想观念与价值体系(4)

一、政治价值观:内涵与变迁

关于政治价值观,当代学者大多从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人民与政府的关系、遴选政府官员方式、如何约束政府等视角对政治价值观进行定义。如王惠岩认为,政治价值观“一般指的是社会成员对政治世界的看法,包括社会成员看待、评价某种政治系统及其政治活动的标准,以及由此形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标准。在某种政治文化影响下,社会成员在总体上都存在一种基本一致的政治价值观念,它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和态度”王惠岩:《政治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40页。也有学者把政治世界进行细化,从政治价值观的构成要素来对这一概念进行理解,如李海涛认为政治价值观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自由观、民主观、人权观李海涛:《论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第9期。一般而言,人们生活的政治世界,涵盖着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诉求等方面,对政治价值观的理解,也要结合这些要素来看。综合学者们对政治价值观的看法,具体地说,我们可以把政治价值观界定为对政治秩序、政治制度、政治思想和政治诉求的看法。更具体地说,政治价值观是人们对政治权利、政治义务、政治民主、政治自由、政治正义等问题的看法,包括人们的民主观、法制观、权利观、公平正义观。这四个方面,基本上涵盖了政治价值观的内涵和外延,可以成为我们观察中国政治价值观变迁的切入点,也可以成为参政党养成自己的政治观的切入点。

在中国漫长的政治历史发展中,随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变化、社会历史形态的更替,政治价值观也发生了剧烈的变迁,这种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传统政治价值观、近代政治价值观、现代政治价值观。不同时期的政治价值观都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因而政治价值观发生变迁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过程。但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价值观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相对于经济基础的变化,政治价值观的变迁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同时期的政治价值观在时间分野上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传统的政治价值观甚至可能与近代价值观、现代价值观在同一时代背景下同时存在。这也是我们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经常会遇到传统观念阻碍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上看,民主政治建设依然是有破有立的过程,参政党作为民主政治建设的主体力量,在政治价值观的塑造上,一方面,要积极主动的破除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现代的政治价值观,使之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积极的精神动力。因此,了解政治价值观的变迁过程,分析不同时期的政治价值观的特点,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成为我们的民族心理、依然影响我们行为模式的那些政治价值观进行分析与梳理,对参政党而言,依然是一个必要的课题。

一般而言,传统政治价值观是指建立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与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相联系的政治价值观,人们一般习惯于把它归类为民本的政治价值观。对于传统政治价值观的分析,可以有很多角度,也有很丰富的内容。但是,最基本的特征,主要是王权至上观念、臣民观念和圣人崇拜三者的交融互补。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与政治秩序、乃至社会秩序,都是由王权至上观念和臣民观念共同维系的,而圣人崇拜意识则是王权至上观念和臣民观念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王权至上观念最早、最准确的概括。这种观念被人们普遍接受后,臣民意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心理,这种意识主要表现在甘为臣仆与狗马的心态与观念、向帝王求是非标准与合理性的心态、对圣君的期待心态、在君主面前的错感意识等等。圣人崇拜也是传统政治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一特征形成于春秋战国之后,当时整个社会有一个转向,即从“事鬼神”到“事人事”,与之相联系,“崇神”开始重于“崇圣”。刚开始,圣人作为社会和历史的主宰,智慧、理性、道德的代表,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在于“体道”、“得道”。但是,在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共同推动下,“圣”与“王”很快就结合在一起,圣人治天下成为春秋战国时代思想大潮。思想家的初衷本是让得“道”之“圣”成为“王”,表现了对理想政治的一种向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也就成为君子们的流行观念和价值准则。但是政治家却把现实的“王”直接宣称为“圣”,成为人们政治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最高标准,这一方面论证了君主的合理性,奠定了君主的合法性基础,另一方面也培养了顺民意识,成为臣民思想和王权至上观念的思想基础。虽然传统政治价值观之中也有一些合理的因素,比如民本思想,但是,民本思想后面更为根本的政治价值观正是王权至上、臣民意识和圣人崇拜。传统政治价值观的这些特征,是传统政治文化中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造成思想贫乏和人格萎缩的重要原因之一。

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轰开了封闭的国门之后,也随之带来了近代政治价值观。因此,中国由传统政治观念向近代政治观念的转变,不是中国社会历史与思想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也不是经济结构变迁的自然产物,而是在被迫接受又自觉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的。尽管西方近代政治价值观中的民主、平等、自由等观念与中国传统政治观念存在着冲突,但是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还是接受了西方这种政治观念,提出了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主张提出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做公民不做臣民,做自己的主人不做圣徒。但是,在二十世纪初,正如皇权的崩溃并不等于民主政治必然确立一样,近代的政治价值观的传播,并不等于传统政治价值观的退场。当时,民主主义的政治价值观主要还是作为一种知识、一种向往、一种救国的手段而存在的,它并没有真正变为人们普遍接受的思想意识,更没有切实的成为人们的政治实践。也正是由于近代以来民主运动的激荡只限于社会的某些阶层,并未能得到全国民众的响应,中国并未从传统的政治价值观中彻底摆脱出来。也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宣称要与封建伦理纲常彻底决裂,实现全社会政治观念的普遍更新,但是,科学和民主的问题如今依然是理论界思索和讨论的热点,“人的觉醒”与“国民性改造”依然是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传统政治价值观向近代政治价值观的转型之所以没有获得完全的成功,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近代民主运动对民主的理解侧重于制度的复制与移植,民主主要是作为救国的手段,作为摆脱被列强瓜分厄运的工具而存在的,而忽略了民主政治的本质精神--自由、平等和人的彻底解放这些观念的落实与普及,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又缺乏个人权利这些因素,与西方民主政治的价值系统本身就存在着抵触。随着抗日战争的风起云涌,救亡图存的紧迫性淹没了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这也是传统政治价值观难以彻底告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根本的是,近代历史缺乏民主政治的实践,人们没有经历民主权利实现的过程,这也导致了普遍的公民意识难以形成,因而民主的政治价值观难以在近现代史上得到普及。人们只有普遍的学会了如何作为一个公民而存在,才有可能普遍的接受民主的政治价值观,这个过程,至今仍在进行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得以确立,尽管在后来的历史演进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民主政治的实践依然在缓慢发展,并且极大实现了对国民的启蒙,公民意识开始生长,自由、平等的理念开始在普通老百姓的心中发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受了思想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洗礼、主体性得到了落实的中国人,更加崇尚个体,自由、平等、正义等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民主的理解不仅告别了传统,也超越了近代,以人民民主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开始确立并且发展起来,这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与过去相比,与未来呼应,当代中国的政治价值观主要有以下特征:首先,“公民本位”开始确立。这和过去单纯的“国家本位”已经迥然不同,我们开始试图把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建立在民主和法治的基础上,不再任由国家、集体的利益任意侵犯公民个人的利益,而是努力在法治的基础上实现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公民利益双赢的局面。公民本位价值观的确立,是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变革的一个大趋势。其次,“以人为本”的观念深入人心,这要求我们科学认识人的本质,强调人本身价值的至高无上性,这和过去崇尚各种各样的政治幻想而忽略人本身的价值的做法有了根本不同,也开始告别各种各样的拜物教意识,政治行为更加现实而客观。第三,民主分权观的理念开始走向具体的政治现实。这是对传统的专制集权观的彻底告别。我们在建国初期曾经不得不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们的政治体制中既有合理的集权,也有了适当的分权,坚定不移地推行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第四,“人治”逐步走向“法治”。我国已经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把法治视为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保证。第五,公平意识的日益强化。无论是从国家政治制度层面,还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诉求方面,追求更加公民的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共同理想。维护和重视公平,正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二、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的政治价值观是以人民民主和社会公正为根本诉求和核心内容的政治价值观,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政治生活领域的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要凝练和建构自身的政治价值观,既要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也要准确把握好两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从而作出更加符合参政党实际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方向的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主流政治价值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人民民主和社会公正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已经逐渐明确。从政治意识形态建设来看,过去我们一般只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人民民主并没有从意识形态和执政理念的高度予以强调。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再到核心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民民主的理念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在实践过程中有多么的不尽如人意,但是,和过去相比,不能不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的包含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想,包含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则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演进过程的最新成果,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创新。

从具体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来看,人民民主的政治价值观,正是我们这个社会主流的政治价值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人民民主与社会公平既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政治价值取向,因而成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核心内容,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人民民主,我们过去只是对“为人民服务”和“人民当家做主”这些政治伦理原则泛泛而谈,但是现在为了真正落实人民民主权利,已经从观念、制度和程序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举措。从观念来看,正如有学者指出,当前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包含了以下五对基本政治价值理念:一是“人本”与“人权”,“以人为本”成为一种根本性的政治理念;二是“自由”与“公正”。公平正义成为政治生活最为重要的价值要求;三是“法治”与“公开”,弘扬法治精神,建设“阳光政府”已经成为社会的共同追求;四是“善治”与“参与”,政治不是单纯的“行政政治”,而是“参与政治”,公民参与意识普遍增长;五是“宽容”与“协商”,多个政治主体能够通过对话、谈判、妥协、让步,谋求政治共识和政治认同。《30年,我们的价值观怎样走过》,《河南日报》,2008年12月6日。这些政治理念确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核心理念,并且被包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就是人民民主、社会公正。从制度和程序层面来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为民主与公正等价值理念供给了良好而充分的制度与程序,既是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得以实现的制度保障,又以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为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