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参政党思想建设研究
20070100000033

第33章 参政党思想建设的内容(6)

第二节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方法

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向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9页。因此,明确了参政党思想建设的任务与内容之后,我们还需要讨论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方法。一般而言,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英国哲学家培根曾把方法称之为“心的工具”《新工具》,转引《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三联书店1958年版,第9页。认为方法是在黑暗中照亮道路的明灯,是条条蹊径中的路标,它的作用在于能“给理智提供暗示或警告。”可见,尽管大多数词典都把“方法”和“手段”相互解释,但是两者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讨论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方法也要从更宏观的视角来进行,它不仅仅是参政党思想建设所用的物质媒介即手段,它还需有更多精神性媒介的参与。当然,它也不是哲学上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方法,即它不是方法论,套用毛泽东所举的“桥与船”的例子,如果说“过河”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任务,那么,“桥”或者“船”就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所用的手段,而“如何过桥”、“如何用船”则是参政党思想建设的方法。总而言之,参政党的思想建设的方法是参政党为了完成思想建设的任务所应遵循的方式、途径和程序的总和,其主要内容有完善意识形态、培育参政党文化、构建学习型政党、深化参政实践、教育与培训等方面。

一、完善意识形态

如前所述,参政党思想建设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根本的是要能够为全党提供一套全体成员可以共享的价值体系和思想观念,使之指导参政党及其成员的行动,为参政党的政治实践凝聚精神力量,为多党合作奠定思想基础。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参政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核心价值观是什么等问题,同时,参政党要为自己的存在与发展提供理论说明,以吸引和凝聚全体成员为自己的目标服务,为参政党的科学发展服务,这都凸显了参政党建构和发展自己的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表明参政党的意识形态的完善对参政党思想状态的积极影响。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与政党有着天然的联系。早在十八世纪,伯克就认为,政党是具有共同的利益、价值观、理想和纲领的个人组成的群体,也是具有不同抱负的个人组成的群体;是认同某种特定原则,并在此基础上联合起来,通过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利益的人们所形成的团体。在对政党的这种理解中,其实包涵着政党意识形态的内容。因此,意识形态不但是政党的构成要素,更是政党的旗帜与灵魂,它反映了一个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理念,对政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意识形态由社会存在所决定,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言,“意识形态作为一种观念的力量,它是一种社会改造方案,也是一种行动计划,它具有维护现实、批判现实以及引导人类行为的功能。”孙瑞华:《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89页。而政党的意识形态“会变成动员社团成员、强化纪律和维护社会控制的手段。”因此,意识形态对政党的存在和发展影响巨大,是政党对其成员进行持续的、潜移默化的思想引导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参政党积极建构体现参政党特色、凝聚参政党共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参政党意识形态,对奠定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增强参政党能力,提高多党合作的绩效,巩固多党合作的政治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年版,第107页。

从表面上看,中国参政党没有意识形态建构问题,因为对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保持较高的认同度,是多党合作的重要思想基础,或者说,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就是参政党的意识形态。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认同不是等同,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并不意味着参政党就要把它复制为自己的意识形态。另外,政党的意识形态是有很多层次的。“从完整意义上讲,任何政党的意识形态都应包括哲学、信仰、纲领等内容和层次”余科杰:《论政党意识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功能作用》,《新视野》,2007年第5期。哲学层次是政党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问题;思想信仰层次,是关于一定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系统理论和基本主张,如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判断,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行为选择等等;政治纲领层次,也就是党纲,对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任务,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道路、措施的说明,是政党意识形态中可操作性内容,是政党世界观、思想信仰的条文化、具体化。在哲学层次和思想信仰层次,参政党的意识形态可以与中国共产党保持较高的认同度,甚至是相似性,但是,在政治纲领层次,两者则不能雷同。也就是说,从意识形态的性质来讲,他们确实是一致的,都体现历史前进的方向。但是,从意识形态的具体文本和行为指向上讲,他们是无法雷同的,中国共产党以共产主义为信仰,努力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参政党以社会主义为依归,与其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息息相关。

从意识形态建构的现状来看,目前参政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把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照搬过来为我所用,这在政治上是安全的,但未必是成功的。中国政治生活中,政党趋同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与此相关,而参政党成员在很多理论问题上的纠结与困惑,也与此相关。也就是说,参政党自身意识形态建构不足,导致了其在很多问题上裹足不前。有学者曾以指民主党派指导思想为例来分析这个问题:“民主党派在指导思想问题上的困惑,从一个侧面折射出现阶段民主党派理论思维的贫乏和政党意识形态的缺失,这正是束缚民主党派发展的瓶颈制约,由此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民主党派的意识形态构建问题”涂秋生:《试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把八个民主党派进行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其党纲的文本模式上,还是从其外在的行为表现来看,八个党派之间都有很高的相似度,而较少有各自的个性表现,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参政党在意识形态建构问题上的不足。因此,参政党要加强思想建设,首先必须解决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问题,以解决参政党成员在思想上的困惑,从而推动参政党自身政治实践的发展。

参政党不仅面临着意识形态建构的问题,还面临着意识形态现代化的问题。政党一旦选择某种意识形态,就具有了相对稳定性。但是,政党的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也要反映客观社会的发展变化,以提高政党的适应性,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发展。参政党能否因时而变,因时而进,随着客观社会的发展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调整、修正意识形态的内容,是其意识形态发挥积极功能的前提。“所谓政党意识形态的现代化是指意识形态顺应求变的形势,能对环境变化及时作出回应,能把社会中的大多数聚集起来的过程”参见王长江:《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219页。在当今世界,无论是世情、国情还是党情,都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变局,各国政党、各种政党的生存状态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都在革新或重建自己的意识形态。在这一重大历史时刻,参政党也必须紧随时代的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各民主党派的实际,推动自己意识形态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指导与说明。只有这样,参政党才能提高自身的凝聚力,把自己的成员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参政党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服务。否则,参政党就无法吸引自己的成员为自己的目标服务,也无法提高参政党成员对当前政治体制的认同程度,多党合作就有可能形式化和表面化。严重点说,参政党甚至有可能成为自己成员政治投机的工具。从参政党自身建设的现状来看,虽然各民主党派从未中断过意识形态的建设与革新,但是,新时期以来,这一过程显然还远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还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政治生态。以参政党的指导思想为例,从多党合作制度创立伊始,到多党合作制度写入宪法,上升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参政党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政党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参政党的成功转型。在这一历程中,参政党的指导思想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政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指导思想,对参政党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参政党的指导思想作为参政党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其发展变化,反映了参政党意识形态现代化的努力与成就。但是,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已经开始实现第三次与时俱进,但参政党指导思想的表述却出现了见仁见智的情况,与参政党在新时期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相适应,表明参政党的意识形态现代化问题的确是参政党自身建设的一个薄弱环节。正如有学者指出:“回顾民主党派的历史,也曾有过政党意识形态发达的辉煌岁月,也曾涌现出一批蜚声中外的著名理论家。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民主党派后来疏于政党意识形态构建,理论思维日渐萎缩,以致现在很难说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孙晓华等:《中国民主党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参政党意识形态建构不足与意识形态现代化的滞后,对参政党的影响是负面的。众所周知,政党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政党的世界观、价值观、政治理念、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立场等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它具有导向功能、辩护功能、凝聚功能、动员功能、约束功能,能为全体党员提供特定的价值判断和改造世界的行动计划。有效的意识形态有利于政党提高其利益共识与价值共识,形成良好的纪律观念与集体意识,有效激发全体党员的为集体目标而努力的热情与信心,使政党的政治目标更具吸引力和说服力。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参政党的意识形态是否真正发挥了这些积极功能,是值得商榷的。当前社会上对参政党政党属性的怀疑在很大程度上与参政党意识形态建构与意识形态现代化不力息息相关,而参政党成员政党意识的弱化也与此相关。到2010年年底,参政党成员已经发展到八十多万人,大量的年轻党派成员加入其中。这部分年轻党派成员自身缺少与中共患难与共的经历和体会,对加入党派的目的也鲜有深入的思考。与此同时,民主党派特殊的组织形态又削弱了其意识形态对年轻党派成员的影响,使得民主党派成员,尤其是年轻的党派成员的政党意识面临考验。民主党派的组织结构是倒金字塔形,向下延伸不足,权力集中有着很大的障碍,既然民主党派在体制上表现出的弱势的权力集中,那么意识形态的功能也必然表现软弱,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主党派既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年轻的党派成员对于多党合作史和党派发展史认知的缺失,就会直接演化为合作意识和政党意识的淡化参见杨爱珍:《民主党派政治交接与中国政治发展》,《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这直接制约了参政党作用的发挥。相反,如果参政党能够在意识形态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就,那么参政党思想建设中面临的许多理论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参政党独立政党的属性也更容易自然呈现。因此,加强参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着力构建起自己的意识形态体系,以适应变化了的政党与社会,应该是当前参政党思想建设中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那么,参政党怎样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呢?参政党构建自己的意识形态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体现中国参政党的政治使命,涵盖知识分子的价值传统,表达一定阶层的利益诉求,体现政治联盟的特色,即思想意识上的包容性,组织原则、运作机制上的民主性。总之,参政党的意识形态要“在包容性与原则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和恰到好处的平衡。在思想上、组织上走出一条‘中庸之道’,创造一种‘政治联盟的理论形态’”涂秋生:《试论民主党派的指导思想》,《社会科学研究》,2004年第1期。表现出参政党既不同于中国共产党,更不同于西方政党的特色,形成内涵丰富、科学严谨的社会主义政党意识形态,这将是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参政党必须完成的一项重大理论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