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财富的规则
20074000000041

第41章 通货紧缩(2)

从表现上看,实体经济层面,因商品生产过剩,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企业生产急剧下降,设备利用率下降;社会失业率上升;企业大批倒闭,劳动力实际工资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的状态,虚拟经济层面在资产领域出现股票市场价格下降。企业倾倒牛奶、宰杀耕牛、焚烧粮食、玉米糊作肥料、限产压锭、销毁纺织生产设备等等现象不一而足。

从根源上看,与通货紧缩的原因并无不同,在于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条件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化生产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使用、生产的过程、以及产品都是社会化的,即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互相依存的生产过程、以及共同活动形成的劳动产品。生产条件的私人占有使生产活动服从于少数人以价值的形式占有共同生产的社会财富的狭隘目的。这样,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之间就形成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经济危机。在以资本规则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以利润为目的的生产必将导致生产中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当这种过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社会范围内的整体危机。所以,马克思总结,“资本主义生产的真正障碍是资本本身”。所以,消灭资本主义的一定是资本本身。

经济危机在市场经济中是周期地重演的,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为经济危机的根源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从危机爆发到下次危机开始之间的此期间,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经济周期。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不同的阶段。

危机阶段: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导致生产下降的阶段。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失业率上升、市场饱和、设备利用率下降,乃至股市下跌等。

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经济增长处于低水平停滞阶段,经济中产出处在较低水平,失业、设备利用率以及股市等都处于低水平。

复苏阶段:经济开始摆脱低水平停滞,产出出现恢复和上升的迹象。价格、利润开始上升,从而刺激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就业、设备利用率、销售额等都出现恢复性上升。

高涨阶段:经济增长加速,销售旺盛,相应地就业率就会大量增加,整个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经济中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经济就会进入下一个周期。

既然经济危机是生产与消费的基本矛盾造成的,但是为什么经济能够从萧条中复苏并走向高涨,从而使危机呈现周期性呢?因为一定规模下市场经济系统是可以在内部进行结构调整的,直到危机的规模大到不可调和为止。

从经济危机的外在表现发展来看,竞争恰恰是危机的周期性的来源之一。历史上每一次经济危机的酝酿、爆发和解决过程,其实都是产业投资过度,竞争激化,以致主导产业原材料成本上升,产品价格下跌,利润萎缩,大量企业破产倒闭,然后酿成经济危机。而随着企业大量破产,加以新的主导产业的出现,或新的市场的开发,市场重新供不应求,同业竞争缓和,经济危机才能得以解决。主导产业更新是经济呈现周期性的物质基础。因为主导产业的更新必然会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群众的购买能力,扩大消费资料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主导产业的更新为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它又会引起新的一轮生产过剩,为下一次经济危机提供物质基础。在自由市场经济阶段,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成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成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同样的,一旦促进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例如:十九世纪初期的纺织业,十九世纪中后期的铁路,二十世纪初期的汽车,二十世纪后期的新技术革命计算机、电信等陷入危机,则常常意味着系统性的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观察和判断现阶段经济危机爆发的成因和迹象:当新科技、新能源、新信息产业爆发全面产能过剩时,或许就意味着新一轮的经济危机的爆发。最后看一下1929~1933年世纪大萧条的情况。

危机之前: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14%的富人收入几乎占了全部国民收入的2/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000美元的贫困家庭占总数的60%,透明度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22%,还有12%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000美元。1920年到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的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美国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生产效率的提高远远高于美国大众收入的增长速度。

危机之中:“像畜生一样生活”的美国人。1932年,《财富》杂志估计,美国有3400万成年男女和儿童没有任何收入,接近人口总数的28%。而正在另一种“地狱”里受难的1100万户农村人口是不包括在内的。1932年,约有200万美国人到处流浪——其中有25万以上是在16—21岁之间。《光荣与梦想》中有着这样的记录:“在美国的中西部,千百万人像畜生一样生活,如此才能免于死亡。宾夕法尼亚州人吃野草根、蒲公英;肯塔基州人吃紫罗兰叶、野葱、勿忘我草以及一向专给牲口吃的野草”。

那么美国人是怎么度过这美国史上最艰难的岁月的?这里面原因很多,但有一个因素是极其重要的,那就是社会的媒体和文化的力量。秀兰邓波儿,这是和卓别林一起于在大萧条时期走红的明星,她的走红正是因为她激励了无数大萧条年代悲惨的美国人,带给他们信心。连罗斯福总统也感谢她“在大萧条时期为千千万万的美国人带来微笑”。1935年美国有1亿人口,而美国有1100万电影座位。文化,总是所有社会最后的避风港,也是精神的动力。

1929~1933年,大萧条撼动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险些垮塌。大萧条时代全球生产下降和失业的增长,都达到了空前猛烈的程度。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几乎下降了44%,比1913年的水平还低16%,已经倒退到1908年至1909年的水平,失业人数达到5000万人左右,一些国家的失业率竟高达30~50%。资本主义世界的对外贸易总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56.6%,生铁产量减少了79.4%,钢产量减少了75.8%,汽车产量减少了74.4%,整个加工工业工人人数减少42.7%,支付工资总额降低57.7%,全失业人数达1200多万人。大萧条其实持续时间长达十年,1929~1933年后转入了一个长时间的“特种萧条”阶段,后来在经济还没有复苏的情况下,又爆发了1937~1939年的“罗斯福危机”失业率高达17%,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带来的总需求挽救了经济危机。

危机使资本主义世界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国家间对市场的争夺,使各国分裂,对立程度加深,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不断分化,有些国家抱团取暖,出现了各种国家经济集团。1933年,66个国家在伦敦召开了世界经济会议,试图稳定货币,实行关税休战,结果不但没有成功,反而使各集团之间的对立越来越尖锐。在资源战日益激化的情况下,资源自给率较低、市场薄弱的德日意相互靠拢,形成了法西斯集团;而垄断国际市场、资源雄厚的英美法在1936年签订《三国货币稳定协定和黄金协定》。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集团在经济上的分化对立和重新组合,为以后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形成铺垫了道路。

历史已经证明并将持续证明,巨大的经济问题将会改变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社会、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一切人类社会的上层建筑,其实都是经济基础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