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可以生得更踏实
20074500000033

第33章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1)

幼儿的依恋模式

依恋关系是本丛书一个连贯的话题。幼儿阶段不同的教养方式会促成依恋模式的形成,本书通过三个案例告诉读者,幼儿阶段不当的教养方式会无意中让孩子形成不安全型依恋,父母要了解孩子的诉求,以此来帮助孩子形成安全的依恋模式。不同的依恋模式在人际交往中有不同的表现,《给孩子不伤害的爱》一书中突出青春期中的不安全依恋模式的孩子将会有哪些表现和修正的方案。《你可以嫁得更好》中详细地阐述了成年后在亲密关系中不安全型依恋的人会有哪些误区,他们的表现怎样断送感情或造成婚姻的不和谐。那么我们来看看幼儿时期区分不同依恋模式的要点吧。

70年代末,美国有一位女心理学家玛丽·艾因斯沃丝设计了一种专门研究幼儿依恋的方法,叫作陌生情境测验。在这种测验中,她先让妈妈抱着孩子进入一间实验室,玩几分钟玩具后,让妈妈离开房间,观察孩子的表现。过一会儿,妈妈回来,再观察孩子的表现,以此来判断孩子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依恋模式。

第一种是安全型。在母亲站起来要离开房间时,孩子会焦虑,会追着母亲,但是过一段时间,孩子慢慢安静下来,继续玩玩具。等母亲回来时,孩子很开心,两只手张开,期望母亲抱,母亲把孩子抱起来,一会儿他就不要母亲了,继续玩玩具去了。这种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占60%左右。他们长大后会有足够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在人际关系中会有正常的表现。

第二种是回避型。当母亲站起来要离开房间时,孩子漠不关心,好像跟他没有一点关系。母亲回来后,孩子仍没有什么反应,继续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入到玩具上,这样的孩子往往被父母误认为听话、好带,“不哭的孩子没奶吃”。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一般情况,婴孩发出八次爱的邀请,没有得到回应,心中感受到被拒绝,就选择放弃。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在人际关系中经常抱怨对方看不到自己的付出,没有给予自己爱,或给予的爱远远不及自己所付出的爱,他们不会用积极的方式沟通,改善关系,而是压抑自己的愿望,表现出无名的绝望。这种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占20%。

第三种是焦虑—矛盾型。当母亲站起来要出去时,就抱住母亲的大腿不让母亲走,追到大门口,母亲走了之后就大哭,安静不下来,不再玩玩具……当母亲回来时,焦虑型的孩子就跑过去,牢牢地抱着妈妈,有的孩子还会打妈妈。他们抱着妈妈紧紧不放,再也不去玩了,生怕妈妈还会走。这类孩子成人后,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希望将朋友和自己牢牢地捆绑在一起,不允许别人介入到他们的友情之中,使朋友感觉到窒息,被迫选择逃离,而朋友的逃离使他再次证明一定要紧紧捆绑友情。这种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占10%。

第四种是紊乱型,当母亲要走时,他想要追上去,却又僵在那里。更让人触目惊心的是母亲回来时,孩子把双手张开,人却是向后倒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出生在暴力的家庭,生理上受到侵害的孩子往往会成长为紊乱型,他认为他最爱的人恰恰是带给他最大痛苦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处于两难状态,渴望和对方成为朋友,却不知道这种友情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充满纠结,反复地考验对方,直至对方放弃交往。这种类型的人在人群中占10%。

母亲与幼儿相互作用的行为反应既与母亲本身的性格特点、价值观、教养水平及其对幼儿的期望有关,同时也受幼儿特点的影响,特别是幼儿的气质特点。心理学家指出,在幼儿期,孩子的气质特征都经常地、强烈地影响着母亲对幼儿的态度和行为,使母亲对不同气质特征的孩子反应不同。一般地,对容易型的幼儿,母亲倾向于反应积极、充满抚爱,与他们交往机会更多,给予更多的注意、关注与抚爱;而对困难型幼儿,母亲则倾向于反应消极,责备甚至惩罚孩子,或者因为幼儿的经常性的大声哭闹和反抗而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很难给幼儿提供耐心、积极、循序渐进的指导。幼儿从一出生就有不同的情绪、行为模式,加上本身先前存在的倾向,母亲给予幼儿会有不同的对待,同时,母亲的反应又影响了幼儿依恋的性质。而孩子的特征则是怀孕时期给孩子刻录在潜意识的内容。依恋模式一旦确立,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

我的女儿对什么都很冷漠

当孩子期待从父母身上收获爱的愿望总是无法得到满足时,容易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先让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From:商又之

丽珊老师,我的几位朋友都跟您咨询过孩子成长的问题,您给她们的建议详细而且极具可操作性,效果明显。她们建议我在教育孩子中遇到什么问题一定向您求助。我先谢谢您了!

我女儿今年6岁了,平心而论,她的确比同龄人聪明、沉着,遇事从来不慌张。但她太理性了,缺乏最起码的感性,有时她很冷漠。有一件事一直困扰我,每到周末我都会给外婆和奶奶打电话,女儿是由两位老人带大的,每次我都叫她过来跟老人说几句话,但这对于她来讲简直太困难了,大多数时间根本叫不过来,就算勉强把她拽过来,她也愣愣地看着听筒,不说话。我特别尴尬,总是替她在老人面前打圆场,生怕老人心里不舒服,这孩子的心冷冰冰的,像个白眼狼。我特别注意培养她的爱心,前些日子,我和她一起看电视剧,剧中一个小女孩照顾她的妈妈,我以为是好的教育时机,很真诚地说:“宝宝,妈妈腿疼,你帮妈妈揉一揉吧!”女儿面无表情地说:“妈妈,你是装的吧?”弄得我挺尴尬。

女儿刚上一年级,班主任告诉我,女儿在学校根本不和同学玩儿,同学靠近她,她就会表现出极不耐烦的样子,有时甚至会说:“躲我远点。”我问女儿为什么不和同学玩儿,她说没有什么好玩的,看着他们幼稚的样子就烦。我本人比较中性,在与人交往中不招人待见,比别人付出得多,但收获的特别少,所以我可不想让女儿成为这样的人。

语文课上女儿读课文时没有丝毫的感情投入,十分生硬,老师让我在家帮她培养感情。我用情地朗读课文,女儿浑然不觉,我给她讲故事时,模仿小动物的情感和语气,女儿难以忍受,“你不能好好说话吗?”我耐着性子告诉她,这是带着感情朗读,是声情并茂。女儿完全不能接受,后来,每次我给她讲故事时,她都明确提出要求“不讲那种有感情的”。

我老公是警察,常年在外地工作,人是好人,但就是冷冰冰的。我怀孕时就暗自下定决心,一定生个有暖和气的孩子,但人算不如天算。女儿5岁时和小朋友一起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看到惊险镜头时,小朋友急老鼠之所急,大喊老鼠快跑快跑……我女儿冷静地拍拍小朋友的肩“叫什么叫,动画片里的猫是不会逮住老鼠的……”老公每次回来我都特别渴望他能多陪孩子玩一玩,但他不是说太累,就是去应酬,孩子长这么大,他抱孩子的次数都能数得过来。

我给女儿报了钢琴课。她的钢琴水平不错,现在处于瓶颈期,她很厌倦,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继续下去,如果不继续我担心她未来没有兴趣就放弃;而如果继续又担心她对钢琴留下阴影。丽珊老师,请您赐教!谢谢您!

To:又之

透过你的描述我能感觉到你女儿的智力水平超出她的生理年龄,但她的情感体验则比较匮乏。仅从你的讲述中我归纳原因如下:一是你本人就不是情感丰富的女子,你在平时与人,特别是与孩子沟通中可能就不会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二是因为工作的原因,你老公在孩子的成长中经常处于缺席的状态。你的孩子已经具有回避型依恋模式倾向了。

20年的心理咨询实践证明,在孩子成长中父亲是不可或缺的。现代社会,父亲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往往选择到外地,或就算在本地也很少参与到陪伴孩子成长的各种事务之中,属于“缺席”状态。这种情况对孩子心灵成长造成深刻的伤害,并且这种伤害多是不可逆的。父亲参与孩子交往对孩子心理发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不可忽视的。由于父亲性格、角色的特殊性,父婴交往对孩子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父子对于孩子社会、情感、认知、行为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影响。

父亲是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许多研究表明,孩子在头3年内与父母形成的关系类型是不同的:孩子痛苦时,他更多地到母亲那里寻求安慰;而当孩子想玩时,则更多地选择父亲。

父亲是孩子积极情感满足的重要源泉,是孩子重要的依恋对象。由于父亲与孩子交往、游戏更多的是与孩子玩兴奋、刺激、变化、多样的游戏,而非像母亲一样更多地做传统、安静、缺少变化的游戏,因此,在与父亲共同游戏中,孩子感到更多的兴奋、快乐与满足,更加愉快、活跃、活泼、开朗,孩子这种积极的情绪感受是母亲难以给予、无法满足孩子的。

父亲是孩子积极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坚毅、勇敢、果断、坚强、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富有进取心、富有合作精神、热情、外向、开朗、大方、宽厚等个性特征,孩子在与父亲的不断交往中,一方面接受影响并不知不觉地学习、模仿;另一方面,父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孩子具有以上特征,尤其对男孩要求更严格。如果父亲缺席,对孩子个性的发展特别不利,儿童年龄越小,影响越大。他们会缺少克服困难的勇气,具有较多的依赖性,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同时在冲动的控制和道德品质发展等方面也受到削弱。

父亲参与孩子教养、与孩子多接触对孩子的社交需要的满足、社交技能的提高也具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作用。父亲有助于扩大孩子的社交范围,丰富孩子的社交内容,极大地满足孩子的社交需要。同时,父子交往有助于使孩子掌握更多、更丰富的社交经验,掌握更多、更成熟的社交技能。这样的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更受欢迎。一方面是父亲影响了孩子的交往态度,使孩子喜欢交往,更加积极、主动、自信、活跃;另一方面,因为父亲在与孩子交往游戏中,更多以平行、平等的形式交往,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而较少自上而下的直接教导,不给孩子更多的操纵,这无疑有助于孩子学会更多的社交技能,特别是如何注意、识别、正确理解他人的情感信号,学会运用、调整自己的行为反应,并以此影响他人的行为。这对孩子学会在交往的过程中注意交往双方的情绪、行为反应,并相互影响,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源泉。父亲积极参与孩子交往,有助于儿童对男性和女性的作用和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灵活的理解;而如果没有父亲,男孩的男性特征和女孩的女性特征都会受到削弱。有研究表明,男孩在4岁前无法得到父亲的关爱,会使他们缺乏攻击性,在性别角色的测试中倾向于女性化的表现——他们喜欢非身体性、非竞争性的活动,如看书、看电视、听故事、猜谜语等。6岁以后失去父亲的关注对他们的独立性、攻击性、依赖性或性别角色的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一些有关早年破碎家庭的研究发现,这些家庭中的女孩长大后往往拒绝做母亲和妻子。女孩若是在5岁前无法经常性地与父亲交流,在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时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因为她们缺乏一个稳定、可靠、有力的男性榜样。

父亲是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源泉。孩子从母亲那里学到语言、日常生活知识、物体用途、玩具一般使用方法和艺术。从父亲那里学到更丰富、广阔的知识,更广泛地认识自然、社会,并通过操作、探索、变换花样繁多的活动、玩法,使儿童逐步培养起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精神,刺激、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动脑意识、创造意识,并发展孩子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凡是与父亲在一起交往机会多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其智力较发达,智商也较高,父亲的缺失会影响孩子的数学成绩。

又之,就目前来讲,你孩子极易发展成为回避型依恋模式,要想让她调整为安全型依恋模式,必须要你老公参与进来,请他积极创造机会回家,每次回家都要给女儿带回一个小惊喜;在交流中发现女儿的优点,及时表扬或夸奖;向女儿传递一个信息:老爸超级爱你!爸爸在女儿情感养成中所占的地位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

又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成年人经常对孩子关心、抚爱,总是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使孩子与其共处时总是引起良好的情绪反应;而成年人对孩子过多斥责或忽视、冷漠,使孩子的合理精神需要总得不到满足,孩子与其在一起总是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和爱护,孩子形成孤僻、抑郁、胆怯、冷漠的性格特点。

又之,在日常咨询中女儿出现情感冰冷与母亲比较中性有着直接关系,要想让女儿有“暖和气”,你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极具女性特质的妈妈,就要有温情。你先让自己的服装女性化,然后帮孩子选择女性化的服装,比如泡泡袖、公主裙,并将她的发型弄得女性化,梳个漂亮的辫子……只要她穿着这样的衣服,你就要当众赞美:“看我女儿好漂亮呀,好美丽呀!”给孩子正向强化。另外帮她选择一个可爱、善解人意、温和的女大学生做同伴导师,让她有机会观察和模仿大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