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你可以生得更踏实
20074500000034

第34章 帮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2)

又之,培养孩子有爱心不能靠你的“玩心眼儿”,就像你让孩子帮助揉腿就显得太低级了,孩子一眼识破也是在预料之中。你要发自内心地爱她、欣赏她,帮助她建立起自我价值感。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不能仅仅停留在周末给老人的电话问候,而是平时要用“情”感染孩子,比如买到什么好吃的,就自然说“你奶奶最爱吃,如果她在咱家就能吃到了”、“我特别想念我的妈妈,但我又是你的妈妈,所以不能扔下你去看妈妈,来吧,我给我妈妈打电话,你要不要和我妈妈说两句?”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你是发自内心地爱老人,而不是出于礼貌,礼节性地问候。

又之,关于钢琴课的问题,原则肯定是坚持,等孩子大了,有个高水平的业余爱好可以增强她的自信心。她现在在技能学习过程中处于高原期,无论怎么努力,不但没有明显的提高,反而会有所下降,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对自己是否能够再提高充满了怀疑。度过瓶颈期的最好方法就是不要急于让孩子学新的高难度的曲目,而是巩固之前所学的曲目。多带她去看钢琴演奏会,让她感受到钢琴的美好,强化她继续学下去的欲望。

【丽珊女性幸福心理学】

孩子情绪体验和情感表达是需要学习的,父母要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

我的孙女和社会青年私奔了

失去与母亲的联系,父亲再婚使女孩不得不依赖奶奶,但奶奶的强势和对母亲的攻击使女孩内心无法获得安全感,由此形成焦虑—矛盾型依恋模式。当她从社会小青年那里得到关心时,她便飞蛾扑火般地投入,粉身碎骨在所不惜。

见到齐女士时,我内心既充满了担忧又有一种悲凉,她的憔悴让我担心是否可以顺畅地交流;近70岁的人还深陷孙辈的成长纠结之中,无法安享晚年。

“丽珊老师,我是一位初一女生的祖母,我一手带大的孙女小昕竟然和一个20岁打零工的社会青年离家出走了,我病倒在床上已经一周了,孩子还没有找回来。我们家这是造的什么孽呀?”齐女士基本没有给我插话的空隙,自顾自地将情况介绍给我,我能理解她的这些话想了太久,却没有一个合适的人可以和盘说出来。

我退休前是一所小学的校长,在儿子小的时候特别注意生活习惯的培养。儿子上了名牌大学,现在在外企做研发,性格内敛,一直到30岁还没有谈女朋友。我当时很着急,就到相亲会上帮他相了个女朋友。女孩长得不错,热情、性格泼辣,第一次见面就喜欢上我儿子,死缠烂打追我儿子,因为年龄都不小了就结婚了。

婚后,他们总是磕磕绊绊。儿子后来告诉我,媳妇生活习惯不好,内裤很久也不洗……生孩子之后矛盾更加尖锐了。那时我还上班,无法帮助他们带孩子。孩子的外婆、外公从老家过来帮他们。儿子每天回家都特别压抑,媳妇一家三口的生活习惯都是一样的,儿子希望给孩子用的和吃的都干净些,但每次建议都被视为“瞧不起乡下人”的佐证。媳妇和丈母娘都和儿子吵。儿子因为精神恍惚造成一个不小的工作失误。多年从事管理工作,使我有个职业病,决不允许因为生活问题而造成工作上的闪失,为此我认真地找媳妇和她父母谈了一次话,没想到这次谈话撕破了脸皮,媳妇当着她母亲的面“控诉”在我们家多么压抑,多么被瞧不起……他们一家三口带着孩子回老家了,并且扬言和儿子离婚。我儿子不善于沟通,自己生闷气,想孩子……双方当时都不冷静,没有办法继续生活在一起了,孩子1岁半时就办理了离婚手续。双方都想要孩子,我可不能让我的孙女未来也成为没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通过走司法程序,我们获得了孩子的监护权。

我从事一辈子教育,又把儿子培养得还不错,所以我有信心能够把小昕送进名牌大学。但这个孩子从小就特别顽劣,属于难教养型孩子,总是无端地哭闹,难以和同龄人相处。幼儿园时我给她安排到我们的合作园,有些担待还好些;小学就在我们学校上的,只要她不能得一百,老师们就给她补课……直到小学四年级,小昕成绩一直很好,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但她从没有高兴过,总是拉着个脸,很幽怨的样子,我心里也堵得慌,太随她妈妈了,身在福中不知福,改不了的劣性根。

升五年级的暑假,小昕黑白颠倒,醒了就抱着电脑不撒手,和网友聊天。这么点的孩子聊什么聊。她不听管教,竟然还骂街,我狠狠地打了她……她大哭大闹,说我变态,赶走她妈妈,她要找妈妈……在她小的时候,我和儿子的确跟她说了一些她妈妈的不好,当时想打消她思念妈妈的念头,另外以她妈妈为鉴,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谁想到她整个理解反了。

为了吓唬她,我让儿子把她接走了。当时她爸爸已经再婚了,继母正怀孕,她又和继母大闹,轰人家离开……我儿子夹在中间特别为难。我担心儿媳妇动了胎气,就让儿子把她送回来。

小昕的五、六年级,我简直在噩梦里度过的。她偷同学的文具、和老师说谎、不完成作业,老师们碍于我的面子,手足无措,总是来向我请教教育方法。我有苦说不出,如果我有对付她的方法,她也不至于是这个样子呀……我心力交瘁,把她安排到一所重点中学,自己也灰头土脸地退休了。

小昕上初中之后变得更加放肆,说话时口头语就是脏话,她长得比较壮,满楼道追打男生……老师对她厌恶至极,她就处处和老师作对,学习成绩是年级倒数第一。回家就上网聊天,这个小青年就是网友。小昕后来发展到逃学找他玩,女孩子家这么不管不顾太容易出事了,我就找那个小青年谈了一次话。他态度强硬,说他根本看不上小昕,身材不好、长得不好、脾气不好,可只要他不理她,她就闹着要自杀,说从小到大就没有人爱过她……我表明立场,小昕的事情不用他管,只要他不联系她,不和她单独见面就可以了。可谈话没有效果,小昕还是逃课找他……我又找到小青年的老板谈话,晓以利害,让老板用工作来约束他……小昕知道后把家里的物品都砸了,拿走家里的两万元现金,和他离家出走了……

丽珊老师,您说我这是造了什么孽呀?我真后悔。当初就应该把她给她妈,有劣性根的孩子是难教化的,她只适应外婆家的模式和品味……

小昕的心理问题的确是由来已久。第一,是她的父母结婚之后就因为生活习惯不同而磕磕绊绊,还在母亲子宫里的小昕就体会到不安全和恐慌;第二,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矛盾激化,尽管那么小的孩子不知道成年人之间的事情,但她能感受到紧张而压抑的气氛;第三,父母在她1岁半时离婚,她的生活中没有了妈妈的爱抚,她渴望得到爱,但却很难获得她所期望的爱;第四,在小学时,因为不能得100分就必须被补课,这不但不能使她体会到爱,反而会让她觉得压抑,做校长奶奶的孙女真累呀!第五,早熟的、身体较壮的女孩有深刻的自卑,同龄的男生不喜欢与她平等交流,她就用追跑来获得男生的关注;第六,成绩不好老师的厌恶使她不喜欢学校,她渴望到学校圈子以外去获得被关注的感觉,网络聊天既使她回避了现实的痛苦,又获得了与人交往的快感;第七,社会青年对她的接纳使她误认为这就是她一直期待的爱,她要紧紧抓住这份爱,当奶奶阻止时用离家出走抗议;第八,奶奶有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前后多次提到“劣根性”,这提法将小昕和她未谋面的母亲捆绑在一起了,反抗奶奶成为她潜意识中最强烈的愿望。

给齐女士梳理了问题之后,尽管有些难以接受,但齐女士并没有辩解,做了一辈子教育的人是能够懂得一些教育规律的,她甚至会用这些讲给其他人,但医不治己。她表示愿闻其详。我注重分析了孩子与母亲的分离对于孩子依恋模式的形成的影响等几个问题。

首先是孩子与母亲的分离。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儿童所接触的各方面的人对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儿童只有在与人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起其自身的心理能力和社会性。而对于幼儿来讲,最经常、主要的接触者就是父母和同伴。他们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着重大的影响,是儿童生活和发展的“重要他人”。

在幼儿早期的社会性交往中,与母亲的交往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是母亲给幼儿喂奶、哄他睡觉、给他洗澡、换尿布、陪他看病吃药,在幼儿感到不舒服时给他消除不适刺激,给他抚慰,在他有困难、有危险时给他以帮助,母亲是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者。母亲还是幼儿游戏的主要伙伴,她和幼儿一起玩玩具、搭积木、绘画、拼图、玩藏猫猫、唱歌谣、讲故事。在日常照料和游戏中,母亲还不断和幼儿谈话,给幼儿指认东西,告诉幼儿物体的功用、日常生活常识,教给幼儿物体、玩具的用法、玩法,教幼儿礼貌、关心帮助他人、分享、谦让等社会行为常识和规范。为此,母亲对幼儿心理的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影响孩子的认知、情感、社会性、行为等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母亲对孩子的语言发展作用很大。她为幼儿提供最多的语音刺激,给予丰富的表达内容,提供最多的交流机会,引发幼儿表达愿望,教给幼儿陈述、请求、提问、赞同、否定、怀疑、对话等方式,给予幼儿最丰富的语言反馈。母子正常交往有助于幼儿语言正常、顺利地发展,如果母亲缺席,则会使幼儿的语言发展受损。

母亲对幼儿情绪情感的丰富和积极、健康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是母亲为幼儿提供了最多的日常照料和抚育,给予了最多的积极情感刺激,提供了最丰富的情感反应,作出了最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表情。母亲最多地抚摸、亲吻、拥抱幼儿,最多地向幼儿微笑、点头,对幼儿轻声说话、逗引幼儿发笑,最关注幼儿的反应和需要,并最注意满足。她最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情感,在幼儿各种基本情绪的产生、分化中和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形成、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母亲也是幼儿社会性行为和社会交往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母亲的指导下,幼儿习得了大量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许多良好的社会行为,如与人分享、谦让、团结、友爱地相处,关心、帮助他人,与小朋友轮流、合作、协商、尊敬长辈,讲礼貌等等。也是在母亲的要求、指导下,幼儿学会了参与交往、主动发起、邀请交往,并如何维持交往、解决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使交往顺利进行,习得了最初的社交技能,积累了初步的交往经验。从一岁半就与母亲分离,无论周围人,包括父亲和奶奶如何给予孩子爱都无法与母亲的爱相提并论。奶奶做错了一件事,就是对着孩子贬低她的母亲,这让她产生了劣等感,她不会因为获得奶奶的抚养感到骄傲,而会加重她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因为她的妈妈已经被奶奶轰跑了,那么奶奶什么时候轰跑自己呢?

第二是早熟女孩内心的自卑感。早熟对于女孩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丰满的体形过早地剥夺了她与其他孩子在一起无忧无虑游戏的资格,因为她的外形太成人化、太成熟了,男孩子会喊她“老大姐”。女孩为了掩饰内心的失落就会装作“我才不在乎你们”的样子。她们或是陷入自闭,或是和男生追追杀杀。女孩忍受内心孤独的时候,外形的成熟和内心的幼稚恰恰吸引了一些社会青年,他们主动靠近她、“关心”她。我曾经给很多早熟女生提供心理支持,她们众口一词地说,“大哥哥不在意我的外形,总是叫我小妹妹,比我们班的那些外貌协会的男生好多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标准“女子要有阴柔之美”。这个审美标准就决定了女孩都希望自己身材瘦削、长相甜美,是群体中的妹妹。齐女士要充分体谅孙女的内心感受,好不容易有个哥哥接纳她,奶奶的一味阻拦无异于剥夺她“获得幸福”的权利,她的逆反已经没有理性了。

奶奶在充分换位思考之后,和孩子进行沟通,告诉小昕早熟绝不是坏事,这说明自己生理成长是正常的,生理的成熟要求心智也要同步成长。同学们喊你大姐没有什么不好,但是如果貌似大姐的人却做出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事来,那就不好了。此时要加紧学习文化知识,锻炼自己诸多方面的能力,能力强了,分析问题的角度新了、高了,这样成熟的心智与成熟的体态相匹配,在相对缩短了少年期的同时延长了青年期。在群体交往中,如果发现同学有什么困难,可以给予他们帮助,到那时他们会像尊重真的大姐一样尊重你。你将成为同学中的领路人。

奶奶的态度发生变化之后,小昕答应接受我的心理辅导了。她很快与我建立了信赖关系,讲了很多她成长中被奶奶忽略的内心需求和在学校中遇到的困难,我逐一帮助她澄清,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小昕在实践中获得成功,更加信赖我了。她开始尝试着和同学们交往了,在班里有了几个朋友。我觉得和她谈大哥哥的时机成熟了。我告诉她两个生活环境不同、心理感受不一样、面临的生存课题不同的人很难相互理解,由此会发生矛盾、痛苦、冲突,影响彼此之前美好的感情,不如将双方的感情退回到普通朋友,双方都不要对这份感情要求太高,这样会让友情持续时间更长……小昕接受了我的观点,开始拉大与大哥哥之间的距离,大哥哥逐渐淡出了她的生活。

对于焦虑型依恋模式的孩子,周围的成年人要通过各种方式给他提供安全感,而不能再无端地增加其焦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