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谁是大贵人?
赤壁之战十年前,即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公元一九八年,本书的主人公孙权虚岁十七,他是大汉帝国吴郡富春县人氏,搁在当代,该在浙江的某所高中念高二,不久即将为高考而倍受应试教育的煎熬。然而他却生活在汉末乱世——一个让后人很纠结的时代——不知是该庆幸还是不幸,他就是这乱世的一份子。
这些年,他的兄长孙策已经完全平定江东,孙权沾了哥哥的光,先是被推荐做了“孝廉”,接着在十五岁那年当上了阳羡县的县长。要知道,曹操直到二十岁,才“举孝廉”,当上了洛阳县的北部尉,负责洛阳北区的治安。而未来成为孙权妹夫的刘备,在十五岁那年完全依靠亲戚的资助才得以“外出求学”,和公孙瓒一起做了海内大儒卢植的学生。很久以后,才凭借军功做上了安喜县的公安局长(县尉),那时,他已经奔三了。
建安三年,阳羡县长孙权接到了哥哥孙策的命令,让他到吴郡的大本营相会。孙权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十万火急赶到吴郡,才知道哥哥叫他来,是让他见一个叫做刘琬的北方人。
刘琬的官方身份,乃是帝国朝廷的钦差;但是他又是孙策之父孙坚的老同事、老朋友。所以私底下,刘琬是以故人的身份,前来看望有出息的孙家侄儿。
刘琬并不是江东迎来的第一个钦差。去年,也就是建安二年,江东迎来了第一位钦差:议郎王浦,他带来了大汉天子的圣旨,册命孙策为骑都尉,并且继承父亲孙坚的爵位:乌程侯。
“这是天子对你的嘉勉,亦是司空大人的一番美意。”
王浦所说的司空就是曹操,建安元年秋天,他费尽周折,把落难的天子迎接到了许县。当时的天下群雄,正忙着抢地盘,几乎没有关注这件事。直到曹操为自己册封了大将军的头衔,地位甚至超过了袁绍。这位袁大名士一直以大哥自居、把曹操当小弟看待,如今却要屈居小弟之下,他不由得雷霆大怒:
“曹阿瞒从前落魄的时候,好几次差点丧命,都是我出手相救。如今他得势了,居然假借天子的名义对我发号施令?”
这话辗转传到曹操耳朵里,曹小弟明白:袁大哥很不爽,而以当下的实力而言,十个曹操也不是袁绍的对手。曹操害怕了,他向袁绍服软,让出了大将军的位置,自己只做“司空行车骑将军”。
看上去袁绍胜利了,可是朝廷的实权还在曹操手里。当上了大将军的袁绍不可能离开河北根据地来河南的许县上班,所以在许县的朝廷里,毕竟还是曹操说了算。可见袁绍的胜利是虚幻的,曹操的胜利却是实实在在的。
和专心河北的袁绍相比,曹操的视野是广阔的,他的主战场在中原,却没有忽略江东。议郎王浦的到来,显然是他的意思,嘉奖孙策,目的在于拉拢这位江湖新人,让他为自己所用。
然而孙策却有些不满足,他觉得骑都尉的职务有点低,想要一个将军的头衔抬高自己的身价。
“伯符的虚荣心是否太强了?”
周瑜笑,诸将之中,唯有他最能领会孙策的心思。他知道,孙策这么做,可不仅仅是虚荣心作怪,问题的要害在于:孙策本身年龄太小、资历又浅,如果官位很卑微,统御江东便会很困难。一个将军的头衔,虽然不会为孙策增加一兵一卒,却足以提升孙策在军中和民间的威望,巩固他和部下的上下级关系。
王浦是个滑头的官僚,对自己的处境很拎得清。他立刻改口:“其实圣意尚未宣读完毕,天子还有一道口谕。”结果,在骑都尉、乌程侯之外,孙策又多了一个代理明汉将军的头衔。
王浦刚回去一年不到,刘琬便又来了。朝廷的钦差来得如此殷勤,孙策不免心中嘀咕:难道是胁迫王浦索讨将军称号一事败露,朝廷兴师问罪来了?
正是怀着如是忐忑不安的心情,孙策迎接了钦差入城,在明汉将军府中拜受圣旨。因为预测圣意会对自己不利,孙策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
“如果圣意不合,唯有如此如此!”
孙策所说的如此如此,便是杀害钦差,封锁消息,最后推托说是水土不服而病死。以目前的天下之乱,想来末了也会不了了之。一旦朝廷问罪,便只好举兵抵抗。
孙策多虑了。刘琬见孙策的第一句话,便是:“吾乃汝父之故人!”这是套近乎的意思。等到宣读圣旨,孙策就更高兴了。原来朝廷不但没有怪罪的意思,更正式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册封为吴侯。
当年孙坚的官位,最高也不过是破虏将军,前头还有个“行”字,意为代理,而且并非出自朝廷,而是袁术的表荐。如今孙策的讨逆将军之位却是朝廷的正式任命。为人子者,最大的孝顺便是光大门楣,孙策如此荣耀,想必父亲孙坚的英灵,亦得以宽慰。
孙策登时心情舒畅,摆下宴席,殷勤招待刘大钦差。
在宴席之上,刘琬饶有兴致地提出要见见孙家的兄弟们,以尽故人之意。他又吹嘘说自己颇通相面之术,不若顺便看看孙家弟兄的面相如何?
孙策欣然同意。老父孙坚有四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老二孙权在外做官,两个弟弟都还小,所以留在大本营。其中老三孙翊虽然年幼,可是聪明伶俐,个性又勇猛刚烈,酷似父亲孙坚和大哥孙策,所以最受孙策欢心。
当孙权抵达之后,孙策便让兄弟三人拜见刘琬,一一面晤。说了一些客套话之后,孙策让三个弟弟全部退下,迫不及待地问刘琬结局。
“可喜可贺,三昆仲都是一时的英才,可谓人中龙凤、才秀明达之相,只是……”
刘琬说到这里,忽然沉吟不语,面有难色。孙策是个急脾气,接连催促。
“请将军屏去旁人。”
孙策恍然大悟,下令所有闲杂人等退下,整个厅室里唯有孙策与刘琬二人而已。
“圣使看看我这三弟的面相如何?”
孙策一开口便问老三,可见对孙翊的关切。可是令刘琬为难的,偏偏就是老三。
“叔弼英气逼人、果断干练,只是英气外露、个性急躁,恐怕寿数难永。”
孙策很不高兴。其实他根本不相信什么相面之术,之所以让刘琬为弟弟相面,不过是一时高兴,玩玩而已。想不到刘琬这厮故弄玄虚也就罢了,居然还说出这么不中听的恶毒话来。孙策强行按住心头不快,问刘琬:
“难道我的三个兄弟都是短命鬼不成?”
“那倒也不是。”刘琬似乎并非觉察到孙策的怒意,他依旧沉浸在对孙家兄弟面相的回忆解读之中。
“有一位的面相倒是福相……”
孙策想莫非是小弟孙匡,看来刘大钦差是在给自己找台阶、想辙说好话了。所谓相术,无非察颜观色、巧言逢源而已。想到这里,孙策鄙夷地一笑。
刘琬在心中叹息:人总是妄下论断,然而世事无常,谁又能说得清。所谓相面之术,也不过是一种揣摩臆断而已。就拿方才的老三来说,他的面相其实和老大孙策颇有相合之处,显露出刚强斗狠、果毅勇猛的气质,大体上可以归于阳刚过盛之列,可是也正因为此,恐怕不能长寿。
当然这种话是不中听的,刘琬不是傻子。其实他倒是希望孙家的小子当中会有一个稳妥一点的面相,无需大富大贵,只要能延续孙氏的命脉,这便是乱世之福、孙坚之福!
怀着这样的心思,刘琬把目光投向了另两位。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三兄弟之中,居然隐藏着万人亦难觅其一的惊人之相。
先说他的身材,乃是所谓“长上短下”,也就是说他的上半身要比下半身长得多,汉人的习俗是主人席地而坐,而仆人站立在一边侍候。上半身较长的人席地而坐之时,当然会比一般人高出一头,这便是所谓的“长上短下,高人一等。”这在相术而言,是大贵之相[《山阳公载记》记载了刘备之论,可为佐证:“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
再看他这五官,实在叫人惊异。国字脸、方下巴,给人以坚毅、刚强的深刻印象;而略显碧色的眼珠子更令人称奇,炯炯有神的目光,好似眼中有火,十六七的年纪,已经有少许须髯,而这须髯又微微发散出紫色的光泽。
刘琬倒吸一口冷气,“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这绝非普通人的相貌,方颐则骨骼坚强,紫髯则血气旺盛,这些都是长寿的迹象;“目有精光”,符合“眼中有神者贵”的道理,“长上短下”更说明此人将来不会甘心做下属。人世之间,有大富大贵而短命者,有长寿而贫困终身者,既富贵且长寿,这可真是难得的福相。
这是谁呢?
刘琬从容地告诉孙策,他的三个兄弟之中,唯有此人“形貌奇伟、骨体不恒,有大贵之表,年又最寿!”
孙策微笑着问刘琬:“此何人也?”
刘琬淡定地吐出一句话:此人便是将军您的中弟孝廉。
孙策一惊,是他?
玩了半天,这实在是个大大的意外收获。一时之间,孙策以为这是一个恶作剧,诚然如此,那么这个恶作剧太成功了,他孙伯符确实被雷到了。可是他仔细看刘琬的表情,发现这绝不是什么恶作剧。
他不是在开玩笑?如此说来,在我的兄弟之中,仲谋居然是最可依靠之人么!
2.孙小二的烦恼
那时,后世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还未诞生,唯有一座叫做钱唐的小城,就连那“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当时也还是一个鲜有人知的湖泊,名曰钱唐湖。
西子已经是遥远的传说。不过二十年前,钱唐却又出现了一个美人,她姓吴,本是吴县人,随父母迁居钱唐,因为父母早逝,只能与弟弟吴景相依为命。虽然如此,她的美名却很快传遍小小的钱唐城。如此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才貌双全的花样女子,自然有很多名门子弟闻香追逐,争相登门求亲。
在诸多求亲者中,便有富春人孙坚的身影。媒人说这是个不一般的小伙子,出生之前,孙家的祖坟里出现了光怪陆离的异象,有一股五色云气,袅袅升起,一直上升到天空,蔓延数里远近。富春方圆百里的人都去观望,有见识的父老们都说:“这事可不一般,孙家大概要出大人物了。”
媒人又说,孙坚十七岁那年,跟着父亲一起坐船来钱唐,半路上遇到了海盗抢掠商人财物,在岸上分脏。一般人见了此情此景,都吓得浑身哆嗦、止步不前,孙坚却不慌不忙,看了情形,告诉父亲说:“此贼可击,请讨之。”
父亲急了,这傻孩子,官府都管不了,你瞎胡闹什么?孙坚不管老爹,提刀大步跳下船只,这就上了岸,他一边走,一边东西挥舞手臂,好似有千军万马,正在包抄围捕似的。
海盗们远远看见,大吃一惊,他们想一般的小青年绝不敢来招惹海盗,莫非真的是官军到了,已经把这里包围了。当下盗贼们惊慌失措,扔掉财货,四散奔逃。有个倒霉蛋慢了一步,被孙坚一刀给劈成了两半。
这件事后来上报官府,孙坚被官府特别提拔做了代理县尉,负责一县的治安(相当于今日的公安局长)。
媒人说这样的一件事大概是想说明孙坚的与众不同,这样好的小伙子,哪里去找?可是吴氏的亲戚们却从中听出了孙坚的缺点,虽然有点胆识,可是太欠稳重,脾气急而暴躁,作为将军固然不错,嫁人可不能嫁这样的!于是,吴家打算以孙坚轻狡不可依托这个理由拒绝这门婚事,但是话未出口,好事者已经把这消息捅给了孙坚,孙坚感觉很受伤:
“你们都以为我配不上她么?”
很快流言传开了,说孙坚恼羞成怒,要对吴家下毒手。有好心的人告诫吴家:“快跑吧,孙坚那小子可不好惹!”
一家人惊慌失措,倒是吴小姐从容自若,她对亲戚们说:“何必为了我连累一家人呢?人各有天命,假如遇人不淑,也是我的命运不好罢了。”
其实流言毕竟只是流言,孙坚虽然性子很急,且为情所困,但也不至于作出王老五抢亲的勾当。吴小姐嫁给孙坚之后,夫妻情感极为融洽,孙坚极听夫人的话,即便有时心理不顺,忍不住发急怒喝咆哮,夫人出来,慢条斯里说几句话,就那么温柔细语,便将一头咆哮猛狮降服下来。
孙权常想:父亲一生自傲,旁人的话,很难入耳,就是同僚、上司,也常拿他没有办法,可以说是刚愎自用,可是为什么父亲就那么听母亲的话呢?后来读书,在《道德经》里读到一句:“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孙权顿时有大彻大悟的感觉,原来当年母亲与父亲,正是以静胜躁!
吴氏为孙坚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孙权是老二。父亲常说:“几个孩子当中,老大最像我,老三也有点像。就连丫头的脾气也遂我。只有老二像他妈!”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缘故,孙权常得母亲的偏爱,一般人常溺爱小儿子,譬如刘表的夫人蔡氏就偏爱小儿子刘琮,搞得哥哥刘琦很不安。可是吴氏却喜爱老二孙权超过喜爱幺儿孙匡。
可是在父亲和兄长那里,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孙坚是个美男子,孙策长得像父亲,也是个帅哥,孙翊也不差,然而孙权却生得有些怪怪的,大家都叫他“碧眼儿”,那意思跟怪物差不多。
样貌倒在其次,关键是性格。父亲的急性子且强势,几乎都被大哥孙策继承,而老三孙翊,也颇有将门虎子的风采。可是孙家的二小子——孙权呢?大概是父兄太强势的缘故,他的性格有点内向,不大爱说话。也难怪,父兄说话的时候,他也的确只有说:“是”的机会。
这样以来,父亲也不甚看重他,因为孙权上面有个和孙坚一样强干的哥哥,父亲也不担心后继无人。
“长子如山,伯符,老爹出征的时候,你便是家中的山,像老二那样的,以后就要依靠你了。”
这话也入了孙权的耳,虽然不太明白究竟是什么意思,但也知道父亲总归对自己不是很满意,心里有点闷闷的。这样一来,他就更加沉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