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吴帝国
20074700000041

第41章 陆议之涅槃(2)

如今的情势之下,孙权西有刘备、北有曹丕两大强敌,刘备一旦人侵,孙权必须全力以赴、抵御西来之敌,可是这样一来曹丕便会乘虚而人,孙权危矣!

无论如何,必须与其中一方取得和解,专心对付另一方。

长远来看,孙、刘两家联合起来抗衡曹丕才是正道。可是如今的刘备已经失去理智,孙权唯有企求与曹丕的和解,哪怕只是暂时、一两年的和解。

但是曹丕不可能无缘无故接受孙权的和解,孙权必须有所牺牲,或者说扔出诱饵,才能让曹丕这条鱼儿上钩。

当初勾践为了迷惑夫差,不惜自己到吴国为奴,又献出美女西施,可谓看准了夫差自大又好色的缺点。

如今孙仲谋也要摸准曹丕的脾气,才能投其所好、拿捏住此人!

然而曹丕究竟是怎样的人呢?听说他才气洋溢、能下笔成章,又擅长剑术,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然而他的负面传闻也不少,冀州之役后是他第一个闯入袁氏府邸,纳袁熙的妻子甄氏为自己的夫人,由此被认为是好色之徒。乃父曹操纵横天下、横扫群雄多年而不敢越雷池一步,保持汉臣的身份而终,这位曹丕却在继承父亲权位不足一年之中便急吼吼地篡夺了汉帝之位,由此被认为是篡国大盗。

因为年轻得志,所以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这便是曹丕的命门。孙权正是看准了曹丕的这一缺陷,有的放矢地为曹丕安排下诱人的香饵。

这一年的八月,孙权的使者进抵洛阳,献上了降书以及在荆州地牢中发现的曹魏老将于禁(他被关羽俘虏,一直关押于荆州)。

孙权曾经在曹操生前上书劝他废汉自立,曹操一眼看穿这是孙仲谋的诡计,笑言:“这小子是打算把我放在炉火上烤呢!”可是曹丕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废汉自立的思路完全正确,所以对素未谋面的孙权产生了一种奇异的好感。如今看到孙权言辞谦卑的降书,曹丕更是心花怒放,虽然有明智之士提醒他:这只是孙权的缓兵之计,不是真的投降。曹丕却执迷不悟,当月的十九(农历丁巳日),曹丕派遣部长级高官太常卿邢贞出访江东,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

“鱼儿已经吞下香饵。”曹丕的反应令孙权大喜。

“虽然如此,也要稍稍显示我们的实力。”顾雍说。

孙权赞成这个想法,如果太过软弱,骄傲的曹丕就会产生江东不堪一击、可以立刻吞并的错觉。稍稍显示实力,说明江东虽然投降,却还拥有不可小视的力量,曹丕就会满足于目前的小小虚荣。

“如口果过分压迫江东,反而会引起孙权的反抗。既然如此,让江东尽属国的本分就可以了。”

于是一场大戏开锣,唯一的观众是曹丕的钦差大臣邢贞。

起初是群众演员上场,乱哄哄叫嚷:“主公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何必受魏的册封!”与之相对应的是孙权谦卑地出迎钦差,而趾高气扬的钦差邢贞居然没有下车回礼,这样一来江东的演员们便找到了情绪的宣泄口。

重量级人物张昭出场,当面指责邢贞身为中原人士居然不守礼数,妄自尊大,难道江南已经软弱到没有方寸长短的刀刃来砍你的头颅么?这话说得气势汹汹,可是在理。邢贞只好乖乖下车,还没缓过劲来,另一出好戏已经上演:中郎将徐盛声泪倶下地向同僚们大声喊话:“我们做臣子的不能奋身出命,为主公北伐许、洛,西吞巴、蜀,以至于有今日之事,这真是我等的奇耻大辱!”

这话其实是说给邢贞听的,很自然,这种群情激愤的场面给了他深刻的印象!“江东将相如此,非久下人者也。”

作为回应,孙权派遣中大夫南阳人赵咨跟随邢贞前往洛阳答谢大魏皇帝曹丕的册封。在洛阳殿上,赵咨不卑不亢的回答也让曹丕大为惊讶。

曹丕问:“吴王何等主也?”赵咨答:“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曹丕追问:"何以知之?”赵咨答:"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陈,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于天下,是其也;身于下,是其略也。”

以文人自居的曹丕又问:"吴王颇知学乎?”赵咨半带讽刺地回答:"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馀闲,博览书传,历史籍,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在文字上讨不到便宜的曹丕又想借助武力威胁,他问:"吴可征否?”赵咨毫无惧色,对答如流:“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

曹丕继续武力威胁:"吴国害怕我大魏么?”赵咨依旧不乱:"东有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须害怕!”

最后曹丕乐了,他觉得这个人不简单:"在吴国,像你这样的人才能有几个?”赵咨哈哈一笑:"聪明特达者,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这一场充满智力较量色彩的辩答,最终告诉曹丕一个也许是曾被他忽视的现实:"江东不可小觑!孙仲谋不可小觑!”

至于孙权这边,此刻正打量着曹丕索要贡品的清单: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从这份清单上,孙仲谋似乎已经看穿了曹丕的将来。

“这些东西对我而言无异于瓦石。”孙权下令如数贡献,“原来曹丕的所求就是这些,曹孟德听说此事,大概会为自己生了这样的儿子而在泉下偷偷地哭泣吧!”

62.—退七百里

“大都督是陆议!”

孙仲谋的特使抵达宜都,宣布了吴王的决断:

以镇西将军陆议为大都督、假节,督将军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等。

“可喜可贺。”特使将大都督的印、剑交付给陆议,在场的将领有朱然与孙桓等人。

“竟然是陆伯言……”

将领们啧啧称奇,潜台词是陆议并不够格当这个大都督。

“对手是饱经沙场的刘玄德,怎么能起用一个毫无经验的书生为大都督呢?”最大的质疑在于陆议的履历表,在海昌的政绩可以说明他是一个循吏,至于剿灭会稽山贼大帅潘临、鄱阳贼帅尤突、丹杨贼帅费找等战绩,因为对手只是山贼而已,在韩当、朱然看来,未免是小儿科。只有此前肃清宜都郡的行动可以说是个亮点,然而仅此而已。

很自然的,人们联想到陆议与孙权的姻亲关系。

“若非娶了孙讨逆之女为妻,陆议不可能当上大都督!”

“凭借姻亲关系而当上大都督之人,必然会在沙场上露馅。可是的江东的命运却因此岌岌可危,真不知主公在想些什么。”

“难道说主公已经决定放弃荆州了么?吕蒙的血恐怕要白流了。”

军中议论纷纷,前线军情则一阵紧似一阵,驻扎在巫县一带的李异、刘阿兵团首先遭遇刘备军前锋吴班、冯习的猛烈攻击。

“眼下应该迅速派兵增援巫县才是!”固陵太守潘璋从秭归赶来求救,所谓固陵郡,其实是从宜都郡划出巫县和秭归两城设立的新郡,自己的辖区遭遇攻击,潘璋自然是最焦急的人。

“都督快发兵吧!”韩当、朱然等纷纷进言,为潘璋帮腔,可是陆议不为所动。

“如果巫县失守,刘备军便会长驱直入,到时候都督该如何抵敌呢?”潘璋有些恼火了。

“不但是巫县,就是秭归也要放弃。”陆议手按地图,他的态度很从容,对于数百里外的厮杀,他无动于衷。

潘璋一时听呆了。秭归是固陵郡的首府,身为固陵太守,一旦失去秭归,他这个太守头衔还有什么意义?

我不会是听错了吧!

然而陆议的话却明白无误地进入他的耳中:“放弃秭归,退守到当阳、麦城—线。”

潘璋彻底迷惑了:当阳、麦城没有一个刘备军,去那里做甚?

在诸将之中,潘璋的人马最多,甘宁死后,孙权把甘宁的部曲配备到了他的麾下。可以说是军中之军,也正是因此孙权委任他守备固陵。然而此刻陆议却下令他放弃巫县和秭归,向北线的当阳、麦城转移。

“这真是奇怪了,敌人从西边来,我们却往东北方向进军!”潘璋决心拖延执行陆议这莫名其妙的军令。

“身为固陵太守,我自然要固守于此!”

结,!李异、刘阿兵团终于被击溃,就连发誓要固守城池的潘璋也抵挡不住刘备大军的前进步伐,损失惨重的潘璋无奈,只能带着余部去了当阳、麦城。

潘璋是孙权的爱将,或是正因为此,他才敢拖延、违抗陆议的军令。但是在夷陵的大营里,众人却一致认为,是陆议拒不增援才导致了巫县的溃败,如今刘玄德大军已经突破固陵郡,陆议将无险可守。

然而刘备大军的推进却很缓慢,从巫县到秭归,再从秭归东进的汉兵因为放弃了水军,所以艰难地翻山越岭而来。

“为什么不坐船呢?”

“混账,江东军的长处便在于水战,别忘了当年曹孟德便是在乌林江面上丧失了他的大军!”曾经参与赤壁之战的刘备显然对江东水师的厉害印象深刻,所以不惜牺牲行军速度以保证安全。

当疲惫不堪的汉军推进到夷陵地界,已经是章武二年的春天。

在刘备看来,这场战争的胜负已定,大军已经走出最艰难险阻之峡口,来到了荆州腹地。为了以防万一,刘备派遣黄权去江北观察曹魏的动向,又派马良去湘西武陵,拿着金玉绸缎收买武陵的五溪蛮头目,让他们出兵作为声援。

刘备的本部大军八万余人则连结成营,从巫峡一直到夷陵,连绵不断的山脉间是刘备同样连绵不断的军营,整整七百里连营,分成五十个屯,前后呼应。

刘备骄傲地想:此乃鬼神见了也为之丧胆的雄伟大军!

然而仔细想想,从巫峡到夷陵,刘备的大军翻山越岭、艰苦跋涉,辛苦是蛮辛苦,可是却没能歼灭一支敌军,巫县的李异、刘阿兵团到末了弃城逃走,秭归的潘璋也溜得挺快,陆议的本部军则坚守城池不出,刘备御驾亲征出来这么久,实际上歼灭的敌军不足五千人。

刘备感觉自己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对手,假如敌人是有意放弃巫县、秭归,引诱我军至此,那么可以说敌人的谋略成功了。然而他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坚守待援是出城迎战?

刘备希望对手出城迎战,这样他的大军可以在野战中一举歼灭敌军主力,然后轻松地扫除荆州各郡县,再顺流直下攻陷江东。

不管对手有何意图,刘备的取胜之道是诱敌出战。

虽然诸葛亮不在身边,可是征战数十年的刘备又会怎么想不出一条诱敌出战的奇谋呢,很快一个巧妙的方案在刘玄德的脑中形成。

“这一定能把那个叫陆议的家伙引诱出来!”

想到数万东吴军士将在自己巧妙而完美的谋略中走向死亡之路,刘玄德不禁面露笑容,显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这年他六十二岁,自以为已经是个充分汲取了人间智慧的老人。

63.监军孙舒城

一艘小船从武昌而来,进人了陆议的辖区。从船上款款而下的女子正是孙权的侄女、陆议之妻孙舒城。

“夫人怎么来了?”

陆议的惊讶可以理解,按照江东的潜规则,凡是领兵出征的将领、尤其是统领大军的大都督,往往会把自己的家眷留在后方。表面上这是出于安全考虑,实际上却是为了让主公孙权安心,留在后方的家眷便是人质。遵循这个潜规则,包括陆议在内的一班将领都把家眷留在了建业,直到战争结束之后才能相见。

然而孙舒城却大胆地向叔父孙权提出了前往夷陵的请求。

“舒儿,夷陵现在可是厮杀的战场,身为女子应该回避那种危险地方!”

“正是因为危险,所以才要去夷陵。”孙舒城的口气十分坚决。

对手是天下闻名的刘玄德,兵力上又远远少于对手,加上陆议的临战经验又极其不足,这一战胜利的概率会有几成呢?

如果战败,陆议也许就会丧命。如果战胜,陆议便是挽救东吴于危亡的中流砥柱。如此说来,这一战决定丈夫的生死荣辱,身为妻子又怎能置身事外?孙舒城决心到夷城去,与陆议共度这生死攸关的命运之战。

可是单是这么说,叔父孙权一定不会答应。孙舒城虽为女子,但是早已经从姑姑孙尚香的遭遇中看出了孙权的立场:他对亲情无动于衷,完全沉浸在政治利害与权力争斗的考量之中。

对于孙权而言,若是知晓自己在侄女眼中竟是这般形象,大概会既悲哀又无奈吧。可是此时的孙权只是把孙舒城看做是新婚燕尔、挂念丈夫的小妇人而已。

“是在担心陆议在夷陵做出风流之事么?”

虽然这个时代男子三妻四妾是寻常事,可是也总有一些执著的女子会忍不住流露自己的嫉妒之意。孙权自己深有体会,当他迎娶貌美的孀妇徐氏时,元配谢氏毫不掩饰她的愤怒;而当徐氏渐渐失宠,地位被新来的步氏所取代时,徐氏又陷入嫉妒的狂躁,令孙权对她更加厌恶。

“倘若你大度一些,孤本来要立你为王后的!”

本来有意立徐氏为王后的孙权,如今完全把心思放在了步氏身上。步氏不但善于掩饰自己的嫉妒,更多次把后庭的美人推荐给孙权,这种乖巧献媚的大度姿态,令孙权对步氏刮目相见。

“能做王后的女子,可不仅仅是漂亮而已!”

回到这件事上,孙权不打算让孙舒城去夷陵,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人质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孙舒城能够克制自己的嫉妒之心,更好地抓住陆议的心。

“女人若是对男人逼得太紧,说不定反而会失去那个男人。”孙权想到自己的妹妹孙尚香,有时候他会想:孙尚香很漂亮、聪明,为什么会得不到刘玄德的爱怜呢?大概是因为太过强势,急于抓住刘玄德的心,反而引起了刘玄德的抵抗,以至于一旦有机会,刘备便如遇大赦般地弃孙尚香而去。

所以孙权主张孙舒城留在武昌。

“如果已经为陆议生下一男半女的话,我一定会留在这里。”孙舒城平静地说,她的沉着令孙权感到意外。他咀嚼着侄女话中的意味,不错,最好的人质是大将的妻儿,如果只是妻子的话,效果会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