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吴帝国
20074700000067

第67章 五十载随风去(3)

木匣子又回到了孙权手中,有人说他打开木匣子,逐字逐句细看了陆抗的答复。也有人说他根本就没看,因为他的心中完全雪亮,所谓“陆议罪状二十条”只是表面文章而已。无论如何,孙权下令解除了对陆府的禁令,陆抗回到了自己的驻地。

这个夏天,一个巨雷击中了建业宫的门柱,有人说这是天人之愤,是上苍在警告孙权。史书记载说:

八年春二月,丞相陆逊卒。夏,雷霆犯宫门柱,又击南津大桥楹。

陆逊这个名字正是在这一年浮出水面,孙权决定为死去的陆议改名,他的本名是“议”,但现在改名为“逊”。

“陆议太骄傲了,他要是更谦逊一些就好了!”

可是在北方的魏国以及西方的蜀汉,人们只知道东吴曾经有一位文武全才、忠于国事而遭猜忌、被逼死的陆议字伯言。数年后孙权在建业集结兵力,扬言将要再次北伐。曹魏官员王基不屑一顾地说:

“陆伯言已经死了,孙权年老,既没有很好的接班人,也没有出色的谋士。孙权亲自出征吧,怕后方空虚出现内乱;派遣大将出征吧,又无人可用……”

王基的结论是孙权已经无法威胁曹魏,只是虚张声势而已。

说对了!

105.胡僧奇谈

陆逊死后两年,西域僧人“康僧会”来到了东吴,他的奇装异服与怪异言谈引起了吴国有关部门的警惕,他们打报告给孙权说:

“有个胡人入境,自称是沙门,容貌、服饰都很诡异……”

佛教最早传人中国,大概是距孙权约两百年的东汉明帝时代,当时明帝夜梦金人飞人殿庭!问于群臣!某大臣说"“西方有个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

明帝遣使臣前往西域,半道上遇见了两个僧人!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回到洛阳。于是汉明帝建造了白马寺,佛教由此传入中国。

然而一直以来,僧人多在北方活动,江东人不知有佛。孙权接管江东前七年,笮融曾经在徐州奉佛,他花巨资在下邳修造浮屠寺,兴办浴佛大会,又在路旁陈设酒饭,引来大批佛教徒、食客与旁观者。但这样的热闹,只发生在江北,与江东无关。

孙权曾经见过一个叫支谏的胡僧,他觉得和这些来自异域的家伙说话甚是有趣。于是他产生了见一见康僧会的念头。

“僧人从何处而来?”

“康居国。”

“佛也在康居国么?”

“不,佛在天竺国。”

“你是康居国人,为何祭拜天竺国的佛?”

“佛虽然生在天竺,但佛法无边,凡有佛心者,皆可拜佛!”

据说康僧会本是康居国丞相的儿子,看破红尘,出家当了和尚,四处游走、弘扬佛法。这种视权力富贵如粪土的理念,实在很令孙权琢磨不透。

在孙权看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的一生无非是追逐名利权位而已。佛有何等神妙,居然令此人放弃了权力、地位、祖国、亲情,义无反顾地奔走未知的国度,唯一目的只是为了弘扬所谓的佛法。

“僧人有什么灵验法术么?”孙权大概把和尚等同于巫师了。

传说中康僧会花了三七二十一天请了一颗舍利子,打开之时,舍利子光焰夺目,又坚硬无比,冲碎铜盘,孙权大吃一惊。他又把舍利放在铁砧上,让大力士用铁锤猛砸,居然也是无所损伤。

“当年阿育王有八万四千颗佛舍利,一夜造成八万四千座宝塔,万国称颂!”康僧会的重点是想让孙权出资为他造一座寺庙,然而孙权却对他所提到的“阿育王”发生了兴趣。

“阿育王是何等君王?”

“阿育王起初可以说是屠杀之王。”

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任国王,他登基便以一场大屠杀拉开序幕。传说中他杀死了九十九个兄弟之后才坐稳了宝座,即位后也不改凶残本性,他曾挑选最暴虐的酷吏残害百姓,国土几乎成为“人间地狱”。

此后阿育王不断发动战争企图独霸南亚次大陆。规模最大的一次是公元前261年远征羯陵伽国之战,十万人在此役中丧生,十五万人被掳为奴隶。然而这一战也是阿育王统一印度的标志性战役。

“如此看来,阿育王乃是秦始皇一类的君王!”汉人一般都憎恶秦朝,但孙权并不讨厌秦始皇,他认为秦始皇至少是一位有雄才伟略的君主。至于血腥残杀与高压暴政,孙权以为那是强势君主为了天下安定的必然之举,无可厚非。事实上也正是孙权的这一种心态,造成了东吴的“苛政”,也最终导致了孙权与陆逊的翻脸。

然而也就是在羯陵伽国之战,阿育王被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场面所震撼。在那一刻,他的心海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用佛教的说法,阿育王被权欲所遮盖的佛性终于苏醒了、爆发了。他以佛教为国教,从此在印度休战。

阿育王宣布他将不再主动发动战争,并下令将他的诏令和“正法”的精神刻在崖壁上和石柱上,成为著名的阿育王摩崖法教和阿育王石柱法教。

这个情节曲折的异国故事深深地打动了孙权的铁石心肠。

一直以来,孙权的心中只有一个“我”字,为了“我”的权力欲望,他可以牺牲妹妹孙尚香的婚姻幸福,也可以毫不犹豫地逼死陆逊,无论是谁都必须围绕着孙权这个“我”。为了孙权的权力欲望,百姓必须忍耐繁重的劳役与苛捐杂税,官吏大臣们必须忍耐细碎苛刻的法令条文,这一切都被冠以“大义”这个冠冕堂皇的名字!

孙权一直以为这没有错,苛待百姓是为了“大义”,猜忌大臣也是为了“大义”,甚至刻薄对待孙策的后代也是为了“大义”。然而如今在阿育王的故事中,他却听到了“君臣大义”之外的东西……

难道这就是孔夫子所言的“仁”?

数十年来果断无迟疑的东吴大帝孙权在这一刻困惑了,六十多岁的他回顾人生,平生第一次感觉自己罪孽深重……

兄长孙策把江东给了他,然而他却猜忌自己的侄儿孙绍,刻薄寡恩地对待大乔母子……

妹妹孙尚香为了他牺牲了自己的婚姻幸福,然而他却从不曾为她考虑,也没有为她弥补过什么……

从他接管江东的第一天起,张昭就成为他坚强的后盾,数十年来这位老夫子一直把孙权当做自己的儿子一般,然而孙权却在羽翼丰满之后将他视为可憎的老头子,甚至用泥封住了张府的大门……

从江夏复仇到赤壁之战,周公瑾始终是他的主心骨。如果没有周瑜,也许就没有孙权的帝王大业。然而他却毫不犹豫地苛待他的子孙,致使周瑜断后……

从临危之际指挥夷陵之战到官拜丞相,陆逊从未改变他的坦诚之心,从未说过一句阿谀之辞,也不曾为官位而口是心非,而是苦口婆心地反复劝说。他曾是孙权的益友,然而孙权却无端地猜忌他,最终逼死了他……

孙权突然感到剧烈的心痛,仿佛是一直以来潜伏在心中的伤痛一下子裂开了一般!

然而,裂开的不仅仅是孙权的心,随着二宫之乱的权力争夺与陆逊的死,后宫固然鸡犬不宁,整个东吴帝国也是一团乱麻!孙权费尽心机凝聚起来的江东人心已经在惨烈的内耗中撕开了一个大口子,难以再缝合。

106.夕阳下的杀戮

孙权心情沉重地望着窗外的一棵老树。那树饱经风霜,而今衰老败落,就连与这树共生的藤枝也枯黄凋谢,更飞来一只面目可憎的老鸦,神情古怪地与孙权对视。

千年之后,元人马致远面对此情此景,写下了千古绝句: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孙权不是诗人,没有那么多愁善感,可是此刻他的心里也是很不痛快。

陆逊死后两年,全琼也死了。接着是替代陆逊做丞相的步骘,两位重臣接踵而亡,孙权手头几乎是无人可用,民间更是议论纷纷:

“最积极反对陆公的两员大将都烟消云散了咧,这难道就是所谓的天意!”

“种如是因,得如是果,这就是佛经中所谓的因果……”因为康僧会的关系,孙权下令修建了东吴第一座寺庙建初寺,信徒渐广。这些信徒很自然地用佛教理论来诠释现实。

到了赤乌十二年的春天,最后一员名将朱然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也许是看透了世态炎凉与权势之争的龌龊,这位孙权的老同学在两宫之争中保持中立、一语不发,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倒是为他赢得了孙权的尊重。当朱然的病情日渐严重之时,孙权为之寝食难安。探望朱然病情的中使来往不绝,相望于道。

《三国志》记载说:

自创业功臣疾病,权意之所钟,吕蒙、浚统最重,(朱)然其次矣。

然而朱然还是在这年的三月病逝。

“陛下,此事不宜再拖了。”

侍中孙峻小心翼翼地提醒孙权,他是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子。有流言说全琼死后,他成了大虎的情夫,无论在床笫还是殿阁,如今他都是大虎的最佳搭档(但这也只是传说而已)。

孙峻提醒孙权“不宜再拖之事”便是两宫之争的最终判决,虽然太子与鲁王两派的重臣都先后病故,但究竟是孙和还是孙霸担任皇储,孙权始终没有做出最后的决断!

无论如何,先废黜孙和再说!

孙权站在建业宫的白爵观阳台上,远远看见黑压压的人群跪坐在大殿前的空地上。他们是大小官员以及建业城内外的军将,在孙小虎的丈夫骠骑将军、代理丞相朱据的带领下自行捆绑双手、静坐以劝阻孙权。

“陆公已经去世,就让我等继承他的忠义来守护太子、守护江东!”

然而,这种沉默的劝谏在孙权看来无异于公开地示威、挑战他的皇帝权威,他被彻底激怒了,以至于完全丧失理性。

“朕看你们是活腻味了,没事找事!”

皇帝狂怒之下,一班御林军如狼似虎般驱赶群臣,领头的驸马爷朱据被用绳索套住脖子,如同牵狗一般拉扯到了孙权的面前。

“子范,你知错么?”

看在小虎的面子上,倘若朱据低头认错,孙权也许会放他一条生路、从轻发落吧!然而和当年的朱桓一般倔强的朱据却坚持自己的意见,拒不认错。

“臣无错,倒是陛下不可一错再错!”

孙权气得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当堂一百军棍,在大殿上将当朝驸马、骠骑将军、代理丞相朱据打得头破血流、体无完肤,然后一纸诏书,贬到新都郡(今浙江淳安)去做郡丞。走到途中,追加一道诏书: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