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吴帝国
20074700000066

第66章 五十载随风去(2)

中书令孙弘奉了孙权的旨意,暗劝顾谭,只要承认错误,孙权也会念在先丞相顾雍的面子上,给予顾氏兄弟宽大处理。

对于孙权的是非不分,顾谭已经出其愤怒,他一把推开孙弘,大声对孙权说:

“陛下,谗言其兴乎!”(陛下,从此你将被谗言包围了!)

孙弘立刻弹劾顾谭对皇帝大不敬,罪该万死!孙权黑着脸,拂袖而去。大殿外的武士旋即上来,将顾谭架了下去。

103.谁是赢家?

建业宫玄武湖边,孙大虎与潘夫人悠然观鱼。

“终于到了收网打捞鱼儿的时刻了。”孙大虎说。

顾谭最终没有被杀,孙权毕竟还是给了死去的顾雍一点面子。顾谭、顾承、张休全部被流放交州,张休与孙弘本有私怨,这下子孙弘正好落井下石,在孙权面前说了不少的坏话。

“既然如此,追赐他死罪!”

使者在去岭南的路上截住了张休,灌下了毒药。张休这一年四十一岁,他的大哥张承早几年病死了,不幸中的万幸可以回避这一场家族惨剧。于是继周瑜的两个儿子之后,张昭的两个儿子也都死了。

顾谭兄弟被流放到交州,顾谭在悲愤之中写了一本书叫《新言》,其中有一篇《知难》的文章写得很是悲伤。两年后他也死了,时年四十二,比张家的哥们儿多活了一岁。

至于他的弟弟顾承,同样死在了岭南,年仅三十七岁。

顾、张两大家族遭遇重创。顾雍的小孙子顾济继承了祖父的爵位,然而不久也死了,他没有儿子。不过顾雍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孙子顾裕,讽刺的是这个病孩居然是最长寿者,他一直活到了孙休时代,获得平反、继承了顾雍的侯爵之位。顾裕的儿子叫顾荣,顾荣的时代已经是东晋了,顾家到那时才显现出复兴的迹象来。

陆家也危险了,孙权接连派出钦差前往武昌责问陆议,陆议被气得病倒了,可见愤怒至极。

“可是我们得了什么好处呢?这下子大概轮到孙霸当太子了。”潘夫人哀怨地说,他的儿子已经出生了,孙权赐名为亮。

“你没有把我教的那些话对父皇说么?”

“说了,他倒是蛮高兴,然而只是高兴罢了!”

大虎微笑不语,她指点潘夫人,让她告诉孙权:“曾经梦见有神灵把一个龙头送给自己,当时以膝盖接受了龙头,不久便生下了孙亮。”

然而孙权会被这种话打动么?

大虎点头:“当然,你只要别忘了我们之间的约定。”

所谓约定,就是孙亮长大之后,将迎娶全家的女儿为妻。虽然全琮没有女儿,可是全琮的侄儿全尚却有一个与孙亮年龄相当的女儿,大虎很喜欢这个女孩子,所以与潘夫人有此约定。

“耐心等候吧,这个天下将是我们的。”大虎洋洋得意。

“然而我们只是两个女流之辈而已。”

“女流之辈又如何,没听说过吕后临朝么?”潘夫人大概没读过史书,完全不知道大虎说了些什么。她困惑的表情令大虎大笑起来。

我哭豺狼笑!

陆议的确病倒了,但令他气愤以至于病倒的并非钦差的无理斥责,而是皇帝的居心。

所谓两宫之争,现在看来要害并不在孙权更喜爱孙和还是孙霸,而是顾、陆、朱、张拥护谁?倘若当初陆议选择了支持鲁王,现在遭遇打击的很可能就是孙霸一党。

孙权不是袁绍,更不是刘表。袁绍与刘表之所以会在立嗣问题上犹豫不决,的确是出于父爱的难以割舍,袁绍偏爱他的小儿子却又不忍伤害自己的长子,刘表也是如此。然而孙权非优柔寡断、溺爱儿子之人,选择孙和还是孙霸做继承人,对于孙权而言绝非难事。然而孙权之所以表现出迟疑的假象,无非是为了钓出背后的世家大族,也就是顾、陆、朱、张。

陆议想起韩非子曾有君干臣枝之说,枝大本小,便砍伐枝叶。想必孙权是把顾、陆当做过于茂盛的枝叶来砍伐了。

然而所谓国家者,并不是一棵树可以形容的!看来当时在石亭之战庆功宴上陆议所吟之语,孙仲谋还是没有明白啊!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

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太公望在一千年前的醒世之语,千年之后还是不被君王接受。

把国家当做一棵树、自居为树干的人,无非还是把天下当做了自家的私产。因为把天下当私产,才会时刻警惕臣下,常常想着把臣子当枝叶来砍伐。

羸秦用韩非子的方法治国,结果二世就灭亡了。项羽把天下当做战利品分配给他的部将以及他所偏爱的人,结果天下在他的手缝隙中轻滑而过。刘邦得到了天下,可是他也把天下当做自家私产,屠戮功臣的结果,是江山差点落在了吕氏的手中。

唯有汉文帝懂得了天下之义,他知道什么是“同天下之利”!没有人可以凭借一人之力统治天下,所谓“英明神武”只是一个谎言而已。站立在国家最上位的那个人,不论是叫皇帝也罢、国王也罢,乃至千百年后的总统也罢,他都只是一个凡人而已,之所以看上去比别人更高大威武一些,只是因为他站在了高处。

汉文帝的时代被誉为“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诚然如此。有时候,皇帝是谁并不重要,对于国家、对于百姓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皇帝和百姓之间的“吏”,也就是“士大夫”,千百年后则称之为“公务员”。

无论何时,治理国家的都是这些“士大夫”,有人说皇帝当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其实这是客气话,实质上是士大夫治天下,皇帝只是“统”而已。

这就是“统而不治”,不但汉文帝,西汉在刘邦以后多是如此,萧何、曹参为相之时,天下人都称颂萧、曹而不是皇帝,为何?因为皇帝只是“统”,而士大夫才是“治”天下之人。

然而后世野心勃勃的天子却总是想“既统又治”,于是皇帝与士大夫争权,“砍伐枝叶”之说便喧嚣日上了。然而属于士大夫的权力,实际上却是皇帝无法驾驭的。这就好比你是一列火车的列车长,但是你并不是火车司机,若是你一意孤行,非要把司机赶走自己来开,这就离撞车不远了。

列车长、司机、乘客,各安其位,这便是太公望所说的“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因为列车长、司机、乘客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那就是一路顺风。然而当列车长去抢司机的座位时,列车长固然自以为得意、过了把瘾,可是司机却失去了工作,乘客也失去了安全,于是列车长、司机、乘客的利益便不一致了,这就是“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

如今孙权便是这个抢夺司机座位的车主,本来,东吴君臣的利益是一致的,孙权与顾、陆、朱、张各有各的职责,据江东以争天下,孙权得到了皇帝的名分,顾、陆、朱、张则得到了将相的职位,至于江东的百姓则安享东吴君臣和谐所带来的国家安固。

虽然孙权从来没有做到“同天下之利”(所以他也得不到天下),可是他至少在当时做到了“同江东之利”,这也正是他能够保有江东基业数十年的缘故。然而晚年的孙权却打算独“擅江东之利”,他决心把辅佐自己治理南国的顾、陆、朱、张排斥出权力中心,从“统而不治”、与士大夫分享权力的限权君主,变为“既统又治”的强势君主。

从吕壹事件到两宫案,看似兴风作浪者前有吕壹、后有孙大虎,实际上他们,都是在迎合孙权的意志,只不过顺便为自己捞点好处而已。

时为赤乌八年春二月,上一任司机顾雍死后两年,现任司机陆议也郁郁而终。东吴这列火车如今在列车长孙权的亲自驾驶下,它将驶向何方?它又能顺利行驶多久?乘客很慌张,实际上列车长孙权本人心里也很慌张。

这一局权力的博弈,究竟谁是赢家?

104.罪状二十条

陆议的灵柩运抵建业是在这一年的春三月,二十岁的陆抗带领着父亲的部曲五千人浩浩荡荡地通过建业城的南郊,他的目的地是陆氏故里吴郡。

大臣们大多不敢去吊唁,因为惧怕孙权会迁怒。至于全、步、吕之家,更是因为两宫案与陆议结怨而不可能前往吊唁。倒是有许多建业居民以及附近郡县的吴人前来围观。

“这就是曾经击败了蜀汉和曹魏的陆丞相!”

“没有陆丞相,江东说不定已经被蜀汉踏平了。”

“害死陆丞相之人,就是建业城里的全子璜与那个母老虎!”

“小声些,小心有校官!。”

“哼,我看大吴的国运也不会长久了。”

“看那马上的青年便是陆丞相之子,也就是长沙桓王的外孙。”

“说起来,还是长沙桓王对江东的百姓好一些。当年他横扫群寇,我们村里人还带着牛酒去犒劳军士,想当年我才十几岁,转眼间五十年过去了。”

因为有陆家的五千部曲黑压压地扫过,那些围观之人不觉壮了胆,满口胡说起来。可是不知不觉便有便衣的校官出没,锁定了目标,只待日后来抓人。

建业城头,有一个老人趴在城楼上看了很久,直到最后一名陆氏部曲在地平线上消失才下了城楼。

“原来伯言真的死了,朕是该高兴还是悲伤呢?”

建业城中本有一所陆氏的府邸,作为陆议和孙舒城入京所居。陆抗从吴郡返回之时,已是这年的夏季,他住进了建业的陆氏府邸。

当时陆抗的职位是建武校尉,因为东吴的法律严厉禁止三年之丧的习俗,所以他必须脱下丧服,尽快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按照惯例他还必须进宫向皇帝谢恩。

然而陆抗不曾进宫,宫里的人却一连来了好几拨。第一拨是传达圣意,让陆抗在府中静坐勿出,陆抗不出去,却有人络绎不绝地来。宫里又来了第二拨:“禁绝宾客!”于是陆府俨然从前被孙权封住大门的张府,所差只是没有糊上两道墙而已。“大概宫里还会有第三拨人来!也罢,我在这里等他们吧。”

陆抗冷眼瞧着大门,果然不一会儿又来了一拨中使。他们带来了孙权的旨意,却不宣读,说是皇帝的意思,让陆抗自己看。

①此处校官特指孙权的特务。

中使将一个木匣子放在陆抗面前,这是一个普通的木匣子,从图纹、材质都看不出有什么特别。

陆抗打开匣子,发现里面有几份奏章,一一翻读,陆抗不觉落泪:

“原来这就是逼死父亲的罪名!”

奏章是鲁王党羽杨竺写的,前后合计列举的陆议之罪状达二十件之多!

“嘉禾五年,与诸葛瑾北伐襄阳,畏敌而退,此其一……”

那一年孙权北伐,陆议与诸葛瑾会攻襄阳,陆议派亲信韩扁与诸葛瑾联系,结果归来途中遭遇敌军,韩扁被俘,作战计划完全泄露。诸葛瑾十分害怕,急于撤退。陆议却很镇定地监督部下在营地中种豆,弈棋、射箭游戏照常举行。诸葛瑾问如何应对,陆议笑着说:“敌人判断我军一定会撤退,如此一来他们便可出兵掩杀。所以我们虽然非撤不可,却要撤得出其不意,才能全身而退。”他让诸葛瑾统领水军,自己则统率陆上人马,大张旗鼓杀向襄阳城,曹魏军素来敬畏陆议,当下大吃一惊,纷纷回城防守。诸葛瑾水军于是趁机退走,至于陆议则从容向东迂回,曹魏军摸不透他的意图,不敢动弹。数日后,陆议的军团突然出现在江夏新市、安陆、石阳等地,多点袭击之下,曹魏守军更加惊慌不知所措。许多将吏选择了弃魏降吴,陆议这才从容班师。

“嘉禾六年,朝廷募兵于鄱阳,陆议毁镑,以为无事生非,又从中沮之,此其二……”那一年因为兵力不足,孙权派人去鄱阳郡征兵,向陆议征询意见。陆议认为鄱阳本来就是多事之地、易动难安,强烈反对,并预言征兵一定会失败,更会引发叛乱。孙权不听,派了一个姓周的中郎将在鄱阳强行征兵、拉壮丁,结果果然引发了鄱阳的叛乱。叛军杀了姓周的中郎将,整个江西为之骚动。最终还是陆议击败并招安了这支叛军。

“大臣各陈便宜、欲兴利改作,陆议又阻挠之,致事败,此其三……”

当时孙权提出国库不足,一些拍马屁的臣子便提出推行所谓“财政改革”,主要内容是增设税种,加重税收来增加国库收人。陆议反对,他说:“从来只听说国强民富,国家当以民为本,强由民力、财由民出。唯有民富然后国强,从来没听说过民富而国弱,或者是民穷而国强!”从而阻止了增加税种的所谓“财政改革”。

以下十七条,有的是说陆议对孙权有怨言,譬如说黄武五年,他给孙权上了一份奏章,劝孙权“施德缓刑”,潜台词是孙权“缺少德政、严苛滥刑”!陆议又说忠谠之言,不能极陈”,潜台词是孙权狂妄自大、听不进不同意见。

有几条则说陆议居功自傲,对孙权的决断指手画脚,譬如辽东事、夷洲事等。也有几条说陆议结党营私,譬如外甥顾谭、顾承等人都得到陆议的支持,所以仕途青云直上。陆氏一族中,陆绩做到郁林太守,陆议的族弟陆瑁一直做到选曹尚书(相当于当下的组织部长),族子陆凯则出任儋耳太守。

但这是荒谬之言,陆绩之所以会去做郁林(今广西贵港)太守,是因为他说话太过刚直,于是孙权将他远放岭南,这实际上是被排挤而不是被提拔。至于陆凯出任儋耳太守,则是因为带兵收复海南岛的大将正是陆凯本人,所以这是军功。陆瑁更是孙权亲手提拔的选曹尚书。

最后几条,干脆把二宫之乱的起源栽赃到了陆议的头上。譬如说他利用太子太傅吾粲打探二宫情况,又在幕后推动顾承等人,煽动太子与鲁王之间的仇恨。

这就更是无稽之谈,吾粲是主动写信给陆议的,来往信件都在,可以为证。至于陆议幕后推动之说,则毫无证据,根本就是捕风捉影!

陆抗拿起刀笔,就杨竺的所谓“陆议罪状二十条”逐一反驳,写完之后,依旧封入木匣,请中使呈交给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