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眼力:刘光启自述
20077000000010

第10章 李唐《濠梁秋水图》考证(2)

①明代著名收藏家安国的"桂坡书画印"。天津博物馆藏的《金明池争标图》上就有他的印章。安国(1481-1534),字民泰,别号桂坡,无锡人。涉猎子史,精于书法,善于鉴别彝鼎法书名画,珍藏之盛,甲于江左。他在无锡的家中有一花园,经常和文徵明等苏州的一些文人、书画艺术家一起研究书画。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画中,宋、元有名的书画作品都有安国的鉴定,上面有他的收藏印章。凡是经过安国鉴定过的藏品,至今还没有发现过一幅假的,可见安国的眼力之好。我们做一个推理,李唐是南宋人,安国是明代人,和我们现在看董其昌的作品差不多,他看李唐的准确性远远超过我们。

②明代著名收藏家项元汴的印章."虚浪斋"、"子京父印"("父"同"甫,,)、"檇李项氏世家宝玩"、"项墨林鉴赏章"、"墨林父"、"子孙世昌"、"退密"、"宫保世家"、"项叔子"等。项元汴( 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居士,又称墨林山人,别号有香岩居士、鸳鸯湖长、退密斋主人等,檇李(今浙江嘉兴西南)人。大鉴定家,兼能书画。精于鉴赏,其收藏之富、鉴赏之精,在明代私家收藏中堪称巨擎。他所贮藏金石书画的处所名为"天籁阁",因得古琴"天籁"而命名。所藏书画精品,常在画幅左下角用《千字文》中的一个字作为编号。凡经

他收藏的书画,经常在画的本幅前后和拖尾纸上,加盖他的多方印记,有时多至数十方,是历来在书画上钤盖收藏印记最多的一个。今天在古书画里,凡是有项元汴藏印的,其真伪可靠性,一般是比较有保证的。

③明末清初鉴藏家梁清标的"蕉林元恙"印章。梁清标( 1621—1691 ),字玉立,号棠村、蕉林,别号苍岩子,斋号秋碧堂, 河北正定人,书画鉴藏家。明崇祯十六年( 1643)进士。清顺治元年( 1644)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精于鉴赏,享誉一时。金石文字、书画、鼎彝之收藏,甲于海内。他的鉴赏能力很强,凡经他钤印盖章的书画,几乎都是真迹。所藏法书名画,均由专人以特定的形式装裱,多有梁清标亲笔题签。曾从所藏法书中精心选出11种,刻为《秋碧堂法帖》。所著《蕉林诗集》十八卷,刻于康熙十七年( 1678),其中有许多为当时著名书画家、收藏家所写的题画诗。另有《蕉林文稿》、《棠村词》等行世。

④清初著名鉴藏家宋牧仲的"宋犖审定"印章。宋牧仲即宋犖( 1634—1713),字牧仲,号西陂,又号漫堂、绵津山(今河南商丘) 人,官至吏部尚书,工诗词、绘画。著有《绵津山人集》、《西陂类稿》等。

当时我就是冲着这几大收藏家的印章买的这件作品,同时也是借助这全身的披挂以及对其外观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后,确定这是李唐的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这四个大收藏家把这件作品成全起来的,这就是后人对收藏家的运用。因此需要我们把收藏家的印章都释过来,记住他们最得意的印章。这件作品项子京是用《千字文》中的字做的编号,在他的收藏中,被列为一等品里的乙,还算不上甲,但是从他打的印章来看,这件作品已经是很不错了。

项子京在他的收藏里,凡是认为比较重要的藏品,打的都是骑缝印。骑缝印是指印章打在画和裱工之间各占一半,为什么要打骑缝印?是避免后人对书画做手脚。如一件改两件,将画心裁下来,印章在画和裱工上各留一半,一旦画心裁下来,另一半印章留在裱工上,无法再恢复一个完整的印章。因此,项子京为使好的书画作品能够流传后世,在收藏时一般都盖有骑缝印章。另外,项子京有时在画心和裱工中间写上字,如用千字文编号等,和骑缝印的意思一样。

利用收藏家的收藏进行推理,还不能只看上面有收藏家的收藏,就认定其真伪。如《濠梁秋水图》这幅绘画是宋代的作品,为明代人收藏,明代收藏前代的东西用不着推理,推理是说同时代人的收藏。举个例子,北京的一家博物馆有一幅文徵明的作品,画得非常好,也是个大手卷,上面有安国的收藏,这就是明代人收藏明代人的画。就如我们现在买了一幅齐白石的画,是现代人收藏齐白石的作品,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推理分析,看他是哪年故去的,两个人是否见过面,不能只因经过某某人的收藏,看齐白石看得比较准,这件齐白石就是真的,那就错了,未见得准对。

还以文徵明的手卷为例,上有安国的收藏,经过推理分析,这个手卷是文徵明六十六岁时所画。文徵明生于明成化六年,安国比他小十一岁,生于明成化十七年,五十四岁去世,当时文徵明六十五岁。可是这个手卷是文徵明六十六岁时画的,上面有安国的收藏,此时安国已去世,文徵明的这件作品安国不可能见到,印章虽然是真的,但是后盖上的,我们鉴定的本身是文徵明的作品,而不是安国的印章。

我在上海买的王石谷《楚山欲雨图》,上面有恽南田题。这里面就需要推理了,"恽南田比王石谷小一岁,去世时五十八岁,有恽南田的题,必定是王石谷早年俩人合作的作品,如果晚年的王石谷作品,有恽南田的题,肯定是假的,因为俩人不可能到一块。类似这样的情况在书画里屡见不鲜。

在书画作品里有很多方面都是需要推理的,在推理的过程中,一是思路,二是利用收藏家的阅历、眼光以及他的著述等分析这件作品,不管从哪个角度,把作品说清楚,这就叫鉴定。

每一个收藏家都有自己的习惯,如题、收藏、对绘画的评语等等。董其昌看到好的书画作品,收藏后就盖章。清代的翁同龢看到好的作品后,轻易不在正面题字,看手卷看到最后,才有翁同龢的题字。他鉴定明、清绘画的眼力非常好,他题字的习惯,一般不在作品的前面。翁同龢凡是在后面题跋,假的很少。

我们在看每一件书画作品收藏时,首先不要次序颠倒,不要认为有某某人的收藏印章,这件作品就不会错,收藏家的眼力往往也有看打眼的时候。

对书本的认识,同样也是这个道理,如何利用书本帮助鉴定,关键在于怎么利用。曾有一个人,拿着一幅沈周的条幅到天津艺林阁出售,他们找到我,我一看是明代沈周的祝寿画,绫本,有崇祯时的题,中间还有沈周的叔叔沈贞吉题。这件作品买下后,我当时就和《江村消夏录》里记述的这幅画对比。《江村消夏录》是康熙年间著名鉴赏家高士奇著的三本书,里面有沈石田(沈周)《寿陆母八十山水》,就是我们买下的这一件,当时我就把书里的那件给否了。因为书里著录的《寿陆母八十山水》,两面的题都没有,中间的都一样,连尺寸都一样,看他的题跋、书上著录的内容,虽然没见过这件作品,但我认为是假的,而现在我们这件才是真的,因为高士奇在著录时看到的不是这件珍品。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就是说明历史上的收藏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鉴于这种情况就不要过于相信书,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的习惯是先以实物为主,后读书,否定书的事情在我从事书画鉴定的几十年里经常出现,我在看书时,边看边写评语,我的书上都有小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