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眼力:刘光启自述
20077000000016

第16章 "虞山派"领袖王翚——从鉴定他的《山水册页》与《云山竞秀图》谈起

王翚与清代著名画家王时敏飞、王鉴、王原祁,被后人合称为"四王"。

王时敏曾创建画派—"太仓派"。太仓,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在苏州的东北角上,离常熟很近。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文人套萃,出现了许多有名的画家,"四王"就来自这两个地区。王翚是常熟人,常熟市内有一座山,叫虞山,于是王翚又另外开创了画派—"虞山派",并成为“虞山派”领袖。可以这么说,王翚是在王时敏的教导下,并在他的门户里,从古人的绘画里面找出很多能形成自己"虞山派"的东西,这就是王翚的本来面目。藏于天津博物馆的王翚《山水册页》和《云山竞秀图》,是王翚的代表作。在王翚的绘画生涯里,不同年龄段的绘画作品是不同的。要想认识他的作品,并了解他绘画的整个面貌,首先要熟悉他绘画生涯的成长过程。

王翚( 1632-1720),字石谷,号耕烟散人,又号剑门樵客、乌目山人、乌目山中人、琴川老人、清晖老人等,为清初著名山水画家,虞山画派创始人。江苏常熟人。出身于文人世家,祖上五世均擅画。他自幼喜爱绘画山水,童年拜常熟山水画家张坷为师。初时,专仿黄公望,经常为画商摹制古画,二十多岁时已具相当仿古能力。顺治八年( 1651 ),太仓名画家王鉴在常熟见到二十岁的王翚所画山水扇面,极为赞赏,收其为弟子,领回太仓悉心指导其临写书法及历代画迹稿本。后因王鉴外出,又将其引荐给太仓名画家王时敏做弟子。王翚成为王时敏的弟子以后,其绘画作品就仿王时敏,王时敏看了他的作品,非常兴奋,深感后生可畏,他很惋惜地对王翚说,你认识我太晚了,早二十年前就应该认识我。于是,王时敏带王翚游历山川,并将家里所收藏的唐代、宋代、元代、明代等书画名迹拿出来给王翚看,并让他临摹,临完之后还为他题字、指导,一直到王时敏去世。在"二王"的指授下,王翚画技大进,功力渐深。四十岁后展示出个人独特画风,五十岁后,采南北二宗众家之所长,技法丰富精湛,成为画界公认的巨擘。王翚的山水画虽以临古入手,但并非专摹一家,王维的雪景、李成的寒林、董源的平峦远清、巨然的秋山萧寺、王诜的渔村小雪、米氏父子(米芾、米友仁)的云山烟雨以及元代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的作品,都是他摹绘的对象。他不但于传统技法有很深的功底,而且能融会贯通,集古人技法之大成,能工,能写,但又不完全为成法所束缚,比较注重写生。他贯通诸家,以南宋笔墨,运北宋丘壑,创造出秀润多姿的风格和面貌。他的绘画风格为中年用笔细秀繁密,墨色浓润苍劲,晚年用笔遒劲严谨,墨色富于变化,意境深远含蓄。六十岁时,奉康熙帝之诏,主持绘制了堪称巨制的《康熙南巡图》,康熙帝赐书"山水清晖"。

《康熙南巡图》(在天津发现的,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共十二大卷,画面自京城永定门开始,至绍兴大禹庙,再经金陵回京城,沿途城乡风光、社会生活、山川景色以及康熙南巡的盛况,安排得井然有序,又富有穿插变化,场面之浩繁,内容之丰富,笔墨之多样,实为清代手卷画中的宏篇,可以看出王翚驾驭场景的高超能力,让他名满四海。

王翚是一位职业画家,因是一介布衣,所以绰号"常熟布衣",因家境所需,作画卖画,以此为生,为后人留下很多珍贵的绘画作品。当时的江南,有很多富豪和一些大家,皆请王翚到家中,根据室内布置情况设计绘画的最佳地方,按照主家提出的要求进行绘画。

《山水册页》是王翚七十多岁绘画最成熟时期所画,均用墨笔仿唐、宋、元各家的名作,是他临摹绘画作品的代表作。但不管王翚仿谁,都具有他自身的绘画风格。

第一开是王翚仿明代赵元的《秋山萧寺》。赵元,生卒年不详(入明后,为避朱元璋讳,改名“原”),字善长,号丹林,原山东莒城人,因长期居吴,某些史料称他为"吴郡人"。赵元山水以师法董源为主,兼及荆浩、关仝、右丞、高彦敬等诸家笔法,其画风格清秀,画风代表了元末明初水墨山水的一种面貌。赵元又擅画墨竹,尝与擅墨梅的元代画家王冕合作《三友图》。

再有一开,是王翚仿元代杰出画家王蒙的《庐山白云》。王蒙所画山水用细笔,画得很松润。《庐山白云》因是王翚仿王蒙的,画出来的笔路也很松秀。

现藏天津博物馆的《云山竞秀图》是王翚晚年时期的代表作,八十三岁时为清代著名鉴藏家安岐三十寿诞所画。因是专为安岐画的,所以他画得非常用心。他在这幅画里,运用了大量唐、宋、元时期的绘画技法,整幅画苍劲、秀润。画中的云、山、树很有特色。云是微微的淡云,山是相对称的山,树有米点子树,小树枝像细铁丝一样。这种绘画技巧,一般的画家是做不到的。

皴法,是绘画中的一种笔法,在一幅绘画中,皴法的应用是多方面的。王翚在他晚年的绘画中,皴法也用得特别多,在《云山竞秀图》这幅画里面,有折带皴(用毛笔一横、一竖,一横、一竖),干笔(倪云林就是这种皴法);里面有小逗点的,是点子皴,也叫逗点皴、雨点皴;用斧劈皴法画出来的山,山石坚硬、陡峭、险峻。如此绘画的景致,北方人是画不出来的,就好像是照相的透视法,把近景推出去,形成远景,使人感觉有五十里地。这是南方的画家,北方画家没有这种实践。王翚到老年以后画的松树都是龙爪型,很有特征,让你感觉它在动。

由此我又想到:王翚绘画的特点,结构紧密,构图中没有空白,表现出一个艺术家在笔墨中形成的独特风格;写实性强,他在画面上描绘的景观,是根据映在脑海里的实地情形所画。倒如,他三十七岁时画的《虞山枫林图轴》,是描绘家乡的深秋景色,传达出了画家的真实感受,画面生意盎然,富有自然天趣;五十三岁时作的《虞山十二景写生册》,是描绘家乡虞山风景的写生作品,用古人笔法,写眼前胜景,古趣盎然,生动有致,正如恽寿平题跋所述:“虞山名胜甲江南”;《康熙南巡图》更是如此。王翚绘画特点也同样是后人鉴定其作品真伪的参考依据。

鉴定王翚的绘画,首先要了解他的笔路。什么叫笔路?如我们国家现有十三亿人口,每个人的指纹是没有重样的。笔路,也就是说,十三亿人写的字没有相同的,与盖图章相比,签字的准确性是百分之百。王翚不论是绘画还是书体,都有他的笔路,即他特有的本来面目。

王翚的书体,其定向、字体基本上是学董其昌,但是不排除他在写董其昌书体的同时也写过其他书法家的书体。宋代有四大书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在这四大书家里,苏轼、黄庭坚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所以王翚的书体里包含黄庭坚的书体风格比较多。黄庭坚书体的面貌是长胳膊大腿。王翚在作品里吸收了黄庭坚的笔势,但是从一个字的四角来看,并没有展开,这一点很抽象,如看不到黄庭坚的字,是体会不到这一点的。可以说,王翚的书法不仅受到董其昌的影响,也受到宋代书法家的影响,同时又受王时敏的熏陶、教导以及当时书风的影响。这里既有学习古代书法家的因素,也有他本人的努力,这就使一个书画家在其作品里面最后形成自己的风格。能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搞书画鉴定,要了解和掌握历史上书画家的特点,他们留下来的书画作品,在其不同的年龄段中,包括其写款、印章等,有哪些变化?如王翚二十多岁到五十五岁这个阶段,其"翚"字的比例为,上半部分的"羽"字和下半部分的"军"字各占一半。到了六十几岁以后,"羽"字就短了,"军"字里面的一竖笔神得比较长,"翚"字的比例由各占一半,变为上短下长。有时"羽"字还点点,拐过来点两点,或一点,王翚《山水册页》里面就点了一点。到了八十几岁时就不点点了,只是一勾,"羽"字和"军"字的比例,变为"军"字占主要部分,"羽"字就像缩脖子缩进去了。这就是王翚一辈子写款的特点,往往看他的"翚"字,在不同的年龄段里,表现是不一样的。我们在鉴定王翚的书画作品时,这些细微方面都要注意到。

古人对仿谁的字很讲究,同样对印章也很讲究。从古至今大书画家在印章的使用上是变化的,这也是一种文化。如王翚《山水册页》上面的印章,红文的叫阳文,也叫朱文,凹进去的叫阴文,也叫白文。王翚在他不同的年龄段里,所用的印章也不同,经常用的引首章是"上下千年",有时有"太原"两字的印章,因王翚的远祖是山西人。又如,"清晖老人"的印章,王翚在七十岁以后就不用了。

另外,对画家的认识,是在长期的鉴赏中不断加深的。我曾见到一幅王翚的画,写款是"琴川老人王翚",从来没见过"琴川"两字。有一次上海博物馆请我去鉴定鉴定完了之后,他们说,常熟博物馆有点东西我们一块去看看,我说,好啊。在去的路上,路过一条河,我一看,这条河很美。我就和常熟博物馆的同志说,这条河挺好。他们说,你不知道,这是我们常熟最有名的琴川河。他们一说琴川河,哦,我恍然大悟,怪不得有"琴川老人"之说。我又联想起天津的一个画家,住在黄家花园,他给我画了一幅画,写款是"墙子河老人"。如果不知道天津曾经有一条河叫"墙子河",就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从那儿回来以后,我知道了琴川就是当地的一条河,"琴川老人"就是王翚。所以我们对这些作品是逐步认识的。

王翚敬仰董其昌,又直接受教于王时敏,这些都是他能够成为书画大家的成功因素。他晚年自成一家,在作品里仍然有董其昌和王时敏的绘画风格,但只是量有多少的问题,如果这个量占主要分量,他自己就难成一派。王翚由于受董其昌和王时敏的影响,在他自创的"虞山派"中,既有"华亭派",也有"太仓派",将这几个画派综合在一起,才使他成为"虞山派"的领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