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眼力:刘光启自述
20077000000017

第17章 "御书画图留与人看"的王原祁——从王原祁《山水册页》谈起

现珍藏于天津博物馆王原祁的《山水册页》,是他晚年在北京时的绘画,可以说是王原祁绘画中最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王原祁在清代"四王"里排位第三,因是王时敏的孙子,故在册页上有一方印章为"西庐后人","西庐"是他的祖父王时敏,所以他是"西庐"的后代。

王原祁在南书房供奉时,康熙帝经常到此巡幸观看绘画。王原祁六十岁那年,康熙帝看了他的画以后,赐给他一块匾:"画图留与人看"。王原祁将皇帝所赐的字刻在印章上,即"御书画图留与人看",印章的两侧刻着龙,称双龙,上面"御书"二字代表康熙皇帝。王原祁将此印章作为引首章,打在绘画作品上。另一方印"石师道人",是他的别号。

王原祁( 1642-1715),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苏太仓人。他与王时敏、王鉴、王翚被后人合称为清初"四王"。

王原祁聪明有才华。1670年考中进士。1681年充顺天乡试同考官,接着出任知县。1692年进京,在康熙南书房为内廷鉴定书画。清代画院与明代画院性质相同,但体制不一,分南书房翰林画家和如意馆御用画家两类。如意馆画 家类似于传统意义上的待诏,凡绘工文史及雕琢玉器、裱褙贴轴之匠,皆在此,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就属于这一类。南书房翰林画家则 是以诗文书画供奉于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之臣,虽有官阶,但并不参政,王原祁 就属于这一类。1700年,补任为詹事府的右春坊右 中允。1702年,康熙帝亲笔 手书"谷治堂"三个字,赐给王原祁。1705年,王原祁回故里太仓探亲,康熙帝特别书写了一副对联送给他,“天机来纸上,粉本在胸中",对王原祁的画艺大加称赞。也就是这一年,王原祁被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奉旨主持编篡了中国书画史上的一部类书巨著—《佩文斋书画谱》,其卷I快浩繁、材料丰富,为后世爱好书画者,提供了极其珍贵而全面的资料。1711年,王原祁又主持绘制了为康熙帝贺六十大寿的《万寿盛典图》,次年荣升为户部左侍郎,故亦称"王司农"。康熙帝对王原祁的推重,使他在清廷的地位不断攀升,确立了以其为代表的娄东画派在清代画坛的统治地位,领导了文人画和宫廷画的双重潮流,书写了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一页。

王原祁是王时敏的孙子,父亲王揆、叔叔王撰都是当时享誉一时的画家。由于家学渊源,少年时期的王原祁就显示出绘画天赋。一次他画了一张山水图,挂在墙壁上,王时敏竟然当成自己的作品。王时敏像董其昌教授自己一样,也亲自为王原祁绘制粉本供他学习,使其深得家传,继承祖法。尤其学"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从设色、笔墨、布局、意境诸多方面体现出宋元绘画的风格。王原祁喜用干笔焦墨,层层皴擦;设色喜用黄公望的"浅绛法",可谓"色中有墨,墨中有色"。其重彩之作,青绿朱赭,相映鲜明,有独到之处,可谓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厚,实而清。所作之画,下笔沉雄,元气淋漓,自称笔端"金刚杵"。中年画风秀润,晚年益趋苍浑。他是继董其昌、王时敏之后以宋元为宗的画坛领袖。

我在数十年的书画鉴定中,经手清代"四王"的作品最多,尤其是看王石谷和王原祁的作品更多一些,故对他们的绘画艺术研究得比较深。在"四王"中最有声望的是王时敏。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这四人的绘画,王时敏和王原祁是一脉相承的。细分析起来,这四人在一生的绘画中,始终没有离开元代倪云林、黄公望、王蒙、吴镇四位著名画家的绘画风格,所以我们就要看他们在仿这四位古人的同时

有什么造诣。

如果从文人画的角度来说,"四王"中属王原祁最突出。文人绘画如同一篇文章,画面可以当一篇文章来读,其画出来的山水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仅仅是像山、像树,那就坏了,反而应是不像了,这里有一种超乎物外的境界。

王时敏最欣赏黄子久的绘画,对他也最有研究,因此他画了一辈子黄子久,可以说他"画尽黄大痴"。王时敏在世89年,在他的一生里,给后人留下了不少作品。我们会问,他画得像不像黄子久,他画的是哪一代的黄子久,这里离不开时代特征。不论唐、宋、元、明、清,乃至近代、现代、当代,带有时代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条客观规律,不管承认与否,在其作品里面以及诗、词、图章等,凡是艺术领域里,总是无法脱离时代特征,不自觉地就会把时代特征渗透在里面。王时敏是这样,他的孙子王原祁也是这样。

不仅王时敏仿黄子久,很多画家都喜欢仿黄子久,比如说,浙派仿黄子久,那就是浙派的黄子久,以此类推,出现过华亭派黄子久、苏州派的黄子久等等。

明代的董其昌是一个大家,既是书家,ψ也是画家,同时还是大收藏家、书画巨匠,影响整个画坛。王时敏到他家里为他管理、鉴定书画。王时敏仿黄子久,正是受董其昌的影响,因此王原祁在家庭环境熏陶之下,绘画直接受到他祖父的影响。

王原祁出生时,王时敏五十一岁,从小就受到他祖父的培养。我见过王原祁二十四岁时的作品,这时他学的是祖父七十多岁的绘画,也就是说,王原祁继承了他祖父老年书画的面貌。王时敏去世时,王原祁三十九岁,在这个时候王原祁的作品仍然是他祖父老年的面貌。

王时敏对孙子王原祁的绘画非常满意,并寄予厚望。他认为自己画了一辈子黄子久,所追求黄子久神韵的地方,因年事已高,已经是江郎才尽,再也不会有什么发展了,尽管眼睛能看到黄子久绘画的精髓之处,在笔下却已经难以表现出来了。但是,这一辈子画黄子久达不到的,他的孙子将来一定能够达到。

王时敏曾经说过:元代四家,首推黄子久,得其神者唯董宗伯(董其昌),得其形者吾不敢让,若神形俱得,吾孙其庶乎?也就是说,得黄子久的形和神的,我的孙子王原祁或许差不多。

在王原祁的绘画生涯中,对他影响至关重要的两位人物是董其昌和王时敏。王原祁继承的黄子久,既经过董其昌的改造,也经过王时敏的改造。他祖父去世以后,他在社会上学到和积累的绘画知识不断增多,将各方绘画风格集中到一起,便对黄子久有了新的发展,即王原祁笔下的黄子久,笔端金刚杵,沉沦、浑厚。这不是像不像的问题,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王原祁在文、雅、静、美等方面达到了极

致,他的画空灵、灵秀、灵动,有动感。

如果说王原祁发展的是传统山水,他在黄子久的问题上已经发展到了极致,没有一个人画黄子久画到这种程度。那么有人会提出来,拿黄子久的绘画作对照,看是否像。在绘画继承的问题上,不仅仅是像不像的问题,王原祁仿黄子久,清代人仿元代人,是不会像的。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发展的眼光来衡量。例如,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的绘画,从实质来说用笔、用墨,是按照王原祁的模式,但是从

现象来比,不像。那么黄宾虹在继承古人绘画的问题上,他自己又发展了多少,这里体现了他读书的多少,天才的高低,眼力的穷富,自己的勤奋等等,都包含在里面,不是一两句话能够概括的。

在王原祁的绘画中,带有一些属于禅学的内涵,他不是那种画傻画、傻画画的画家。王原祁是用心画画,用意画画,他有一个压角章叫"色不碍墨,墨不碍色"。色和墨、墨和色有一定的距离,在这里面特别超脱,有一种象外之意,弦外之音。

王原祁每当画一座山或一棵树,开始先把纸喷湿,画完后用烙铁烙,干了之后再画,如此反复皴、染数遍。其效果特别沉雄,有厚度,能体现出笔端用笔的力量。

王原祁的字也学董其昌,晚年以后他的图章左边上下的边都已经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