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真:严肃认真
20078400000016

第16章 为人认真,为事业求真(6)

为了广泛地搜集材料,郑樵四处求访藏书。只要遇到有藏书的人家,他就留下来仔细阅读,直到读完才离去。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寻访,郑樵获得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进一步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尽览典籍,却不迷信前人成说。他研究《书经》是从校对今古文《尚书》入手;研究《诗经》,则认真辨别鲁、齐、韩三家诗的差别;研究《春秋》也是从三家所传的异同入手,从文字歧异发现问题,经过考订,择善而从。

郑樵还主张写“通史”,因为只有通古今变化,才能资鉴现今。郑樵除了关注书本外,还注重实地考察。他在夹漈山研读时,便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同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性情”。

◎故事感悟

正是因为郑樵不为世俗的名利所左右,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强毅力,执著、认真地做一件事情,才在历史学和文献学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史海撷英

南宋中期

南宋时期,南宋朝廷也曾由刘光世、张浚、韩侂胄、虞允文等众多抗金将领指挥抗金北伐,在黄河两岸也曾经击溃伪齐军与金国的联军,收复了淮河两岸不少失地。并签订多项条约。

1164年12月,张浚北伐失败,与金国签订了《隆兴和议》(又名《干道和议》)。张浚被杀后,将把原本向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金为叔,宋为侄,金改诏表为国书,岁贡改为岁币,减少贡献,割让秦州及商州,维持疆界。而且,绢贡献由25万减至20万,岁币减至20万银两。

1206年,韩侂胄北伐,后来又被金军击退。在1208年,宋金两国签订《嘉定和议》,两国也改为伯侄关系,宋由贡献岁币及绢由20万增至30万,同时宋还赔偿金国300万军费。金军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韩侂胄首级。

南宋在孝宗、宁宗朝时,国家还是比较安定的。但是在宁宗以后,奸佞当道,政治腐败,国势也日益衰微。

◎文苑拾萃

题南山书堂

(宋)郑樵

一泓澄沏照人间,明月团团落古湾,

不向奔流随浪击,独持高洁伴云闲。

禅房夜静留清鉴,阆苑仙归坠碧环。

每到轩前心转逸,了无纤翳可相关。

中国法医鼻祖宋慈

◎重任,必强脊膂之人迺能胜。 ——《二程集》

宋慈(1186—1249年),字惠父,建阳(今属福建南平地区)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法医学家,被称为“法医学之父”,著有《洗冤集录》。西方普遍认为正是宋慈于1235年开创了“法医鉴定学”。

宋慈自幼勤奋攻读,好学不倦,善于推理,长于思辨。在进入太学后,他成了理学家真德秀的学生。

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宋慈登进士第,并任长汀县令。当时,长汀一带盐价昂贵,贫民没钱买盐,就时常为了生活铤而走险,贩取私盐。针对这种情况,宋慈认为,盐价昂贵的主要原因是运途远、运价高。于是,他改变了运盐的路线,直接从广东潮州起运,节省了大量的运盐费用,从而降低了食盐价格,杜绝了贫民赌命贩取私盐的行径。

端平二年(1235年),宋慈被任命为邵武军(今属福建)的通判,不久又改任南剑州通判。当时,浙西一带闹饥荒,一斗米价值万钱。宰相李宗勉向宋慈征求如何救济的意见,宋慈认为,豪门大户隐匿户口来逃避国家的税收,并且整天在家里囤积粮食,以备谋取暴利。这样,贫苦的百姓不仅要为豪门大户承担税务,还要花高价钱去购买大户的粮食,所以就会备受饥荒之苦。

因此,宋慈主张,应把民户分为五等。第一等民户要一边免费救济贫民,一边把粮食平价卖给贫民;第二等民户可直接把粮食平价卖给贫民;第三等民户可保持原状;第四等民户可接受救济贫民粮食之半;第五等贫民,可完全接受救济,这些民户的救济粮由官府发给。实行的结果很好,大家都愿意奉命而行,百姓很少有挨饿的。

宋慈逢事总是不断思索,直至考虑出比较完善的对策才罢手。因此,不管遇到多么棘手的问题,他都能给予妥善的处理。在他为官处理政务的过程中,这种严肃认真的求索精神一直在发扬着。

嘉熙元年(1239年),宋慈充任广东提点刑狱(官名,掌司法事务)。这是宋慈四任提刑中的第一次。宋慈一到任所,就调查研究,注意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他认识到清理多年不断的积案,是身为提点刑狱这样的监司大员施行职权的当务之急。

当时,广东因长期以来官吏多不奉公守法,所以监狱中有很多被囚禁多年而没有得到法律公断的人。宋慈立下规约,审阅处理,限期清除积案。最后经过八个月时间,宋慈恰当地安排处理了200多待决之囚。同时,他以监司的身份深入下层,详细调查,询问隐情,到处为那些蒙受不白之冤的人雪冤,禁止扰乱治安的违法行径。

经过一段时间,宋慈又从广东移至江西,任江西的提点刑狱,兼任赣州的知州,解决了江西、福建、广东之间边境上的武装贩盐问题,使这些地区道路通畅,秩序安定。南宋政府还把宋慈所行关于处理食盐的办法颁下浙西诸路,作为效仿的模范。

在长期担当提点刑狱的监司重任中,宋慈多年如一日地谨慎处理各种狱案。他认为,“天下没有比保护生命更重要的事情,没有比死刑更严酷的刑罚,在有关死刑的案件中,没有比究查初情更值得重视的”,因此在处理每一件案子时,他都事先把案子前前后后的情况摸个一清二楚,一人的证词要反复核实,出之众口的供词也要加以反复核实,凭确凿的事实依法断案,而不单凭现有的供词与律条的简单对应来定案。因此,在深究严察的过程中常常使那些幕后的身为豪门大姓的人受到法律的制裁,也常常使已结多年的冤案重新昭示于世。

宋慈根据自己在四任提点刑狱期间多次的审案和执法检验时的现场经验,综合了《内恕录》等数种专书,于1247年写成了《洗冤集录》一书。全书共五卷,卷一载条令和总说,卷二验尸,卷三至卷五载各种伤、死情况。

《洗冤集录》中详细地记述了人体解剖、检验尸体、检查现场、鉴定死因、自杀或谋杀的各种情况、各种毒物和急救、解毒的方法等十分广泛的内容。而且,书中对于自杀、他杀或病死的区别也十分注意,案例详明。比如,对溺死与非溺死、自缢与假自缢、自刑与杀伤、火死与假火死等,《洗冤集录》中都详细地加以区分,并列述了各种猝死情状,书末还附有各种救死方。

《洗冤集录》中所记载的女洗尸、人工呼吸法、夹板固定伤断部分、迎日隔手验伤,以及银针验毒、明矾蛋白解砒毒等等,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此书后来也成为后世法医著作的主要参考书,自晚清以来逐渐传到国外,并译成近十种文字,成为世界伟大的和最早的法医著作。

◎故事感悟

《洗冤集录》这部世界著名的法医学专著是宋慈严谨求实、不断探索取得的。他知难而进、探流索源的意志和精神是我们后辈所应缅怀和发扬的。

◎史海撷英

宋慈去世

南宋理宗淳祐六年(1249年)三月七日,宋慈在广州经略安抚使的任所去世,享年64岁。宋理宗闻讯后,亲自为宋慈书写墓门,凭吊宋慈功绩卓著的一生。后来,宋慈的墓地被迁至福建建阳市崇雒乡昌茂村西北。

在宋慈的墓志铭中,刘克庄曾称他“听讼清明,决事刚果,抚善良甚恩,临豪猾甚威。属部官吏以至穷闾委巷,深山幽谷之民,咸若有一宋提刑之临其前”。原来,宋慈在处理狱讼中,特别重视现场勘验,对当时传世的尸伤检验著作等都加以综合、核定和提炼,并结合自己丰富的实践经验,于逝世前两年(1247年)撰成并刊刻《洗冤集录》五卷。

《洗冤集录》是宋慈一生经验、思想的结晶,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比意大利人佛图纳图·菲得利写成于1602年的同类著作要早350多年。

◎文苑拾萃

嘉定和议

金章宗(1190—1208年)在位的晚期,金朝北边受到了蒙古族的侵逼,内部又有各族人民的反抗。此时,南宋看准机会,派重臣韩侂胄进行北伐,攻打金国。

1206年(开禧二年)五月,宋军分道向金国进兵,刚开始时也收复了一些地方。然而不久以后,金国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主和派的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便杀死了韩侂胄,并将其首级送给金人。

1208年(嘉定元年),宋金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

严肃认真的李时珍

◎夫近也者,进于到,慕于德,殷之以人义;进而进,退而退,日孳孳而不自知勌者也。——《法言·君子》

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镇)人。汉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1593年)。

李时珍出生于一个世医家庭,其祖父、父亲都是医生。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是一位很有学问的医生,又热心为百姓治病,在当地很受欢迎。因此,李时珍从小就经常跟随父亲上山采药,然后回到家中进行炮制,这也让他对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李时珍曾作诗把自己比做一只逆流而行的小船,表示要以比铁石还坚硬的意志和决心以及至死不畏艰难的精神,顶着世俗视医药学为“小道”的偏见,在医生社会地位低下、倍受歧视的逆境中度过一生,立志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成就、为百姓解除病痛之苦的好医生。

从24岁开始,李时珍便正式行医了。而且在给穷苦的百姓治病时,他从不计酬劳,人们都尊敬并爱戴他,他也因此出了名,被推荐到北京太医院当一名太医。可是,李时珍看不惯那里的方士做道场、炼金丹这一套,一年后便辞官回了家。他认为,医生的职责就是遵循医理药理,治病救人,而不是玩弄什么骗术,沽名钓誉,欺世害俗。

在长期的采药、炮制及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先代的药典《本草》中有多处讹舛和疏漏之处,因此便想重修《本草》。他曾与父亲谈论过此事,父亲也表示赞同,只是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财力,而且靠一个人来完成也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情。

在楚王府时,李时珍曾请求楚王把重修《本草》的事奏报给朝廷,希望能通过朝廷的人力、财力来完成这项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然而,昏庸的楚王只想让李时珍保证他的健康,为他服务,对李时珍提出的请求轻蔑地回绝了。

在太医院时,李时珍也曾多次请求重修《本草》,可太医院的官员们却指斥他是个擅改古人经典、妄自尊大的狂徒。

至此,李时珍希求朝廷修《本草》的热望熄灭了、冷却了,但他重修《本草》的决心却始终没有丧失。李时珍决定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完成重修《本草》的事业。

李时珍在35岁时辞官回家了,他决定仿照宋朝朱熹编《通鉴纲目》的方法进行编写,并将自己的著作定名为《本草纲目》。李时珍在楚王府和太医院时,虽然很不得志,但却得以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除了历代的医药学著作外,他还阅读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历史地理、农林园艺、音乐诗歌以及神话传说等书籍,多达800余种。从这些书籍中,李时珍摘抄了有关医药学的大批材料,这为他编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史料基础。

由于李时珍立意纠正先代《本草》的舛误,所以在博览群籍的同时,他也更注重实践验证。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渔猎群书,搜罗百氏”。为了弄清楚每一个疑问,他不辞劳苦、不避艰险地到各地访采,向村夫野老访求药方,到峻岭深谷中采集药材,对原《本草》中所记载的药物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例如,稀莶是明代用来治疗风痹的重要药物,但历代本草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唐代时期的苏恭说,稀莶叶似酸浆叶,猪膏莓叶似苍耳叶,是两种药物。唐代的陈藏器却说,猪膏莓叶似荏叶,而五代时的韩保开则同意苏恭的记载。宋代的苏颂又说稀莶的叶似芥叶。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则说稀莶和猪膏莓是一种药物。李时珍按前人描述的药物形态,将有关药物全部搜寻而来,仔细加以比较分析,然后正确地指出:稀莶和猪膏莓是一种药物,叶似苍耳叶;苏恭所说似酸浆的所谓稀莶,实际上是龙葵。于是,他把《唐本草》中重复的猪膏莓条归并入稀莶条。

李时珍除了在自己家乡一带的原野山谷调查外,还到过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等地。所到之处,他都会虚心地向当地的农民、猎人、渔民、樵夫、药农和铃医等进行请教,在群众智慧的海洋里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真知灼见。

例如五倍子,宋代《开宝本草》的作者以为是草子;收入了草部;《嘉佑本草》的作者又以为是木实,改为木部。李时珍向采集五倍子出售的山里人请教,才知道是这是一种寄生在盐肤木上的像蚂蚁的小虫所做的“虫球”。他还在山里人的指引下去实地观察,这样他就豁然明白了,原来五倍子是如蛄蜥所做的雀窝、蜡虫所造的蜡子一类的东西。于是,他把五倍子从木部移入虫部。

为了获得第一手材料,李时珍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解剖药用动物、做动物实验等方法,甚至还拿自己来做实验。

例如,关于生姜,梁代的陶弘景认为不能常吃,不然会“伤心气”。唐代苏恭则引证《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反对,认为可以常吃,并说陶弘景之所说是毫无根据的胡说。唐代的孙思邈也认为不能经常吃生姜,不然会患眼病,甚至“损寿减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