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清:清介自守
20078700000010

第10章 第 一 篇清廉为政(8)

十二月,福建巡抚张伯行以陈瑸在古田、台湾任职的突出政绩,向朝廷推荐他为台湾厦门道,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消息传来,台湾百姓奔走相告,欢天喜地。陈瑸到达台湾时,城里张灯结彩,一派喜庆的景象,全城百姓都聚集在城门口,敲锣打鼓,夹道欢迎他们敬重的“父母官”。上任后,陈瑸深入各地巡视,对一些积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惩治了一批贪官、奸商,官场风气焕然一新。陈瑸特别注意身教,以身作则,以廉树威。他捐出自己积蓄多年的俸禄三万两白银,用作修理炮台等公事。在生活上,他崇尚节俭,穿戴朴素,粗茶淡饭。他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但凡是对百姓有益的事情,他都不遗余力。为了应对灾荒,他建立了社仓。他还经常深入乡村探问百姓的疾苦,时刻把百姓的冷暖记在心上。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台湾闹灾荒,他亲自到田间勘察灾情,根据灾情尽量减轻百姓的赋税,对灾情较为严重的地方采取减免、缓交的办法,帮助老百姓渡过难关。同时他加强对市场的整顿,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不法商人,千方百计扩展供货渠道,保证了市场的繁荣,改变了灾年的萧条景象。

在台湾,陈瑸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培养人才。他带头捐出自己的俸禄,修建了文庙、朱子祠、文昌阁,设立了书院,广招学生入学;设置了学田,专门用来资助师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同时,他还经常到书院给师生授课,教给他们治学做人的道理。凡是建造书院的工程,他都亲自指挥监督,乐此不疲。他希望通过教育来改变台湾落后的民俗风情。经过几年的苦心努力,终于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台湾百姓的文化和道德素养有了明显提高,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陈瑸任期满三年,按规定要调往别的地方任职。台湾百姓纷纷到府衙集体请愿,恳求朝廷把陈瑸继续留在台湾任职。康熙皇帝听说这一情况深受感动,于是答应了百姓的请求,百姓欢天喜地,高呼“万岁”。第二年,康熙提拔陈瑸为偏沅(湖南)巡抚,消息传来,台湾百姓既为陈瑸的提升感到高兴,又为陈瑸的调离感到难过。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台湾百姓在文昌阁为他塑像,让后人世世代代铭记他的功绩。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二月,陈瑸来到湖南任巡抚。这里是鱼米之乡,自古就有“湖南熟,天下足”的美誉,但由于吏治腐败,百姓生活十分困苦。他上任后,仍然保持清官本色,除弊兴利,造福百姓。

当时,湘潭知县王爰溱是一个贪官,为榨取私利,他肆意增加赋税,摊派徭役,搜刮民脂民膏,百姓对他极为痛恨,曾多次告发他,但由于长沙知府薛琳声的包庇,王爰溱一直没有受到处罚。

陈瑸在上任后的第二年九月,经过微服私访,查清了王爰溱纵役累民、鱼肉百姓的事实,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罚,罢免了他的知县职务,还将包庇他的长沙知府连降三级,百姓对此拍手叫好,赞许陈瑸是“天下清官”。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十二月,陈瑸调任福建巡抚。他在赴任的途中,参观了建阳的考亭书院和朱子祠。

考亭书院是明朝贤人朱熹晚年居住的地方,因为年久失修而破落不堪。建阳城外的朱子祠十分简陋,墙壁是木板做的,祠内非常狭小。

第二年四月,陈瑸奏请朝廷重建了考亭书院和朱子祠。上任后,有一件事一直让陈瑸寝食不安,那就是海盗。早在清朝初年,东南沿海地区的海盗就十分猖獗,福建尤其如此。海盗以抢劫为生,又不同于陆地上的山贼,他们三五成群,终日出没于海上,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一旦遇上单个的货船,就抢劫一空。

海盗严重威胁着东南海上的商船往来,成为当时福建的一大祸害。针对这种情况,陈瑸改变了以前的防范策略,采取了新的措施:用军船在台湾厦门的沿海地带定期巡查,派军船护送在台湾、厦门、澎湖之间航行的商船,规定二三十条商船集合出港。如果在海上遇到海盗,必须前后相救;如不救,就以通盗论处。

这一措施给海盗以沉重的打击,保护了海上商船的安全往来,保证了百姓的安定生活。

这一年冬天,闽浙总督到北京述职,朝廷指定陈瑸暂时兼任总督。在此期间,奉命巡海,他自己带着干粮上路,拒绝接受沿途官府的供应。同时,他把属自己支配的办公经费1.5万两白银全部充公,用于地方事业。当时,沿海堤岸的水闸长期被海潮冲刷,受损严重,影响了沿海的农田生产。陈瑸上书奏请朝廷拨款修筑,同时他从本衙门的办公经费中拿出5000两白银,购买木材、砖块和石料加修堤岸。堤岸终于修好了,固若金汤,给当地的农田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好处。

陈瑸非常注意奖励清廉官吏,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二月,陈瑸一次奖励了12名廉吏,弘扬了廉政之风。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十月,陈瑸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终年63岁。安葬时,只用一套衣服和被单裹身,丧事办得非常简单。同僚为之痛哭流涕,百姓也为失去了这样一位清官而伤心流泪。

陈瑸虽然为官多年,但始终过着清寒的生活,起居办公都在一间房里。每天一听到鸡叫,便起来办公,到深夜还不肯休息,经常废寝忘食。他忠于职守,勤勤恳恳,所有奏章、布告都亲自动笔。在生活方面也非常节俭,吃的是素菜,穿的是粗衣,盖的是布被,甘于淡泊,过着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他曾对康熙皇帝说:“贪取一文钱,与贪取百千万没有什么区别。人之所以贪财,在于用钱无度。我当初做知县的时候,分文不贪,也能够做到衣食充足。”

临终之前,陈瑸还上书朝廷,请求将所余的公费13400两白银充作军费。朝廷按照他的遗愿,把其中一万两白银作为军饷,另赏给他儿子3000两白银。

陈瑸身后,得到了人们的高度评价,百姓赞颂他“居官甚优,操守极清”,“知谋国而不知营家,知恤民而不知爱身”。康熙皇帝称他为“清廉中之卓绝者”,追授他为礼部尚书,赐谥号“清端”,并让他的一个儿子进入国子监读书。雍正八年,朝廷还把陈瑸的画像列入贤良祠,以示崇仰。

◎故事感悟

陈瑸清廉自律,始终将百姓大事放在心头,关心百姓冷暖,耗费全部的精力致力于为百姓谋幸福。陈瑸,百姓眼中的父母官,皇帝眼中的好臣子,无私无畏,操守极清。陈瑸的高尚品德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榜样。

◎史海撷英

古田县的由来

古田县位于我国福建省的北部,闽江支流古田溪的中下游。

历史上,这里曾是闽中十邑之一,现在为宁德市的辖县。“古田”二字是闽东语地名的官话训读字,本字为“丘塍”,意思是“一块田”。

东汉时期,为侯官地。唐朝以前为峒豪所据,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置县,以谢能等在这里垦辟古昔田亩而居,故而取名为古田。旧传这里曾出产青玉,因而又有“青田”和“玉田”等别名。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县北十三都之地设屏南县。

◎文苑拾萃

过飞来寺

(清)陈瑸

山堂说法锡先飞,一度南华久不归。

绝顶峰峦开法眼,嵌空蹊谷护禅扉。

木鱼声细留花雨,明月更深上钓矶。

可是攀援攀未得,清风竦竦动征衣。

为官清廉的沈葆桢

◎清廉是灯,照亮前进的路;清廉是路,引导人们走向明天。——名言

沈葆桢(1820—1879年),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末重臣,谥文肃。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对台湾近代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沈葆桢是清朝时期的著名官员,曾主持福州船政局。

沈葆桢的高祖父、曾祖父、祖父曾当过地方官员的助手,管理粮仓和财务。他们安分守己、诚实忠厚,生活并不富裕,以致为了支付孩子们的教育费用,有时还不得不到店铺典当物品。沈葆桢的祖父沈大铨悲贫悯穷,每到一地都劝说地主们降低地租,对教育十分关心。

有一次,邻居家的孩子不愿读书,他竟然当着孩子母亲的面揍了小家伙一顿。沈葆桢的父亲沈廷枫学问渊博,擅著文章,当时在巡抚衙门当幕僚的林则徐对他极为赏识,并将自己的妹妹嫁给他。后虽未考中进士,但他仍然作为享有声誉的学者在家设馆教书,勉强维持家庭生计。

清寒的家境,物质的匮乏,使沈葆桢从小身体就不大健康,这为他后来罹患疾病埋下了祸根。不过,经济的困难并未影响家庭对他的教育。在其17岁时,沈葆桢拜林昌彝为师。林昌彝与林则徐、魏源是知心朋友。

道光十九年(1839年),沈葆桢通过乡试中了举人,并娶了林则徐的次女林普晴即他的表妹为妻。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沈葆桢考取进士,被授予“庶吉士”头衔。后来,沈葆桢中进士,入翰林院,直至外放九江知府,还是过着贫穷的生活。抵省城赴任时的沈葆桢,身无分文,盘缠也是向人借的。至省城后,他租了二进三间的房子,“每月租足纹十一两五钱”,他为此发出了“屋价之贵,可谓极矣”的感叹!

咸丰六年(1856年)调任广信知府。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出任江西巡抚。

在两江巡府任内,沈葆桢加强对属下的监督和考核,辞退不称职的冗员,严惩腐败官吏。一次,他查出一知县侵吞了士绅捐献的2000两银子,尽管该知县称已将这笔钱送到了左宗棠军中,他仍然不顾有人说情,一查到底,将知县撤职并永不叙用。

沈葆桢严厉打击士绅的不法行为。清江上游的士绅们不顾府、县指令,乱修堤坝保护自己的田地,使清江县数十万农户之田年年被洪水所淹。在接到受害农民的投诉后,他令知府逮捕首恶分子,重修堤坝。无能的知府怯于士绅们的嚣张气焰不敢采取行动,沈葆桢便调动500名士兵和一队战船,逮捕了那些士绅并处决了首恶分子。

此外,沈葆桢还制定了新的财政预算制度,实行减税方案,江西的附加税比以前减少百万两以上,既确保了政府的收入,又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同时有效地遏制了官员的腐败现象。

沈葆桢心里时时装着百姓,他时常告诫手下官员:“做官要勤勉严谨,尽职尽责,当一天官就要为百姓做一天好事,不能徇私情而背公利。”

沈葆桢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有一次,他的好友也是他儿子的岳父李元度推荐一个亲戚来见他,想要谋个差事。沈葆桢让此人在府上住了好几个月,就是闭口不提此事。

一天,沈葆桢将此人叫到书房,问道:“你家里有几口人?每年大约需要多少开销?”

此人尴尬回答:“大约每年100两银子吧。”

沈葆桢立即叫家人拿出1000两银子,打发这个人回去了。

同治五年(1866年),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向清廷提议创办福州海军船厂和学堂,其主要目的是造船、训练海军、培养技术人员。这一计划启动不久,左调任陕甘总督。为使计划实施下去,左看中了务实的沈葆桢,极力向皇帝推荐,说:“要办好船政,非沈葆桢不可。”于是,沈葆桢便成了钦命船政大臣,专管福州船政局。

到任后,沈葆桢全力投入了这一全新而带有风险的事业。在其上任伊始,让沈葆桢头痛的问题也随之纷至沓来。首先他不得不处理好与上下级官员和家乡父老的关系。他还没到马尾,不合格的求职者就蜂拥而至,为他们请托的信件也像雪花般飘来,沈葆桢全然不予理睬。他拒绝左宗棠推荐的一位旧部前来任职,他还处决了一个贪污船厂经费的省布政使司衙门里的雇员——尽管这人是他自己的姻亲且有布政使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