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勤:尚勤戒惰
20079400000018

第18章 勤学成才(1)

诸葛亮勤奋好学

◎时间是由分秒积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华罗庚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蜀汉丞相,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发明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曰忠武侯;后来的东晋政权为了推崇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他学习非常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受到司马徽的赏识,就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的少年。

那时还没有钟表,计时用日晷,但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计时,司马徽便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便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这该怎么办才好呢?诸葛亮灵机一动,想到“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

于是在随后的日子里,诸葛亮适逢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段日子,司马先生感到很是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才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先生开始很生气,但不久还是被诸葛亮的好学精神所感动,对他更关心、更器重,对他的教育也就更毫无保留了,而诸葛亮也就更勤奋了。诸葛亮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一个上知天文、下识地理的一代饱学之人。

◎故事感悟

勤学苦读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诸葛亮为了能多学些知识而偷偷去喂先生家的鸡,他这种浓厚的求知欲是多么令人钦佩啊!诸葛亮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代表,谋略家的化身,这与他青少年时期勤学苦读是分不开的。

◎史海撷英

隆中“卧龙”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国北方一片残破,许多北方人民不得不逃离家乡,到南方避难。大约在汉献帝刘协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14岁的时候,他与哥哥、弟弟一起随着叔父诸葛玄离开了家乡徐州阳都县(在今山东沂南),前往南方避乱。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由北向南,由东向西,辗转千里,先到豫章郡(郡治在今江西南昌),然后又来到襄阳(今湖北襄樊)。三年后,叔父诸葛玄去世了,诸葛亮兄弟三人在荆州牧刘表的帮助下,在襄阳城西20余里的一个叫隆中的地方,置办了一点田产,定居下来。自此,诸葛亮在他的第二故乡隆中,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

隆中村背依隆山,前临汉水,山清水秀。诸葛亮兄弟在此筑茅舍,围竹篱,下田耕作,自食其力。这里不仅看不到战火硝烟,而且远离交通线,耕读生活恬淡清静,田园乐趣无穷无尽。但诸葛亮是个有抱负的青年,他并不满足于恬静的田园生活,他渴望着有机会出人头地,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来。

◎文苑拾萃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亮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崔鸿月下勤读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崔鸿(478—525),北魏史学家。字彦鸾,光弟敬友之子。东清河县(今山东平原西南)人。太和末,为彭城王国左常侍。景明中,迁员外郎,兼尚书虞曹郎中,典起居注。迁给事中,兼祠部郎,转尚书都兵郎中。永平初,为镇南邢鸾行台长史。徙三公郎中,加轻车将军,迁员外散骑常侍。延昌末,加中坚将军,迁中散大夫、高阳王友、司徒长史。正光初,加前将军。撰高祖世宗《起居注》。孝昌初,拜给事黄门侍郎,加散骑常侍、齐州大中正。

我国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名字叫崔鸿。他编著的《十六国春秋》一书,通过生动的小故事,表现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使本来枯燥的史书显得生动活泼。《十六国春秋》既是珍贵的历史史料,也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

崔鸿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与他从小就勤奋学习、刻苦读书分不开的。

崔鸿的父亲原来是做官的,后因受贿被追查,只好弃官而逃,家境一下子陷入了困窘之中。

崔鸿从小就爱读书,拿起书本来就废寝忘食。可是家中发生变故,没钱再去买书,藏书也被他读完,于是读书心切的崔鸿只好向别人借书抄下来读。

抄书首先要有纸,崔鸿就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纸。晚上抄书要耗费很多灯油,家境贫寒,拿不出钱来,而白天崔鸿还要干活,只有晚上才能抄书、读书,怎么办呢?他想了好几天也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

一天晚上,灯油已经耗尽了,家里人都睡下了,崔鸿也不得不放下手中没有读完的书。躺在床上,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心里还在想着没有看完的书。

崔鸿翻身下床,信步走到门口,觉得眼前一亮。他抬头一看,原来天空晴朗,一轮明月当空,将大地照得如同白昼。他把刚才没有看完的书拿来,借着月光展卷阅读,字句竟清晰可辨。崔鸿高兴地跳了起来,嚷道:“有灯啦,有灯啦!”

母亲被他吵醒了,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忙披衣起床问他:“鸿儿,出什么事啦?”

“母亲,您看这月光多明亮,以后我读书、抄书不就有灯了吗?”

“是呀,好孩子。不过可千万别累坏了。”

崔鸿跑进屋里,搬出一个小凳,坐在月光下,认真地读起书来。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崔鸿发觉书上的字迹逐渐模糊了,原来月光已经移动了。于是他又移动小凳,追随月光。就这样,月光不断移动,崔鸿的小凳也不断移动,直到月亮渐渐西斜,光线暗淡了下来,书上的字实在看不清了,他才恋恋不舍地放下书本,回屋睡觉。

以后每当皓月当空,月光明亮的时候,崔鸿就来到院中借着月光读书、抄书。有时为了追随月光,他竟然坐到院门外面了还不知道。

崔鸿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有时通宵达旦,读了大量史书,做了大量笔记,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凭着他的勤奋刻苦,崔鸿终于成了著名的史学家。

◎故事感悟

“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崔鸿不畏环境的艰苦,在家境艰难的情况下,月下勤学苦读,最终成为了著名的史学家。

◎史海撷英

北魏均田制政策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战乱,户口流徙,田园荒芜,大量土地无人耕种。北魏政权为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颁行均田制。先审定户籍,再按户口分配土地,实行新的租调制,奴婢和牛都可受田。均田制在当时地旷人稀的前提和不损害地主阶级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施行,有益于生产的发展和稳定。北方大量的荒地被开垦,耕作技术也有了提高,农业的发展,使养蚕、牧畜、酿造等农村副业也发展起来,改变了北方荒凉残破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