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勤:尚勤戒惰
20079400000019

第19章 勤学成才(2)

◎文苑拾萃

《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春秋》是记载十六国(304—439)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作者是北魏的崔鸿。崔鸿年轻时就有志于修史。西晋灭亡后,中原地区先后出现了匈奴族刘渊、羯族石勒、氐族苻坚等建立的政权,历史上总称为十六国。这些政权各有自己的史书,但是体例不一,记述差距也较大。所以,崔鸿根据旧的记载加以综合汇编,写成100卷。此外还有序例一卷,年表一卷,草成《十六国春秋》102卷。

祖茔勤奋夜读

◎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

祖茔(生卒年不详),字元珍,北魏范阳遒人。曾祖敏,仕慕容垂为平原太守。太祖定中山,赐爵安固子,拜尚书左丞。卒,赠并州刺史。

祖茔出生在世代做官的人家,小时候既聪明又勤奋,8岁就能背诵《诗》和《书》,并且还会做诗写文章。亲属们都称赞他是“圣小儿”,言外之意便是小神童。

祖茔读书非常刻苦。他总觉得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因此常常夜里攻读。父母怕他累坏身体,多次阻止,不让他夜里看书。但他学习如饥似渴,觉得晚上不读书太可惜。父母为这事常犯愁。一天,父母把家里的灯盏、烛台都藏了起来。祖茔知道这是父母不让他夜读,就悄悄地把炭拣在小炉子里,然后盖上一层薄薄的灰。一到夜晚,他拨开灰层,将炭吹红,再用衣服被子把窗户遮上,不让光线透出去,就这样刻苦攻读,博览群书。

后来,为了学到更多的知识,他又拜当时的中书博士张天龙为师,跟他学习《尚书》。祖茔投师后,学习更加刻苦用功。

有一次,老师清早就要给同学们讲《尚书》,祖茔由于读了一夜没有睡觉,昏头昏脑地把《曲礼》当做《尚书》拿去上课。到了课堂才发现自己拿错了书,可是老师很严格,他不敢回去换书,只好硬着头皮听讲。这堂课刚好老师叫他读《尚书》。由于祖茔平时非常努力,早就会背《尚书》了,他虽然没带课本,可是凭自己的记忆,照样准确地把《尚书》背诵了出来,一字未漏。

北魏当政人物很注意这个远近闻名的“圣小儿”,后来便选拔他去做“中书学生”。这使祖茔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加上他刻苦不懈地攻读,长大后终于成了一个很有知识的学者。

◎故事感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刻苦学习,掌握知识,从小就应抓紧。

◎史海撷英

北魏孝文帝的卓越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鲜卑人,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帝王。在位期间,进行了许多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改革。

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北魏统治者力求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使鲜卑贵族进一步封建化,并与汉族地主紧密结合,更有效地共同统治各族人民。因此,冯太后和魏孝文帝元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最重要的是实行均田制和改革鲜卑旧俗,实行汉化政策。

◎文苑拾萃

《三字经》

《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不可避免地含有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韦述少年苦读成进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韦述(?—757),字不详,京兆人。生年不详,卒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幼聪敏,家有书两千卷,记览皆徧,缀文操笔便就。举进士时,年甚少,仪形渺小。考功郎宋之问问曰:“韦学士童年有何事业?”对曰:“性好著书。”之问大悦曰:“本求异才,果得迁、固!”开元中,诏马怀素编次图书,乃奏用元行冲、齐汗、吴兢并述等26人,同于秘阁详录四部书,五年而成。张说引为集贤院直学士。累迁尚书工部侍郎。在书府40年,居史职20年,勒成国史。后署安禄山伪职,流渝州,为刺史薛纾困辱,不食而卒。述著有唐职仪30卷,高宗实录30卷,西京新记5卷,御史台记10卷,又撰开元谱20卷,并传于世。

韦述是唐朝著名的学者、史学家,曾撰定唐朝《国史》112卷,当时学者萧颖士把他与《三国志》的作者、史学家陈寿相提并论。

韦述的父亲韦景骏也是个学者,曾任房州刺史,家中藏书十分丰富。韦述在小时候就养成了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还不到10岁的年纪,父亲自己珍藏的2000多卷书籍他已经读得烂熟。

景龙年间,韦景骏调任为肥乡县令,全家也搬到肥乡县。当时名望很高的学者元行冲是韦述的表兄,正任沼州刺史,肥乡县在其辖区之内,因此两家来往比较密切。韦述经常到元行冲家里去,去了之后便钻进元行冲的书房里废寝忘食地阅读,有时一直阅读到晚上也不出门。元行冲虽然是他的表兄,但两家是远房亲戚,他的年纪可比韦述大得多了。他看到这个小表弟这样好学非常高兴。

有一次,韦述又来到元行冲家看书,元行冲就和他攀谈起来。一经谈话,他才发现别看韦述年纪小,学问可不小,经籍史书他都通晓。随便提起历史上的某段史实,韦述都了如指掌。而其对《五经》也非常了解,议论起来,见解精到,简直不亚于当时第一流的学者。元行冲又试着让他写文章,韦述提起笔来一篇千字文竟一气呵成。元行冲十分惊喜,晚上就留下这个小表弟与自己睡在一起。

经过元行冲的指导,韦述有了长足的进步。过了几年,韦述就进京参加科考。那年,恰好著名的学者诗人宋之问做主考官。宋之问见韦述又矮又小完全是个孩子,感到很惊奇,就对他说:“韦学士,我看你也不过是十几岁的年纪,学业上有什么成就啊?”韦述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我正撰写唐史,现在已经完成了30卷。至于策论与文章水平,那你等着考试完毕看结果吧!”宋之问笑着说,本来朝廷要选拔优异的人才,想不到却招来了司马迁、班固这样的天才。经过科考,韦述果然中了进士。

开元五年,由栎阳尉秘书监马怀索负责组织元行冲、吴兢等26位学者整理编写国家图书馆藏书目录,韦述也成为其中的一员。在整理图书的工作中,韦述仍保持着他勤奋好学的习惯。当时学者柳冲先整理完了200卷《姓族系录》的目录,韦述对谱系学非常感兴趣,于是白天在秘书阁完成自己所分担的任务,晚上就把《姓族系录》抄写完毕。这时他已经成了研究姓氏源流的专家,不但详尽掌握了中国的姓氏源流,而且还在研究古代姓氏演变的《姓族系录》一书的基础上,又编写出研究姓氏谱系的《开元谱》20卷,丰富并发展了谱系学。他的严谨治学精神受到同僚的一致赞扬,并因而被晋升为学士。

《旧唐书》记载:韦述一生“在书府四十年,居史职二十年”,“嗜学著书,手不释卷”。唐朝时很多学者都想撰写出一部国史,著述《国史》的工作早在令狐德棻开始,直到与韦述同时代的学者吴兢为止,历经多少学者修撰都未完成。而韦述穷尽毕生精力,搜集素材,汇编撰写,终于完成《国史》112卷。韦述撰写《国史》材料翔实,文笔流畅,言简意赅,的确不愧为宋之问所说的是“迁、固”之才。

后来安禄山叛乱,京城被攻陷,长安一片火海。在火海中,韦述抢救出《国史》,它成为以后张昭远等撰写《旧唐书》以及欧阳修撰写《新唐书》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韦述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故事感悟

正因为韦述这样刻苦认真,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所以,他的《唐史》才能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经典名著。韦述这种认真苦学、虚心求教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当代青少年应该去学习的吗?

◎史海撷英

元和中兴

中兴之前,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经过了顺宗的过渡阶段,然后由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归服唐朝,史称“元和中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