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20080100000013

第13章 大义凛然(2)

《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笔记体著作,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本书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共26卷,再加上《补笔谈》3卷和《续笔谈》1卷。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可以说是一部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的光辉巨著,备受中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推崇。

洪皓守义持节不降金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晋·陶渊明《归园田居》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台州宁海主簿,秀州录事参军。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洪皓以徽猷阁待制假礼部尚书使金被留,绍兴十三年(1143)才回来,升至徽猷阁直学士,提举万寿观,兼权直学士院。后来洪皓因惹了秦桧,出知饶州;十七年,责授濠州团练副使,英州安置;二十五年,主管台州崇道观,死后谥号忠宣。

南宋高宗建炎年间,洪皓奉命出使金国被扣留,因多次拒绝金人高官厚禄的利诱,被流放到距会宁200余里的冷山。

塞北的深冬,寒风凛冽,大雪弥漫。在一处窄小的地穴里,一位清瘦的老人紧了紧破烂单薄的衣服,虽然靠近燃着的马粪,依旧冻得瑟瑟发抖。微弱的火光映着一张憔悴的脸,但他的眼睛却射出一股令人不敢直视的坚定目光。他就是南宋的洪皓。

冷山地处荒僻,是金国陈王完颜悟室的家乡。洪皓被流放到这里时,完颜悟室对他说:“我听说你为人清正,学识渊博。若归顺大金,我保你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洪皓鄙夷地“哼”了一声。完颜悟室有些愠怒:“真不识好歹,那你就呆在这儿过苦日子吧。不过要教我的儿子念书识字,否则……有你好看的。”

就这样,洪皓便在冷山中过着艰苦的流放生活,无人供给饮食和衣服。盛夏赤日炎炎,洪皓也不得不穿着粗布衣服,大汗淋漓;冬天更是苦不堪言。恶劣的环境毁了他的健康,让他瘦骨嶙峋。但一想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他心里便腾起一股热力:“我一定要活下去,活着见皇上。皇上啊,您什么时候才发兵北上啊?”

在此期间,洪皓多次通过密探向宋朝通风报信,他反对和谈,极力请求宋高宗北上抗金。有一次,高宗突然看到李微秘密带回朝的韦太后的亲笔信,激动地问李微:“这封信怎么来的?”

“回皇上,这是洪皓冒死从太后那里得来的。”

高宗长叹一声:“唉,我有20来年不知母后的消息了。虽然派出上百名使者,都不如洪皓这封信让我宽慰呀!”说完,竟流下了眼泪。

但是宋高宗终究没有发兵北进。

一天,完颜悟室突然召见洪皓。原来他想南下侵宋,攻取蜀地,特地征求问洪皓的意见。

洪皓轻蔑地说:“蜀地险恶,你们难以得逞的。”

完颜悟室狂妄地举起双臂大声说:“我有什么做不到呢?海洋很大,我能让海水干涸。我最多不能使天地相互拍打罢了。”

洪皓一眼也不看完颜悟室,只微微地一笑:“不要说大话了吧。打仗就像玩火,不加克制,最终会烧到自己的身上。自古以来,还没有人能连续用兵四十年而不止的呢!”讲到这里,他用手整了整衣服,接着说:“我来贵国,是为了两国的和好。你们把我押到边塞,让我教小孩子读书,这符合对待使臣的礼仪吗?你应该放弃南下的念头,放我回去。这才是明智的做法。”

这番话激怒了完颜悟室,他勃然变色道:“作为一个被我囚禁的使臣,你的口气还这般强硬,难道说我不敢杀了你么?”

“你当然可以杀我,可是一个大国滥杀使臣,你应知晓是何后果。我甘愿投水而死,你们就说我是自己坠入深渊的算了。”洪皓平静地说。

完颜悟室见洪皓毫不畏惧,义正词严、视死如归,心中不免有些震动,便没有加害洪皓。洪皓义不降金,被金国扣留了15年。直到宋金议和后才被遣还。宋朝派往金国的使者被扣囚禁的多达30人,此时只有洪皓、张邰、朱弁三人活着回来了。

◎故事感悟

洪皓作为一名使臣,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为保国威义不降金数年。他壮志未改、视死如归,始终保持爱国气节和高尚情操,为后人敬仰。

◎史海撷英

宋江起义

宋徽宗为解决财政困难,于1111年设立“西城括田所”,专事搜刮民财。梁山泊的农民和渔民交不起沉重的赋税,只有武装抗租抗税,所以梁山泊成了农民武装起义的据点。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最初即以梁山泊作为据点,坚持了四五年的斗争,直到1119年才正式宣布起义。随后离开梁山泊,转战于河北、山东一带。宋江的队伍最初只有36人,以“替天行道”、“杀富济贫”为口号,深受百姓拥护,规模迅速扩大。1121年,宋江率起义军乘船来到海州,陷入宋军重围,走投无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文苑拾萃

交 子

交子被认为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发行于北宋时期1023年的成都。据清《续通典·食货》的《钱币·上》写着,交子应为三年一届,其肇因始于宋代之铜钱与铁钱混用而不便于携;迄神宗时,交子正式由官方所承认,即熙宁初年将伪造交子等同于伪造官方文书。

最初的交子由商人自由发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交子”。但这时的“交子”,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

魏胜高举义旗杀敌抗金

◎可贵一寸心,可逾金石坚。——张煌言

魏胜(1120—1164),南宋勇将,字彦威,宿迁(今江苏宿迁西南)人。魏胜出身农家,早年曾为弓箭手,胆略过人、骁勇善战。绍兴三十一年(1161)七月,魏胜聚众300人起义抗金,攻克涟水(今属江苏),智取海州(今江苏连云港西南),乘势收复附近诸县,自以知州兼都统制的名义,招募义勇,整训队伍,声势大震。十一月,金军偷袭清河口,魏胜孤军无援,苦战竟日,中箭身亡。

在金兵的不断侵袭下,南宋王朝节节败退,金军铁骑所踏过的地方,房屋被烧了、居民被杀了、庄稼被毁掉了,所留下的仅是一片片的焦土和一座座的空城。然而在淮北某个村落的打麦场上,却是另一番景象,村民们正手持木棒挥舞铁锹在喧闹声中认真操练。虽已是深冬,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们只穿着单衣,可头上仍冒着腾腾的热汗……

突然一个铜钟般的嗓音压倒了众人的杀杀打打声,一个浓眉大眼、身材粗壮的人跳到高处对大家喊道:“像我等七尺男儿,不能保家卫国,还有什么颜面活着。金兵若来进攻,我们一定要组织起来,打退他们,大家有没有这个勇气?”

“有!”众人齐声回答。

此人就是家住宿迁县的魏胜。他武艺高强,为人正直勇敢且又精于计谋,因此名震四方,身边常常簇拥着一批血气方刚的崇拜者。

看到金兵的入侵和烧杀,魏胜义愤填膺、怒火中烧,便自动组织一批人练习武艺,以图有一天能抗击金军,报效祖国。

这一年,金军打到山东,魏胜看到时机成熟,就把手下300多人编成一支队伍,自己担任统帅,准备随时抗击金军。山东诸县的人民听到魏胜起兵的消息纷纷跑去归附,旬日之间就聚集了几千人。

当时金兵正围攻苍山县的一个营寨,魏胜决定乘敌不备突然袭击。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先带着一小队人马悄悄摸到了苍山下金兵的军营。然而不幸的是敌人已有了准备,魏胜发现自己中了埋伏,就决定后撤。但这时已经晚了,敌人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他一边组织大家突围,一边挥舞大刀在后面作掩护。大刀所到之处,金兵人仰马翻,一会儿就倒下了一大片。

突然敌军中有人叫道:“围住那个拿大刀的,他就是头领。”

渐渐地,有几百人把魏胜包围起来。但他毫不畏惧,反而愈战愈奋。正当激烈冲杀的时候,突然一支冷箭射了过来,正中魏胜的面门,他疼得晃了几晃,险些倒下。金兵这时又围了上来,准备捉活的。但魏胜一咬牙,连血带肉地拔下那支箭,把它扔向敌群,大吼一声,又战了起来。吼声把敌人都惊呆了,几百人吓得一哄而逃。这时魏胜的大队人马赶来,大军奋勇冲杀,苍山之围很快解除了。

接着,魏胜又乘胜追击,收复了许多失地。此后,魏胜的名字便在四乡八邻中传颂,敌人一听说魏胜来了,就吓得心惊胆战,不战而逃。看到这种情况,魏胜就特意让人制了几十面旗子,写上自己的名字,交给诸将带上,等与金兵相持不下的时候,就把旗子打开。敌人一看是魏胜的旗,便一哄而散。

◎故事感悟

魏胜作为一介平民,不受国家俸禄、没有官责在身,却能奋勇忘身,组织民众保家卫国、抗击敌人,这种民族大义足以流芳千古。

◎史海撷英

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是北宋末的一次农民起义。宋徽宗赵佶时,歙州(今安徽歙县)贫苦农民方腊(方十三)到睦州青溪县(今浙江淳安西北)万年乡帮源峒保正方有常家当佣工。当时宋徽宗、蔡京、童贯一伙贪得无厌地压榨人民,赋役繁重,“人不堪命,遂皆去而为盗”。宣和二年(1120)十月初九,方腊假托“得天符牒”,率领农民杀死方有常一家,以帮源峒为据点,聚集贫苦农民,号召起义。起义军获得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和响应,义军的骤然兴起切断了宋王朝的经济命脉。宋徽宗万分惊恐,派兵镇压。后来义军节节败退,宣和八月二十四日,方腊及其妻邵氏、子方亳(二太子)、丞相方肥等三十多人力竭被俘,解往汴京,英勇就义。

◎文苑拾萃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农村,另一部分是市集。画中有814人,牲畜83匹,船只29艘,房屋楼宇30多栋,车13辆,轿14顶,桥17座,树木约180棵。往来人等衣着不同,神情各异,栩栩如生。其间还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情节,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颇见功底。

赤胆垂青惟其义尽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末期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南宋末年,国都临安(今杭州)偏安于淮水以南,而此时女真、西夏各具势力范围,南宋与其政权并立,国势弱小。1271年,北方蒙古族结束了内部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的局面,建立了元朝,把斗争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元朝丞相伯颜统率20万大军攻下襄、樊,并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不到两年便已逼近南宋首都临安。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

南宋朝廷长期为投降派所把持,宰相贾似道以称臣、割地和岁纳银绢为条件,暗中屈膝求和。蒙古丞相伯颜意在灭宋,并不停止南侵。1275年,元军将贾似道13万大军消灭,南宋朝廷便再无可用之兵。此时年仅四岁的宋恭帝在位,太皇太后谢氏临朝听政,不得不发出“哀痛诏”,号召四方六合迅速举兵“勤王”。

文天祥当时担任赣州知府,他“捧诏涕泣”,并立即行动,在两三个月内便组织了第一支近万人的“勤王”队伍,几经周折,赶到了临安。1276年正月十八日,伯颜兵临皋亭山,南宋左相留梦炎早已投降叛变,其他大臣有的也已经投降。伯颜虽愿受降,却要南宋右相陈宜中去元营洽谈,陈宜中胆小如鼠,当天晚上便逃之夭夭。此时国中只有文天祥一人可用,他毅然临危受命,但不是去请和投降,而是观察敌营虚实,以谋划救国之策。但是他没有想到,当他被伯颜扣押不能返回宋营时,他的义兵被投降派命令解散。敌人的凶残不曾使文天祥受困,昏庸无能的朝廷和卖国求荣的投降派却使他遭到了第一次严重的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