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20080100000021

第21章 深明大义(5)

不畏竹签扎手指的江姐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

江竹筠(1920—1949年),原名江竹筠,曾用名江志炜、江雪琴,1920年8月20日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大山铺镇江家湾的一个农民家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与彭咏梧结婚,婚后负责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1948年,彭咏梧在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任上战死,江竹筠接任其工作。1948年6月14日,江竹筠在万县被捕,被关押于重庆军统渣滓洞监狱,受尽酷刑仍坚不吐实,1949年11月14日被敌人杀害并毁尸灭迹;同志们习惯称她江姐,以表敬爱之情;另有同名歌剧、评剧、越剧以及电视连续剧等。

江竹筠,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共重庆新市区区委委员;1944年夏,经组织安排入四川大学农学院学习,从事党的秘密工作。江竹筠入党后,按党组织的要求,与共产党员彭咏梧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作为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员学习的辅导中心。1945江竹筠年与彭咏梧结婚。

1946年底至1947年初,江竹筠参加领导重庆学生抗暴运动,并为市委机关报《挺进报》做了大量工作。1947年,江竹筠在“反内战,反饥饿、反压迫”的学生运动高潮中,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随彭咏梧到下川东开展武装斗争,担任下川东地区地工委和川东临委的联络员,负责组织大中学校的学生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英勇斗争。在丈夫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江竹筠还担任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1947年,彭咏梧任中共川东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下川东地委副书记,领导武装斗争。江竹筠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和丈夫一起奔赴斗争最前线。

1948年,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江竹筠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的出卖,江竹筠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老虎凳、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竹筠始终坚贞不屈,“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她关怀难友,参与领导狱中斗争,被亲切地称为“江姐”。

1949年11月14日,在重庆即将解放的前夕,江竹筠被国民党军统特务杀害于歌乐山电台岚垭,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年仅29岁的生命。

◎故事感悟

共产党员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有着不屈的精神。敌人的严刑逼供,动摇不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为了革命正义而牺牲,更能激励后人英勇前进!

◎史海撷英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947年,国统区学生大规模地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运动。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不断胜利,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政治、教育危机日益严重,青年学生遭受着无穷灾难。5月后,他们在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反对各种不合理问题的分散斗争,举行了“五四”纪念活动。上海学生进行了反内战、反压迫、反卖国的宣传。清华大学自17日起罢课3天,并发表《反饥饿反内战罢课宣言》,得到各校响应。北平学生在罢课期间,各校组织宣传队分赴市区向各界群众宣传反饥饿反内战。18日,国民党政府发布《维持社会秩序临时办法》,严禁10人以上的请愿、罢课、罢工和示威游行,遭到全国学生的反对。次日,上海学生7000余人欢送沪杭区国立院校学生“挽救教育危机进京代表联合请愿团”,并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其他各地学生也纷纷派代表赴南京请愿。20日,京沪苏杭地区16所专科以上学校6000多学生为“挽救教育危机”举行联合大游行。

同日,华北地区21所大、中学校学生在北平、天津举行反饥饿、反内战万人大游行。南京、天津的游行学生遭殴打,造成了震惊全国的五二○血案。国民党的暴行更激起了学生的愤怒,他们继续以罢课游行等行动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声响遍了武汉、西安、长沙、重庆、成都、福州等国民党统治区60多个大中城市。国民党统治区城市里几乎所有的大学生和大部分中学生参加了斗争,人数达60万。这次运动是中国学生运动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国各阶层人民也纷纷起来声援爱国学生的正义斗争。这次运动与人民解放军反击蒋介石反动军队的战争相配合,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全国的解放作出了巨大贡献。

◎文苑拾萃

渣滓洞

全名“渣滓洞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位于重庆市郊歌乐山下磁器口、五灵观一带。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沟,地形隐蔽。1938年起,这里被国民党特务机关改造成秘密监狱,专门用来关押和迫害革命者,许多可歌可泣、英勇悲壮的事迹便发生在此。渣滓洞分内、外两院,内院有一楼一底的男牢16间,另有两间平房作女牢,外院为特务办公室和刑讯室。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纵火焚烧了渣滓洞,仅逃出15位被囚禁的革命者,其余皆不幸牺牲。

夏完淳义正言辞

◎仁者杀身已成名,君子有死而无贰。——唐·杨炯

夏完淳(1631—1647年),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明朝诗人,爱国志士和文学家,民族英雄,明松江府华亭县人(现上海市松江区)。夏完淳9岁善词赋古文,才思敏捷,有神童之称,其诗词或慷慨悲壮,或凄怆哀婉,“如猿唳,如鹃啼”(谢枚如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著有《夏内史集》及《玉樊堂词》。

清代初年,在江南重镇京口的长江江面上,战舰云集、杀声震天,抗清义军正在进行着军事演习。将士们操刀挥矛、奋力呐喊,极为威武。雪白的刀刃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到处是一片威严壮观的景象。

阵阵江风吹得杏黄大旗猎猎作响,舒展的旗帜下,一个少年按剑站在船头,观看士兵们操练。此人相貌端庄,双目有神,那略显稚气的脸上透着几分沉稳和刚毅。他就是当时有名的年仅15岁的抗清义士夏完淳。

在父母的影响下,夏完淳大器早成、才华横溢,他常常和成年人一起谈论天下形势,具有成人所不及的思想和志向。15岁已经成为抗清的主帅了。夏完淳站在船头,思绪像江水一样翻腾。他回想起这几年的斗争形势:清军自从入关以来,对平民百姓任意烧杀抢掠,到处都是焦房残屋,一片哀鸿遍野的惨象。面对清军的暴行,他和陈子龙等人曾几次组织队伍进行抗击,但都遭失败。现在这支抗清队伍终于发展起来了,他怎能不高兴呢?

夏完淳等人率领义军活动在江南一带,给清军以沉重的打击,引起了清朝统治者的恐慌和忌恨。他们曾悬赏几十万两白银捉拿夏完淳。

在一次战斗中,由于叛徒告密,夏完淳不幸被捕。

清军把他押到南京,由主帅洪承畴亲自审讯。

洪承畴原来也是明朝将领,后来在辽东战败投降,一直遭到人们的鄙视。此刻,他坐在军帐中,拍着桌子厉声问道:“我看你满脸稚气,也不过是个孩子,今年多大年纪?”

“16岁!”夏完淳昂起头来,傲然回答。

洪承畴早就听说过夏完淳的名字,知道他很有才华,假装和善地说:“你还只是一个孩子,怎么会发兵叛逆?肯定是误中贼兵的迷惑了。你小小年纪就这么有才华,将来前程肯定远大。若是归顺朝廷,老夫我保你做大官。”

夏完淳也认出了这个将领就是叛将洪承畴,听了他的话,只是冷笑,假装不懂地说:“我常听人说亨九(洪承畴字亨九)先生是本朝杰出人物,他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血染疆场,事迹感人。我敬仰羡慕他的忠烈义气,年纪虽小,杀敌报国,怎能落后于他呢?!”

夏完淳这些话还没说完,洪承畴已羞得无地自容,不知如何回答是好。站在一旁的差官厉声呵斥道:“休得胡说,眼前的这位就是洪大人。”

夏完淳装作不信,并且借机痛斥说:“亨九先生死于国难很久了,天下谁人不知。天子曾经亲自祭奠他,泪流满面,群臣闻此失声痛哭,都赞扬他的‘臣节如山’。你这叛贼,不知羞耻,竟敢假借亨九先生的大名,玷污他的忠魂,还寡廉鲜耻,劝说别人投降。”

夏完淳越骂越怒,最后竟跳了起来。

洪承畴被一顿臭骂,神色沮丧,无言以对,最后只得无力地对手下摆摆手说:“把他带下去吧!”

洪承畴看到无论怎么劝说,夏完淳也不会投降,并且屡遭痛骂,最后恼羞成怒,终于对他下了毒手。

在一个深秋的上午,西风萧瑟,满目衰草枯叶,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早早地来到刑场为夏完淳送行。行刑前,他依然昂首挺胸,脸色从容。大家被他那大义凛然的神态感动了,许多人都不愿看到他被杀的一瞬,纷纷低下头掩目而泣……

夏完淳被杀时,年仅16岁。

◎故事感悟

有志不在年高。夏完淳的一生虽是短暂的,但他留给后人的不只是那些杰出的事迹,而是他那为民族大义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

◎史海撷英

山海关大战

清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摄政王多尔衮率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大顺军的重要战役。崇德八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帝福临年幼,辅政的多尔衮洞悉明朝连年与农民军交战,已呈土崩瓦解之势,认为入主中原时机已到。顺治元年正月,多尔衮以清帝名义致书大顺军,提出协谋同力并取中原的策略,李自成未予理会。四月初九,多尔衮以奉命大将军统率满、蒙、汉八旗军十余万人,离盛京(今沈阳)西进。十一日,至辽河,闻李自成大顺军于三月十九攻取京师(今北京),明朝已亡,遂采纳明降将洪承畴建议,决意率兵经密云(今属北京)、蓟州(今天津蓟县)一带南下,直趋北京。

◎文苑拾萃

八旗子弟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称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旗皆纯色。四十三年,努尔哈赤为适应满族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原有牛录制的基础上,创建了八旗制度,即在原有的四旗之外,增编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镶,俗写亦作厢)。旗帜除四正色旗外,黄、白、蓝均镶以红,红镶以白,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此时所编设的八旗,即后来的满洲八旗。清军入关后,原来满洲八旗的后人便被称为八旗子弟。

英王陈玉成延津就义

◎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汉·马融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初名丕成,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著名的军事家、统帅。陈玉成14岁参加金田起义,天王洪秀全嘉其忠勇,改名玉成,封英王,同治元年(1862)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在河南延津就义。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陈玉成被提升为“左四军正典圣粮”,主管军粮。1854年6月,西征军进取武昌,由于清军顽抗,久攻不下,陈玉成“舍死苦战,攻城陷阵,矫捷先登”,他“亲率500天兵缒城而上,以致官兵溃散,遂陷鄂省”。18岁的陈玉成在奇袭武昌的战斗中,表现勇敢,建立首功,被提升为殿右三十检点(位在丞相以下),统领后十三军及水营前四军,在西征战场上多次建立战功,至1856年晋升冬宫正丞相。同年,陈玉成随燕王秦日纲去救援镇江,为清兵所拒,双方相持不下。为解救镇江之围,陈玉成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坐一小舟,舍死直冲到镇江,和守将吴如孝取得联系。陈玉成、吴如孝会同秦日纲内外夹击清军,清将吉尔杭阿被杀得大败,遂解镇江之围。

此后,东王杨秀清命石达开、秦日纲两军攻破江南大营,陈玉成率部随秦日纲参战。经过历时四昼夜的激烈战斗,清军统帅向荣败逃丹阳,自缢而死,江南大营土崩瓦解,威胁天京长达三年之久的肘腋之患至此解除。太平天国达到了军事全盛时期。

后来陈玉成又率军摧毁了江北大营,解除了敌人截断天京供应的威胁,缓和了天京危机,使太平天国在天京事变和石达开出走后的被动局面开始扭转,军威得到了重振。后因浦口、三河两役的胜利,在1859年夏,年仅23岁的陈玉成被封为英王。

1861年,陈玉成屯兵在安庆外围据点集贤关。洪仁玕等也率军前来增援。当时双方的形势是犬牙交错,层层作战,内线外线,互相包围。湘军集大江南北主力一万多人,深沟高垒,围城打援;太平军是城内阵地防御,城外阵地攻坚,双方展开了太平天国战史上空前激烈的一次会战。

5月,陈玉成派主将刘玱琳率精兵屯集贤关外赤冈岭,牵制湘军。自己率军去桐城会合洪仁玕部,在棋盘岭为清军所败。湘军趁机攻陷赤冈岭,刘玱琳苦战30余日,4000多精锐将士牺牲。9月5日,湘军炸塌安庆北门城垣,突入城内,1.6万余名太平军将士奋起搏斗,全部壮烈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