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中华传统美德百字经·义:取义成仁
20080100000005

第5章 义酬知己(3)

荀巨伯,汉桓帝时颍川(今河南登封、宝丰以东一带)人。这年冬天,荀巨伯冒着严寒从远道来探视病危的朋友,不巧赶上胡兵进犯郡城。

荀巨伯远远望见城门大开,乱糟糟的人群从城里涌出来。一时间,哭天嚎地,甚是凄惨。

荀巨伯愣愣地站在那里,一位匆匆走过来的老人说:“兄弟,还不快逃命呢,胡人就要进城了!”荀巨伯谢过老人,穿过人群,拼命往城里挤。

当他赶到友人家里,见友人躺在床上,紧闭着双眼。巨伯在友人身边坐下来,不停地呼唤着他的名字。好一会儿,友人才睁开眼睛,见是荀巨伯,颤动着嘴唇说:“可把你……盼来了,这不是……梦吧!”说着,二人同时落下泪来。

荀巨伯劝慰了一会儿,友人忽然神色不安地说:“你来得太……不是时候了,胡兵就……要进城了,能看上你一眼就……够了,你快走吧!”说完,闭上眼睛,不再言语了。而荀巨伯却想:我来得太是时候了……

突然,城外传来了喊杀声,由远而近。友人惊恐地睁开眼睛,颤声说:“快,藏起来……”话音未落,几把雪亮的大刀同时对准了荀巨伯。好友吓得昏了过去。

“什么人?还胆敢留在这里!”胡兵怒吼着。

荀巨伯镇静地说:“远道而来的中原人,来探望病危的朋友!”

“人都跑光了,难道你就不怕死吗?”

荀巨伯从容地答道:“中原自古讲仁义。杀戮将死的人,为不仁;见人有难而逃离,为不义。料胡人亦是如此。今我愿舍生取义,望你们成全!请杀了我而留下他吧!”说完,他闭上眼睛,等死。

“唰”的一声,几把大刀同时插入了刀鞘,胡兵感叹荀巨伯的义行,走出屋去。荀巨伯睁开了眼睛,扑向病友……

胡兵头领得知了这件事,感慨地说:“看来,我们这些不仁不义的军队,是进犯了一个有道德的国度啊!”于是下令退兵。

荀巨伯义退胡兵,不仅救了友人,也救了全城百姓,人们交口称赞。

◎故事感悟

中国自古就是个讲仁义的国家,荀巨伯对朋友有病相救、有难相帮,为朋友不惜性命、舍生取义的品德,值得后世人学习!

◎史海撷英

党锢之祸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世家大族李膺等联结太学生抨击朝政。公元166年,宦官将李膺等逮捕,后虽释放,但终身不许做官。灵帝时,外戚解除党禁,欲诛灭宦官,事泄。宦官于169年将李膺等百余人下狱处死,并陆续囚禁、流放、处死数百人。后灵帝在宦官挟持下下令凡“党人”的门生故吏、父子兄弟,都免官禁锢。历史上称为“党锢之祸”。

◎文苑拾萃

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是东汉时期雕塑艺术和铸铜工艺融为一体的杰出作品,在中国雕塑史上代表了东汉时期的最高艺术成就。铜马昂首,四蹄翻腾,马尾高扬,口张做嘶鸣状,以少见的“对侧快步”的步伐奔驰向前。其三足腾空,后右蹄踏在一只正在振翼奋飞的燕背上,燕顾首惊视,与之相呼应,奔马头微左顾,似乎也想弄清楚发生了什么事,而这一切尽在瞬间。由于马蹄之轻快,马鬃马尾之飘扬,恰似天马行空,以至飞燕不觉其重而惊其快,更增加了铜马凌空飞驰的气势。马体重落一足,小小飞燕承之而可平置,体现了设计者之独具匠心。马与燕的线条流畅,比例匀称,奔驰与飞翔的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生动体现了骏马奔驰与飞鸟争先的瞬间。该器堪称我国古代雕塑艺术史上神奇而稀有的瑰宝。

司马迁护友遭宫刑

◎问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礼记·儒行》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司马迁自10岁随父亲至京师长安,便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国学习;司马迁家学渊源既深,又从名师受业,启发诱导,获益不浅。这个时候,正是汉王朝国势强大、经济繁荣、文化兴盛的时候,张骞奉使通西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设立乐府……也是司马迁在京城里丰富见闻、热情迸发的时候。大约二十岁起,司马迁开始外出游历,在走遍大江南北后,回到长安,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后来司马迁继承父业,做了太史令。这时,他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将我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

天和二年(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汉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兵,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最后矢尽粮绝,不幸被俘。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

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矢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

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金赎罪,二是受“宫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宫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在狱中又备受凌辱,几乎断送了性命。但他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从而完成了巨作《史记》。